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逻辑学读后感五篇(完整)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 随意乱点我硬盘里那个充斥着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的文件夹时,有两个G的青岛之行被我点到了,而思绪也随之飘远。自负点的说,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不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就是往往思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单逻辑学读后感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1
随意乱点我硬盘里那个充斥着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的文件夹时,有两个G的青岛之行被我点到了,而思绪也随之飘远。自负点的说,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不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就是往往思绪太飘忽了,考虑过的东西过后还可能会困扰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显示与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随意飘忽的想法逻辑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录入其中,耗时耗力啊。现在就把看了那个“青岛之行”文件夹之后随意飘出来的想法大概归纳一下,并随意阐述下吧。飘到过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脸,在对比记忆中当时的心情,感觉照片上的欢愉总是那么不真实。这也是我喜欢时不时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个文件夹里最多也就是承载了我3天的经历和记忆,现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悠久与漫长——原来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竟可以发生这么多事。再对比出国读硕的一年时间,本还觉得这么多时间的刻苦只换来这么短的时间进行深造,有些可惜。细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时间,我依然成长了许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个惨烈竞争的环境呢?或许就是脱胎换骨了。还是李老师说的好: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却小瞧自己在一年内可以取得的成绩。
3.那个待整理的文件夹躺在硬盘里已经有许久了,总是不经意间被我拾起却一直没有被整理完毕。总会太多东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还记得之前一次看“赢在南农”的活动照片时,就惊讶于当时人们的状态与现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现在还是有这个感觉。不过都有刘的`关系,看起来别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经说她感谢我看着她们这群小女生的成长,当时付之一笑——自己何曾如此伟大?现在却渐渐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时不时见证一些身边朋友的成长与离去,惊奇和感伤,但尤其是参与其中时还是有种自豪感由心底而升,为我,更是为他们!或许也就只有时而太过冷静的我,能时而思索于此,并且从中品味中别样的欢愉吧:自己的梦想最多还在路上,但看着别人实现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再说到今晚还没见的秋*,心里升腾起的总有亲切和钦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见证一段成长,一个传奇吧。
这几个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选出来的几个有深度的发散吧。今天终于是把《简单的逻辑学》读完了,有感触,但太难下笔。在读一遍后会好很多吧。不过读完了书,联系前天看杂志的一片文章后,还是有直接易于表达的想法的。作者强调的是逻辑学的应用,然而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书的体系构架确实显示了他的逻辑性。但宣扬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过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维之嫌。综合一下,对于一个命题、事物或事件先随我思绪飘荡后再挑几个逻辑的思考下应该是最为优化的解决之道了。
反思一下,对于整体宏观事件的逻辑把握能力还欠缺,多锻炼会好些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2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或目标;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3
有时感觉越来越不会说话了,我这样说也许有人会觉得,怎么连话都不会说了。不会说话,其实是逻辑混乱,如果你的思维都是混乱的,组织出的语言肯定条理不清,那不会说话就显得再正常不过。那逻辑是什么?以前但凡提到这个词,比让我翻一座大山还难,因为我觉得逻辑太大太深了,岂是我等凡人能随随便便研究得懂的。
在暑假我读了《简单的逻辑学》一书,初看这标题我问自己,逻辑还有简单不简单之分?虽然这么想,但我还是先问了度娘,度娘的评价还挺高的,说这本书是什么“跨入逻辑之门的必备书籍”,好吧,那我就试试看。
看之前还是先来说说作者。作者是美国D.Q.麦克伦尼,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从事教学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简单的逻辑学》问世不久,便被香港中文大学奉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内书店视为皇冠书籍。
在书的引言部分,作者就对这本书作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我的理解就是介绍逻辑学最基础的东西,那最适合像我这种“逻辑学文盲”阅读了。
说实话,开始阅读时,我还是带着几分恐惧的,就怕一进入正题,就被那些僵尸般的专业术语和频繁的象征性符号震住。但事实是,我通读了第一章学习逻辑思维的准备后,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反而觉得很轻松,因为正文里对每一个词条的阐释都结合生活,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经常接触的东西概念化,阅读时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把这些身边的事物巧妙地融合到其中,会让我们豁然发现,原来这就是逻辑,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和逻辑打交道。
例如“确认事实”。书中说,确认事实存不存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实地考察。比如白宫,它是否真实存在,去华盛顿一看便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实地考察这一环节,因此在某些小事上就会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还没定论。就如昨天中午,本想约几个同事一起去吃小吃,但就为了确认这家小吃店的确切地址,甲乙两人争个停,甲同事说在北京路,乙同事说在长春路,最后谁也没有说服对方,反而搞得大家心情都很差。
小吃店到底在哪,何必争,实地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吗?这就是简单逻辑的实际运用。
再比如“有效沟通”。书中说,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沟通中,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这运用到工作中就非常合适,安排工作时,一定要和下属进行有效沟通,清晰授权,别抱着下属会懂你的意思这样的想法。因为你们所处的环境,所站的高度不一样,理解也就不一样。
在第二章中,谈到逻辑学的4个基本原理,即: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学习后会发现,逻辑学的4个基本原理没有阐述出什么让人震惊的东西,因为基本原理是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
第三章对于我来说,相对难理解一些,所以读得异常吃力,但读过了第三章,再去读最后两章,就会发现,似乎是对前面所做的"准备,所提基本原理的一个总结。
总之,看了《简单的逻辑学》一书,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打破了我以前对逻辑学的恐惧,让我可以以一种*常心态去阅读它,理解它。整本书虽然才150多页,8万多字,但书虽薄,内容却很厚实,适合初学者阅读。
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简单的说,逻辑是一种专门用来揭示真相的工具。因为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因为真相是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阅读完这本书会发现,作为逻辑学的入门类书籍,它并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而且书中所举的事例都源自生活,让我们在阅读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无论书有多实用,就如作者所言,最重要的是学习后去实践,去发现,而不是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把实践停留在书本上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逻辑,相信一本《简单的逻辑学》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4
逻辑学不仅仅是辩论社会里的利器,更是日常生活中表达阐述自己的手段,像极了血肉人类的骨骼。刚入职场年轻人需要用逻辑阐述表达自己,老练的管理者更需要用逻辑清晰的传达自己的命令。只有先定好目标基调,才能一步步的完善细节,用最短的时间向着共同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工作中,逻辑能力强的同事,总能把事情讲解的非常清楚,而逻辑能力弱的同事,需要我们引导之后,才能把工作汇报清楚。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后者占多数。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逻辑和辩论的训练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不太多,但我们工作中更多的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来经营公司,因此需要多多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才能在沟通中得心应手。
逻辑学更给了我们质疑的勇气。越长大越对于常态的事情,只要多数人支持,我们就收起了我们的言语,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质疑。任由他们玩弄混淆前提结论,向我们投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垃圾。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五分钟就能浏览一个小新闻,俩分钟能够看完一个小视频,掐头去尾不用逻辑质疑,只能让千百个人都成为网络机器。就像那句话,我不知道网上戾气为何那么重,喷子那么多,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身边人不上网?同时由于自己的无知,我们不敢接受质疑,甚至不能面对问题,只能对咨询的人冷嘲热讽,大吼着存在即合理,逼迫着别人接受。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5
一方面,我是一个文艺的理想主义者。愿意和热爱阅读的朋友一起聊天;喜欢沉浸在书本里和电脑屏幕前阅读或写作;喜欢在家里、咖啡馆、在好朋友圈子里开玩笑,甚至大声聊天。
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要为物质发愁,要考虑如何能过得更好),并且“务实”在不断馋食我的文艺情怀,也不知何时两者才能达到一种*衡。因此我想人永远不能完美的让两者达到和谐与*衡,故也许只有两类人,一种就是务实主义远占上风的大多数,另一种才是理想远大于务实的小部分人。
去年我在北京组织读书会时认识了同道读书会的创办人,并且去参加了同道举办的几期哲学读书会。创办人30多岁,坚持这件事很多年了,我想做这件事是没什么收益的,为了自己的理想,有些人就是不被世俗拉拢过去——我想他就是理想大于务实的那少部分人,我敬佩他。
理想主义者并不都是如此,只不过有些还在爬山的路上,而有些已经到了半山腰——比如那些伟大的创业者们(而不是创业投机分子)——他们的产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我不屑那些时代的投机分子,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噪音,一直存在但又无关紧要。尽管我们都只是时代洪流里无关紧要的一滴水。
这本书只有100多页,但内容清晰简单,是逻辑学入门的一本好书。我读了两遍《简单的逻辑学》,并尝试去记住书中的内容。逻辑知识在我们的教育里是缺失的一个环节,我们精通算数,几何证明题,也知道什么是否命题或逆否命题,但你知道,我们在学习那些东西的时候,根本不会去和逻辑知识放在一起理解。书本和实践的分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了,我们阅读,但只限于考试——从书本里来,到试卷上的答案里去——好的成绩得到奖赏,坏的成绩被惩罚,循环往复而已。
这本书同样也是这样,如果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并没有什么用处。毕竟读书的目的之一不就是指导我们的实践吗?
逻辑学和数学是原理性的学科,再加上哲学,除此以外的学科都是假设,等待被证伪。这本书介绍了逻辑学的原理和表现形式,也介绍了非逻辑学的根源和表现形式。如实相告,原理性的书籍必然不像小说那么生动有趣,但耐心读完,对逻辑学的深入了解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这个时代鼓励浅尝辄止和碎片知识,到处都是打着逻辑学旗号的事物,用户价值是其变现的商业手段。“用户”是人,但其实只是商业谈判桌上的筹码和数字。这里也许能够理解“我们只是时代洪流里无关紧要的一滴水”这句话的含义。商业社会加重了这种非人性,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维持多久。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以我的学识根本无法解答,我能做的只是不断正确地学习,去接近真实,努力给自己一个答案。
关于读书,我有很多新看法——这得益于我前两年组织读书会的经验。读得越多,就越知道如何读书。对一个问题思考的越多,就会越接近真实情况。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则无异于机器;只有思考而不去实践,那就是空想家。经验能够给你提供思考的原料,而思考和总结能够指导你如何寻找更好的原料去充实自己的理论。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但循环的圈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接近真实。
我们尊重年龄大的长辈,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比我们丰富,而不是他们的白发和皱纹。这样来看,我们其实尊重的是经验比我们丰富的人,年长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罢了。因此你也就能知道,不是所有年长的人都值得尊重(当然如果你只是被传统道德所约束的话,就另当别论),倚老卖老的老人,不讲道理的老人比比皆是,并不值得尊重。我想这是符合逻辑的。
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再次去思考,约定俗成的事情并不必然都是正确而适当的。传统和权威也需要时不时被质疑。所以我觉得逻辑学的学习是通往独立思考的必经之路。
逻辑似乎代表着理性,但人永远脱离不开情感动物的牵绊,所以不要刻意将二者划分开来。发现你自己,聆听你内心独立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外界的噪音。这也许就是最大的逻辑。
热门文章:
- 2023年一个人村庄读后感(优质8篇)【完整版】2024-08-21
- 2023我们去远方读后感(实用10篇)(范例推荐)2024-08-21
- 2023年最新小兵张嘎读后感(11篇)2024-08-21
- 2023年度不跪着教书读后感悟(模板14篇)2024-08-21
- 2023野风车读后感(通用19篇)【完整版】2024-08-20
- 2023年度最新水浒传读后感(模板9篇)2024-08-20
- 2023年度顶碗少年读后感(通用8篇)【通用文档】2024-08-19
- 2023年稻草人读后感三年级(大全14篇)【通用文档】2024-08-19
- 2023年度稻草人读后感(实用9篇)【优秀范文】2024-08-19
- 海底两万里章读后感,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模板14篇)(完整)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