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哲学毕业论文禅心澄悟【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哲学毕业论文禅心澄悟【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X X 大学
毕业论文
禅心澄悟
姓
名:
__________
2014 年 6 月 25 日
禅心澄悟
心一如佛, 是禅佛教中最本根的概念之一。
在儒家、 尤其儒家的心性之学, 心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孟子云:
“学……道无他, 求……放心而已。
”藉孟子的话来说, 一个人学道能达到“放心”之境, 大抵上就可以成佛有望了。
在禅宗与在儒学一样, 心常与性相关联, 实际上, 心性本自无二。
心即性, 性即佛; 即心即性即佛, 心性佛三位一体。
成佛, 即在于尽心见性。
尽心见性即见佛。
这篇小小文字试图“蝎蚁溃堤”, “匹夫撼树”, 澄明由来已久的对于禅心, 也就是佛教心的莫大误解。
虽然禅宗不立文字, 反对言传, 但言语乃是知解世界的极限。
既然要有所“澄明”, 就必须基于言语了。
这可能招致不幸。
然而, 不得已以非体验非亲证的某种“我思”的“逻辑”强述禅心, 只不过是以指指月而已。
佛教、 特别是禅宗里的心“是什么”的问题, 是一个极平凡而又不易把著的问题。迄今为止, 它几乎一直被诠释为终极的精神实体或精神本体。
正因如此, 佛教 (包括禅宗)
常被等同于(中国大陆哲学教课书中)
所谓的“唯心主义”, 遭到粗野地谩骂和轻蔑地否弃。
对此, 居然无人提出疑问与异议!
实际上, 这是于佛无损的,倒是否弃佛者否弃了 自 身, 难于救药。
有人虽然不似那么轻率, 声称以“科学”的态度和持见观佛, 扬扬洒洒, 著成论述佛教的宏篇巨制, 但是却把佛教心看作精神实体或精神本体, 不能弃除执见, 终不得深入佛门, 成不得正果, 至多只是流为文字禅或口头禅一样的东西。
由此可见, 把著佛教心乃是悟后起修直入佛殿圣坛的最为关键的法门。
究竟什么是佛教心呢?
心, 或谓本心, 与性通且为一, 亦可谓之本性或自性。
人之本心觅回, 本性显见, 即可成佛。
成佛即达于大通, 或谓大同。
这绝不仅仅是一种觉悟的境界或意境, 而是本来如此的自在自如之相, 也就是无相之相, 一种即实有即常转的实相实性, 而不是呆滞的实体或本体。
既是实相而又不可见不可道, 所以是无相之相或无相之性。
对有色界(现象界)
而言, 它是空或无, 但不是空无所有或虚无,无宁说它是空如。
它不离色界, 也不住于色界。
佛心非色非空。
对佛心而言, 色空泯灭如一,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空, 空即色。
在佛心面前, 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佛心为一切有情众生所本有; 佛心通于一切有情众生, 一切有情众生皆
可成佛; 佛教的宗趣在示人渡己渡众生, 成己成众生, 也就是解脱自己解脱众生,归于极乐, 共同成佛。
因此, 佛心是大通心或大同心, 藉用庄子的话, 也可以说是“齐一”心。
站在佛心面前, 一直自以为宇宙中心并自许以“万物之灵”的那个“我”, 一直自以为并自许以正确伟大的那个“我”, 一直以主宰和控制他人命运使自己拥有特权与利益、 居于社会的中心和至上地位而自许以“公仆”的那个“我”,执掌众生的生杀权柄而可以一言兴邦一言丧国的那个“我”, 一切骄傲飞扬而被授予“英雄”“模范”的那个“我”, 伟大光辉神力无限而受到万众敬仰与礼拜的那个“我”(神), 统统都失去了 其“霸主”的地位, 消灭了 自身与他以及他他之间的一切差别, 同天地及其中的其他一切平等为一, 因而万有并生, 各任其性, 成佛为一, 这就是佛教之真谛, 佛心之所在。
因此, 佛心是众生心非众生心, 是宇宙心非宇宙心, 是法心非法心, 是心非心。
佛心即真非真即善非善即美非美。
佛心之外无他, 佛心之内无他; 佛心无有内外, 不分彼此, 超越一切, 无滞无碍。
佛心呈现, 一切觉照, 世界——非心非物的世界的意义也就自明自了。
但是, 这不是居于世界中的“我”实现了价值, 抑或“我”的价值的实现。
诚然, “我”是有价值的,在世界的价值里, 亦即万有的平等关系中。
佛心涵盖万有, 无所不在, 却不可以归结为任何一种实体或本体。
它本无, 不成体, 但确是客观地永恒地在, 自然地永远地动, 可以独立, 蕴涵于万有, 但不是属性或特性的集合。
它难以言传, 但能体验, 并可在实践践行中亲证。
如此勉强地说来, 不免有点“神秘”意味, 实在不得已。
但是只要记住, 言语不过是“指”, 是“薪”, 这只不过是在以“指”指“月”, 藉“薪”传“火”。
换言之, 这是“过河拆桥”的工夫。
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 我们每爬上一级楼梯便拆除一级, 我们是可以爬到楼顶的。
(禅)
佛教宣知(所谓般若智), 但是非逻辑的。
虽非逻辑的, 也非反理性的。万有之中, 唯人之可以有知, 是故佛教只对人成立, 并且专对人成立。
人与人的基础关系在于言语。
言语可分为常规言语(日常言语或自然言语与人工言语或符号言语)
与非常规言语(如隐语、 心语、 体语)。
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言语关系。
佛是无量的永恒的, 佛教是有限的短暂的。
佛教宣知(智), 不得不凭借言语关系(诡谲语、 吊诡语)
来沟通人与他的非言语关系, 即通于佛的关系。
但(禅)佛教最终又是要求超越言语关系的。
人从言语关系达到非言语关系, 在体行理性
中觉解与他的不二关系, 达于大通而成佛, 这就是人知的体现与寂灭。
是时, 知得到了最高的升华, 成为圆成的知、 绝对的知, 即宇宙大智, 而已非人的个体生命之小知了。
佛陀(人)
之成佛, 从生命小知上达于宇宙大知的践行, 显示了作为最高级生命的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佛教的人-文化意义正就储蕴于此。
所以,唯独对于人, 因为必须经过人, 人的上升, 才有成佛的问题, 也才有信仰佛的问题。
不能成人(仁), 焉能成佛? 有情众生的成佛归结与体现为人的成佛。
是人的成佛才使成佛具有了完满的意义。
如若成佛是使生命小知通达于宇宙大知, 则这一过程便是本心的还原。
分而言之, 本心的还原是把“吾心”转换为“宇宙心”(正面说), 把“宇宙心”转换为“非宇宙心”(反面说); 合而言之, 是将“吾心”转换为“宇宙心非宇宙心”; 实际上, 本心似心非心, 非心却是真心。
这一过程乃是在人的体行实践中完成的。
在言语陈述中, 就分别知的层面可以说, 有三步工夫:
1.无他, 即个体生命的心知直觉到与“我”疏离的感觉世界的一切刹那生灭, 无有常住, 均似虚妄之流的幻象, 从而反观自我, 寻觅本心; 2.无我, 即去除我执, 直觉无他无我, 或即他即我, 我他不二, 一切皆呈“空”相, 恒流无住, “虚”而不“实”, 法界中人的心知, ——无论个人生命的心知, 抑或人类生命的心知, 都只不过是一“实”死相, 从而悟“无”之妙, 以至于无无, 澄入佛的心知即宇宙的大心知; 3.见心, 即佛。
人的生命融化于宇宙的生命与心知之中, 桶底脱落, 莹彻透亮, 无内无外, 圆满无漏, 不可思议, 心呈现自在的自如之相, 所谓“实相无相”, 世界(并非心物二元复合体)
消除了差别与界限, 浑圆一体, 万有见性(自性)
归一, 即齐一平等, 无生无灭,大化流行, 但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关系或差别关系(——故不能以二元对立或分立方式说佛), 超越了时空(物理时空), 超越了言语与语言, 超越了心知的思维(——故不能以分别智对待般若智), 那是大解脱, ——绝待的解脱, 那是大自在, ——无待的自在, 那是非真非假(而全真)、 非善非恶(而至善)、 非美非丑(而尽美)
的在(绝妙的处所)。
这三步工夫的划分是言语的方便法门, 实际上不能划出。
证悟的工夫, 可能是禅定静修, 或修密观心, 或念佛参禅, 也可能就在日常生活本身, 没有一定, 但不是为学, 因而不是一个增益的过程, 而是一个损益的过程。
老子说:
“为道日损”, 即损之又损, 至于无, 进而至于无无, 方能明心见性, 成得了佛。
佛虽是无无而不可思议, 其实无无而无不有, 但有已成
一, 不再是分殊的了。
佛见身就只有佛。
“但有言说, 即非实义。
”言说佛的言语完全是多余的累赘, 当自然脱落了去。
不得已作如是的陈状, 依然流转于文字言语之间, 但它们作为“指”所表现的必要性是短暂的。
当望见“月”的时候, 对“指”就可尽然弃置不顾了。
推荐访问:思想哲学毕业论文禅心澄悟 禅心 毕业论文 哲学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