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汇报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12篇

时间:2023-08-01 14: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完整、系统、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真正领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12篇,供大家参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12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1

  完整、系统、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真正领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贯彻运用这一思想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之所以闪耀着最灿烂的真理光芒,根本就在于运用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继续推进,之所以能够继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根本也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在历史主动中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在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奇迹的同时,也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篇章。

  理论创造性成果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产物,实事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及“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产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等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产物,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这些理论贡献是从新时代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把握历史大势,科学回答时代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第二,在“两个结合”中贯彻“六个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准确理解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思维的系统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并且以立场、观点、方法为层次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就在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一个守正问题,更是一个创新问题。“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正创新的基点。只有面向实际、与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并能够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绽放出真理的光芒。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融通,在准确把握“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课题做出深邃思考、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形成系统化学说;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向实际的“真用”上回答好“四个之问”,并用创新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个结合中,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一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它的“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两个“相向的方面”是需要通过融通才能实现的;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在于“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都蕴含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意蕴及其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粹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运用“六个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征程上如何贯彻运用“六个必须坚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了总的战略安排,即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总的战略安排中,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在经济建设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建设上,增强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社会建设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家安全建设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在党的建设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七大建设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目标任务,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政治建设是应有之义,文化建设是思想基础,社会建设是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在要求,国家安全建设是战略要求,党的建设是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使命任务,其本身就是一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其任务伟大而艰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应对的挑战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例如,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即“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等。又如,“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还如,“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应对严峻挑战、防范诸多风险、解决各类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坚持人民至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自信自立,坚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整体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坚持胸怀天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2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虽然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各具特点,却表现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成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必须始终运用的基本点。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其根本保证就在于党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深深嵌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现了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解答我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学说,揭示中国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中国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也“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是内在气质和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自立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是中华民族之魂。同样,自信自立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柱。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系列时代课题为研究主题的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在科学解答重大时代课题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自信自立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气质和创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自信自立”精神品格的重要基点。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是思想方法和内在要求。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本质要求。“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正的目的是创新,创造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正”,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跟时代步伐,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顺应实践发展,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守正创新”思想方法的根本点。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工作方法和突出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是直面问题,在研究问题中揭示问题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在解决问题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围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思想之所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正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努力破解各种实际难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索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是整体特色和思维方法。系统观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系统观念作为一种方法,强调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也就是说,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达到对问题处理的最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结合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运用“七大思维”,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进行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形成了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是世界眼光和高远境界。胸怀天下反映的是博大的世界胸怀和坚定的大国担当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两个大局”的理论,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二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洞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复杂态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美好世界的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3

  一百年来,我们党以初心引领航向,以使命引领征程,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的累累硕果。在新的赶考路上,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要更加自觉坚持严的主基调,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和行为作坚决斗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另一方面,要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强化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推动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际成效。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找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探索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负面清单,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纪法保障。要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实事求是运用“四种形态”,精准把握政策策略,推动“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着力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以科学精准稳慎有效监督,既捆住一些人乱作为的手脚,又放开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手脚,促进形成心无旁骛蹚新路、众志成城抓转型的良好局面。要强化自身建设,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保持忠诚干净担当政治本色,当好党和人民的卫士、战士,为党在新的征程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4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而科学和真理是攻不破、打不败,永久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我们共产党人强身健体、抵御种种风险和挑战的力量源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首要的是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武装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唯有以坚持真理的精神对待真理,以坚守理想的信念呵护理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能勇立时代潮头引领时代,洞察未来大势走向未来。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承担着重要责任,作为纪委书记,要坚守政治定位,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护党强党的应有作用,深化“四个监督”贯通融合,有效发挥示范带头和监督检查双重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督促党员干部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积极主动为各级党组织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效载体、当好参谋助手,使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一体发力,保证党的组织正确履行职能、发挥领导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5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系列时代课题的研究,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哲理性高度精辟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而对“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解又需要深刻把握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进行列举,也可以从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这些成就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的独特魅力、焕发的生机活力和持续产生的国际影响力。但我们不能局限于成绩列举和现象描述,而要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还应该进一步阐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原因明、道理清才能更加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道路”至关重要。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正在走的是一条“人间正道”。道路正确才能距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越来越近,才能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否则将南辕北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这条道路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不是主观臆断和照抄照搬的产物。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是选择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是选择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2014年,在欧洲访问时,也曾指出:“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时,中国国情与俄国相近,俄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通过工农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性。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方向上、方法上、精神上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厚影响,“催速了中国革命的实现”,促使中国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的战乱、分裂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以及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巨大成就,又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经过40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最终形成一条符合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普遍性意义;

  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立足中国实际和基本国情;

  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道路,所以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激励和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而这个先进性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上。从社会制度层面看,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精神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也要比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先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社会主义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个大的历史时段。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再简单是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控诉和对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同情。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资本必须不断扩张,但是资本主义却受有限市场、有限资源和有限创新主体的限制,设定了自身的发展极限,并且资本主义为了自身利益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最终依靠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从空想变为现实。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崇尚和倡导的价值目标、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和实践的导航仪和风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实践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拉萨尔的公平观,同时确立“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公正”的含义应该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民众,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于其他“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所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为鉴戒,但拒斥西方的“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在国家层面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提出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提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似乎和西方资产阶级倡扬的核心价值观并无二致,难道西方国家就不倡扬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倡扬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倡扬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吗?实际上,这一提问方式暗含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同时也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肇始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包含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的、可以称之为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元素。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鉴戒,吸收其中包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价值共识。但同时,我们坚决拒斥西方国家打着“价值共识”的旗号,传播“普世价值”。因为西方提出所谓的“普世价值”,绝不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价值共识的美好追求,而恰恰是利用人们追求价值共识的美好愿望,运用“普世价值”这种非政治性话语达到某种政治意图。对于这种承载政治使命的“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应当要加以拒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决定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强调社会与个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个人、个人价值的存在,而是主张“现实的个人”是理论的出发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个人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和前提,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最恰当地表达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核心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和实现路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跟上时代、顺应形势、不断认识规律,才能充当现实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这决定了不断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样态。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以时代化、民族化的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在中国的时空展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坚持基础上的创新,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立足时代、关注实际问题、着眼理论创新和实际运用,是改革开放40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正是因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行动指南的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前行,才能创造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彰显自己的“好”,持续焕发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将改革开放的成果固化下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坚持辩证法、两点论二者的有机统一。2014年5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第一,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所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之间的关系、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根本不同;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

  第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有利于各民族的大团结和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与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不同,我们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这种政党制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允许多个政党的合法存在。目前在中国除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二是其他的合法政党以民主协商的形式参政议政。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特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计献策,使国家的方针、政策更科学、合理、正确;

  能够在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下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使人民内部的局部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相互协调;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各自根据本国民族情况采取不同的民族治理模式。我国采取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力,充分调动了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形成了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发扬社会主义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组织和成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如农村建立的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建立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性社团的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发扬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为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为了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以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规律和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优势。我们只有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始终保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进程,为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有利于组织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团结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发展目标前进;

  有利于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分工与协同、监督与支持、制约与效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保证国家机关依法协调高效运转;

  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7

  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斗争意志体现在面对大事难事敢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等方面。启航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之路必然有各种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在新时代开展斗争,在伟大斗争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斗争智慧、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作为纪委书记,必须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纪检机关是党内的纪律部队,干的就是监督的活、得罪人的活,必须敢负责、敢担当,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在审查调查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运用政策策略,坚决同腐败现象斗争到底,在斗争中学好真本领、练好真功夫,在反腐败斗争中展现新担当。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8

 

  一、“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xx大报告系统阐述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在参加党的xx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的“五个牢牢把握”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xx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在党的xx大报告中, 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原理,确立了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的基本观点。首先,自信自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历史主体性的揭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强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性和阶级自觉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其次,守正创新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一方面,守正就是要坚守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东西,坚守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东西;另一方面,创新就是要扬弃那些不适合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就是要创造出前人所没有过的东西。遵循这一规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再次,胸怀天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强调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但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还要求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正是因为坚持这一理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和普遍联系的方法。首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关键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其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正因如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二、“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历史经验展现出的世界观方法论

  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在坚持理论创新中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坚持理论创新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百余年来,我们党一直强调人民立场、群众观点。维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当作党的力量之源,从党诞生之日起,这一庄严宣誓就已镌刻在鲜艳的党旗上。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 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大创新。正如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百余年来,我们党一直强调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自信自立。

  百余年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胸怀天下。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表达了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愿望。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发展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指出:“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做更多的贡献。”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既立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百余年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处理问题要有系统性、整体性。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从系统观念出发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建设应把握的重要关系。“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强调,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系统观念,是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行战略谋划时提出的,是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

  三、“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

  党的xx大报告从16个方面总结概括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又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彰显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十年人民观、群众观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代的十年,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观、群众观丰富发展的十年。从2012年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到2018年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2020年提出“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到2021年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的这些重要论断不断发展,形成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胸怀天下是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对世界格局、对人类发展规律深化认识的结晶。从2014年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18年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再到2022年提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不断提出的这些重要论断,形成了胸怀天下的基本观点。

  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解决问题的理论成果。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2013年 提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同时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013年7月, 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谈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2015年 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正是这些重要论断的不断丰富,形成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导向这一重要方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党面临的中心任务的制胜法宝。“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展现了 的人民立场情怀、民族自信自尊、守正创新的勇气、强烈的问题意识、全面系统的观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9

 

  一、“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xx大报告系统阐述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在参加党的xx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的“五个牢牢把握”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xx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在党的xx大报告中, 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原理,确立了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的基本观点。首先,自信自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历史主体性的揭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强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性和阶级自觉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其次,守正创新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一方面,守正就是要坚守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东西,坚守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东西;另一方面,创新就是要扬弃那些不适合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就是要创造出前人所没有过的东西。遵循这一规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再次,胸怀天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强调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性,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但要求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还要求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正是因为坚持这一理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和普遍联系的方法。首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关键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其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正因如此,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二、“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历史经验展现出的世界观方法论

  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在坚持理论创新中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坚持理论创新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百余年来,我们党一直强调人民立场、群众观点。维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当作党的力量之源,从党诞生之日起,这一庄严宣誓就已镌刻在鲜艳的党旗上。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 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大创新。正如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百余年来,我们党一直强调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自信自立。

  百余年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胸怀天下。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表达了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愿望。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发展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指出:“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做更多的贡献。”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既立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百余年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处理问题要有系统性、整体性。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从系统观念出发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建设应把握的重要关系。“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强调,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系统观念,是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行战略谋划时提出的,是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

  三、“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

  党的xx大报告从16个方面总结概括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又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彰显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十年人民观、群众观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时代的十年,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观、群众观丰富发展的十年。从2012年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到2018年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2020年提出“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到2021年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的这些重要论断不断发展,形成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胸怀天下是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对世界格局、对人类发展规律深化认识的结晶。从2014年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18年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再到2022年提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不断提出的这些重要论断,形成了胸怀天下的基本观点。

  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解决问题的理论成果。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2013年 提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同时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013年7月, 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谈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2015年 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正是这些重要论断的不断丰富,形成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导向这一重要方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党面临的中心任务的制胜法宝。“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展现了 的人民立场情怀、民族自信自尊、守正创新的勇气、强烈的问题意识、全面系统的观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10

  “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立场观点方法的角度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是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也是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种理论研究都隐含着立场问题。立场是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牢牢打上了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利益烙印,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不是出身无产阶级,但他们却有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认识,有着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情怀和以人类的幸福为己任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坚定其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谋利益的立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经济成分多层化、社会利益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一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举措的制定中。“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镌刻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每一个理论问题、每一个战略部署上。

  观点是对事物的看法,是立场的反映。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讲到底,就是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这些方面的重大创新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结晶。要掌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研判;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思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理论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理论;掌握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的理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人类携手应对共同问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通过贯彻和运用得到了新的理论升华,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谱写新篇章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认识世界是通过实践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握真理;改造世界是根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实现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为了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谱写新篇章中,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不仅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且在于它在自信自立中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篇章,并且因此而更加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和高远境界,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方法是观点的运用。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在推进改革中,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典故都是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如盲人摸象、郑人买履、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等等。世界上只有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瞎说一气,不需要依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而坚持唯物辩证法,则要求用大气力、下真功夫。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统一起来,坚持唯物辩证法,创立了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运用了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发展,之所以能够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首要的是守正创新。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认识系统观念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充分把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而用系统方法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预见性、协同性,在动态平衡中促进系统整体发展。系统观念成为这一思想运用于改造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重要思维方法。问题导向是重要的工作方法,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一种实际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根本要求。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以解决矛盾为目标,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整体,立场决定观点,立场和观点决定方法,方法体现了立场和观点。“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因此,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11

 

  同志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系列时代课题的研究,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从哲理性高度精辟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深刻理解“六个必须坚持”。而对“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解又需要深刻把握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要求。

  一、“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虽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各具特点,却表现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成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必须始终运用的基本点。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其根本保证就在于党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深深嵌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现了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解答我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学说,揭示中国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中国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也“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是内在气质和精神品格。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自立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是中华民族之魂。同样,自信自立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柱。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系列时代课题为研究主题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在科学解答重大时代课题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自信自立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气质和创造精神。习近平强调:“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自信自立”精神品格的重要基点。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是思想方法和内在要求。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本质要求。“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正的目的是创新,创造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正”,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跟时代步伐,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顺应实践发展,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守正创新”思想方法的根本点。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工作方法和突出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是直面问题,在研究问题中揭示问题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在解决问题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围绕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习近平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思想之所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正是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努力破解各种实际难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探索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

  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是整体特色和思维方法。系统观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系统观念作为一种方法,强调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也就是说,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达到对问题处理的最佳状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结合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运用“七大思维”,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进行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形成了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是世界眼光和高远境界。胸怀天下反映的是博大的世界胸怀和坚定的大国担当的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两个大局”的理论,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二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洞察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复杂态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美好世界的建设。

  二、“六个必须坚持”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立场观点方法的角度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是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也是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种理论研究都隐含着立场问题。立场是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牢牢打上了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利益烙印,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不是出身无产阶级,但他们却有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认识,有着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情怀和以人类的幸福为己任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坚定其人民立场。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谋利益的立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经济成分多层化、社会利益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一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举措的制定中。“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镌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每一个理论问题、每一个战略部署上。

  观点是对事物的看法,是立场的反映。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讲到底,就是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这些方面的重大创新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结晶。要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研判;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思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理论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理论;掌握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的理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这一思想中的运用所形成的人类携手应对共同问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通过贯彻和运用得到了新的理论升华,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谱写新篇章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认识世界是通过实践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握真理;改造世界是根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实现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为了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谱写新篇章中,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不仅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而且在于它在自信自立中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篇章,并且因此而更加自信自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和高远境界,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方法是观点的运用。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在推进改革中,我们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典故都是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如盲人摸象、郑人买履、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等等。世界上只有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瞎说一气,不需要依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而坚持唯物辩证法,则要求用大气力、下真功夫。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统一起来,坚持唯物辩证法,创立了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运用了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发展,之所以能够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首要的是守正创新。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认识系统观念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充分把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而用系统方法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预见性、协同性,在动态平衡中促进系统整体发展。系统观念成为这一思想运用于改造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重要思维方法。问题导向是重要的工作方法,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一种实际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根本要求。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以解决矛盾为目标,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整体,立场决定观点,立场和观点决定方法,方法体现了立场和观点。“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因此,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三、“六个必须坚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遵循

  完整、系统、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真正领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贯彻运用这一思想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之所以闪耀着最灿烂的真理光芒,根本就在于运用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继续推进,之所以能够继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根本也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在历史主动中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在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奇迹的同时,也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篇章。

  理论创造性成果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产物,实事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及“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产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等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产物,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这些理论贡献是从新时代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把握历史大势,科学回答时代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第二,在“两个结合”中贯彻“六个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准确理解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思维的系统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并且以立场、观点、方法为层次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就在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一个守正问题,更是一个创新问题。“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正创新的基点。只有面向实际、与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并能够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绽放出真理的光芒。

  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融通,在准确把握“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课题做出深邃思考、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形成系统化学说;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向实际的“真用”上回答好“四个之问”,并用创新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个结合中,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一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它的“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两个“相向的方面”是需要通过融通才能实现的;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在于“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都蕴含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意蕴及其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粹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运用“六个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征程上如何贯彻运用“六个必须坚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对此做了总的战略安排,即分两步走:从20xx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总的战略安排中,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在经济建设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建设上,增强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社会建设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家安全建设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在党的建设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七大建设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目标任务,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政治建设是应有之义,文化建设是思想基础,社会建设是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在要求,国家安全建设是战略要求,党的建设是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使命任务,其本身就是一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其任务伟大而艰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应对的挑战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例如,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即“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等。又如,“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还如,“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应对严峻挑战、防范诸多风险、解决各类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坚持人民至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自信自立,坚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整体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坚持胸怀天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篇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要铭记忠诚要义,汲取忠诚力量,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始终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铭记于心、付诸于行,为党分忧、恪尽职守,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无上的忠诚。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牢记宗旨意识、保持为民情怀,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巡视巡察、追责问责等各项工作都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群众中获取信息、汲取力量,紧紧依靠群众支持开展工作,依靠党自身的力量和与群众相结合的力量正风反腐,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牢牢把握纪检监察“为人民”的着力点。人民群众的关切处就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着力点。要聚焦人民群众痛点难点焦点问题,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切实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坚决纠正,真正把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重要任务,一件一件、一年一年持续推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推动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分、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