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5篇

时间:2022-08-20 18:55:05 来源:网友投稿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5篇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是陕西人民出版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5篇,供大家参考。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5篇

篇一: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档案—— 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历时五年、将目前能收集到的延安时期珍贵文献档案史料俱囊其中而予以整理、汇编、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首批推出60卷,主要收集整理了延安时期出版的期刊、图书,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会文件以及鲁艺的档案等。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对延安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全面了解。本丛书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很大的珍藏价值。

 一、广泛收集,倾心打造的大型文献丛书

 丛书把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手文献档案资料都列入编选范围,主要包括延安时期的报刊图书出版物,个人日记笔记,单位档案材料等。第一批所收集整理的是在延安时期出版的《共产党人》(2卷)、《整风文献》(1卷)、《解放》(7卷)、《八路军军政杂志》(10卷)、《中国青年》(5卷)、《中国妇女》(2卷)、《中国工人》(2卷)、《中国文化》(2卷)、《大众文艺》(2卷)、《文艺战线》(1卷)、《群众文艺》(1卷)、《文艺突击》(1卷)、《大众习作》(1卷)、《速写陕北九十九》(1卷)、《五月的延安》(1卷)、《文艺月报》(1卷)、《谷雨》(1卷)、《草叶、新诗歌、中国文艺》(1卷)、《鲁迅研究丛刊》(1卷)、《陕甘宁边区实录》(1卷)、《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史料汇编》(2卷)、《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14卷)。本丛书所收集的资料类型既有政治、军事、经济领域,也有文化、外交、社会领域;既有期刊,也有图书和历史档案。

 二、精心汇编,稀缺的传承历史的红色经典

 延安时期的出版物印数有限,加之国民党军事和经济的封锁,以及战争和社会变迁,流传存留者已极为罕见。陕西人民出版社是唯一一家将这些档案汇编成册,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将延安时期出版的出版物以及重要档案整理汇编出版,因而也.填补了业界该领域的出版空白。我社编辑出版这套大型革命历史文献丛书,宗旨就是将珍贵的、散见于全国各地、甚至私人藏书家收藏的文献资料集中汇编,形成一套大型原始性的文献资料,这极为稀缺、弥足珍贵。本从书是200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同时也入选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三、原版影印,绝好的延安时期的一手史料

 《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的出版,将大大方便使用,尤其是丛书收集的许多资料是第一次面世,为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为深入推进中共党史、延安时期和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该丛书不表达个人观点,而是在收集到的延安时期出版的原书原刊的基础上,通过拍照影印版的形式出版,其原汁原味远非一般性的梳理和编辑可比,这样既体现了丛书浓厚的原始性,又增加了它的可信度和历史感,与此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使用过程中对原件的损坏程度。丛书出版势必对这一批文献资料的保护及使用的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丛书共22种60册,上千万字,林林总总,蔚为壮观,是空前的大型文献丛书。

篇二: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号:K269 密级:公开学校代码:11065 学号:2016021516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姓名 鞠晓聪指导教师 钱国旗 教授学 科 中国史培养单位 历史学院答辩日期 2019 年 5 月 31 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研究

 摘要延安时期(1935 年 10 月至 1948 年 3 月)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是其文化意志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其文化政策制定的思想来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统一战线,团结文化力量;注重思想引领,吸收知识分子;完善民族政策,促进共同繁荣;继承传统文化,落实文物保护;加强乡村治理,开展卫生教育;制定教育方针,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新闻出版,加强舆论宣传;健全法律政策,构建民主文化;繁荣社团文化,活跃文艺创作等。这一时期党的文化政策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大众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其核心内涵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调动了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党的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引。关键词:延安时期;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

 AbstractThe yan"an period (October 1935 to March 1948) is vitally important period in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PC).The culturalpolicie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CPC in yan"an period are the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cultural will. Marxism cultural theory, New democracycultural theory and Mao Zedong"s cultural thought are the ideological sources of theircultural policy making. On the basis, it has formed contents of cultural policy whichincludes establishing a cultural united battle front, uniting cultural forces, attachingimportance to the guiding role of thought, absorbing intellectuals, completing thenational polic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trengthening rural governance,carrying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setting an educational policy,strengthening school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of news publishes, strengthen publicity, improving legalconstruction, building a democratic culture, developing community culture, making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ctively and so on. In this period, the cultural policy ofthe CPC had distinctive features include guidance, nationality, advancement andinnovation.National, scientific, popular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ircultural policy. The cultural policies of this period promoted the sinicization ofmarxism, aroused the revolutionary enthusiasm of the intellectuals, established thefundamental purpose of serving the people, develop and expand the excellent culturaltradit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m ed the party"s spiritual guidance of culturalconstruction.Keyword: Yan’an period; Cultural polic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目录言 引言................................................................................................................................1 1(一)选题目的和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1.文化政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22.关于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研究.....................................................................43.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研究.....................................................6景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思想来源及社会历史背景......................... 14(一)延安时期党的文化政策的思想来源.......................................................141.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142.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15(二)延安时期影响党的文化政策制定的社会历史背景...............................211.政治背景....................................................................................................212.经济背景....................................................................................................223.文化背景....................................................................................................23容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27(一)建立统一战线,团结文化力量...............................................................27(二)注重思想引领,吸收知识分子...............................................................30(三)完善民族政策,促进共同繁荣...............................................................32(四)继承传统文化,落实文物保护...............................................................33(五)加强乡村治理,开展卫生教育...............................................................36(六)制定教育方针,加强学校教育...............................................................39(七)重视新闻出版,加强舆论宣传...............................................................43(八)健全法律政策,构建民主文化...............................................................47(九)繁荣社团文化,活跃文艺创作...............................................................48征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特征.............................................................. 51(一)旗帜鲜明,思想指引...............................................................................51(二)以人为本,服务大众...............................................................................52(三)政策民主,科学先进...............................................................................54

 (四)理论创新,实事求是...............................................................................55响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影响.............................................................. 57(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57(二)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58(三)调动了知识分子的革命热情...................................................................59(四)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60(五)形成了党的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引...........................................................60语 结语.............................................................................................................................. 62献 参考文献...................................................................................................................... 64果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2谢 致谢.............................................................................................................................. 73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74

 引言1引言(一)选题目的和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即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建设者”② ,她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及其建设事业与其自身的文化思想密切相关。1935 年 10 月至 1948 年 3 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个时期被称为党的延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是其独立领导中国革命进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文化政策作为文化的政治表现,是国家文化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在文化领域实行意识形态和行政管理时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原则和要求体系的总称。“它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文化政治现象,是精神现象领域管理的规范和要求。”③ 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与确立的价值系统和文化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文化战略和策略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国家文化利益和人民文化利益的统一。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制定与实施好适合中国实际发展需要的文化政策,是关乎民族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延安时期,党中央就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④ 延安时期党的文化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进行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先进文明的中国。”⑤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长足发展并且日趋成熟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政策,可以正确掌握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动态,汲取党在文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坚持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历代文化政策研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借鉴与指引。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 40 页。②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第 43-44 页。③ 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2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708-709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663 页。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离不开对国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繁荣。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文化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经验规律的同时,领会党在文化政策制定方面的思想,认真学习其中的经验与启示,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党在延安时期文化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分析文化政策制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方法,这对于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正如胡绳同志所讲:“认清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可以帮助我们去观察现在的问题,帮助我们从现在的许多事实中间看出将来的发展前途。”①“为了更好地了解今天的政策,有时无妨回顾一下昨天的政策。”② 延安时期党的文化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推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政策不断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探索与理论创新。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探索其在文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总结党在延安时期文化政策的历史经验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文化政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化政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国外,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关于文化政策领域的研究,许多著名的海外高校已经开始成立文化政策研究机构,并且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诸多文化政策领域研究的相关课程。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文化政策的相关研究著作也应运而生,有关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相关研究也渐次展开。“文化政策就是公共政策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的学科化,大约始...

篇三: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姓名:

 卢少求申请学位级别:

 博士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

 王树荫20080424

 内容摘要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 是党继苏维埃时期局部执政的又一次执政实践。

 它高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政策, 执政文化建设活动, 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取得了巨大成效, 积累了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执政文化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使得中共执政文化建设既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执政文化建设任务, 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在理论宣传、 干部教育、 政权探讨和革命文化倡导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对党内“左” 右倾两条战线的路向困扰以及国共两党论战的意识形态冲突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文化建设理念转换的历史性决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拓展、 教育与学习以及研究和深化, 使党从错误路线当中解脱出来,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在基本方针上, 坚持抗日与民主,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执政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E l标; 在主要政策上, 实施积极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艺政策, 为执政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与运行规则。

 这些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推动了执政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积极进行执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活动, 是落实执政文化建设理念与方略的必由之路。

 在执政制度上, 建立“三三制” 政权, 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颁布边区施政纲领,彰显中共执政能力。

 同时, 健全党的组织制度, 规范党内法规章程, 以增进党内建设促进执政文化建设。

 在战线构筑上, 对思想战线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及时进行回答, 开展整风运动,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充分运用党报党刊, 传递党的声音,弘扬时代主题; 兴办各类学校, 繁荣文艺与教育事业。

 在执政作风上, 坚持实事求是,加强干部教育, 实践“三大作风” , 使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极l

 大地调动了人民抗日和革命的积极性, 开创了执政文化建设新局面。在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党把坚持核心理念同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文化思想结合起来, 把坚持党的领导同落实好执政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把执政文化建设同执政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把广泛性与先进性同继承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 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影响力, 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根据地人民的面貌和全国人民对共产党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新时期执政文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关键词:

 延安时期; 执政文化; 执政文化建设2

 A b str a c tT h eg o v ern in gc u ltu r e esta b lish m en t o f C P Cin Y a n ’ a ll T im e is a n o th err e g io n a lg o v e r n in g p r a c tic ea f ter S o v ie t T im e. It h e ld a lo Rth e b a n n e r o fn ew ・d em o cr a ticcu ltu re,a ctiv e lyp r o m o te dth e lo ca liz a tio no fM a r x isminC h in a , to o kp r o p e r g u id e lin e sa n dp o liciesa n dto o k d iversif iedf o r m s inb u ild in g g o v e r n in gculture. T herefore, theC P Cm a d eag r e a tp ro g ressa n dg a in edalo t inex perience.T h eg u id a n ceo f M a r x ismg o v e r n in gcu ltu reth eo r y a n dh u g ein f lu en ce o f th eo u tsta n d in gtr a d itio n a l c u ltu r e a f f o r d th e C o m m u n istP a r tyo fC h in a ( C P C )w ithscien tif icth eo ryin esta blish m en t o fg o v ern in g p ra cticea n d a lso m a k e th eesta b lish in gd istin ctiv ee th n ic ch a ra cterized . C o n f ro n ted 、 枷廿lco m p lica teda n d v o la tile en v iro n m en t a t h o m e a n da b r o a d a n d h a r d a n d a r d u o u s ta sk o fb u ild in g g o v e r n in g c u ltm 'e , th eC P C stu d ie d th esitu a tio n a n dc h a lle n g e s th eyf a cedse r io u sly ,m a d e a sp ir in g attem ptsinth eo ry p u b licity ,c a d r eed u ca tio n , p o litica l systemd isc u ssio na n dr e v o lu tio n a r yc u ltu r ep r o m o tio n . T h en , th eC P Ch a d ac le a r e ru n d ersta n d in ga b o u tth eleft・・and・・rightlin estr u g g lea n d th eid eo lo g ica lco nf lict b e tw e e nth eC P C a n dth eK u o m in ta n g .T h e M a r x ismth eo ry a n d th e co n cretep r a c tic eo f C h in e se r e v o lu tio n sh o u ld b eco m b in edto g e th e r ,th isis a h isto r ica l p o lic ym a d eb yth eC P C , b yw h ic h th e C P Csu c c e ssf u lly tra n sf o rm ed h e rco n cep to fe sta b lish in g g o v e r n in gc u ltu r e . T h e,ra ise,:

 .d ev elo p m en t, ed u cm io n , lea rn in ga n d r e se a r c h o f th e lo ca liz a tio n o f M a r x ismin C h in aex trica ted th e C P Cf r o m in co rrect lin es a n d m a d e th e C P Ca c h ie v e co n sen su s o nm a n yissu es o fg rea t im p o rta n ce, w h icha lsod eep en edth e lo ca liz a tio n o f M a r x ism in C h in a .In sistin go na nti—Ja pa nese strug g le, d em ocracya n dse r v in g p e o p lew e r e th e f u n d a m e n ta lg u id elineo fth eC P C . P r a c tic in gc o n str u c tiv e in tellect a n dlitera tu rep o lic yp ro v id edta len tssu ppo rta n dim plem entationru lef o rth eb u ild in go fg o v e r n in gcu ltu re. 111e f o r m u la tio n a n dim p le m e n ta tio no fth o sep o licie sa n dg u id elines p r o m o tedth e f u rth er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b u ild in go fg o v e r n in gcu ltu re.T h ep r a c tic ea n da ctiv ityo fe sta b lish in g g o v ern in gcu ltu re w a s th eo n ly w a yo f气

 im p le m e n tin gth e id e ao fg o v e r n in gc u ltu r eesta b lish m en t. B u ild th e th r e e th ir d ssy ste m sO ilrei印toa d v a n c ed em o cra cyref o rm a tio n ; issu ea d m in istra tiv ep r o g r a m m eo fb o r d e rr e g io ntosh o wth eg o v e r n in gp o w e ro fth e C P C . A tth e sa m etim e ,im p r o v eth eC P C ’ So r g a n iz a tio nsystema n d sta n d a r d iz e c o n stitu tio n s a n d d ie s o f th eP a r tytop r o m o teth eb u ild in go fg o v eH f in gc u ltu r e . O nlin e - c o n str u c tio n , g iv e r e p lyo n tim e to th esig n if ica n tth eo ries a n dp r a c tic eissu e s th a t ex ist in m e n ta llin es, a n d ex p a n dth e r ectif ica tio nm o v em en ta s w e ll a sstren g th enth ee d u c a tio no fM a r x ismth eo ry ; m a k eth eb e sto fP a r tyn e w sp a p e r sa n djo u rn a lstoim p r e ss P a r tyid e a l a n dd e v e lo pthem es o fo u rtim es; esta b lishv a r io u s sem in a r ies tob o o st a r t a n d e d u c a tio nu n d e r ta k in g s. O nth eg o v e r n in g sty le, th eC P Cpersistedin th ep r in c ip leo fse e k in gtru th f r o mf a cts, en h a n cedc a d r ee d u c a tio n , p r a c tic e dth r e eim po rta ntsty leso fw o r k , b yw h ich , th eC P Cm a d eth eb u ild in go fg o v e r n in gc u ltu r e m e e tth e d em a n do f th e tim e a n dp eo p le’ S ex p ecta tio n ,stim u la ted peo ple’ Sin itia tiv e o n r e v o lu tio n a n da nti—Ja pa nesestr u g g lea n dcrea tedan e w situ a tio n 0 11b u ild in gg o v e r n in gcu ltu re.D u r in gth e h isto r ica l co u rseo fe sta b lish in gg o v e r n in gcu ltu reb yth eC P C , th eC P C n o to n lystu c kto h e rco reco n cep tsb u t a lsocriticized a n dr esisted a ll v a r io u s in c o r r e c t id e a s a tth e sa m etim e; n o to n lyin siste do nth ele a d in go fth eC P C b u ta lsop ra cticedth eb u ild in go fg o v e r n in g cu ltu re; no t o n lyesta blish edg o v ern in gcu ltu reb u ta lso esta blish edg o v e r n in gsystem ;n o t o n ly m a d e it u n iv e r sa l a n d a d v a n ced b u t a lso m a d eit c o n tin u o u s a n dco nf o rm a ble totim es, b yw h ic hth e C P Cd ev elo p edh e rin f lu e n c e inb a sica rea s,≯。Ja p a n ese:

 ÷o c c u p ie da rea s a n dK u o m in ta n gg o v e r n e d a rea s, tra nsform edth eim a g eo f th e C P Ca n dp e o p leinb a sea rea s a n dp r o m o tedp eo p le’ Su n d ersta n d in ga b o u t th e C P Ca cro ss th e n a tio n .U n d o u b te d ly ,it h e lp stog iv e r e v e la tio n to th ee sta b lish in go fg o v ern in gc u ltu r e in n e wp e r io db y stu d y in gth eh isto r ica lex p er ien ce.K e yw o r d s:

 Y a n ’ a ntim e ; g o v e r n in g c u ltu r e ; e sta b lish m e n to fg o v e r n in gc u ltu r e4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产‘少小日期:

 20 0 8 年4 月 24 日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卢‘夕求日期:

 20 0 8 年4 月 24 同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 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1。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治组织, 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通过执政文化建设来实现对先进文化的有效引导, 这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延安时期中共在局部执政区域内的执政文化建设, 是在多元政治和多元文化的复杂背景下展开的, 通过执政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文化斗争,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

 这对于已经迈入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如何以史为鉴, 结合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 在借鉴延安时期执政文化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执政文化建设的科学化、 民主化和制度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是新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一、 选题意义‘执政文化建设是随着执政理论问题的广泛深入研究而日益受到各方面关注的。胡锦涛提出, “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 开展全面、 系统、 深入的研究, 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 政理论体系。

 ” 2执政文化作为党的执政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需要对过去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 这对于新时期执政文化建设, 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所具有的理论价值来看:( 一)有助于深化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研究。

 近年来, 执政文化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上,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不过, 以一种回溯的方式, 即从现实回溯到历史, 正成为执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延安时期, 中共执政’ 江泽民:

 《袖i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移8 0 周年大会I:

 的讲话》 , 《人民IJ报》 20 0 1年7 月 2同。2胡锦涛:

 《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经验,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 , 《人民U 报》 20 0 4 年7 月 1日。1

 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对赢得抗日战争胜利, 取得人民群众支持和促进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对这一时期执政文化建设理念与方略、 实践与活动进行多方面研究, 能进一步深化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研究。( - - )有助于探寻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执政文化建设也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拓展、 教育与学习以及研究和认识; 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 实践与活动的不断开展等, 这些都是执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印记。

 对此进行认真总结并找寻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这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所具有的实践意义来看:( 一)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当今执政文化建设。

 延安时期, 中共在领导人民进行边区建设方面卓有成效, 使一个经济文化原本相对落后的地区, 发展成为政治清明、风气整肃、 人心向上的革命“模范区” , 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执政文化建设的结果。

 因此, 探究这一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能为当今执政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有益价值。( 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延安时期, 中共执政文化建设对根据地、 国统区和沦陷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进行意识形态论战的过程中, 有力地回答和批驳了各种文化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攻击, 维护和推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

 研究和总结这一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发挥执政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执政文化往往通过浸润扩散的方式, 在党内外发挥作用。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 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 对外开放的同益扩大, 都需要发挥执政文化“场” 的作用。延安时期, 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对构建根据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这一时期执政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2

 首都师范人学博士学位论文社会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二、 研究动态目前, 学术界对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 论文和专著尚属空白。

 但从不同角度研究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 应该说成果颇丰; 有关这一时期执政实践和经验研究近几年也渐次展开, 这就为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和资料来源。

 这里, 主要就接触到的近几年执政文化研究现状, 以及学术界有关延安时期执政经验和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述评1。( 一)关于新时期执政文化建设研究这类研究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在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 新时期执政文化建设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显示, 篇名含“执政文化” 的论文20 0 3年仅1篇。

 20 0 4 年9 月 ,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之后, 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执政文化建设加以详尽、 系统地论述, 相关论文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显示, 篇名含“执政文化"的论文20 0 4 年以后为29 篇( 截止20 0 7 年12月 ), 表明当前执政文化研究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主要涉及执政文化概念、 特征以及当前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的背景、 原因与基本构架。

 这里, 执政文化概念不再赘言, 可详见基本概念阐释。, ,首先, 关于执政文化特征问题,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

 黄明哲从执政文化本身展开论证, 认为执政文化与一般的社会文化相比, 有着明显的特征:

 它既是一种群体文化、 法制文化、 权威文化, 也是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以超越自身固有价值为目标, 对社会文化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2。

 吕元礼等认为, 执政文化具有规范性、 导向性和权威性等特征3。

 陈元中则从执政文化1卢少求:

 《近年来执政文化研究述评》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 社科版)20 0 7 年第6 期。2黄明哲:

 《论执政文化的功能与特征——兼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义化的特征》 ,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 0 4 年第2期。3吕几礼张子友:

 《执政文化探析》 , 《社会主义研究》 20 0 6 年第l期。3

 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与行政文化、 政党文化和政治文化相比较中得出执政文化特征, 认为执政文化既是一种权威文化, 也是一种法制文化和政策文化1。

 有学者在分析执政文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特征。

 如陈元中认为, 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具有一般文化所不具备的文化特征:

 即政党性、 权威性、 法制性、 政策性2。

 黄明哲认为, 与执政文化所有的共性相比, 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有它自己的个性特征:

 (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当前我党执政文化的宗旨; ( 2)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 尊重科学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风气; ( 3)传...

篇四: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学与中国文化浅析 延安学与中国文化浅析

 摘 要:

 延安学是近年来刚兴起的新学科。

 它以地名命名, 却不是简单的地方学, 而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是一门特殊形态的中国文化学。

 它的发展虽然面临着某些挑战, 但只要思路正确, 就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延安学; 文化; 中国文化; 精神

  文章编号:

 978-7-5369-4434-3(2012)

 03-082-03

 延安, 被誉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中华民族的圣地和摇篮。

 半个多世纪前, 这块孕育中国革命生机的黄土地曾令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神往; 如今, “延安学” 研究热潮的兴起和发展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

 一、 延安学概述

  20 世纪 80 年代, 著名诗人贺敬之访问延安后, 以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为对象, 提出“延安学” 的概念, 他说历史上有个“建安文学” , 为什么不能有个“延安文学” ; 西北有个“敦煌学” , 是不是也应该有个“延安学” ? 1990 年 5 月 3 日, 延安大学郭必选教授在上海《社会科学报》 上提出“建立延安学” 的观点, 引起了学术界强烈反响。

 12 月陕西省社科院召开了延安学论证会, 1992 年省教委批准延安大学成立延安学研究所。

 延安学, 顾名思义, 以“延安” 为研究对象。

 从其研究范围来看, 可分为狭义延安学和广义延安学。

 前者特指从 1935 年 10 月 19日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吴起镇起, 至 1948 年 3 月 23 日东渡黄河转向华北止,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 13 年, 以其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的意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历史经验的科学; 后者是研究延安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可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 到现在革命圣地及其未来, 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全方位、 全过程的研究。

 所以, 延安学不仅仅是一门地方学, 更是一门特殊的中国学。

 二、 延安学与中国文化

  (一)

 延安学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毛泽东同志说,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某种意义上讲, 文化是根, 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名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而先进文化作为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文化, 能够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 推动社会前进,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 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可以说, 先进文化是先进国家的仪威。

 是否拥有先进文化, 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 国家和民族的素质、 能力和兴衰。

 延安的成功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世界性奇迹, 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先进文化的存在。

 延安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延安” 的学科, 具有综合性、 多学科的特点, 因为它研究的是延安的全部文明。从狭义文化(精神的)

 视野看, “延安学” 是中华文明的折射, 是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的一种标识。

 本质上讲, “延安学” 是一门文化学,研究对象就是延安文化, 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是炎黄文化; 更是中国文化。

 (二)

 延安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首先, 延安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看,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腹地, 东边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 北边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两大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长城; 南边是皇帝文化的发祥地――黄帝陵。

 可见, 延安是中华文明, 亦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正是由于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源远流长民族精神的支撑, 才使得中华民族能在陕西、在延安一次又一次地崛起和复兴。

 其次,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马克思说过: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 “人民最精致、 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①。

 数千年中华优秀文化的力量, 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早在黄帝时期的玉作兵器、 染五色衣裳、 仓颉造字、 建造房屋

 等发明创造就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勤劳勇敢、 开拓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易经》 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

 儒家思想主张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仁者爱人” 、 “杀身成仁” 的博爱精神、 献身精神。

 墨家思想追求的是赖力生存, 发奋图强、 苦行节约的精神。

 而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以“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为核心的延安精神引导下, 夺取了革命建设直至改革的胜利。

 可见,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精神的中国化, 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中国化, 虽然产生于延安时期和革命圣地延安, 但是它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肥沃土壤里, 并且在时代阳光的照耀下发展壮大,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流的一种新的中国精神。

 (三)

 延安时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首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938 年 9 月 29 日至 11 月 6 日,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指出; “马克思、 恩科斯、 斯大林的理论,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理论” , 因此,“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 对于我们, 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

 ” ③次年 10 月, 毛泽东发表了《 〈共产党人〉 发刊词》, 第一次充分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的思想。

 1941 年 5 月, 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又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 ④此后全面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进展, 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空前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1945 年 4 月23 日,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正式召开, 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广泛普及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次, 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先进阶级、 阶层提倡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倡导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文化,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 主张客观真理, 主

 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⑤, 是一种“反对武断、 迷信、 愚昧、 无知、拥护科学真理, 把真理当作自己实践的指南, 提倡真能把握真理的科学与科学的思想, 养成科学的生活与科学的工作方法的文化” ⑥。“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 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⑦。

 所以,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新政治和新经济, 是替新政治、 新经济服务的,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由此可见, “延安学” 是一门以地名学命名的文化学, 它所研究的新文化, 既是中国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 也是西方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

 和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

 它博大精深, 必将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特殊形态的中国文化学。

 三、 延安学之未来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延安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挑战:

 就国内看, 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这一上百年的社会形态, 在文化载体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烙印, 也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思维价值定向。

 在文化讨论中, 人们往往把现代文化的构建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联系起来, 而忽略了具有转折性历史意义的延安文化; 就国际看,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趋向化相互斗争的复杂态势, 西方有些强国推行文化霸权甚至“文化帝国主义” , 力图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

 某种意义上讲,延安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还处于弱势状态。

 当然, 挑战只是一种考验, 正是因为有难度, 我们才更要迎上前。

 延安学虽然刚建立不久, 但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 是一门直接为现实服务的实用科学, 是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生长点。其发展前途自然不言而喻。

 如何在困境中迎难而上, 是大力发展延安学的关键问题。

 对于这一点, 笔者有以下看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被 100 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特别是我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和真理性,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研究和发展延安学, 如果脱离了这一点, 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扬弃” 并创新。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是一个生命整体,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其糟粕与精华往往是共生的。

 我们要把延安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以刚毅的品格抵御错误思想的渗透, 以博大的胸怀汲取传统和世界优秀文化,同时以新的思维创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内容。

 经过“扬弃” 并创新,将其打造成一种新的既属于延安地区又属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普适性文化, 也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代表当今延安、 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新文化。

 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 思想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也应当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我们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思想文化等发展都应依靠人民、 为了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享。

 延安学内在地体现着“以人为本” 这一思想, 例如, 在延安时期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 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要求。

 在新时期发展延安学, 更要深入研究“以人为本” 思想, 广泛传播新人文精神――一种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不同的, 建立在历史唯物论基础上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精神。

 综上所述, 延安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中国文化学, 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些“软” , 但却能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延安时期, 正是由于延安文化凝聚着共产党人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才使得延安的奇迹载入史册。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延安学的价值仍然被召唤, 其内在特有的软实力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生长点。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②清・ 孙星衍. 周易集解[M] . 上海:

 上海书店, 1987.

  ③⑤⑦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33; 707; 708.

  ④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95.

  ⑥张闻天选集[C]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252.

 参考文献:

 [1] 郭必选. 延安学研究(第一辑)[M] .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2] 郭必选. 延安学研究(第二辑)[M] .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3] 郭必选. 延安学研究(第三辑)[M] .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 第 2 卷第 3 期 Vol. 2, No. 3

篇五: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时期《中国文化》 若干问题的研究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 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中国文化》 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刊物, 在抗战时期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 它肩负起建设抗战新文化的历史使命, 为宣传先进文化、 提升先进文化以及抵制错误文化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文化》 虽然前后只刊行了一年半时间, 但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历程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财富。

 它收录了延安时期许多重要文化活动及文化事件的相关材料, 在思想文化、 学术研究及史料参考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关键词】

 延安时期; 《中国文化》; 作者群; 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351(2013)

 03―0074―07《中国文化》 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新民主主义文化、 讨论文化建设问题的刊物, 在陕甘宁边区出版的报刊中独树一帜。

 在抗战时期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 《中国文化》 肩负起建设抗战新文化的历史任务, 为宣传先进文化、 提升先进文化以及抵制错误文化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文化》 的创办及其刊行

 在党中央进驻之前, 延安地区的文化发展十分落后。

 1935 年 7月, 新闻记者范长江以《大公报》 特约通讯员的名义, 对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考察旅行。

 他在揭示陕北民情时指出, 陕北“地方教育尤落伍可笑, 各县皆无中学, 高等小学已为最高学府……此等小学中, 往往有三十左右之老学生, 仍对新旧知识, 一无所知” 。

 [1]71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 陕甘宁边区仅有 120 所小学, 全延安农村中只有 7 所小学, 70 余名学生, 华池县连 1 所小学都没有。

 社会教育方面, 如识字组或民众学校, 完全没有建立起来。

 [2]106 据陕甘宁边区盐池、华池等县的调查, 当地识字者仅占总人口的 1%。

 [3]165 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

 党中央进驻延安后, 对文化建设极其重视。

 1936 年11 月, 中国文艺协会在延安成立, 毛泽东在成立大会的讲话中指出:

 “中华苏维埃成立已很久, 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 但在文艺创作方面, 我们干得很少。

 ” [4]461 这不仅是毛泽东在看到延安落后文化后的感慨, 也是对生存压力下苏维埃政权在文化建设上十分薄弱的认知。

  为改变陕甘宁边区文化落后的面貌, 党提出“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 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 造成中华民国的优秀后代。

 ” [5]142 边区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依然保证了教育支出。

 以 1939 年教育支出为例, 边区政府当年所有的教育支出占整个边区财政的 735%, 而同年边区的行政经费仅占 156%。

 从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可以看出, 由于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到 1940 年, 边区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事业都出现了良好的局面。表 1 陕甘宁边区文教事业发展统计表项目数量 年份小学中学学校(所)

 人数学校(所)

 人数

 资料来源:

 刘煜主编 《圣地风云录》,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92 页。

 从两个表中的统计数字可见, 面向群众的教育事业得到明显的发展, 这对推进延安地区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党中央进驻后, 延安很快以革命圣地的形象吸引了国内青年, 一大批知识分子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投奔延安。

 据研究者统计, 仅 1938 年5 月至 8 月的 3 个月内, 就有 2288 名知识青年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前往延安。

 胡乔木回忆:

 “当时延安究竟有多少文化人? 没有做过详细统计, 1944 年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 说延安的‘文学家, 艺术家, 文化人’ ‘成百上千’ , 又说‘延安有六七千知识分子’ 。

 这给了我们一个大概的数字。

 这些文化人的绝大部分都是抗战爆发后一两年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汇集到延安的。

 ” [6]313 “延安不但在政治而且在文化上作中流砥柱, 成为全国文化的活跃心脏。

 ” [7]知识分子云集不仅成为当时延安的一道风景线, 而且也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为了适应延安地区文化发展的要求, 1939 年 11 月中旬,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提议延安文化界要与外界多加联系, 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应扩大, 由张闻天兼书记, 并提议出版《中国文化》, 召开陕甘宁边区文化界代表大会。

 1940 年 1 月 4 日, 陕甘宁

 边区文化协会(以下简称边区文协)

 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礼堂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

 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历时 9 天, 盛况空前, 大会代表 274 名, 知名文化人个人代表 123 名, 文化团体 107 个, 共计五六百人。

 [8]7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先后出席大会, 吴玉章致开幕词, 张闻天作了《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 的报告, 毛泽东作了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的报告, 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艾思奇作为边区文协主任, 在会上作了《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 的工作报告。

 该报告洋洋洒洒一万余言, 文字朴实, 材料具体, 条理清晰, 任务明确, 令毛泽东、张闻天等十分满意。

 [9]279 代表大会选举吴玉章为边区文协主任,艾思奇和丁玲为副主任, 《中国文化》 也正式交由艾思奇主编出版。

  《中国文化》 于 1940 年 2 月 15 日创刊, 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延安文化界活动起来, 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建设新民族文化而奋斗。

 ” 该刊为月刊, 每卷 6 期, 出至第 3 卷第 3 期后, 于 1941 年 8月 20 日停刊, 共出 15 期, 第 3 卷第 2 期和第 3 期为合刊。

 刊物为16 开大小, 白色封面, 封面上部印有毛泽东所题的“中国文化” 四字, 创刊号上“中国文化” 四字以鲜红色为底色, 庄严而醒目, 而后每期的封面都会更换四字的底色颜色。

 刊物内页用马兰纸印刷, 铅印。《中国文化》 作为边区文协的机关刊物, 由边区文协领导下的中国文化社编辑出版, 编委会由艾思奇、 周扬、 丁玲、 张仲实、 范文澜、 萧三组成, 艾思奇任主编, [10]257 有一两期由周扬主编。

 由于编委会成员当时十分繁忙, 艾思奇邀请了林默涵参加刊物的创办。

 艾思奇负责阅读大量的稿件, 对来搞进行终审; 组稿、 发排、 校对及印刷等都由林默涵负责。

 [11]《中国文化》 由在延安六七十里以外的中央印刷厂分厂印刷, 在延安的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订阅者多为机关部门、 学校及文艺团体。

  二、《中国文化》 的作者群分析 <!--endprint--> <!--startprint-->

  《中国文化》 每期的栏目设定不固定, 分别设有“研究” 、 “短评” 、 “杂感” 、 “哲学讲座” 、 “创作” 等。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 哲学、 历史、 文学、 考古、 美学及文字改革等方面, 同时还刊有小说、 诗歌、 文艺评论及读书随感等, 并附录了一

 些重要文件。《中国文化》 上先后刊登文章和作品 145 篇, 从篇目上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

 关于文学、 哲学、 历史学、 美学、 音乐等具体领域的研究文章 40 多篇, 如范文澜的 《关于上古历史阶段的商榷》、 胡蛮的 《关于绘画上的“六法” 》、 冼星海的《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 等。

 第二类:

 小说、 诗歌等文学创作作品近 20 篇, 如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刘白羽的《四箱子弹的缘故》、 何其芳的《过同蒲路》 等。

 第三类:

 关于新文化建设和边区文化运动的文章近 20 篇, 如吴玉章的 《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 艾思奇的《五四文化运动的特点》 等。

 第四类:关于文化事件及文化问题的短评及杂感等 10 余篇, 如崇基的 《 〈日出〉在延安上演》、 焕南的《想到〈血洗〉》 等。

 第五类: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文和介绍文章近 10 篇, 如张仲实翻译的《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矛盾问题》 等。

 第六类, 艾思奇开辟的哲学讲座 8 篇。

 第七类:会议文件及记录 4 篇。

 第八类:

 领导人演讲和报告 2 篇。

 此外, 最后一期的合刊为“抗战四周年纪念专号” , 发表了 数篇学术述评文章。表 3 延安时期《中国文化》 主要作者分析姓名

 2 资料来源:

 根据《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延安文人》 等相关书籍编制。

 艾思奇先后在该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多达 16 篇, 是在该刊物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学者。

 艾思奇于 1935 年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 年 9 月, 他与上海文化界十几名知名人士作为学术理论界的党员专家一起被调到延安。

 由于他出版的《大众哲学》 一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及延安文化界对这个致力于哲学研究的青年寄予厚望, 延安土墙上张贴着“欢迎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到延安来” 的标语。

 在初次的见面会上, 当艾思奇自报姓名后, 毛泽东便表示已经读过好几遍他所著的《大众哲学》, 并希望能够拜读艾思奇的新作《哲学与生活》。

 此后, 毛泽东主动致信艾思奇询问其闲暇时间生活情况, 还常与艾思奇就哲学问题相互交流。刘白羽曾说:

 “延安的一个夜晚, 我到毛泽东同志那里去, 当我们谈到艾思奇同志时, 毛泽东同志对我说:

 ‘艾思奇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 这里说的好人, 就是老老实实的人。

 毛泽东同志给予艾思奇同志以高度的评价。

 ” [12]2-3 到达延安后不久, 艾思奇便被调去抗日

 军政大学任主任教员, 兼任边区文协主任。

 当中共中央决定出版《中国文化》 时, 艾思奇便被任命为主编。

  艾思奇为人诚恳正直, 平易近人, 对不同学术观点持开放包容态度, 在延安文化界受到广泛赞誉, 这也使《中国文化》 真正成为学术争鸣、 文化活跃的平台。

 自《中国文化》 创刊号出版后, 专家、 学者、作家、 诗人投递来的稿件越来越多, 有不同见解的争论文章也送到编辑部。

 如尹达写了一篇不同意范文澜关于殷商是奴隶社会观点的文章,编辑部感到为难, 艾思奇指示:

 “我在学术观点上, 也不完全同意尹达同志的观点, 但中国的历史分期问题, 包括其他学术问题, 只有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交锋, 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中国文化》 应该给大家探索真理提供一个园地。

 ” [9]287 最终, 尹达的这篇文章得以发表, 甚至包括王实味指责艾思奇观点的《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 一文也在《中国文化》 上发表。《中国文化》 积极倡导理论研究, 开展学术讨论, 创造了一种大胆创作和著述, 敢于各抒己见的文化氛围。

 《中国文化》 自创刊伊始, 包括毛泽东、 张闻天在内, 共有 65位来自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在该刊上发表作品。

 其中, 有 23 人发表了两篇及以上的文章, 共发表 94 篇, 占总篇目的 65%, 这些知识分子构成了《中国文化》 作者群的主力。

 下面我们以在《中国文化》上发表的作品数量及发表先后为顺序, 对这 23 位作者进行简要分析。

 除以上发表多篇文章的作者外, 冼星海、 胡乔木、 何干之、 柯仲平、 成仿吾、 郭沫若、 徐特立、 王实味、 艾青、 陈唯实等人先后都在《中国文化》 上发表过文章。

 由以上分析可见, 《中国文化》 所登文章大多出自延安各文化领域的名家, 这就保证了《中国文化》 的学术水平及内容质量, 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国文化》 的读者多为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 而非一般人民群众。

 其次, 《中国文化》 的作者群涵盖了哲学、 历史、 戏剧、 美学、 考古、 诗歌、 遗传学等延安文化界各领域, 这说明《中国文化》 并非是单纯为抗战服务的宣传类刊物, 而是将探讨文化建设、 致力学术研究落到了实处。

 此外, 《中国文化》的作者既有范文澜这样素有盛名的巨擘, 吴玉章、谢觉哉等“延安五老” 级别的学者, 也有刘白羽、 何其芳等二十出头的年轻知识分子, 还有王实味、 周扬等颇具争议的文人, 更为彰显了该刊物不拘一

 格、 鼓励争鸣的宗旨。

  三、《中国文化》 的停刊

 1941 年 8 月, 作为“抗战四周年纪念专号” , 《中国文化》 第 3卷第 2、 3 期合刊出版, 艾思奇、 叶蠖生、 胡蛮等发表了一系列综述性文章, 对抗战以来哲学、 历史学、 美学等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中国文化》 自此停刊。《中国文化》 的停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进入 1941 年, 陕甘宁边区出版业陷入困境, 这是当时政治、 经济形势所造成的。

 1940 年 9 月 27 日, 日本与德国、 意大利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日本兵力不足、 财力不足的困难突出。为支持太平洋战争, 又不放松在中国“以战养战” 的方针, 日本对国民党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 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 集中主力重点打击中国共产党。

 据统计, 1941 年日本集中了在华兵力的 75%和全部伪军, 对共产党进行全面围攻。

 [2]163 另一方面, 国民党与共产党虽然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但“多数国民党人却并不信任共产党, 从高层到基层, 大都仍对共产党保持着一种极强的防范心理。

 ” [13]从 1940 年起, 国民党逐渐放弃了靠制造摩擦和从内部颠覆分裂共产党的策略, 开始对陕甘宁边区采取严密的包围封锁。

 包括胡宗南部、 马步芳部、 马鸿逵部、 邓宝珊部在内的 40多万国民党队伍把边区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三个不同地带, 以重兵设置了北线两道、 南线三道共五道封锁线,

 “在南线第一道封锁线上的碉堡就有 6300 多个, 北线第一道封锁线上的碉堡也有 4500 多个。

 ” [2]164 国民党除军事封锁外, 还对输入陕甘宁边区的棉花、布匹、 西药等物资进行查扣。

 <!--endprint--> <!--startprint-->

  由于政治、 经济面临极大压力, 延安的出版业失去了稳定的环境支撑,面临严重的困难,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出版所需纸张的严重缺乏。

 伴随知识分子涌入和延安文化的蓬勃发展, 陕甘宁边区...

推荐访问:延安时期《中国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延安 中国文化 若干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