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秋声赋优秀5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28 11:50:05 来源:网友投稿

秋声赋优秀《秋声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下面就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秋声赋》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声赋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秋声赋优秀5篇

秋声赋优秀篇1

《秋声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下面就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秋声赋》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秋声赋》阅读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秋声赋》阅读题目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烟霏云敛 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 缛:繁茂。

D.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实:果实

16. 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与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夷则为七月之律

A.常以肃杀而为心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故其为声也

1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4分)

《秋声赋》阅读答案

15.D 结果实

16.B B(B与例句相当于判断词,是。A动词,作为;C被;D发出)

17·秋色、秋容、秋气和秋意等四个方面描写作者所观的“秋状”。

《秋声赋》阅读译文

我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而来,恐惧地侧耳倾听,心想:奇怪啊!初来时淅淅瀝瀝十分凄凉,忽然间奔腾澎湃非常汹涌,犹如波涛在黑夜里翻滚,狂风暴雨突如其来。它碰在物体上,铮铮,发出如同金属的撞击声。又如奔袭敌阵的战士,衔枚急走,听不见号令,只听见人马行走之声。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吧!”书童回来说:“月亮星星晶莹洁白,银河横挂天边,四周寂静人声悄然,奇怪的声音来自树间。”

我说:“啊,啊,好悲伤啊!这是秋声,为什么要来呢?要说那秋天所呈现的情状:其色忧郁,烟雾蒙蒙云气聚;其貌清明,天空高洁日色新;其气凛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萧索,高山冷落水寂寞。因此秋天发出的声音就是凄凄切切,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叫。茂盛的青草在绿地上媲美,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葱惹人喜爱。但是草被秋风一拂,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那个摧残树木零落花草的力量,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秋天,是掌管刑法的,在季节上属阴;又是象征用兵的,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之间的义气,常常以肃杀作为核心。自然对于万物,是春天生长,秋天结果。因此秋天在音乐上,商声就是主管西方的音调;而所谓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伤,万物衰老就悲伤。夷,就是戮,万物过盛就杀戮。啊,草木无情,尚且按时凋零;人作为动物,乃是万物之灵,许多忧愁有感于心,许多事情劳其外形,心中有触动,定会动其神。何况还要想念忧虑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这就必然会使红彤彤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黑的头发变得如同繁星。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去和草木争奇斗胜?应该想想究竟谁是害我们的贼人,又何必去怨恨那不相关的秋声?”

书童没有回答,垂下头已经熟睡,只听得四周墙壁上虫声唧唧,好像因同情我而叹息。

秋声赋优秀篇2

教学目标1、学习文本运用多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特点,体会本文景、情关系。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深切感慨。说明本文抒写的是作者在经历了一些磨难之后的深刻感悟,但以“秋声”为寄情之物。因此,本文的教学就先从对秋声的描绘讲起,从感受作者的情感入手,去体会本文即景抒情的特征;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对今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学中要逐层深入,带领学生去挖掘和体验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地来摹写秋声的特点。难点:对作者具有个性特征的悲秋情感的理解。说明:《秋声赋》作为千古名篇,它在“秋”的描写方面运用的多种手法,从而化抽象味具像,并进而即景抒情,这是学习本文的切入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写秋时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因此,结合具体的语言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着重理解并深入分析作者区别于前人的情感特点,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欧阳修的资料,阅读《醉翁亭记》。2.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1.  课前查阅欧阳修资料,选读其散文,做读书笔记。2、对赋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3、交流读书笔记,初步形成对欧阳修散文的基本认识。通过课前的相关阅读,使学生对欧阳修及其散文有所了解,并为深入研读课文做好知识储备,引发学生对人生忧劳的初步思考。设疑导学形成整体把握1.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翻译的困难之处。2.  概括每段段意,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1.  朗读课文2.  课堂交流翻译难句,以及有关文本的疑难问题。3.  圈划关键语句和核心词语,概括段意并阐述的理由。1.  把握常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正确疏通全文,为后面深入学习打下基础。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筛选质疑能力。深入研读,探讨文本精义1、作者“悚然”的原因是什么?2、秋声是无形的,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指出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1.  学生齐读第一段,师生交流重点语句的翻译。2.  圈划出作者“悚然”原因的语句。3.  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写秋声的?体会赋的特点。(比喻。作者用化虚为实的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以及“衔枚疾走”的人马声,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在语言上体现了赋的特点。)欧阳修写作这篇赋,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因此要理解这份真实的情感,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第一、二个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个问题则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领悟来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1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2、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否离题了?(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 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3、作者用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等事物突出秋天的什么特点?( 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4、作者通过描写秋之状与秋之义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1.  学生散读第二段,划出突出秋声特点的语句,注意关键词语“故”的作用。2.  要求学生从分析表达方式上来解析本段文字,作者是如何描写秋之状与秋之义的?同时塑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本段对下文抒情做了铺垫,所以对重点语句分析阐释,由对作品氛围的分析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筛选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从欧阳修的曲折生平和本文来看,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3、童子这个人物是否可有可无?1.  齐读第三段,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探讨文章的主旨。(在理解上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可做引导)2.  结合欧阳修的身世,恰当理解文章的要义。(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引入对作者的介绍,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他的这种超然的思想。)3、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童子的表现,体会他在文中的作用?引入他人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辨,培养他们自主阅读和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能力,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拓展总结形成深层理解1.  提问:当你的人生出现了不顺时,我们该如何面对?2.  引入《醉翁亭记》体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情感。1.  由课内走出去,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更深的理解本文。2.  引用同类作品加以比较,加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布置作业1积累文中的重要的实词 虚词及特殊句式,翻译重要的语句。2 赏析写秋之声、秋之状的句子,组织成文。课后构思成文,同学间互相交流。1基础知识的积累,便于理解文章。2通过读写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本文教学也可以采用诵读法,反复诵读,边诵读边体会边点拨,而不作过多的讲解;也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将本文与古人写秋的诗文进行比较教学,从而把握本文在行文和表情达意上的独特之处。练习举隅1.  赏析文中描写秋之声与秋之状的内容,组织成文。阅读欧阳修的其他散文,从表现手法与表情达义的关系上作一点评。

秋声赋优秀篇3

秋 声 赋作者:欧阳修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夜里,欧阳子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不禁悚然而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潇潇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在物体上,鏦鏦铮铮,犹如金属相击。再听,又似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空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并没有人声,那声音来自树林中间。”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恍然叹道:“哦,原采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感伤,它怎么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的:它的色调凄清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情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优秀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文章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体会。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读结合,学生自主探讨,用评点法研习文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发了秋的悲伤。

“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

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ppt)注释1

二、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字音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骨   戕(qiāng贼

2.释词义(见课文注释)

3.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

4.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5.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6.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的,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现在来回答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明确: 1—2节

三、研读课文第一节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

明确:秋声

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秋声的?

明确:比喻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

明确:悲

四、研习第二节

1.第一段是写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示:从表达方式上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2层)

明确:对“秋之为状”的描绘和对秋的议论

2.第一部分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还是为了写秋声,找出秋声悲的缘由,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的余威所致,从中可以看出秋的肃杀之气。引出下文。为什么说秋带有肃杀之气。

3.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作者举了哪些与秋有关的事物?

明确:“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4.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五、研读课文第三小节

1.朗读

2.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这一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转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所以文章的主旨句应该是?

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3.主题探讨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明确: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大家听听我的看法: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六。尾段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七。学生说一说本文的独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从新的角度入手,虽承袭了写秋肃杀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秋声赋

欧阳修

s1:     秋声——比喻——悲

秋状——虚实结合   烘托    秋声

s2:

秋气之肃杀

s3:文章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s4:结尾——悲凉、孤独

秋声赋优秀篇5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文学常识——赋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

选取一些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给加点词语注音,并在文中标注到位。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 载戕(qiāng)贼

活动单

(二)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  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二、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

明确;秋声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在?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4、这两小节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朗读并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对秋状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4,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5,朗读第3节,思考: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

明确: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确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补充资料: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检测单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

A.悚然(sǒnɡ)萧飒(fēnɡ) 淅沥(xī lì)

B.栗冽(lìn liè)吹拂(fú)肃杀(sù)

C.杀戮(lù)戕贼(qiānɡ)黟然(mò)

D.飘泊(bó)丘墟(xū)渥然(wò)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

A.礼上往来 秋高气爽 皎洁 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 惨淡 烟霏

C.挺而走险 卓有成效 寂寥 葱茏D.丰富多彩 贻笑大方 凄切 针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 在夜里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恶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战争

翻译文中语句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

背诵名句

推荐访问:优秀 秋声 秋声赋优秀教案 秋声赋优秀课件PPT 秋声赋鉴赏 秋声赋作品欣赏 《秋声赋》 《秋声赋》节选 秋声赋经典句子 秋声赋原文讲解 秋声赋作者简介 秋声赋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