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3年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2篇(2023年)

时间:2023-10-02 08: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近日正式发布,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2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2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近日正式发布,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后,作出的最新具体部署。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美丽乡村”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乡村与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极丰极深。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现代化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以“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和美乡村中的“和”是内在属性,“美”是外在表现,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美丽”到“和美”,不仅丰富了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的乡村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打造有良好就业创业环境且保留农味乡韵的宜居乡村奋斗目标,反映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待。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稳定繁荣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渐次铺展,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还不够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宜居宜业,“塑形”当先;和美乡村,“铸魂”为要。较之城市,乡村虽小,却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普惠、乡村文明繁荣的多元乡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举措,也是亿万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健全规划引领机制,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构建乡村风貌引导机制,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尊重农民意愿,为农民而建,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二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行县乡村统筹,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实现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乡镇赋权扩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四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篇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刚刚出台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粮食安全工作放到首位,要求“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要保障粮食安全,实现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耕地是命根子,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住耕地这个命根子。保住耕地就是稳量提质,核心在建好高标准农田,关键在提升耕地质量。近年来,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但形势依然严峻。

  比如,耕地使用率逐年下滑,丘陵山地多,耕地分布零星破碎,连片面积小,耕地地力变差,中、低等级耕地占比逐年升高。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每亩投资成本高,国家和地方补助标准与实际投入需求差距大,导致“高标准的标准不高”,未能有效实现高标准农田“能灌能排、机械下田”的目标。鉴于此,首先应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预算,重点提高各级财政单位面积补助标准,在原有投入总量规模基础上,切实加大增量投资,统筹用于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二是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行差异化补助,制定分类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重点提高对西部地区的投资补助标准。三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每年单列一定政府债务限额支持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明确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低比例。四是统筹使用全国耕地资源并开展精准农业区划,将精准区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精准规划紧密结合并落实落地,真正做到高标准农田“能灌能排、机械下田”。五是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展粮、草、树间套轮作,提高耕地和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更加坚实的耕地基础。要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

  过去几十年,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不容置疑。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筑牢了粮食产能提升基础;建立了坚实的战略科技力量,夯实了农业科技创新根基;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新模式,奠定了农业科技服务基础。新形势下,我国居民每年应补充肉蛋奶和水产品2800万吨、口粮1200万吨,饲用粮达3.95亿吨,占粮食总消费的48%,远超过33%的口粮消费和17%的工业消费。目前我国口粮绝对自给,仅有2%左右高品质小麦大米进口,用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但饲用粮巨大的缺口严重威胁着“中国粮”的安全。鉴于我国土地和光热水资源利用不高、重大新品种仍待突破、生产效率亟待提升等现状,如何围绕“作物丰粮、养殖节粮、果蔬补粮、加工促粮、增收稳粮”五大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对确保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至关重要。

  围绕作物丰粮,主要应通过突破性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提升、作物生产效率提高三大途径,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和优质生产,饲料用粮增产,工业用粮的相对稳定。根据口粮、饲料粮、工业粮的不同需求,开展专用品种攻关,其中口粮以主粮作物优质高抗为育种目标,饲料粮以高产为育种目标,工业粮以高淀粉含量提升为育种目标,并结合粮食需求开展精准农业区划,保障各类粮食生产和谐共进。围绕养殖节粮,可以通过节粮型动物品种选育、饲用玉米豆粕减量替代、饲料转化效率提升、发展草饲型畜禽肉类等方式节省主粮,解决人畜争粮矛盾和肉蛋奶的需求增长。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畜禽节粮养殖技术,开发利用农副产物及食品工业副产物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替代饲用玉米和豆粕;研发低蛋白日粮技术,优化饲料粮结构提高能量和蛋白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草原“粮仓”,大力发展草食家畜生产。果蔬补粮方面,可以通过水果、林果、蔬菜等特色优质品种的定向选育,研发林果增产、高效设施园艺技术等提升生产效率,以优质果蔬补充百姓的主粮需求,降低口粮消耗和满足膳食需求。

  在加工促粮上,可以通过食品精深加工、精细组合加工、加工利用效率提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和粮食损耗,促进粮食生产的附加值增加和膳食营养提升。在增收稳粮方面,我们要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补贴等精准保障机制。按照“谁多种粮食、种好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原则,将粮食补贴与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等要素挂钩,加大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的补贴力度;明确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象调整为实际种植者,包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让真正承担耕地地力保护责任的种植者得到政策实惠。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精神 中央一号文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