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3篇

时间:2023-05-25 19: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1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B.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食:吃  C.曩(nǎng)与吾祖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捕蛇者说,》阅读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3篇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1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蹙:窘迫。 B. 谨食(sì )之,时而献焉食:吃

  C.曩(nǎng)与吾祖居者曩:从前。 D. 蒋氏大戚(qī )戚:悲伤

  2.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3)苛政猛于虎也( )

  3.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则久已病矣

  古义: 今义:

  ②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③以尽吾齿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译文: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5.《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 、 、 、 、 、 。

  二、综合园地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下面

  7. 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乡邻之生日蹙/黑质而白章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故虽有名马

  8.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吾恂恂而起

  其真无马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 又安敢毒耶

  桓侯故使人问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9.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10.根据提供意思从学过课文中找出八个带“然”的形容语。

  例: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坐落在泉边(翼然临于泉上)

  ①眼泪汪汪的。( ) ②放心地躺下(睡着)。( )

  ③被吓得哭天叫地的。( ) ④醉醺醺的倒在众宾当中。( )

  ⑤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⑥房屋整齐美观。( )

  ⑦眼前一片凄凉景象。( ) ⑧七嘴八舌表示赞成。( )

  11.封建社会的蒋氏在重税的压迫下痛不欲生,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常委会决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寿终正寝。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下农民的喜悦之情。

  第二课时

  一、课文检阅

  12. 文中写蒋氏的自述,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和“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的“ ”和乡邻的“先死”相对比,说明捕蛇的“幸运”。

  13.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4.对蒋氏的自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

  B.说明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好处。

  C.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

  D.通过对比反衬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15.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答:

  二、美文点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不蔓不枝 枝

  ④陶后鲜有闻 鲜

  1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 根据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

  19. 《捕蛇者说》一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将蒋氏的`遭遇和乡邻们作对比突出文章主旨,那选文有没有运用到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一下。

  20.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23.《捕蛇者说》

  1、B 食:喂养 2.(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3. ①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 生病②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 连词,可以③古义:年龄 今义:牙齿4.(1)(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5. (1)《柳宗元集》 永州 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6.B 7.D D中的“而”都是即使的意思。而A中的“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并列;B中的“其”,一个是代词“他们的”,一个是语气词“难道”;C中的“之”,一个是不翻译,一个是代词。8.B 9.蛇 蛇 草木 蛇 人 10①汪然出涕 ②弛然而卧 ③哗然而骇 ④颓然乎其间 ⑤怡然自乐 ⑥屋舍俨然 ⑦满目萧然 ⑧杂然相许 11.解析:表达出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感激即可。

  12.乡邻非死即徙,十室九空 驰然而卧 旦旦有是 晚死 13.D 14.B 15.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16.①多② 洗涤 ③长枝节 ④很少 17.①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8.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莲,花之君子者也。19.选文将“莲”和“菊、牡丹”作对比,突出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一中心。20. 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生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2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 表并列)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如果)啮人,无御之(代指蛇毒)者。然得而(表顺接)腊之以为( 把……当作)饵,可以(可以用来 )已(治愈)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用)王命聚(征集)之,岁赋(征收)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充抵 )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句末语气助词)。

  有蒋氏者,专(独自享有)其利(好处 )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在)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继承)为之十二年,几( 几乎 )死者数(屡次,多次)矣。”言之(凑足音节/代指这些话),貌若甚戚者。

  余悲(同情)之,且曰:“若毒(痛恨,怨恨)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地方官 ),更(更换 )若(你的)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悲伤),汪然(眼泪汪汪的样子)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使……生存)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比得上)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假使)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困苦不堪)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表修饰)转徙,饥渴而顿踣(困顿跌倒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先前,从前)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凭借)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冲撞)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即使)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小心翼翼的样子)而起,视其缶,而(如果)吾蛇尚存,则弛然而(表修饰)卧。谨食(喂养)之,时而(表修饰)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冒)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表修饰)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即使)死乎(相当于“于”,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怎么)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比)虎也。”吾尝疑乎是( 代指这句话),今以(根据 )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因此)为之说,以(来)俟(期待)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文学常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因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后被贬柳州,世亦称“柳柳州”。本文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3、重点字音字形:啮人(niè)腊之(xī) 以为饵(ér) 挛(luán)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相藉(jí) (nǎng) 叫嚣(xiāo ) 隳突(huī) 恂恂(xún)视其缶(fǒu)谨食之(sí) 熙熙(xī)孰知(shú)又安敢毒邪(yé)赋敛(liǎn)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sì)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非死则徙尔:“尔”通“耳”,罢了 (2)谨食之,时而献焉:“食”通“饲”,喂养

  5、一词多义。

  (1)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用来 太医以王命聚之 用 以尽吾齿 来 而吾以捕蛇独存 依靠

  (2)于: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吾祖死于是在苛政猛于虎 比

  (3)之: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 无御之者 它,指毒蛇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悍吏之来吾乡 取独

  (4)其:当其租入 他们的 专其利三世矣 指捕蛇不纳税 视其缶 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自己

  (5)若: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像 貌若甚戚者 好像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若毒之乎 你

  (6)焉: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相当“于之”,从这里 永之人争奔走焉 这件事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词 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语气词

  (7)而: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顺接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转折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

  (8)已:可以已大风 治愈 则久已病矣 已经

  (9)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得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了解,知道

  (10)乎:若毒之乎 吗叫嚣乎东西 相当于“于”

  (11)是: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这个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指冒死亡的危险 吾尝疑乎是指孔子的这句话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这

  (12)食:谨食之 通“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吃

  (13)生:乡邻之生日蹙 生活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使……生存

  6、古今异义。

  (1)汪然出涕曰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虽鸡狗不得宁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可以已大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4)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疾病

  7、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动词活用为名词,生产的东西,收入

  (2)而乡邻之生日蹙动:动词作名词,生活(3)以尽吾齿:形容词作动词,过完

  (3)余悲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悲(4)然得而腊之以为腊:名词作动词,把蛇晾干

  8、翻译下列句子。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的郊外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

  ⑵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风、手脚麻痹、脖子肿和癞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⑶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⑷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⑸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⑹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假使我不做这份差役,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⑻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不堪。把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全都交出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全都交出去

  ⑼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冲撞破坏,暄闹叫嚷着惊忧(乡村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⑽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

  ⑾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知道赋税的祸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的呢!

  ⒀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以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从这里了解一点百姓的实情。

  9、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蒋氏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赋敛之苦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这正如孔子所言:“苛政猛于虎。”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文段①中围绕着一个“异”字而展开,依次介绍了毒蛇的外形、毒性、效用。其作用是:为下文“永州人争奔走焉”作铺垫,以突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这一主旨;“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 永州人争奔走焉。”产生了矛盾,作者这样的目的是暗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3)蒋氏在诉说“专其利” 为什么“貌若甚戚者”?

  这个“利”是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利”隐含蒋氏无限的辛酸悲苦。

  (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蒋氏的两次“戚”:第一次: 蒋氏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 蒋氏为自己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赋税而忧伤。

  作者的两次“悲”:第一次: 作者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 作者为广大人民收到的赋税之毒而悲伤(为社会)。

  (5)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该段主要运用的写法是对比,请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

  ①乡邻们因为赋税非死则徙尔;蒋氏却以捕蛇独存;②乡邻们遇悍吏虽鸡狗不得宁焉;蒋氏见蛇安在,却能弛然而卧;③乡邻们缴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蒋氏“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作用:突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这一主旨,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②殚其地之出( )

  ③犯寒暑( ) ④又安敢毒耶( )

  2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2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参考答案:

  21、①使……活下去②用完③冒着④怨恨 (每个0、5分,本小题共2分)

  22、D (2分)

  23、略(各1、5分,共3分)

  24、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

  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

  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

  ③衬托赋敛之毒。

  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任意找一组对比的句子1分,分析其作用,至少两个方面,2分)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扩展1)

——捕蛇者说的阅读答案5篇

捕蛇者说的阅读答案1

  捕蛇者说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二十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阅读题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殚其地之出()

  ③犯寒暑( )④又安敢毒耶()

  2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文:

  2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参考答案:

  21.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每个0.5分,本小题共2分

  22.D(2分)

  23.略(各1.5分,共3分)

  24.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乡邻:非死则徙而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任意找一组对比的句子1分,分析其作用,至少两个方面,2分)

捕蛇者说的阅读答案2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蹙:窘迫。 B. 谨食(sì )之,时而献焉食:吃

  C.曩(nǎng)与吾祖居者曩:从前。 D. 蒋氏大戚(qī )戚:悲伤

  2.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3)苛政猛于虎也( )

  3.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则久已病矣

  古义: 今义:

  ②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③以尽吾齿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译文: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5.《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 、 、 、 、 、 。

  二、综合园地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下面

  7. 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乡邻之生日蹙/黑质而白章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故虽有名马

  8.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吾恂恂而起

  其真无马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 又安敢毒耶

  桓侯故使人问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9.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10.根据提供意思从学过课文中找出八个带“然”的形容语。

  例: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坐落在泉边(翼然临于泉上)

  ①眼泪汪汪的。( ) ②放心地躺下(睡着)。( )

  ③被吓得哭天叫地的。( ) ④醉醺醺的倒在众宾当中。( )

  ⑤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⑥房屋整齐美观。( )

  ⑦眼前一片凄凉景象。( ) ⑧七嘴八舌表示赞成。( )

  11.封建社会的蒋氏在重税的压迫下痛不欲生,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常委会决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寿终正寝。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下农民的喜悦之情。

  第二课时

  一、课文检阅

  12. 文中写蒋氏的自述,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和“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的“ ”和乡邻的“先死”相对比,说明捕蛇的“幸运”。

  13.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4.对蒋氏的自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

  B.说明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好处。

  C.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

  D.通过对比反衬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15.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答:

  二、美文点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不蔓不枝 枝

  ④陶后鲜有闻 鲜

  1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 根据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

  19. 《捕蛇者说》一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将蒋氏的遭遇和乡邻们作对比突出文章主旨,那选文有没有运用到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一下。

  20.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23.《捕蛇者说》

  1、B 食:喂养 2.(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3. ①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 生病②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 连词,可以③古义:年龄 今义:牙齿4.(1)(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5. (1)《柳宗元集》 永州 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6.B 7.D D中的“而”都是即使的意思。而A中的“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并列;B中的“其”,一个是代词“他们的”,一个是语气词“难道”;C中的“之”,一个是不翻译,一个是代词。8.B 9.蛇 蛇 草木 蛇 人 10①汪然出涕 ②弛然而卧 ③哗然而骇 ④颓然乎其间 ⑤怡然自乐 ⑥屋舍俨然 ⑦满目萧然 ⑧杂然相许 11.解析:表达出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感激即可。

  12.乡邻非死即徙,十室九空 驰然而卧 旦旦有是 晚死 13.D 14.B 15.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16.①多② 洗涤 ③长枝节 ④很少 17.①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8.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莲,花之君子者也。19.选文将“莲”和“菊、牡丹”作对比,突出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一中心。20. 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生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捕蛇者说的阅读答案3

  《捕蛇者说》中的文段。(8分)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下列哪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2分)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B.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又安敢毒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D.故为之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小题2】下列哪一项加点词的词性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 )(2分)

  A.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B.置人所罾鱼腹中

  C.名之者谁

  D.殚其地之出

  【小题3】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请结合文章举出一例。(2分)

  【小题4】文中写到“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从中看出作者的写作用意是什么,联系下面这则材料,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小题1】C(2分)

  【小题2】D(2分)

  【小题3】对比(t分)①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弛然而乐”“熙然而卧”对比;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对比。

  【小题4】柳宗元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论据,表明苛政自古就有,真实揭露封建社会重赋苛政的黑暗现实(1分),与《多收了三五斗》结尾指出谷贱伤农这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样,突出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或深化了主题)。(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用反选排除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古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然后找出各项中的活用词,了解其活用方法比较。A句的“腊”、B句的“罾”、C句的“名”都是名词动用,而D句的“出”是动词名用,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而掌握的知识,从“对比”的角度举例说明。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要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比作者早得多,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与“苛政”有关,而《多收了三五斗》也是反映农民倍受剥削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捕蛇者说的阅读答案4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7、找出甲文中能表达下列成语的句子:(4分)

  ⑴尸横遍野: ⑵十室九空:

  ⑶倾家荡产: ⑷颠沛流离:

  18、择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2分)

  A、非死/则徙尔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使子路/问之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19、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0、甲文中能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分)

  21、翻译句子。(4分)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2.回答问题。

  (1)蒋氏大戚的原因是什么?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甲文蒋氏的乡邻为什么要号呼而转徙?你认为在文中所述的社会里老百姓要想活命唯一的出路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7、(1)往往而死者相藉也⑵今其室十无一焉(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4)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答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也可)

  18、B(2分)

  19、C (2分)

  20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答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得1分)。

  21第一句翻译重点是虽字和毒字;第二句的重点是识字。(每句2分)

  22、(1)作者说要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 ; 妇人之舅、夫、子均死与猛于虎的苛政 (2) 苛政猛于虎(1分)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1分) 起义推翻封建制度(3分)

捕蛇者说的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晋书》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又安敢毒耶 毒:

  (2)则久已病矣 病:

  (3)则弛然而卧 弛然:

  (4)执而鞭之 鞭: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陶侃尝出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侃 大 怒 曰 汝 既 不 田 而 戏 贼 人 稻

  1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3分)

  参考答案:

  9.(4分)(1)毒: 恨、憎恨 (2)病: 困苦不堪

  (3)弛然: 放心的样子 (4)鞭: 鞭打(名词动用

  10. ( B ) (3分)

  11.(5分)

  ①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②我走在路上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12.(2分)侃大 怒 曰 / 汝既 不 田 / 而 戏 贼 人 稻

  13.(3分)

  他们同为父母官,都能同情百姓,深入基层,关心民生疾苦。柳宗元以文章来反映苛捐杂税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可能较多地寄希望于统治者,一旦统治者采纳,效果要好;陶侃生性耿直,敢怒敢言敢为,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切实解决问题。(3分。相同点得1分,不同点2分,意对即可)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扩展2)

——《捕蛇者说》阅读题及答案3篇

《捕蛇者说》阅读题及答案1

  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1、下面加点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蒋氏大戚B、殚其地之出

  亲戚畔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吾恂恂而起D、向吾不为斯役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缚者曷为者也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1)谨食之,时而献焉。

  (2)又安敢毒耶?

  13、蒋氏把自己与乡邻的遭遇做了对比,以捕蛇独存与乡邻的进行对比,以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与乡邻的进行对比,从而深刻揭示了苛税对百姓的毒害。(2分)

  14、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1、D(评分:3分)

  12、(1)小心地喂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

  (2)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评分:2分。每小题1分)

  13、非死则徒尔旦旦有是(评分:2分。每空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14、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统治阶级苛税的不满;希望统治者能关心百姓疾苦。(评分:3分)

《捕蛇者说》阅读题及答案2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当其租入( ) 更若役( ) 谨食之( ) 莅事者( ) 得而腊之(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若毒之乎(毒: )

  ⑵当其租入(当: )

  ⑶谨食之(食: )

  ⑷君将哀而生之乎(哀: )

  ⑸可以已大风(已: )

  ⑹岁赋其二(赋: )

  ⑺貌若甚戚者(戚: )

  ⑻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鸡狗不得宁焉。

  ⑵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⑷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文章结尾作者提到了“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是如何看待柳宗元的思想的?

  5、文中蒋氏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同步解读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悍吏之来吾乡”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多助之至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故为之说 既克,公问其故

  B、比: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食:谨食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D、观:今以蒋氏观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以尽吾齿(齿: )

  (2)又安敢毒耶(毒: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0.选文第一段写蒋氏自述遭遇时,以悍吏来乡逼租之急与他自己“弛然而卧”、“熙熙而乐”作对比,其作用是 。

  11.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扩展3)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 (菁选3篇)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1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蹙:窘迫。 B. 谨食(sì )之,时而献焉食:吃

  C.曩(nǎng)与吾祖居者曩:从前。 D. 蒋氏大戚(qī )戚:悲伤

  2.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3)苛政猛于虎也( )

  3.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则久已病矣

  古义: 今义:

  ②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③以尽吾齿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译文: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5.《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 、 、 、 、 、 。

  二、综合园地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下面

  7. 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乡邻之生日蹙/黑质而白章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故虽有名马

  8.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吾恂恂而起

  其真无马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 又安敢毒耶

  桓侯故使人问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9.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10.根据提供意思从学过课文中找出八个带“然”的形容语。

  例: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坐落在泉边(翼然临于泉上)

  ①眼泪汪汪的。( ) ②放心地躺下(睡着)。( )

  ③被吓得哭天叫地的。( ) ④醉醺醺的倒在众宾当中。( )

  ⑤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⑥房屋整齐美观。( )

  ⑦眼前一片凄凉景象。( ) ⑧七嘴八舌表示赞成。( )

  11.封建社会的蒋氏在重税的压迫下痛不欲生,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常委会决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寿终正寝。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下农民的喜悦之情。

  第二课时

  一、课文检阅

  12. 文中写蒋氏的自述,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和“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的“ ”和乡邻的“先死”相对比,说明捕蛇的“幸运”。

  13.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4.对蒋氏的自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

  B.说明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好处。

  C.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

  D.通过对比反衬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15.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答:

  二、美文点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不蔓不枝 枝

  ④陶后鲜有闻 鲜

  1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 根据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

  19. 《捕蛇者说》一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将蒋氏的`遭遇和乡邻们作对比突出文章主旨,那选文有没有运用到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一下。

  20.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23.《捕蛇者说》

  1、B 食:喂养 2.(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3. ①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 生病②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 连词,可以③古义:年龄 今义:牙齿4.(1)(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5. (1)《柳宗元集》 永州 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6.B 7.D D中的“而”都是即使的意思。而A中的“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并列;B中的“其”,一个是代词“他们的”,一个是语气词“难道”;C中的“之”,一个是不翻译,一个是代词。8.B 9.蛇 蛇 草木 蛇 人 10①汪然出涕 ②弛然而卧 ③哗然而骇 ④颓然乎其间 ⑤怡然自乐 ⑥屋舍俨然 ⑦满目萧然 ⑧杂然相许 11.解析:表达出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感激即可。

  12.乡邻非死即徙,十室九空 驰然而卧 旦旦有是 晚死 13.D 14.B 15.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16.①多② 洗涤 ③长枝节 ④很少 17.①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8.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莲,花之君子者也。19.选文将“莲”和“菊、牡丹”作对比,突出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一中心。20. 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生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2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 表并列)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如果)啮人,无御之(代指蛇毒)者。然得而(表顺接)腊之以为( 把……当作)饵,可以(可以用来 )已(治愈)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用)王命聚(征集)之,岁赋(征收)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充抵 )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句末语气助词)。

  有蒋氏者,专(独自享有)其利(好处 )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在)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继承)为之十二年,几( 几乎 )死者数(屡次,多次)矣。”言之(凑足音节/代指这些话),貌若甚戚者。

  余悲(同情)之,且曰:“若毒(痛恨,怨恨)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地方官 ),更(更换 )若(你的)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悲伤),汪然(眼泪汪汪的样子)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使……生存)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比得上)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假使)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困苦不堪)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表修饰)转徙,饥渴而顿踣(困顿跌倒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先前,从前)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凭借)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冲撞)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即使)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小心翼翼的样子)而起,视其缶,而(如果)吾蛇尚存,则弛然而(表修饰)卧。谨食(喂养)之,时而(表修饰)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冒)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表修饰)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即使)死乎(相当于“于”,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怎么)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比)虎也。”吾尝疑乎是( 代指这句话),今以(根据 )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因此)为之说,以(来)俟(期待)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文学常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因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后被贬柳州,世亦称“柳柳州”。本文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3、重点字音字形:啮人(niè)腊之(xī) 以为饵(ér) 挛(luán)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相藉(jí) (nǎng) 叫嚣(xiāo ) 隳突(huī) 恂恂(xún)视其缶(fǒu)谨食之(sí) 熙熙(xī)孰知(shú)又安敢毒邪(yé)赋敛(liǎn)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sì)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非死则徙尔:“尔”通“耳”,罢了 (2)谨食之,时而献焉:“食”通“饲”,喂养

  5、一词多义。

  (1)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用来 太医以王命聚之 用 以尽吾齿 来 而吾以捕蛇独存 依靠

  (2)于: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吾祖死于是在苛政猛于虎 比

  (3)之: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 无御之者 它,指毒蛇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悍吏之来吾乡 取独

  (4)其:当其租入 他们的 专其利三世矣 指捕蛇不纳税 视其缶 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自己

  (5)若: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像 貌若甚戚者 好像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若毒之乎 你

  (6)焉: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相当“于之”,从这里 永之人争奔走焉 这件事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词 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语气词

  (7)而: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顺接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转折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

  (8)已:可以已大风 治愈 则久已病矣 已经

  (9)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得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了解,知道

  (10)乎:若毒之乎 吗叫嚣乎东西 相当于“于”

  (11)是: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这个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指冒死亡的危险 吾尝疑乎是指孔子的这句话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这

  (12)食:谨食之 通“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吃

  (13)生:乡邻之生日蹙 生活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使……生存

  6、古今异义。

  (1)汪然出涕曰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虽鸡狗不得宁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可以已大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4)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疾病

  7、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动词活用为名词,生产的东西,收入

  (2)而乡邻之生日蹙动:动词作名词,生活(3)以尽吾齿:形容词作动词,过完

  (3)余悲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悲(4)然得而腊之以为腊:名词作动词,把蛇晾干

  8、翻译下列句子。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的郊外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

  ⑵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风、手脚麻痹、脖子肿和癞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⑶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⑷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⑸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⑹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假使我不做这份差役,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⑻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不堪。把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全都交出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全都交出去

  ⑼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冲撞破坏,暄闹叫嚷着惊忧(乡村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⑽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

  ⑾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知道赋税的祸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的呢!

  ⒀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以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从这里了解一点百姓的实情。

  9、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蒋氏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赋敛之苦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这正如孔子所言:“苛政猛于虎。”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文段①中围绕着一个“异”字而展开,依次介绍了毒蛇的外形、毒性、效用。其作用是:为下文“永州人争奔走焉”作铺垫,以突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这一主旨;“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 永州人争奔走焉。”产生了矛盾,作者这样的目的是暗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3)蒋氏在诉说“专其利” 为什么“貌若甚戚者”?

  这个“利”是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利”隐含蒋氏无限的辛酸悲苦。

  (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蒋氏的两次“戚”:第一次: 蒋氏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 蒋氏为自己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赋税而忧伤。

  作者的两次“悲”:第一次: 作者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 作者为广大人民收到的赋税之毒而悲伤(为社会)。

  (5)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该段主要运用的写法是对比,请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

  ①乡邻们因为赋税非死则徙尔;蒋氏却以捕蛇独存;②乡邻们遇悍吏虽鸡狗不得宁焉;蒋氏见蛇安在,却能弛然而卧;③乡邻们缴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蒋氏“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作用:突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这一主旨,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②殚其地之出( )

  ③犯寒暑( ) ④又安敢毒耶( )

  2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2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参考答案:

  21、①使……活下去②用完③冒着④怨恨 (每个0、5分,本小题共2分)

  22、D (2分)

  23、略(各1、5分,共3分)

  24、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

  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

  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

  ③衬托赋敛之毒。

  ④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任意找一组对比的句子1分,分析其作用,至少两个方面,2分)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扩展4)

——《说帘》阅读答案3篇

《说帘》阅读答案1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的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与那句重帘不卷流香住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诗人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销魂。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此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凭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隔音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文化是有深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挑》,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帘的哪些功用?

  2.作者为什么说*人的用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3.本文多处援引古诗句,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充满诗情画意。

  2.窗子使房子透光透亮,但不免单调,装上帘后,隔中有透,既有光亮,还很雅致,很有情调,能增添诗情画意。

  3.【1】使全文有诗意和韵味,【2】与文章所说的说明对象------帘相称。

  注;我们讲过这篇文章在练习册上,所以答案一定对。

《说帘》阅读答案2

  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②说起帘,这在中-八年级语文-魔方格

  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

  ②说起帘,这在*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的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

  ③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④“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⑤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⑥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细读第②—⑤段文字,说说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帘”的。(3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1:(3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帘(2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小题1:(3分)第二段总说帘的诗情画意、变化多端(1分),第三段介绍帘所起的“隔”的作用和帘的韵事、妙解(1分);第四段、第五段介绍各种各样帘的美(1分)。

  小题1:(4分)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答出一个即得1分),形象生动地说出帘的多种妙用(2分)。

  小题1:说明文的开篇一般有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的作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即可。

  小题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陈从周的《说帘》,完成小题。(10分)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主要考查你对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散文阅读散文:

  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

  “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散文的特点:

  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

  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之美:

  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

  1.形散而神不散

  ①“形散”:

  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②“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情真意切。

  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

  散文的不同分类: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散文鉴赏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②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

  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

  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

  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

  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

  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

  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

  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

  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的《*》的语言,锋利如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散文经典语段摘抄:

  1、秋之思

  曾为《秋之思》这首曲子而迷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也曾为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饮泣。秋,是怎样萧瑟的一个季节啊!

  在苍凉的秋夜,寻一轮明月,觅一林幽谧 寄语远方的友人:你曾说“友谊,像不凋的花,似永恒的烛光”,然而,年复一年,为何梦里仍寻不着你的音讯?片片枫叶蕴含了我的无限思念,且让水晶似的船,载给你一个水晶似的祝福!

  寄语白云后的故乡:那开封城琉璃塔的晶莹,那洛阳城牡丹花的艳丽与白马寺的壮观,那龙门千佛岩的古色古香遗迹……往往在我梦中回莹梦转。只是,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目睹你飞扬的神采?

  2、冬之盼

  高挂在天上的是孤独,坠落在人间的沉寂冬,洒满了一山的柳絮,送来了寒瑟的北风,有句话说:“岁月如流成枯枝,日月如梭韶华逝。”冬啊!我该恨你的早降,还是该怨春的迟临?

  成长的过程是苦涩的,但我们实毋须害怕,因为在每一次哀伤的背后,都有一份成长的喜悦,就如松柏凌霜雪而弥劲,春天总是伴随在严冬之后。

  有人曾说:“群鸥碌碌,知飞行意义有几?芸芸众生,知生命真谛有几?”不知他是否找到了真切的答案?但是我相信:生命的真谛在自然里,人生的意义在四季中,且让我扬起四季的帆,航向那希望的明天!

  3、四季的帆

  是谁洒下了一季的亮丽与一时节的灿烂?是谁抛满了一地的紫花与一原野的翠绿?

  每当天际响起一阵阵如洪钟般的春雷,每当天上飘起一丝丝如银针般的春雨,每当天边带来了燕子的影子……春,就轻轻悄悄地来了!我爱春,爱她带来了温暖与和煦,更捎来了生机的讯息。

  看那春雨过后,如穹庐般的春天挂了一弯七彩的桥,有如人脸上的微笑,使人迷醉。春神,你是否就是从这桥上姗姗而来?聆听那山泉的回响,琤琤淙淙的乐声,不是很像那会自动奏出美妙旋律的白鹃吗?瞧那在树梢上的啾啾合唱团,此起彼和,正赞颂着这可人的春天,放眼望那蔚蓝的天空之中,点缀着几朵洁白悠悠的白云朋友,何不“抛开忧郁,忘了那不如意;走出户外,让我们看云去”?

  俗说:“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就让心扉敞开,温暖你天使般的心灵!

  4、夏之恋

  不知为什么,一直很喜欢“仲夏夜之梦”这首曲子,除了那飘扬的音符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尤其是曲名,给我梦幻而又梦似雾的"感觉,特殊而熟悉……好遥远好遥远……

  在炎炎的夏季里,流连在碧蓝海边,是一种至高的乐趣和享受,海,这千变万化而变幻莫测的自然奇景,安静得出奇:金黄的阳光洒在*静的海面上,有如一湖洒满金粉的湖水,耀眼而夺目:有时波涛汹涌的巨浪,夹着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有如一头发威的猛虎,正在扑击一弱小的羔羊,那猛厉的攻势与一声声的长啸,使人不寒而栗!而每当金鸟西附,天空仍抹有一胭云彩时,海天交映,海底深处也似乎发出一串串的低吟,海啊!你到底是在咏叹什么?

  望着渐变黝黑的大海,想银河的浩瀚,想宇宙的奥秘,想人生的目的,想人类最后的归处……唉!睡吧!仲夏夜之梦应是甜美的!

  5、秋日感怀

  已经十二月了,树上的叶子早已枯黄,但竟还有大半都挂在枝头。

  夜幕下,昏昏的街灯中,看到的竟是一树金黄的灿烂,那一瞬间,我呆住了。

  看着那童话一样的金树,哗哗的拍动着他的枝叶,我竟有了一种要落泪的感动。

  我一向以为秋天,枯叶,只是代表着萧索与孤寂。秋风秋雨愁*,古人对于秋天的描写也大都如此:

  概夫秋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

  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顾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听着秋声,看着叶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场场的别离,也是生命的枯竭与消逝。凄凉,不舍与无奈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欣赏秋天的风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脱俗,但同时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绪中去。

  而今天,这种灿烂,忽然给了我一种坚强的感觉。

  那棵树,一个人,执着的近乎固执的站在那里,带着满枝的金色,坚强的在风中挺立。

  原来,秋天也是刚强。是坚持,也是忍耐。

《说帘》阅读答案3

  说帘

  陈从周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吧?

  说起帘,这在*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的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与那句重帘不卷流香住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记得在*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诗人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销魂。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此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凭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隔音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文化是有深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挑》,华文漪的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帘的哪些功用?

  2.作者为什么说*人的用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3.本文多处援引古诗句,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充满诗情画意。

  2.窗子使房子透光透亮,但不免单调,装上帘后,隔中有透,既有光亮,还很雅致,很有情调,能增添诗情画意。

  3.【1】使全文有诗意和韵味,【2】与文章所说的说明对象------帘相称。

  注;我们讲过这篇文章在练习册上,所以答案一定对。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捕蛇者说》的原文和翻译3篇

《捕蛇者说》的原文和翻译1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的原文和翻译2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唯独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扩展6)

——古诗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3篇

古诗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1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全文翻译:

  永州的山野间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子而有着白色的花级;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救治。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药丸,可以用来治疗麻风,手足痉挛、颈肿、毒疮等病;还能去掉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蛇的人,用蛇顶替他们的租税去缴纳。于是永州的人争先恐后地干这件事。

  有一家姓蒋的,享有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就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我父亲也死在捕蛇这件事上。现在我继续干这事已经十二年了,几乎丧命好几次了。”他讲到这些,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我可怜他,并且对他说:“你怨恨捕蛇这项差事吗?我打算去对主管收税的官吏讲一讲,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姓蒋的听了大为伤心,眼泪汪汪地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末*这个差使的不幸,还不及恢复我的赋税那样严重。假使当初我不应这个差,早已经困顿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居住此乡,累计至今有六十年了,而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在赋税逼迫之下,他们竭尽田里的出产,罄空室内的收入,哭哭啼啼地迁离乡土,饥渴交加地倒仆在地,吹风淋雨,冒寒犯暑,呼吸着毒雾瘴气,由此而死去的人往往积尸成堆。先前和我祖父同时居住此地的,现今十户人家里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和我本人同住十二年的,十家里也剩不到四五家。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而我却因为捕蛇独能留存。每当凶横的差吏来到我乡,从东头闹到西头,从南边闯到北边,吓得人们乱嚷乱叫,连鸡狗也不得安宁。这时候,我便小心翼翼地爬起身来,探视一下那只瓦罐,见我捕获的蛇还在里面,于是又安然睡下。*时精心喂养,到时候拿去进献,回家就能美美地享用土田里的出产,来安度我的天年。这样,一年里头冒生命危险只有两次,其余时间便怡然自得,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种危险呢!现在即使死在这上头,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晚了,又怎么敢怨恨呢?” 我听了愈加难过。孔子说过:“苛政比老虎凶猛。”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如今拿蒋姓的事例来看,说的还是真情。唉!有谁知道横征暴敛对老百姓的茶毒,比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对这件事加以述说,留待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扩展7)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赏析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赏析1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数(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ang,第二声)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dàn)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翻译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治疗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抵他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就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赏析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

推荐访问:答案 阅读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阅读答案3篇 捕蛇者说节选阅读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