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供大家参考。
第一节 关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和新闻片的区别在哪里? 同样是讲求真实
从定义看, 他们的本质相同点是:
都是对现实真实事件、 人物的影像反映。
但他们之间, 因为表达的重点和反映的深度不同, 因此有着很多的不同, 在制作这两种形态的影像作品时候, 其着眼点也是非常不同的。
1、 首先, 纪录片不以追求时效为自己的目的, 它追求一种历史价值。
2、 其次, 纪录片关心的并不仅仅是新闻事件, 而是关注事件中的人。
具有主观思辨性。
3、 纪录片是记叙文, 有一定的自身的发展的戏剧性和故事性。
第二节课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 《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喝汤》 今人的眼光看来,就是原始的纪录素材。
形式上太过简陋, 不具备独立价值的作品, 拍摄基本上是固定的单镜头, 基本上没有一个确定的叙事织体被系统的架构起来。
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 的艺术特点
1922, 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 标志着纪录电影的创作也进入一个相对自觉的时期。
被认为是纪录电影领域里出现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叙事体。
他本人也被尊奉为开了一代先河的先驱。
第三节课吉加· 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
纪录片和搬演 搬演,意思是指把往事或别处的事重演出来。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作为一种纪录手法,搬演又称“真实再现” 搬演是从虚构类影片中借鉴过来的一种叙事技巧。
这种方法是故事片制作中一种最根本的方法,一般认为在纪录片中是不能使用的。
但是,从纪录片的诞生直到今天,其中的搬演从来就没有绝迹过。
从狙击英雄看情景再现 《狙击英雄》 一部纪录片主要用真实再现手段来支撑叙事, 应该说, 在《狙击英雄》 之前的中国纪录片界颇为罕见的。
为了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一方面即由当事人、 见证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曾经发生的历史进行讲述。
以“现在” 作为坐标, 对历史进行“直接表现”。另一方面, 以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 突破了这种“画面缺失” 的局限, 让纪录片在面对过去的题材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
类似的画面给了受众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建立在审美情趣上的影像表现力,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视觉感受和审美需要, 从而弥补了信息缺失。
情景再现中将历史和现实, 光滑地焊接在一起, 营造了一种统一的氛围。
电影眼睛派 以维尔托夫, 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
成立于 1919 年底,成员有:
考夫曼、 贝黎亚科夫、 列姆别尔格、 科巴林等维尔托夫在 1922~1923 年曾多次撰文阐明电影眼睛派的观点。他们否定故事影片, 而推崇新闻片, 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
他们研究了用电影摄影机观察生活的多种方式方法(电影眼睛一词即由此而来), 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
他们在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 快摄和慢摄、 移动摄影等方法。
该派所倡导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或者叫抓拍, 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
这种方法在他们制作的杂志片《电影真理报》 中曾大量采用。
第四节
约翰· 格里尔逊——我视电影为讲坛 约翰· 格里尔逊首先提倡使用“纪录电影” 这一词的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以英国的格里尔逊为核心人物的纪录片流派, 又称"格里尔逊学派", 英
国纪录电影运动即指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以电影为工具, 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种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 英国纪录片学派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如《锡兰之歌》《住房问题》《夜邮》《煤矿工人》《烟雾威胁》
第五节
莱尼· 里芬斯塔尔:
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 纳粹时期拍摄的很多德国影片中, 新闻纪录片和宣传教育片占了相当的比例。
因为“元首认识到电影具有当代时间的记录者和说明者的作用, 纪录电影已广为人们所熟悉, 通过电影这个媒介来激发国民的真实的、 强烈的感受, 这样的信念起源于德国。” 最著名的就是《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
第七节 伊文思作为诗人以及战士 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上, 弗拉哈迪、 格里尔逊、 维尔托夫、 伊文思, 被并称为“纪录电影之父”。
伊文思区别于其他三位大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创作生涯最长, 拍片范围最广。
飞翔的荷兰人:
荷兰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 集诗人与战士的气质与一身, 作品主题在表现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与战争时期的社会斗争之间循环往复。
由于他在世界各地拍片, 故有“飞翔的荷兰人” 之称。
其代表作是《桥》、《雨》《四万万人民》、《愚公移山》《风的故事》
第八节 真实电影(真理电影/直接电影)
真实电影: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
包括法国的真理电影运动和美国的直接电影运动。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让·鲁什、 美国的戴维·梅斯尔斯。
让摄影机和积极参与扮演挑动者的纪录片, 通过出其不意的采访, 通过纪录者与纪录对象的交流互动自我反射, 纪录特定人群的真实生活。
为了向纪录电影的先驱维尔托夫致敬。
让· 鲁什给他开创的这种风格的纪录片命名为“真理电影” 也就是“真实电影”。
第九节 中国文本研究——电视栏目纪录片 电视栏目纪录片是纪录片适应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 适应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 以电视栏目为依托的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
栏目纪录片的产生:
中国文本研究
自 40 年代伊文思将电影纪录片的形态引进中国, 纪录片一直只在新闻电影的狭窄领域做些谨小慎微的历史探索, 进 50 年时间, 水平还停留在初期萌芽阶段, 90 年代之后, 经济体制改革, 渗透到意识形态当中, 电视纪录片成为异军突起的媒介新文化英雄。
(一)
产业背景
具备宣传喉舌与文化工业双重属性的广电传媒, 在确保证社会效益的大旗下开始追求经济效益, 电视纪实应人本传播的本体回归与电视受众对传统宣教颠覆的需求, 理所当然的成为最先把握受众收视需要, 开拓传媒市场的先锋。
栏目化的生存为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打响了传媒商业运作的第一枪。
(二)
传播背景 传播模式的变更 1、 栏目纪录片彻底实现了以作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交互式传播, 由此因为传播视角的革命性转变。
2、 栏目纪录片反映原生态生活, 让受众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源, 有效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对记录信息的损耗。
3、 栏目纪录片由传统的代表了集体话语权威的共性传播转向充满开放与多样的个性化传播。
(三)
文化背景 对主流意识形态机器来说, 栏目纪录片只是实现文化整合的工具, 为大众提供一个宣泄情感
的通道, 同时, 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兴起, 又与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有深厚的关系, 在中国大众传媒一直是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 得到了媒体的宣传就如同进入主流社会, 所以老百姓感觉上了电视就如同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归属, 活的通向社会中心的凭证。
在大的文化背景下, 崇尚人文关怀的纪录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主流意识和民间意识的合流。
第十节
当前电视纪录片的分类
“口述历史”
20 世纪 60 年代起, 社会史学“田野作业” 中的口述史做法, 引入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它强调从特殊个人的特殊经验的角度, 对历史做非全景式的个体诠释。
第十一节
当前纪录片创作面对的问题、 未来之路 2、 当前纪录片创作面对的问题?
一、 隐私的公众化
镜头本身是有侵略性的, 能够拍到很个人化的生活, 创作者代表着媒体本身的媒体在拍摄,他的背后依托着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导致着他与被拍摄者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 创作工作者又很容易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 以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名义将这些个人的隐私公布于众, 对被拍摄对象造成一种伤害, 当然, 也成为电视领域的问题。
二、 职业化
政治雷区引发的职业惰性, 播出审查、 有意识不去触及现实生活中比较尖锐敏感的部分。
同时, 职业优越感造成创作者与老百姓的心理距离, 缺少关注与批判生活的力度 三、 媚俗与煽情的唯收视率论导致栏目纪录片忘却社会责任 纪实手法有可能滑向视觉猎奇, 因为社会的“边缘性” 题材有可能会拉动市场收视, 成为视觉观看的时尚。
赚取观众眼泪的滥情主义之作。
纪录片的策划文案
案头格式 一、 选题简介 参照以上四条, 可能采用以下文字作为开场提示:
本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的故事——试图通过关注——最终探索——以证明—— 我希望观众能由此了解到—— 二、 选题背景 交待选题发生的新闻背景、 历史社会背景、 政治经济背景、 人文背景, 呈现的背景材料引出拍摄选题的充分理由, 仅仅论证选题本身就能够让观众感到兴趣, 同时列出这些必要的背景只是在片中出现的程度和比例是多少, 如何能够巧妙的融合在纪实段落之间予以体现, 保证观众能够获取到这些相关信息。
三、 主要人物 1、 借鉴电影剧本创作经验, 为纪录片创作每一角色建立一份类似于“戏前史” 的人物背景材料。
2、 人物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遇到何种困难, 由此呈现出人物的特别之处。
3、 人物的主配角关系如何, 他们在互相帮助建构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怎样 4、 人物角色的意义是什么个人所承载的社会普遍性的内涵与批判价值如何, 他们的行为事件的重要性和引人注意的地方又在哪里 四、 列举可能的纪实事件 事件即信息:
栏目纪录片策划需要寻找生活中可以预见的事件结构 如何处理影片的时间构成
预计可能出现的高潮
影片的主要情节走向。
不同人物之间各自的利害关系 不同人物各自立场
你对这一冲突发展走向的预计
你打算如何来表现这场冲突 五、 纪录片的形式要素 六、 采访提纲 七、 预算、 拍摄计划 1、 设备的确定
2、 组员的确定
3、 行程安排
实践题:
请写一个电视纪录片的策划文案 评分标准:
1 题材新颖, 贴近生活
2 具备策划文案的基本要素:
主要人物、 选题意义、 采访提纲、 拍摄计划、 内容架构等
3 语言流畅、 条理清晰, 具备可操作性
纪录片第十四次课 一、 三脚架拍摄纪实需要注意的原则是什么?
1、 摄像师纪录现场人物及其发生的事件, 需要考虑主机位拍摄中, 不同构图比例要适宜
2、 在拍摄一段事件流程的过程中, 要注意镜头中的人物关系 3、 纪录片对于声音的要求很高, 所以在拍摄的时候, 要同样重视现场声音的拾取, 要保证麦克风的既能够拾音均匀又不闯入镜头 4、 摄影师要设计好引入纪实镜头的处理方法 5、 注重现场环境的叙事和造型功能 手持摄像机拍摄纪实原则:
1、 通常将摄像机放置摄像师的肩膀上, 通过长镜头来保持纪录片时空一体的真实性。
同时还要尽量减少由于人体支撑摄像机所产生的晃动。
2、 为保持摄像机的稳定性, 应该多用广角镜头, 并且以摄像师自身的前移和后退来实现镜头景别的变化, 使机位在特写和全景画面之间转换。
3、 在进行跟拍的时候, 应该尽量使摄像机与拍摄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 让对象在景框中景别稳定, 并且构图适宜, 在运动跟拍过程中, 要求平准稳匀 4、 摄影师善于利用自然光来造型 5、 拍摄了一段现场纪实后, 摄影师应该补充几个和纪实内容相关的, 具有画面张力的空镜头和特写镜头 二、 采访手册
纪录片中,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访问类型:
1、 聚焦采访:
先就某一个题目制定好假设, 但是在访问现场采访者引导访问可以有很大的自由, 以受访者就设定的话题引出尽可能多的经验感受为目的。
2、 深入采访:
所谓深入采访, 就是设计一种提问框架, 找到一条访问线索, 为寻找挖掘事件内幕真相, 人物行为的心理动机等等进行层层剥笋的指向式访问, 也包括可以扩展至研究社会心理领域的非导向性谈话。
3、 开放问题式采访:
问题事先约定好, 并按照严格的顺序提出, 访问者自由度有限, 但谈话者的谈话空间却很自由, 这一般是在采访权威人物时, 受访问时间的限制和政治审查的制约时采用的提问方式。
4、 自由回答式访问:
允许采访者临场发挥, 自由回答。
5、 封闭问题式采访:
受访者接受采访时, 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同意或者不同意。
这是在
纪录片中需要民意调查性质的街头采访时采用的方式。
采访的技巧原则:
纪录片采访中所要把握的技巧和原则是什么?
1、 必须牢牢控制住访问的方向。
2、 非导向型采访。
要求采访者有很强的自律能力, 不评论、 不干涉。
最大的意义在于鼓励了社会的民主原则, 呈现声音的非导向形式却释放出意义, 这符合纪录片的精神。
3、 主要问题一定要深究, 采访者在倾听的过程中, 一定要善于从中理出头绪, 能够抓住采访者中所蕴含的巨大情感的线索, 并且由此展开追问, 或以一种质疑的口吻重复受访者的词语, 引发更深入的谈话。
4、 采访的顺序问题, 在采访中与事实相关的实际问题开始, 将私密或感情性的问题留在后面是一个采访的通用法则。
5、 充分利用话筒和摄像机的激励作用。
纪录片第十五次课后期编辑 叙事性剪辑——根据影片的叙事要素要来对素材进行分类、 裁剪和编织, 力求把作者所要表达的叙事讯息通过最有效的途径以最恰当的组合传递给观众。
叙事对于剪辑的处理大概有以下几种结构方式:
1、 线性结构——整部影片的惟一发展线索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和情节逻辑逐步展开一系列动作场景。
摄影机跟着拍摄对象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点。
2、 逆向结构——按照一种戏剧性的规则, 叙事空间自由地从现在跳回去, 有从过去返回今天。...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