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4篇

时间:2022-08-22 10: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4篇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万方数据 第4期郭忠孝等: 中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对策・341・此,中央财政的压力正在逐年加重,中央财政预算赤字也随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4篇,供大家参考。

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4篇

篇一: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数据

 第4 期郭忠孝等:

 中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 可行性及对策・341・此, 中央财政的压力正在逐年加重, 中央财政预算赤字也随之变大。

 根据财政理论, 地方财政拥有四大职能:

 收入分配、 资源配置、 经济稳定和发展、 公平与效率。

 但在目前条件下, 19 9 4 年实行分税制以来, 由于存在地方税体系不十分完善、 缺乏主体税种、 有税种无税收或征收成本偏高及地方税的立法和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等问题,经济落后地区内部资金积累能力开始弱化。

 多数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仅能维持收入分配和公平与效率职能, 根本没有能力通过政府投资和扩大财政支出实现地方财政配置资源和发展经济的职能。

 由此可见, 适时给予地方政府以发行公债的权力, 通过地方政府向全社会筹集资金, 投资于公益领域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既能减轻中央财政压力, 又能使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得以完善, 是一项一举两得的措施。( 三)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从现有的融资体制来看, 虽然在规模上形成了以信贷融资为主、财政与证券融资为辅的基本融资格局, 但由于常常受到根深蒂固的财政融资方式和观念的侵蚀, 三种融资形式不能相互协调配合, 仍然难以打通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资金瓶颈。

 市政债券的引入将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在城市发展前期, 需要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但此时的城市经济并未发展到一定水平, 城市财政税费收入较少而需要的投资支出较大, 支大于收, 由此决定了这样的时期需要适当多发行市政债券。

 当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建设好了、 不再需要加大投资的时候, 城市财政必将出现大量盈余, 可用于偿还以前所借债务。

 在税费收入少的时期发行市政债券, 税费收入多的时期偿还市政债券, 这是一种长期发展的战略考虑。

 对于发展阶段的城市来说, 发行债券便于吸收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 符合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方向, 而且从信用评级到二级市场交易都有很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l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经济落后与基础设施落后是正相关的, 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来源, 没有资金自然不可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又制约着经济发展。

 无论是经济落后还是基础设施落后, 主要原因还是资金缺口巨大。

 巨大的资金缺口, 仅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无疑是杯水车薪, 很难奏效。

 地方政府虽然有心搞基础设施建设,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巨额的资金投入同样也不可能完全由中央政府来承担, 实际上中央政府也无力承担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即使是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 同样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比联邦政府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 中央财政虽然不断提高支持比重, 但在总量上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国有银行投资由于存在着较大风险及资本金比例限制, 进入困难较大。

 外资与基础设施也呈正相关关系, 在基础设施缺位的情况下, 外资回报率低, 短期内也难以大量进入。

 这个缺口正好为地方政府债券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同时, 也只有利用好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 才能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 地方政府债券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使其发展有了客观基础和必然性。( 五)满足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 次降息, 并于19 9 9 年11月 开始征收利息所得税, 但截至20 0 2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 . 7 万亿元, 再创历史新高。

 20 0 3年以来, 储蓄额虽呈负增长, 但比20 0 2年同期水平仍有较大幅度提高。

 储蓄之所以居高不下, 是因为居民手中有钱但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

 高息存款以及境外期货交易被骗事件的屡屡发生都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 要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积极效果, 中央政府应尽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引导社会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而不是单方面由中央政府独家投资。

 如果中央政府在规范证券市场发育的同时, 积极创造条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 如设立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等)解决基础设施服务的收费问题, 同时积极加以引导, 保证基础设施投资有平均利润, 那么, 就能把一部分储蓄存款分流到基础设施的投资上, 这不仅可以减轻中央政府的借债压力和偿债风险, 而且有利于中央政府压缩赤字, 控制债务。二、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可行性( 一)作为发债主体的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发债需求和冲动, 成为开放和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最强大的推动力目前,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 商业银行以及资本市场。

 而眼下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 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商业银行对市政项目提供贷款也有诸●经济管理E C O N O M lC M A N A G E M E N T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4 期郭忠孝等:

 中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必要性、 可行性及对策‘343・障碍并非不可逾越。

 这里主要有两种解决的思路。

 一种选择是可以提请全国人大对现行的《预算法》 进行适当的修改, 规定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当然, 如果修改法律的时机不成熟, 还可以由国务院根据《预算法》 尽快制定并出台一些特别的规定, 制定地方政府发债的具体办法, 包括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债主体资格、 发债申请审查和批准、 发债方式、 地方发债的适用范围及偿债机制等, 为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提供法律依据。( 二)挤出效应从“公共产品” 理论的角度来看, 地方公债的发行和使用将可能挤出部分非竞争性市场和半竞争性市场个人和机构的投资; 从货币供给理论的角度来看, 地方公债的发行将可能使商业银行购买公债而减少贷款规模,使基础货币供应减少。

 鉴于此, 对于今后地方公债资金的发行和使用, 应该认真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 应保证地方公债的流动性, 并对商业银行的申购资金来源和申购上限有所规定。

 第二, 凡是市场配置能保证有效供给的领域, 地方公债资金尽量少介入; 凡是市场配置不能保证有效供给而对地区经济发展又至关重要的领域地方公债资金可重点介入。( 三)建设项目局部过剩或重复投资地方政府一直延续的“争项目争投资” 的思路可能会导致建设项目局部过剩或重复投资。

 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 地方政府应该对当地基础建设的未来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 并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布局和中长期计划, 从而消除市场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 中央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协调基础设施投资的能力,保留其对某些全局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权。

 坚决制止不符合国家长远发展规划、 必然导致重复投资以及可能引发严重过剩的项目。( 四)造成中央政府国债资金的分流《预算法》 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公债, 一方面原因是怕引起过度投资, 造成经济过热, 引发较高的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如果对地方公债的发行不加以限制的话, 可能会造成中央与地方对社会闲散资金的抢夺, 使中央国债收入分流, 从而削弱国债项目的资金供给。

 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通过实行中央政府发行国债优先制来保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不会影响中央政府国债的发行。

 首先, 发行时间优先, 即每年度只有在发行国债之后才可发行地方债, 这样做能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保证国债发行任务的优先完成和国债收入的优先入库, 以便及时满足国债项目的资金需要。

 二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债与国债互争社会闲置资金现象。

 由于在国债发行完成之后才允许发行地方债券, 因而形成地方债购买力的仅是剩余的社会闲置资金, 不会造成两种公债同时争夺资金的情况。

 三是问接控制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

 由于一定时期的可利用社会闲置资金是有限的, 国债发行优先, 减少了地方债券的可利用空间, 从而达到间接调控目的。

 其次, 发行条件优先, 即一般规定地方债的利率不得高于国债利率。

 其目的在于解决地方债与国债利率相互攀比、 轮番上升的局面。

 中央政府发债优先制也不会影响地方债的发展, 因为:

 第一, 解决了利率相互攀比矛盾, 也为地方债降低了发债的利息成本; 第二, 地方债虽在国债之后发行, 利率上也不具有特别吸引力, 但在发行价格、 利率机构、 持有结构、期限结构、 发行和偿还方式、 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 因而仍然具有吸引力。参考文献[ 1]马列. 关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理性思考田. 新疆财经, 2001, ( 6):

 36—37 .【2]周文圣. 目前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叨. 天津经济, 20 0 3, ( 6):

 51—55[ 3]陈卫东. 公共财政下应准许地方发行债券阴. 当代财经, 19 9 9 , ( 10):

 34 —36.[ 4】

 张旺. 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探讨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 5):

 37 —4 0.[ 责任编辑王娟】■经济管理E C O N O M IC M A N A G E M E N T万方数据

篇二: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高级财务管理 论文题目:

 垃圾债券 姓

 名:

 徐露 学

 号:

 1107144068 专

 业:

 财务管理 年

 级:

 2011 级 班

 级:

 11714 班 任课教师:

 赵颖

  2014

  年 4

 月

  垃圾债券 摘要

 上个世纪 80, 美国产业大规模调整和重组, 由此引发的更新、 并购所需资金单靠股市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垃圾债券开始兴起。

 本文介绍了垃圾债券的基本概念、 兴起、 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对整个垃圾债券市场作了回顾性的说明。

 关键词:

 垃圾债券; 兴起; 杠杆收购;

 垃圾债券又称劣等债券, 指信用评级甚低的企业所发行的债券。

 一般而言,由 BB 级或以下的信用评级的企业发行。

 信用评级低的企业所发行的债券的投资风险较高, 因此, 需要以较高的息率投资者认购。

 以标准普尔的信用评级估计,投资于 BB 级、 B 级、 CCC 级、 CC 级或 C 级的发行人, 具有一定的投机性, 而在不稳定的情况下, 即使发行人或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保障, 有关保障的作用也会被抵消。

 质素最低的债券, 即标准普尔评级 BBB 及以下, 所获评级一般较低及不能履行偿还本金之风险较高。

 在 baA 或 BBB 以下的债券, 是属于违约风险较高的投机级债券。

 一.

 垃圾债券的风行 垃圾债券最早起源于在 1920~1930 年代的美国。

 70 年代以前, 垃圾债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为开拓业务筹集资金而发行的, 由于这种债券的信用受到怀疑, 问津者较小, 70 年代初其流行量还不到 20 亿美元。

 70 年代末期以后, 垃圾债券逐渐成为投资者狂热追求的投资工具。

 到 80 年代中期, 垃圾债券市场急剧膨胀, 迅速达到鼎盛时期。

 在整个 80 年代, 美国各公司发行垃圾债券 1700 多亿美元, 其中被称作“垃圾债券之王” 的德崇证券公司就发行了 800 亿美元, 占47%。

 1983 年德崇证券收益仅 10 多亿美元, 但到了 1987 年该公司就成为华尔街盈利最高的公司, 收益超过 40 亿美元。

 有“垃圾债券之神” 、 “魔术师” 之称的该公司负责人米尔根, 1987 年的薪俸高达 5. 5 亿美元, “寻找资金就要找米尔根” 成为当时市面的流行语。

 垃圾债券 80 年代在美国能风行一时, 有特定的时代因素。

 首先, 80 年代初

 正值美国产业大规模调整与重组时期, 由此引发的更新、 并购所需资金单靠股市是远远不够的, 加上在产业调整时期这些企业风险较大, 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不能完全满足其资金需求, 筹资者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筹资渠道。

 其次, 80 年代初, 美国放松对金融的管制, 反映在证券市场上, 就是放松对有价证券发行人的审查和管理, 造成素质低下的垃圾债券纷纷出笼。

 再次, 杠杆收购在 80 年代被广泛运用, 越来越多的小公司通过高负债方式收购较大的公司。

 高负债的渠道主要是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 筹到足够资金后, 便将不被看好而股价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购而取得控制权, 再进行分割整理, 使公司形象改善、 财务报告中反映的经营状况好转, 待股价上升至一定程度后全部抛售大捞一把, 还清债务后, 拂袖而去。

 最后, 80 年代后美国经济步入复苏, 经济景气使证券市场更加繁荣。

 在经济持续旺盛时期, 人们对前景抱有美好憧憬, 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风险, 商业银行、 证券承销商及众多投机者都趋之若鹜, 收购者、被收购者、 债券持有者和发行人、 包销商都有利可获。

  二. 垃圾债券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

 在美国, 垃圾债券带来了四大好处。

  1. 垃圾债券市场将公司的融资渠道从单一的商业银行扩展到公开市场。

 在垃圾债券市场得以发展之前, 不能在公开债券市场上发行证券的公司, 或者向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筹借短期或中期资金, 或者被贷款机构拒之门外, 筹资非常不便利。

 垃圾债券市场通过向大量缺乏足够资信条件的创业者和没有足够的融资历史而不能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 提供从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各种储蓄机构、 保险公司、 共同基金、 养老基金、 投资基金和富有的个人那里, 筹集资本的机会,向那些以往与信贷无缘的企业和个人敞开了希望的大门。

 垃圾债券市场的出现,使得普通公司的融资渠道, 从商业银行扩展到公开债券市场。

  2. 垃圾债券市场将商业银行的风险, 转移到普通的投资大众身上。

 当商业银行贷款给高信用风险的借款人, 投资于垃圾债券市场时, 这一债务风险通过联邦存款保险支持, 以政府救援 的方式转移到所有纳税人头上, 由全体公民间接承担, 从而扩大了其投资机会。

  3. 垃圾债券市场比传统的商业银行更能迎合变化的市场需求。

 垃圾债券在公开市场上交易时, 决定利率的是投资大众, 而商业银行则是依据自身的信用分

 析结果制定利率 。

  4. 垃圾债券使融资企业获得了 发行长期固定利率债务的机会, 相比商业银行贷款的短期浮动利率, 这种债务融资对企业的吸引力更大。

 (二) 缺陷

 然而, 巨额的垃圾债券像被吹胀的大气泡, 终有破灭的一天。

 由于债券质量日趋下降, 垃圾债券难以克服“高风险—>高利率—>高负担—>高拖欠—>更高风险……” 的恶性循环圈, 逐步走向衰退, 显示了它的缺陷。

 1. 垃圾债券的违约率较高, 它在增加投资者的风险的同 时, 也给发行者增加了高利率的压力。

 许多垃圾债券的发行带有重置条款, 或是属于延期支付的金融工具。

 重置条款强迫债券发行人在债券于规定日期前未能平价或溢价买卖的情况下, 提高利率, 从而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

 2. 垃圾债券的出售者难以进入高收益证券市场。

 因为货币市场中管理固定收入证券组合的经理受到限制, 不得向低于投资级别的证券投资。

 虽然垃圾债券的内在违约风险可以通过投资分散化明显降低, 但是投资分散化要有大量同类债券可供选择, 而发行者发行此类债券的能力不足, 限制了投资者构筑分散化证券组合的可能性。

 垃圾债券的市场很小, 流动性差。

 3. 垃圾债券为恶意的公司接管活动洞开了方便之门。

 4. 普通公民为商业银行进行高信用风险贷款分担风险, 是出于非自愿的。

 让全体公民为少数人的逐利冒险分担风险是不公平的。

  三. 总结 垃圾债券在美国风行的十年虽然对美国经济产生过积极作用, 筹集了数千亿游资, 也使日本等国资金大量流入, 并使美国企业在强大外力压迫下刻意求新,改进管理等, 但也遗留下了严重后果, 包括储蓄信贷业的破产、 杠杆收购的恶性发展、 债券市场的严重混乱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在任何时候, 投资者决定买入低级或是没有被评级的债券以投机性的获得高收益时, 都应该严格考虑该债券的风险, 不盲目跟风, 防止出现大额亏损。

  参考文献:

 [1]王巍, 施迈克等.

 杠杆收购与垃圾债券: 中国机会[M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2 ] 弗兰克· J· 法博齐, 弗朗哥· 莫迪利亚尼1 资本市场: 机构与工具(第二版)

 [M] .

 唐旭, 等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谢九. 垃圾债券渐行渐近[J]. 三联生活周刊, 2012, (8) .

篇三: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债券市场现状及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企业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使用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

 近二十年来, 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 但其规模仍远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与国内的股票市场相比,发展也相对滞后。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证券市场,它必然存在着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1 、 债券发行人和持有人身份的局限导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太小。

 我国的《公司法》 和《证券法》 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人和持有人都做了 限制。对于发行人的限制,

 1994 年的《公司法》 和 2005 年的《证券法》 都规定, 股份有限公司 3000 万元净资产、 有限责任公司 6000 万元净资产是申请发债的基本条件, 发债数额可达到净资产的 40% 。

 从表面上看, 应该很多企业符合发债的条件, 但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王国刚( 2007 )

 认为, 按照企业债券发行审批的内控指标, 每只企业债券的发债数额大多不低于 10 亿元, 且发债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的比重不高于 20% 。

 如此一来, 除非大型国有企业, 否则是无法达到发债的条件的, 可发债的企业只能集中于少数大型国有企业。

 而对于持有人, 《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规定:

 “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不得将所吸收的储蓄存款用于购买企业债券”; 《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

 也对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进行了 明确的限制。

 银行和保险公司, 中国资本市场上拥有最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 由于法律的限制, 在企业债券面前无所适从, 极大地削弱了企业债券的潜在需求。

 而在美国, 保险基金和银行资金都是企业债券的重要投资人。

 因此, 法律法规的限制, 使得企业债券在供需两个方面都受到了抑制。

 2 、 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当前, 我国企业债券交易平台有两个, 一个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 一个是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市场。

 在我国企业债券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转让, 但是证交所的上市规定又非常严格, 且限制条款很多, 绝大多数企业债券无法流通和转让。

 同时这二个债券交易市场相互分割, 不能够互通交易, 造成企业债券的

 流通不畅。

 抑制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 使整个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3 、 成熟的债券定价机制尚未形成。

 现行的定价机制是由《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规定的,“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 40% ”。

 而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债券的价格大多达到了 40% 的水平, 这就导致了市面上所有的企业债券都一样, 价格没有反映各种债券的风险差别。

 相比较于西方利用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和信用风险理论进行定价, 我国长期还没有形成类似的定价机制。

 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

 中国经济中利率市场化的可能路径是先中长期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短期贷款利率市场化, 这说明现在虽然中国正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 但其离完全的市场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4 、 产品的种类单一。

 绝大多数产品是普通固定利率担保债券, 从形式上仅仅相当于美国公司债务工具中的中期公司债券, 这对于投资者来说, 其可选择的余地太小。

 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债券的发行, 所融资金都被用于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技术改进,从其实质上来看, 类似于美国的市政债券, 而且在中国, 其不具备美国市政债券的“税盾”(美国市政债券收益, 可以部分免税, 称之“税盾”)

 功能, 加上其相对股票投资较低的收益率, 对于投资人来说是明显缺乏吸引力, 从而造成了整个企业债券市场交易不活跃。

 5 、 企业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不健全 一个成熟的企业债券市场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规范性。

 而规范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公正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 而在我国, 这样的中介机构仍有待于进一步地发展与提高, 对其监督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由于中介评级机构的不完善, 使得许多评价报告成为“垃圾报告”, 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债信用评级的可信度。

 信用评级体系和评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企业债券市场的滞后发展与近年来政府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上采取股票和国债优先而企业债券次之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由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使命所决定, 政策上长期存在“重股轻债” 的思想, 这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制度性根源。目前, 国内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证券市场, 在中国已经

 加入 WTO 的背景下, 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惯例、 反映市场经济要求、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债券市场, 更加显得刻不容缓。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消除制度性障碍, 大力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1.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 近几年, 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 进一步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化发展, 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经国务院同意, 对企业债券发行核准程序进行改革, 将先核定规模、 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 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

 简化审批程序,加快了企业债券发行速度和发行规模。

 还应进一步加快企业债券市场产品和工具的创新; 建立规范的市场机制, 包括债券发行的备案管理、 信息披露和债券评级等; 注重债券市场的协调和统筹,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积极引入和培育证券公司、 保险机构、 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行业自律的作用。

 2.扩大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 在现有的市场格局基础上, 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 形成以场外市场为主, 场内市场为辅的统一、 高效、 透明的两元结构债券市场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两个市场之间既独立运作, 又互相沟通。

 不同的交易市场, 不同的交易方式, 拓展了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 同时将改善市场结构, 更好地发挥债券市场的作用。

 银行间市场是债券市场的核心, 也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场所。

 交易所市场是企业债券的外围市场, 主要为小额投资者提供零散交易服务。

 而证券公司、 信托公司、 保险公司以及一般机构投资者作为两个市场的投资者, 将熨平各子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异, 从而把两个市场融为一体。

 3.进行品种创新 完善我国企业债券的品种结构, 从发行主体、 债券期限、 票面利率、 支付方式、 债券衍生等方面进行创新。

 长期以来, 中国企业债券上市品种主要有普通企业债券与可转换债券两种。

 这两个品种的设计均较为单调, 期限一般为三至五年,而且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票面利率固定, 支付方式单一, 债券的衍生品种很少,这根本不能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根据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 我们应尽快调整并完善企业债券的品种结构。

 据此, 中国企业债券可设置两个种类:

 第一类可称为企业债券类, 严格按照《公司法》 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 可以是上市公司、 证券公司等, 也

 可以延伸到可转换企业债券。

 第二类类似于国际上通行的市政债券类, 主要由重点建设项目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法人发行, 募集资金须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信用基础是发行人或投资项目稳定的现金收入流。

 在债券的品种创新方面,则应着手进行推出交易所衍生债券产品的准备工作。

 例如, 发展指数化 债券, 可弥补债券的流通性、 可转让性较差的缺陷, 提高债券交易的效率。企业债券可以考虑发行中长期债券, 也可考虑发行浮动利率债券, 以及设计不同的支付方式, 将期权与债券组合形成衍生品种等, 为市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风险规避机制和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从而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

 4.规范管理, 使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化 多年以来, 企业债券的管理实行规模控制、 集中管理、 分级审批, 导致企业债券市场多头监管, 效率低下。

 要很好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使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化, 具体措施有:

 (1)淡化或者逐步取消计划规模管理, 扩大企业债券发行额度。

 (2)放宽企业债券募集资金使用限制, 在保证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同时, 可以用于调整债务结构、 资产重组等其他真实合法的用途。

 (3)对企业债券的审批, 首先应选择大型国有企业和集团以及上市公司, 满足一些国有重点企业的发债需求, 然后逐步安排一部分额度给一些经营业绩优良而又资金短缺的非公有经济, 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发行债券。

 在发行的方式上, 要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

 (4)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核应直接交由中国证监会监管。

 改变多头管理的格局。

 提高发行审核的质量及融资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5.规范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是信用评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 它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发行企业的偿债能力, 分析、 评判其风险与收益水平, 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 以及以什么价格进行投资的关键。

 为此, 有必要培育和规范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

 首先,政府应大力支持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

 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中的自愿评级改为强制性评级, 树立评级机构的权威。

 其次, 明确公司债券评级机构的责任, 明确评级机构因评级有失公允而损害投资者利益时所应承担的连带责任。

 第三, 完善债券评级指标体系。

 信用等级评估不应只局限于对企业目前财务状况的一个评价, 应对企业的历史、 现状、 未来做综合的评价, 注重企业发展的长期性。

篇四: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金融市场研究》2021.10 VOL.113Comments on Hot Issues热点时评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hina"s Green Bond Market under the "30·60" Target “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引言通过五年多的努力,中国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推出了符合基本国情与经济绿色转型需要的中国绿色债券分类标准并适时更新。政策指引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也为全球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板。政策指引方面,债券市场监管机构积极有为。2015年起,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交易商协会等部门发布多项绿色债券政策指引,对于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以及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包括适用绿色债券分类标准、募集资金使用与管理规范、信息披露要求、外部评估认证等。分类标准方面,中国构建并不断完善符合基本国情与发展需要的绿色债券标准。2015年12月,中国绿金委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以下简称《绿债目录2015》),将绿色债券支持范围划分为六大类31小类,绿色金融债、公司债、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适用此标准;同月,发展改革委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了绿色企业债支持的十二类项目。2019年3月,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下简称《绿色产业目录》),绿色债券标准统一进程提速。2021年4月,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绿债目录2021》),于7月起正式施行,绿色债券分类标准实现统一。市场发展方面,绿色债券是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明星产品。在完善的政策体史英哲 云祉婷作者单位:史英哲,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云祉婷,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VOL.113 2021.10《金融市场研究》 63系支持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启动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主要直接融资工具。截至2021年7月末,中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规模突破人民币1.82万亿元。其中,境内发行的普通绿色债券及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规模超1.46万亿元,募集资金广泛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污染防治等各类绿色项目;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133单,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3 608.70亿元,有力拓宽了中资企业国际融资渠道,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帮助。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整体提速。1月至7月,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达3 977.11亿元,已突破过去5年全年发行量的最高水平。从2016—2020年境内市场绿色债券各月发行规模分布来看,前7月发行规模占全年比重约在46%到58%之间,由此测算2021全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可达5 400—6 800亿元,境内外总发行规模有望突破人民币8 000亿元。碳中和债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注入强劲动能。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2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碳中和债,成为全球首个冠以“碳中和”之名的绿色债券创新产品。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碳中和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目标导向性更强、募集资金使用条件更严格、信息披露要求更高。碳中和债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市场积极响应,截至7月末,境内市场发行普通碳风 1

  2016 靖Ⅰ2021 靖 7 汽ㄕ锋巩被雇隍揎奥泊橱涓叛炝丑宕神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固定收益协会,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整理。??????? ??????? ??????? ??????? ??????? ????????????????????????????????????????????????????????????????????????????????????????????? ???? ???? ???? ???? ??????????? ??“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64《金融市场研究》2021.10 VOL.113Comments on Hot Issues热点时评中和债券94只,发行规模1 261.06亿元;发行碳中和资产支持证券20单,发行规模299.61亿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近半投向清洁能源。截至7月末,2021年境内普通绿色债券(不含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2 692.46亿元,其中2 483.26亿元明确用于绿色产业。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用于风电、光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的资金最多,达1 233.80亿元;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城乡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清洁交通项目的资金达583.46亿元;用于工业节能、可持续建筑等节能类项目的资金为265亿元;用于污水、固废处理等污染治理项目的资金为110.50亿元;用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水利工程等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资金为85.30亿元;用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项目资金最少,为79.20亿元;其余资金用于多种用途,多为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债券产品创新亮点频现。除碳中和债外,绿色乡村振兴债券、蓝色债券、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多单创新相继落地,绿色债券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债券作为衔接扶贫债,是精准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金融工具,在与乡村绿色发展相结合方面大有可为。截至7月末,8家发行人发行10只绿色乡村振兴债,募集资金62.6亿元广泛用于乡村污染防治、清洁能源、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为积极服务“三农”工作贡献力量。蓝色债券是专门支持海洋污染治理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工具,境内市场继2020年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首单蓝色债券后,2021年6月,华电福新能源有限公司发行第二单蓝色中期票据,募集资金10亿元主要用于两个海上风电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76.64万吨。可持续发展挂钩债作为目标导向型的融资工具,将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债券利率相挂钩,截至7月末,3家企业发行了3只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募集资金均用于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历史性机遇过去5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实现了从刚刚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跨越。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供给方面,“双碳”目标必将长期推动绿色产业融资保持高位;需求方面,境内外金融机构持有绿色债券需求整体扩容。同时,中国绿色债券分类标准统一,项目界定更为精细,国际共识性更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前景可期。“双碳”目标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长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碳中和是一场深刻变革,由此产生的直接融资需求也将长期保持高位。以绿色债券发行较多的清洁交通和清洁能源领域为例。清洁能源方面,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到2030

 VOL.113 2021.10《金融市场研究》 6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① ,与之配套的输配电网建设也保有较大发展空间,融资需求巨大。清洁交通方面,新能源汽车、清洁公共交通、铁路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发展趋势长期向好,根据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为相关行业绿色债券发行预留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境内外金融机构持有绿色债券需求整体扩容。境内方面,人民银行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减排效应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伴随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预期升温,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持有绿色资产情况的考核不断加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持有绿色债券需求整体提升。境外方面,当前全球市场对于优质可持续金融资产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债券相比于实施量化宽松的国家和地区具备显著利率优势,境外资本投资中国绿色债券规模不断提升。加之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保持高质量开放,境外机构可通过债券通或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业务直接认购中国债券,资本流动便利性也为境外机构持有中国绿色债券创造了条件。绿色债券分类标准支持范围更为精细、共识性更强。以《绿色产业目录》为基础,《绿债目录2021》增加至四级分类。具体来看,相比于《绿债目录2015》将绿色项目分为6大类31小类,《绿债目录2021》分为6大一级分类、25个二级分类、47个三级分类、203个四级分类,其中四级分类约可进一步细分为749类具体绿色项目。此外,《绿债目录2021》增加了有关绿色农业、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绿色产业领域类别,对绿色装备制造领域的支持还从生产端扩展到对相关贸易活动的支持上,增加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农村地区清洁供暖等具体绿色项目。《绿债目录2021》的发布及实施,显著拓展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范围,极大提高了绿色项目划分的精细程度,有助于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发行人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满足项目融资需求。同时,《绿债目录2021》删除了化石能源生产和清洁利用等在国际上争议较大的项目类别,更好地争取了国际共识。①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12/t20201213_145612.shtml.“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66《金融市场研究》2021.10 VOL.113Comments on Hot Issues热点时评挑战与建议过去五年,中国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中提交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再次实现量的飞跃与质的提升。“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前景长期向好,但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仍需尽快解决,更好引领全球实践。一是发行规则不统一,建议强化各券种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要求。2021年7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正式施行以来,各券种绿色债券适用分类标准获得统一,但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产业比例不尽相同,绿色金融债、债务融资工具要求募集资金100%用于绿色产业,绿色公司债要求70%,绿色企业债则为50%,绿色地方政府债尚无明确指引。上述要求尽管满足了发行人补充流动资金、营运资本等一般性用途的实际需要,但降低了绿色债券的公信力,在国际市场也引起了一定争议。在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较为完善的当下,有必要酌情提高绿色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产业的要求,提升绿色债券市场的纯粹性与公信力,通过更为严格的发行要求引领全球最佳实践。二是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完善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制度。相较于一般债券,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应当更为透明,定期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绿色项目建设及产生环境效益等内容,鼓励聘请独立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债每季度披露募集资金投放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披露模板,全部进行了存续期信息披露和第三方评估认证;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要求每半年进行信息披露,五年来绝大部分进行了存续期信息披露,近9成进行评估认证;绿色公司债要求每年披露,但仅部分进行了信息披露,7成进行评估认证;绿色企业债无披露要求,仅4.5%进行评估认证。从实际情况来看,私募发行的各类绿色债券,包括公司债、企业债、定向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无任何与募集资金投向及使用相关的信息披露,公开发行的部分债券未按照要求定期披露,披露不及时、不规范、不全面的现象时有存在,对于中国绿色债券的公信力、透明度以及国际声誉造成了不利影响。建议提高绿色公司债、企业债的信息披露要求,鼓励进行独立评估认证,探索建立绿色债券信息披露平台,将包括私募债在内的全市场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投向及使用情况、绿色项目运行情况、产生环境效益进行公开披露。三是碳中和债标准缺位,建议尽快补齐短板、强化发行要求。碳中和债直接服务“双碳”目标,支持项目须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其适用分类标准、募集资金使用规范、信息披露要求,相比于一般绿色债券应更为严格。从已发行情况来看,多数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碳减排效

 VOL.113 2021.10《金融市场研究》 67益显著的项目,遵循较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但也存在部分碳中和债券将募集资金部分用于发行人非绿色支出,采取私募发行而未进行任何公开信息披露。碳中和吹响了中国绿色金融高阶发展的号角,应当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一面旗帜,引领全球最佳实践。建议在现行绿色债券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遴选可长期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的、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项目,细分制定碳中和债支持项目标准,尽快补齐标准短板。建议债券监管部门加强协同,通过政策指引或窗口指导等方式,严格各券种碳中和债募集资金应100%用于减排项目的要求,构建标准化的统一信息披露模板,在发行前及存续期内定期披露二氧化碳减排量及其他环境效益的定量指标。四是绿色地方政府债券潜力待开发,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国内绿色地方政府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江西省赣江新区、广东省发行过绿色专项债券。但2020年地方政府发行的一般债券及专项债券中,实际用于支持绿色项目的资金已超过8 000亿元,是同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的4.3倍,并探索发行了生态环保建设、供水和污水治理、防洪工程建设、轨道交通等具备绿色属性的专项债,地方政府在绿色债券市场大有可为。建议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聚焦重点领域,筹建绿色项目库,所选项目应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支持范围,优先支持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等碳减排效益明显的项目。搭建绿色项目...

推荐访问:构建中国垃圾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必要性 中国 债券市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