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4-05-31 08:15:04 来源:网友投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结合白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

通过6个新课的学习和4个练习课结束了本单元的学习。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在分苹果过程中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接下来学习的几分之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大小时,暴露出问题,学生无法区分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关系,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我借助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离开图后,学生概念模糊,经常张冠李戴,错误率较高。

2、由于班级中有些学生不是很活跃,因而我在“说写分数”、“比大小”、“智力冲刺”等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出糗而“保持沉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出现小插曲。有些问题一个组内没有一位同学可以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3、课堂效果虽然不错,但是课后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新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消化过程,所以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加长了学习的时间。

从以上的问题中,我思考到:学习一定要有一定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所以后阶段也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对应的复习资料,保证每天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2

课前谈话:上个星期同学们做了一件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春游)同学们为什么这样喜爱春游呢?(有好吃的,自由自在地玩…..)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今天4只小猴也上山游玩来了,瞧,他们正在吃桃呢!只有一个桃怎么分呢?你知道每只小猴吃了一个桃的的几分之几吗?

生:把一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吃了一个桃的1/4。

【课件演示分桃过程】

师:你是怎么想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1/4 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

生:4是分数的分母,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1是分子,表示每只猴吃了其中的1份。

导入新课:同学们说得真好,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二、操作比较,探究新知。

1、认识4个桃的1/4。

谈话:小猴只吃这一小块桃够吗?猴妈妈又从口袋里拿出了4个桃子,你们猜:猴妈妈肯定会把4个桃子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好吗?

在黑板上贴出桃子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汇报:因为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这些桃子的1/4。

根据学生汇报,圈一圈,演示分桃过程。

师: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

师:这里的“4”表示的是平均分成了4份,而不是总共有4个桃子。

在黑板上贴出一个桃的分配图片:

师:这两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都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所分桃子的1/4。

生:第一次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小块;第二次,是把四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一个桃。

师: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桃平均分成四份,用1/4表示其中的一份,我们还可以把四个桃,也就是一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同样用1/4表示其中的一份。

2、认识一些物体的1/2。

谈话:趁小猴们吃得正开心,猴妈妈提了个问题要考考小猴们,大家一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如果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给学生一分钟思考。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1/2。

生2: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2/4。

师:每只小猴分到的,到底是这些桃子的1/2还是2/4呢?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是想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些桃的1/2。

生2:我是想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4份,其中两个桃是这些桃的2/4。

师:他们谁说得有道理呢?咱们用粉笔代替桃子来演一演,好吗?

请这两位同学上讲台,教师拿出四支粉笔,平均分给这两位同学: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转自数学 吧 )

师:粉笔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齐答:2份。

师:这2枝粉笔是其中几份呢?

生齐答:1份。

师:每个同学分得这些粉笔的几分之几?

生齐答:1/2。

师:如果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如果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那每只小猴可以分到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1/2。

【课件出示上面3次分桃的情况。】

师:为什么3次分桃每只小猴都分到这些桃的1/2?

生:都是把这些桃平均分成2份。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给两只小猴。

师:猴子的只数就是什么?作分数的……?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作分数的分母。

3、认识一些物体的1/4。

谈话:老师这里现在有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总数的几分之几呢?

请同学们用桃子图片分一分,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在黑板上贴出桃子图片,指名演示分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分的?

生:我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 ,每份是这些桃子的1/4。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张贴的三次分桃的过程,每只小猴第一次分到一小块桃、第二次分到1个桃、第三次分到2个桃。为什么都用1/4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把所有的桃平均分成了4份。

师:分母“4”表示什么意义?分子“1”又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表示这些桃被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猴吃了其中的1份。

师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4、强化练习:

师:猴妈妈的袋子里还剩下一些桃,如果把这些桃平均分给五只猴,每只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生:1/5。

师:如果平均分给六只猴呢?

生:1/6。

……

三、应用巩固,拓展延伸。

游戏:分一分。

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12根小棒。

师: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1/2吗?是几根小棒?

生:6根。

师: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

学生小组合作分一分,指名汇报。

生:这些小棒的1/3是4根。

生:这些小棒的1/4是3根。

生:这些小棒的1/6是2根。

生:这些小棒的1/12是1根。

师:你能拿出24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呢?

……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分数知识,在生活中找一找,用“谁是谁的几分之一”说一句话吗?

……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其难点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物体,受物体个数的干扰,学生往往容易把物体的个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混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本质,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如何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哪些?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我课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 用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才是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呢?好的数学情境应该既能唤醒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同时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经过再三思考,本节课上我直接使用了教材提(转自数学 吧 )供的小猴吃桃的场景,小猴吃桃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素材,分桃的过程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分数意义、平均分等概念的复习。在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的同时,自然流畅地导入新课。

二、用问题指引思维的方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的问题能指引思维的方向,能给思维以动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层层设问,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揭开分数的奥秘。课堂上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的空间,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答案。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能拿出24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呢?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

三、通过对比感悟分数的本质。

分数的意义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怎样让学生在一次次分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本质含义?我想到了对比,对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本节课通过一个桃子的1/4和四个桃子的1/4的对比,初步渗透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概念;通过4个、6个、8个桃子的1/2的对比,引导学生透彻把握一个整体的1/2的本质含义;最后通过一个桃的1/4、四个桃的1/4、八个桃的1/4的对比,帮助学生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终于在多次对比中感悟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本质含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朴实而又扎实的课堂才能反应出数学真正的美。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一起构建一堂朴实、扎实而又灵动的数学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3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争论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行为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因此一上课我以“1根小棒能用1来表示,4根小棒能不能用‘1’来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愿望。当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单位“1”时,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学习兴趣由此而生。

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我没有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创设各种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尝试、争论、比较、思考中逐渐完善对分数的认识,思考逐渐走向深入。如:学生认识的分数的基础是分东西时,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产生了分数,那现在分得结果是整数,为什么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当学生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分西瓜和分桃子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是不是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怎样用分数表示呢?最后通过让学生画出你喜欢的东西,表示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到分数是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分数表示的部分可以是整数,也可以不是整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断地争论中发现原有认知的不足,进而不断完善和构建了新的认知网络,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刻的发展。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课堂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学生对是用四分之一表示还是用八分之二来表示的争论时,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来摆一摆,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再如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东西,表示出其中的二分之一,让学生通过拍手游戏、找出生活中的分数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这些活动为学生思维的具体化、深刻化提供了机会,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这包括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直至进行深度思考,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永远的追求。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4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

“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5

2、拓展认识几分之一

师:刚才你折出手中图形的1/2,拿出你准备好的正方形,你还能折出其它的分数吗?(1/3 1/4 1/5)

师:折出正方形的1/4,并涂上颜色,涂完说一说怎样得到的。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

师:仔细看,它们的折法不同,平均分后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4表示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不论怎么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1/4.

教师小结:虽然折法不同,形状不同,可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4。

【学生对于1/2认识深刻了,认识几分之一也就迎刃而解了】

3、认识几分之几

师:涂一份是1/4,那图2,3份呢?你还能涂出四分之几的分数。

生:(2/4 3/4 4/4)

师:涂出你喜欢的分数。

学生涂,教师巡视。

展示2/4(用什么分数表示,2/4是什么意思?)

展示3/4(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展示4/4(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充分的说)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1)中间这条短粗的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2)谁来说一说3/4这个分数中,4叫做什么,3叫做什么?2/4?

活动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

2、课本P100 、 T1

(学生自主完成,指2名学生说一说写出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3、课本P100 、 T2

(学生自主完成,1名学生说为什么?)

4、出示课件判断

师:考考你的眼力和判断力

(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说清楚为什么错)

活动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学习分数,你感觉分数怎么样?你想对分数说点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简要总结。

【设计说明:一节课的结束,不应是学生一段学习历程的终点,而更应成为引发他们深入学习的起点。本环节一是想呈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二是想以此引发学生对分数的探究热情,将学习引向深入。】

推荐访问:反思 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简短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和总结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不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缺点 二年级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西师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