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14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4-04-17 18: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加强与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了解近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工作、就业、业务状况以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14篇,供大家参考。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14篇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加强与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了解近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工作、就业、业务状况以及社会适应情况,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最近的高校毕业生认识与评价。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广州电大调查课题组特意组织了本次调查。对20xx--20xx年的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调查,调查针对20xx--20xx届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工作后的实际情况,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进行。

二、社会调查的过程

我国在1998高校年毕业生数量为108万,之后开始扩招。20xx年统计部门给出的数据是559万。10年后是5倍多的数量增长,在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中,他们进入社会时碰到了哪些问题?工作能否合适?他们能否胜任工作?而人单位对他们评价怎样?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我们不仅是对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教学调查,也是极其宝贵的社会信息反馈。本次社会调查对象是于20xx年的本科毕业生与其用人单位,具体过程及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一)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本次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时间为20xx年9月18日,调查地点广州白云,本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发放问卷以及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份,回收5份,有效2份。

(二)对象

20xx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序号12毕业生名艾文光陈秀辉毕业学校孝感学院孝感学院所学专业材料化学材料化学毕业时间20xx20xx用人单位绍兴福莱包装亨斯曼纺织染化。

(三)调查的内容

我首先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了解,问卷分为: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两版共8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最前沿,最准确的调查信息,再通过对所得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出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质量及相关体会、建议。针对毕业生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项:个人基本情况、就业与工作状况、综合素质与作用,本科教育状况、本科教育改革建议;针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项:毕业生的专业精神、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毕业生的沟通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高校培养建议和希望。

三、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及就业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查询得知教育局20xx年当时的高校毕业生有495万,就业人数有351万,就业率70%。其中各科就就业率为:农科78%、理科工科管理50%、法律教育媒体38%。毕业生的数量仍然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教育局给出20xx年的招生规模为大学生570万、本科生42.4万。事实显示毕业后难找工作和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当时至当今政府与毕业所重要的问题。而毕业后女同学要比男同学更难找工作,因为刚毕业的女生很快就要面临结婚生孩子的问题而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承担这些假期与薪酬。在已就业大学生当中从事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大部分不对口,只有部分毕业生对所从事的专业有关联或对口。在我调查的5名对象中专业完全不对口、或从事行业根本不是所学专业的有3名、部分对口的有1名、完全对口的仅有1名。月收入20xx-4000的居多,毕业第一份工作拿20xx以下或和当时中专毕业生拿同样工资的的还大有人在。

(二)企业与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评定与原因

近5年社会与用人单位对一线大学的大学生和本科生的质量评定还是不错但有缓慢下滑的趋势。而普通大学专科类的是逐年下滑,夸张点可以说是直线下滑。原因是教育改革后把教育商业化,大学大量扩招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甚至大部分企业都知道普通大专毕业生的质量和同一专业的中专毕业生是一样的,对此我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本人于20xx年中专生物制药毕业,当时学校也是吉林农业大学的生物制药专业函授点,有一班生物制药大专科类的学生,可以肯定的说当时我们所学的科目与教材几乎完全是一样的。而当时用人单位明确表态“既然所学的知识与专业连教材都是一样的我为什么不选个相对廉价的反正都是没工作经验”。很多单位表示宁可高价雇佣在同行有多年工作经验者哪怕没什么学历的也不愿意低价雇佣应届毕业生,因为单位更看重是有工作经验的。几乎所有企业高层和管理者都共同认为现在普通大学生很多,要招并不难。

(三)近年应届大学、专科、本科生质量

由于刚步入社会基本没什么工作经验可谈,而在校期间大多数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工作时才发现学与用根本不是那回事,很多学到的东西没用到,要用到的东西很多没学。8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很多从小就娇生惯养,起初开始在外地工作时食宿都难以自理常常搞得自己生活一团糟。本科毕业生刚进单位时心高气傲、工作粗心大意。但有一样不错的就是他们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在进入社会后的碰壁与摸黑再加上外在条件的压迫,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磨砺后的短时间内中迅速适应社会、融入了工作与生活。

(四)高校的教育情况

教育改革后把大学教育丢向社会投进市场,商人以盈利目的打着商业化的旗子他们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疯狂的矿建大学,一座座二线三线的大学崛起,大部分校的教学质量很差(原公立一线大学除外毕竟占少数),由于想利润化就不断的压缩教育成本,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的说校内有多少什么,但这些大多数是在校外临时请回来的外援而已。不少学校往往一个导师要带二三十个学生、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备到导师的资格。部分讲课的老师是其实是廉价雇佣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做所谓的实习老师,试问这种老师他们的资历有多少知识能传授于学生。更可笑的是所谓大学内部考试机制,教师为冲教育质量提前一两天发放试卷答案让学生背,考试时在发放同一份试卷让学生在卷上默写,每个学期末各科基本都这样重复,而本科毕业论文呢,经济法学类的是上网查找东一段西一段找出来合体修改一些然后上交。这样的教学质量从何而来?敞开教学质量不谈,你知道这些年有多少曾经成绩优秀的辛辛农民子弟在高昂的学费面前,他们高中学业没到一半就已毅然决定放弃了高考,选择了直接进入了社会。

四、社会调查结果与结论

(一)效果与体会

调查实践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调查中真实得知近年大学生的教育和工作状态,也了解用人单位对其的看法。现在所有的大学基本都无一例外的变为了专才或专科教学。毕业生大部分都认为学校学习时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知识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大多数则表示如今并非过于看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毕业生的人品与个人道德操守。

(二)建议和对策

我认为教改革中,并不能把大学生的质量也改了。应把如今大学的专才教学转型为通才教学。因为如今社会更容易接纳通用型人才,所以在国外并无专业不对口这一说。其实很多工作知识都并非在学校学得到的而是在进入社会与岗位后的2到3年内所学的才是最为重要。那为何高校不能大量的培育通用人才。而大学生本身应注意修练自己的品德品性,入职后注意自己的个人职业道德与操守。用人单位应给众多毕业生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五、结束语

本次调查了解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之大,希望政府部门注意并保障其就业率。而对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工作者们我希望研究出真正适合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校方我真心的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了教育的本质,而且教育要德才兼备先育道德、后育才能。而广大毕业生面对社会、家庭、工作压力时应继续保持信心与干劲,毕竟大学学习只占人生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靠日后的经验与积累,只要有信念人生就一定辉煌。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2

眼下,找工作成为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头等大事。某网站近日公布的就业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们对待遇的期望不低,在全国调查中,超过四成人对月薪的期望是8000元—10000元,在重庆,这个比例也接近三成。

“薪理想”很丰满,“薪现实”很骨感。2014年8月,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网站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相信今年的平均起薪也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

首先要提醒的是,年轻人就业不能“只唯薪”,更不是“向钱冲”。可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期待,包括“薪期待”,那么大学生也会失去竞争岗位与选择职业的“薪动力”。薪酬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一面可以释放积极就业或者果断创业的正能量,促进就业创业;另一面也可能潜伏着负能量,让大学生在“唯薪”思想指导下错失就业机会,导致就业路上的畏难情绪与阻力。因此,不要马上给“薪期待”泼冷水,如何兴利除弊才是正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要在抱负与报酬间寻求“最大公约数”。90后渐成就业主力军,或许,理想与现实、抱负与报酬、书本知识与就业技能等都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客观存在的。“薪期待”可以高一点,“薪起点”不妨低一些,努力寻找适应自己的就业或创业“风口”,先实现顺利起飞,并且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实现个人价值与薪资的比翼齐飞。

当然,我们要读懂大学生“薪期待”的公平诉求。一个公平的就业市场、创业市场,给年轻人提供“扣好第一颗扣子”的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就业季,还是创业潮,都要进一步落实好就业促进法,规范就业秩序,优化就业环境,维护就业公平。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告别“啃老”,才能从源头上“断奶”,也才能让市场产生吸引力与鞭策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及早“入市”,接受市场大潮的洗礼,为实现人生出彩积蓄能量。

北京市对首批众创空间授牌

北京市近日对首批11家众创空间进行了授牌,并授予中关村创业大街“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称号。“众创空间”这个概念备受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明确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目前,北京市各类孵化机构超过150家,国家级孵化机构50家,入驻企业超过9000家。中关村创业大街目前共入孵400多个孵创业团队,获得融资的团队超过150个。

在这个创业创新的时代,政府官员拜访创新公司倾听学习,鼓励政策紧追市场先锋,为“众创空间”授牌不仅有着官方认可的实至名归意味,更多显示出典型模范的先锋力量。毕竟如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所言,发展众创空间不是大兴土木搞新建设,而是要在研究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创新无定势,这个平台的样貌似乎并没有标准答案,已经授牌的11家机构体现出的扁平管理、低门槛服务和以人为核心的创新氛围值得借鉴,期待以此迸发出更耀眼的创业火花。

《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拟废止

2001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简称《条例》)拟废止。《条例》实施后几经修改,例如2009年“明确禁止将高新区工业用地改变性质、协议用地补交地价后进入商业性房地产市场,明确禁止转让高新区内以协议方式获得的土地及建筑物”,遏制了高新区以创新开发为名恶意圈地的势头。2014年5月,国务院同意支持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市人大近日公布市科创委提交的《条例》等2014年度法规实施情况报告透露,拟废止《条例》,已起草《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从高新产业园区到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是也不能只是名字概念的变化,同一片建筑换个牌子了事。这后面,既有时代需求的转换,也有硬件和理念的更新。创业咖啡兴盛,此前集约化的科技产业分布和自上而下的创业服务需要变化,需要更灵活的组织、更贴地气的服务和更贴近市场的管理。新的规范适应新的要求出现,在法律和服务上为创新创业创造一个更适合的环境。

天津大学生开网店最高可获50万元小额贷款

天津市社保局出台专门政策,支持大学生开展网络创业活动。政策主要支持对象是在网上交易平台从事电子商务(网店),经本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前2年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可以申请最高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按照规定享受贷款贴息。对毕业5年以内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及其所招用的高校毕业生,给予1年的岗位补贴和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标准为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30%。

大学生创业,最发愁资金,政策解了燃眉急。就业季又将来临,在“互联网+”的大旗号召下,这帮充满创造力和干劲儿的年轻人将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再想远一步,如助学贷款的系统发展帮助年轻人圆梦,创业贷款在数量和专业程度上的增加,形成踏实的系统,将带动一代年轻人。

网店有望在线试衣

手机淘宝团队透露,有望在今年推出“360°商品展示”、“360°虚拟试衣”功能。卖家用普通的智能手机,围绕商品转一圈拍上20~40张照片,上传照片到淘宝的云端,经过算法分析,即可形成商品的三维模型数据,便于用户从各个角度看到商品的三维细节,仿佛看见实物一般。京东商城2014年初开始推“虚拟试衣间”,可通过上传正面二维照片查看试衣效果,未来计划联合英特尔的“实感技术”加强3D体验。

电商用快递缩短了距离,用数据云扭转着时空,逼着实体店变成了试衣间,手机变成了身体新延伸。现在,他们正突破虚拟和现实在产业和生活方式上的最后一条防线:商品图和买家秀间的巨壑。看得见摸不着的误差下,模特穿着是韩范儿低领毛衣,买家一拿到拍成了开裆毛裤的悲剧时有发生。如果技术真能达到,那么网络生活能更加透明,网络参与将更加深入,电商山寨的名头似乎也可以摘掉了。

3月27日,由省教育厅、省军区司令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主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新梦想之——河南省第二届退役大学生士兵专场双选会”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双选会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以及河南本土的260余家企事业用人单位参加,共提供涉及IT、机械、经济、管理等8000多个职位,2000余名退役大学生士兵进场应聘。

据了解,我省对参军入伍的大学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退役升学深造、公务员定向招录和考录成绩加分以及就业指导等,本次活动是新梦想就业创业公益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我省举办的第二届退役大学生专场双选会,旨在为这些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其顺利就业,实现征与用、征与退的良性循环。对此次未能到场参加双选会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后期还可在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3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xx年与20x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xx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x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x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x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xx届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xx年就业率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x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xx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xx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三、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x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x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xx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xx—20xx)》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xx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xx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xx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

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作为20xx届的毕业生,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我们需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4

一、调查背景

随着20××年我校08级大二同学的实习生涯拉开帷幕,各种各样的就业情况也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这一情况,特作出一份毕业生就业情势分析报告。

二、调查目的

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查,从而使毕业生能够看清当前社会的就业现象、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找工作的时候能有所准备,很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三、调查方法

1、调查地点: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2、调查对象:

3、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四、调查内容

1、我校待毕业生就业情况

今年3月份刚来到学校就已经感觉到那种就业的气氛了,学校开始向我们介绍一些以前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单位并且零星的有一些企业来我校招聘了。但一开始的招聘会最终被招走的人很少。通过了解原因有以下几点:

(1)那时候的我们大多数其实还是没太在意的,反正知道了这学期就要出去实习了那就在学校多呆一些日子吧,而且也从上届学长、学姐那里听说不管在哪,后来都觉得还是在学校。所以,就多享受一下当学生的好吧。

(2)开始的招聘会对于我们来说只能像是一个对以后找工作所做的一个铺垫吧,知道找工作是怎么回事,涨点找工作的经验。

(3)对于校园招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从一些人口中知道,其实是把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我们当苦力,根本学不到一点东西。所以,我们都在等,等有好一点的工作。就像买东西“货比三家”一样。

(4)还有的是因为家里面可以帮忙找到工作、或是嫌远,还有的就是要有一些考试等。

介于这些种种,学校最终留下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之后,一次算是比较大型的招聘,在我校财经系就招走了六七十人,可能这时候大家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了吧,而且和自己的专业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联系,算是专业对口吧。招聘的人是以前的学长,可靠,且有他的成长经历可以有动力去那里拼搏!

而4月25号我校组织的一场拥有154家大小企业参与招聘的招聘会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60%~70%当时没有找工作的都去参加了,其他同学也都去奔赴各大人才市场。在五月中旬08级的我校学生基本上都有了实习单位。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5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①。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虽然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持平,但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所以绝对数在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所取代,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

4、经济结构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关系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和教育培训的学科专业设置来连接。当职业分类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学科分类也应及时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者的工种、技能、知识、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知识技能结构的相应调整,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滞后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与变动的产业结构之间的错位,造成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剧了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5、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却好高鹜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和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出发,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溜,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

1、政府应加强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主动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就业机会,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2、大学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3、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训方向,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与企业相对口,注重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4、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利益驱动,促使劳动者主动延缓就业,以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第三,加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劳动要素流动性。2012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6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直以来,樟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我市各项就业指标完成率100%,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市就业、失业人员的现状,掌握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我局就此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分析活动。现将调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鼓励将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市建有创业园区、创业示范街,组织创业培训。据统计,今年一季度,105名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78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6488笔、金额35864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28979万元。我市将就业援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等专项援助活动,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8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2.8万份,近2万余人次参加招聘会,2000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我市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

目前,樟树市已经建立了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委)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乡镇(街道)基层劳动保障所、社区(村委)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每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全部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基本设备,统一悬挂业务办理及流程图,设置了就业服务窗口和求职热线,基本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经济对我国就业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几年以及未来政府都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不再过多的强调GDP。由于我国经济存在地区之间差异,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的需求,导致了西部人才少,东部人才过剩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分配差异化明显。农村大量劳动力资源剩余,这种形势下,劳动力转移成为主要就业出路,转移趋向多集中在当地的二、三产业。从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上看,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在这些转移中,以就地转移为主,外出转移为辅。这种向市外、省外转移较少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企事业中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当下就业难形势严峻劳动者自身“难辞其咎”。一是对就业和薪酬的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对工作要求一步到位,理想化,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失业人员“有业不就”。二是就业观念陈旧。近几年,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新增不少就业岗位。但餐饮、洗浴等服务性岗位及居民小区物业保洁、绿化、环卫保洁等岗位被认为是“不体面”岗位,当地人不愿在当地做,而是去外地做。我市的这些岗位也大多是外地人或偏大龄群体来做。特别是新生劳动力做事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苦脏累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三是缺乏专业技术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四是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还有部分失业人员总想到“正式”单位、大企业就业,即使已实现灵活就业也隐瞒不报,隐性就业现象普遍。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个矛盾 ”:

一是结构性的矛盾。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二是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分析就业形势上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者本身就业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

三是就业多元化与管理滞后的矛盾。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合同签约率不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

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政策和服务同时发力。建立绩效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为提升各级劳动保障队伍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在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镇(街道)考核内容,建立覆盖纵向全员的绩效评估体系,细化工作内容,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实现有激励有惩戒,充分激发各层级工作活力,增强工作实效。完善相关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结合劳动力动态管理要求,利用就业服务网络和信息,对城镇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

扎实落实就业援助机制,统筹各类群体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促进就业的重点工作,通过推进系列行动计划,强化就业见习与培训,保障就业权益等举措,强化服务力度,帮助、指引广大青年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勤走访,多沟通的工作方式,向困难群体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缓解其生活压力,构筑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广开渠道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继续加大统筹城乡的就业工作力度,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与自主创业工作。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劳动者职业技能。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专业与经济发展、培训方式与就业意愿、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在技能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研究和探索就业技能培训高效机制,着力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

落实创业政策助推创业就业。坚持小额贷款和创业培训相结合,扶创业者上马,再送一程。提高扶持个人创业贷款额度,统筹下岗失业人员、妇女、残疾人、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社会各类创业群体,为创业者架起融资“金桥”。推行先培训后贷款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引进国际劳工组织推行的 “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培训方式,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际、创业岗位高度融合。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7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盛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xxx”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xx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业困难城市。首先是农业和人口大市,农业人口480多万,有1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到春节前,全市返乡农民工达到110万人,春节后有100万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务工中有2.33万名农民工又重新返乡,返乡农民工数量多;其次我市作为发展中老工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3月底,我市企业新招聘员工32358人,新裁减员工3130人,企业新增加岗位29228人;停产、半停产企业113户,涉及职工6063人;采取措施稳定岗位175家企业,涉及职工19102人。再次是教育大市,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多,“三多”给xx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校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8

昨天,智联招聘发布《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报告显示,珠三角应届生岗位竞争最为激烈,长三角次之,北京居第五位。从薪酬来看,北京高校应届生岗位的平均薪酬为4746元,仅次于上海的4859元。上市公司、国企最受应届生青睐,能源、加工制造竞争最激烈。

背景

史上最难就业年

今年,699万大学应届毕业生要面临就业,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

智联招聘调查发现,截止到今年5月初,应届毕业生仅有3成的签约率。为了反映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智联招聘对全国28个重点城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充分调查、分析和解读,最终形成《2013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

解读

岗位竞争难度北京居第五

报告显示,今年各城市应届生岗位的竞争指数,北京居第五位,在广州、深圳、苏州、上海之后。

根据报告提供的各城市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图可以看出,传统的热门城市“北上广深”依然是应届生求职首选,对于他们而言,大城市仍然是求职的梦想之地,这是导致大城市应届生岗位竞争激烈的原因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同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苏州和南京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激烈程度不输北上广深,这与这些城市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吸引大量求职者息息相关。

单从北京地区来看,近三年来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是逐年上升的,应届生对北京的热情并没有受到“逃离北上广”的影响。

报告还显示,今年重点城市平均月薪位居前5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

具体而言,北京的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为4746元,仅次于上海的4859元。

上市公司和国企最受青睐

数据显示,今年,北京地区不同性质企业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上市公司、国企、合资、事业单位、外商独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其中,上市公司应届生职位需求量虽然占比小,但岗位竞争比却是最高,竞争最为激烈。受大量国企聚集首都的影响,北京地区的国企岗位占比也非常高,但国企岗位显然更受大学生欢迎,竞争激烈程度非常激烈。

相反,民营企业虽然岗位占比最高,但是岗位竞争指数最低,受知名度、规模等影响,应届生对于民营企业的青睐程度非常低。

另外,报告还显示,本市不同行业的岗位竞争指数位居前三位的包括:能源/采掘/地质/石油加工、加工制造/仪表设备、贸易/批发/零售业。这些行业应届生职位需求量占比最少,但岗位竞争却很激烈。

而职位量占比最高的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岗位竞争指数却处于中下的位置。

专家建议

到二线城市寻找发展机会

专家表示,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北京的岗位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位居28个主要城市第五位。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大学生可以考虑前往二线省会城市寻找发展机会,这些城市正处于经济发展期,生活成本低,也是不错的就业选择。对于立志在北京立足的大学生来说,在求职受挫时,可以考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知名度上不占优势,但受益于团队小、机会多,大学生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也会更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成长空间,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9

上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之后,我就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下面谈谈。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毕业后想要直接就业的话,首先,必须要正确面对社会上的竞争压力,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主动去适应社会。不少人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往往从主观因素去了解社会,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最终导致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从而错过一些机会。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因此,我们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第一,我们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深入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优劣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另外,我们还要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如果自己和用人单位彼此都很满意,就应该早做决断。尽快签订就业协议;少数人在择业中往往很没主见,人云亦云,别人觉得这个单位很好,他亦认为不错,别人说那个单位很差,他亦认为不行,患得患失,手忙脚乱,心里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从而错过机遇。

第三,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其次,大学生要与社会接轨。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然而,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爆发下,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人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方面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的矛盾,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第一,虽然如此,但许多用人单位依旧招不到满意的大学生,这说明了“只有社会需要、市场需要,才是就业选择的方向。”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

第二,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用人单位招聘时往往只是通过简历、面试等一些简单的方式来了解大学生,这时候,我们大学生就要充分做好准备,毕竟“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特色,让他们了解“我就是你们的选择!”往往这些,可能从你的简历,你的面试,你的为人处事等等方面表现出来。

第三,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毕竟性格有时候会真正影响到你未来的职业道路,影响到你的工作热情与激情。

综上所述,我个人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还是没有多大困难的。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0

我们就大学生就业理想问题,对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发展空间与薪酬

根据调查显示,8%的人选择在1000元以下,41%的人选择在1000—20xx,30%的人选择在20xx—3000,21%的人选择在300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当提出第一年期望的工资是多少这一问题,大部分人选了1000~20xx元。有人说,不注重第一年的工资,关键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来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空间。求职时,应该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么、渴望得到什么、未来发展如何,个人的发展前景与待遇发生矛盾的时候,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显然薪金不再是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对待薪金这是个正确的心态,一心想高薪,反而影响了工作的表现,积累经验才是第一位的。

二、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13%的人选择回家乡,12%的人是去内地省会城市,7%的人选择去国外发展,5%的人选择在边远/大西北/农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还是认为留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发展的机会比较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且从数据中更可看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

三、要高薪还是要爱好

据调查显示,46%的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感兴趣,36%的人考虑个人爱好,还有18%的人只考虑金钱因素。

任何你再喜欢的工作都会有厌烦的时候,什么工作都一样,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作事业,它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事业从事。当你有一定经历后你才可能有事业,当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辈子只有工作而没有事业。还有大部分人认为,爱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可能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才有开创一片天地的可能。

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信心程度

据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前景广阔,56%的人认为就业前景尚可,11%的人认为现在考虑此问题毫无用处,13%的人则表示不知道。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考虑自己就业前景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1

我想,对我们这群没有见过世面,整天呆在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业是一个不能再遥远的话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就更应该好好考虑就业这个问题,那样才不会被将来的就业打个措手不及。

就业是决定一个人以后要干什么的,要从事什么行业,要走什么的样的道路的事,所以它是一个人生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想,我们最开始意识到就业之难,是在高考志愿的取舍中。众多的高校、各种各种样的专业,一大堆的志愿,一大堆的选择,一股脑而全摆在眼前,无从下手、无从抉择。脑海里浮想着多年后的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过深思熟虑,工工整整、虔诚地填写好志愿,那应该是人生就业指导的第一部分了。

进入大学后,渐渐褪去来时的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心绪开始慢慢沉淀,也开始认认真真的替自己的未来考虑了。那些不着边际的理想、空想也从我身上蒸发。我们所关心的不再是乌托邦,而是现实的世界。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2

摘 要

为进一步掌握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有计划、有措施地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拓宽就业准备的深度和宽度,笔者对所在的学院4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准备情况调查表”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准备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掌握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有计划、有措施地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拓宽就业准备的深度和宽度,笔者于2014年10月对计算机学院400余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准备情况调查表”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1 相关数据

本次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12个题目,以表格填空的形式进行,主要设计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将来就业前景态度、就业准备情况、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面临主要问题以及所需的帮助等问题。

2 毕业生在就业准备中的问题

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业方向不明确,求职步伐缓慢。41.8%的毕业生尚未确定求职方向,不确定是否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不确定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实习就业计划一再拖延,难以下手。归根于他们在目标性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自我认识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任何的优势,没有坚定的求职目标,求职步伐缓慢。

(2)专业学习不深,专业信心不足。40%的毕业生反映想找专业对口的职位,但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信心。大学学的都是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多样化,但课程学习和探究深度不够,如编程、java等实用性、专业性课程。在求职期间看到公司对岗位的具体要求,觉得自己达不到公司需求,有畏难情绪,不敢去面试专业岗位要求较高的职位。

(3)社会实践缺位,项目经验贫乏。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行业发展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49.6%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求职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两者的错位脱节,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求职信心,使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4)角色转换较慢,毕业准备不足。部分同学尚未从大三的心态转变为毕业生的心态,认为自己离毕业还较为遥远,未将毕业及求职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主观上没有做好心态准备的因素;学校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上给学生的压力不大,就业形势介绍和就业氛围的营造上不够,学生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错觉。

(5)行业发展了解不足,求职盲目随大流。43%的毕业生对专业市场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求职缺乏目标性及针对性,盲目投递简历。以本次调查主体的计算机学院学生为例,大部分学生存在对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的运用模式不熟悉的问题,即使有跨专业就业意愿的学生,也对要从事的行业没概念,认为找得到工作就胜利,不看行业发展情况。

(6)求职技巧欠缺,技巧意识有待提升。招聘单位在一次招聘过程中可能要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筛选简历,进行面试。在时间极其宝贵的场景下,学生能在简历制作上能否吸引眼球,面试表现能否脱颖而出,取决于学生对求职技巧的掌握。毕业生求职技巧欠缺,包括简历制作及包装,面试中沟通和其他方面技巧。个别学生盲目认为技巧不重要,个人实力是面试成功唯一因素。

3 就业工作建议

3.1 学院层面

(3)开展校园就业招聘宣讲,提高学生就业主动性。通过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机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以及加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渗透来为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提供有利条件。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增加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让在校大学生更了解社会更好地认识发展道路。

3.2 辅导员层面

(1)加强学生思想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每个月定期深入学生宿舍、课堂了解学生就业观念,分层次、分类别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讲诚信、知敬业、懂感恩、明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筛选公布多元招聘信息,适应求职多样化。及时整理和汇总企业招聘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将招聘信息发给学生及班导师,有针对性发动学生应聘。针对部分不想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可适当发布非本专业就业信息。对市场就业环境和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发展趋势等做全面信息筛选和公布,做到招聘岗位信息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元职业咨询服务。

(3)开展求职技巧培训,提高求职成功率。举办求职技巧培训班,系统讲解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适当推行人际关系中的文明礼仪,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针对学生面试企业,单独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当面指导。指导学生通过提高就业准备度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自我包装、抓住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协同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共同推进就业工作。在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之间穿针引线,相互沟通,共享就业信息资源,将学院、班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拧成一股绳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3.3 班导师层面

(1)就业心理引导,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深入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态等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引导,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2)专业方向指导,提升专业信心。利用班导师对本专业行业发展方向较为熟悉的特点,增加与学生在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的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专业技术学习,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3)深入班集体,了解学生动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有针对性地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帮助其顺利就业。及时和班干部沟通,督促、整理、汇总每位学生就业信息,掌握班级每位同学的就业状态。

3.4 毕业生层面

(1)及时转换角色,做好求职准备。将自己的状态转换为毕业求职状态,增加求职及社会生存的危机感,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包括正装购买、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学习等。在就业前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估计和评价,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立角色转换的思想观念。

(2)端正求职心理,准确自我定位。毕业生须要充分认识到求职就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遭遇挫折和失败实属正常,不能因为失败过一两次就畏惧求职。同时,准确自我定位,不盲目地对薪金有过高的要求。

(3)面对客观困难,把握当前机会。因学分未满而留在学校的同学,须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客观事实,安心留校上课,并尝试找本地区的实习岗位,把握每一个实习就业的岗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综合全面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2] 孙利,吴建民,李林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对策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3] 张函梅。广东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报告[J]。学校管理研究,2014(4)。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3

我们从咿呀而语的稚嫩幼儿学步,到以四肢匍匐而进在大人们的庇护下蹒跚而立,我们慢慢走向成熟,现在面临大四的我们,即将走进社会。十年苦读但求一立,那么对于我们自己以后的未来,对于毕业后面向社会,我们不曾无数次的在脑海中勾画美丽无比的人生蓝图,美好的前景在脑海中勾勒过一遍又一遍,我想大家都是这样吧,曾不只一次的幻想过自己的未来,憧憬过美好的未来!可是,我们只是去想象,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如何的付诸于行动,如何地去实现。因此,我利用本次大四的寒假,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在锦州各所大学附近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形式,并自己亲身体验,参加社会实践,总结经验。

一、调查课题

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调查对象

年级结构:大一占16%,大二占21%,大三占28%,大四35%

性别结构:男生占45%,女生占55%。

三、调查步骤及时间

调查总体时间:20xx年2月1日——20xx年2月29日

调查步骤及时间分步:

1、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20xx年2月1日

2、起草调查内容及方案:20xx年2月2日

3、确定调查对象并展开调查:20xx年2月3——13日

4、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情况:20xx年2月14——2月28日

5、调查分析总结:20xx年2月29日

四、调查的问题与目的

本次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大学生目前的大学生活,以及就业理念,就业观点,在业余时间是否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如何分配自己的业余时间。

五、调查步骤

(一)、调查前言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经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另外,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虽说是所谓“金秋”的季节,远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带来的却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

众所周知,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20xx年沪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万人大关,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4

(一)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加之“入世”因素,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就业竞争更加残酷。据统计,2000年,全国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3、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待遇问题,毕业生喜欢一窝蜂地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的增长点。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本科以上学历和工科类毕业生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文科和纯理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弱。

4、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较重。高职教育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才培养更具有实用性、技能型、“向下性”的特点,似乎应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据有关调查显示67%的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示有过失落感,73%的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即使就业的学生在薪金和待遇方面与本科生相差甚大,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高职毕业生感到迷茫。

(二)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我院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三个特点:

1、首次就业期望值较高。我院毕业生存在极力想寻求对口岗位、或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或不愿到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甚至不愿从基层做起。面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对学历和能力的要求,首次就业实现这样的目标,期望值显得偏高。从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部分学生盲目乐观,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业不就。

3、部分学生产生迷茫情绪和受挫心理。这些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身素质和能力评价过低,怯于参加各种就业竞聘活动。另外面对模具、机电等工科专业的较好的首次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对自身专业产生迷茫情绪和受挫心理。

4、部分学生带有从众心理。一人去众人皆去,一人不去众人皆不去,从而丧失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推荐访问:分析报告 就业形势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怎么写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1500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022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000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论文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包含哪些内容 2023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22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就业形势分析20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