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4篇

时间:2022-08-22 17: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4篇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研究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研究的实践意义两方面进行表述。一、研究的学术理论意义国家形象塑造在我国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4篇,供大家参考。

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4篇

篇一: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研究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研究的实践意义两方面进行表述。一、研究的学术理论意义国家形象塑造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没把握好,一些观念与思路也没用调整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塑造效果。鉴于此,对国家形象塑造之类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要素探讨有效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途径与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以具体媒介为载体的国家形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业界对于纪录片创作与学界对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的关系研究仍然脱节,虽然有其概括性的评论但仍缺乏较深的学术价值,理论视野尚未有进一步的拓展。因此本文欲在前人归纳总结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关系的基础上,从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纪录片创作类型两方面对国家形象塑造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这不仅对电视媒体与国家形象的研究内容及方向有指导意义,而且能够促进电视纪录片认清国家观念且主动承担形象塑造这一现状。透视其创作理念,以期找到在保持纪录片真实性特质基础上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视性规律。二、研究的实践意义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电视纪录片俨然已经成为了大众媒体吸引受众的主流方式。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目前也已经形成了高素质的创作团队,并且已拍摄了多部高品质的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体文化战略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中,纪录片都应该担当起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纪录片不但承载着国家文化内涵的延续作用,还肩负着对外宣传的功能,阐释着中国的人文精神面貌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现状。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角度重点探究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因素,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纪录片内在创作要素塑造国家形象的呈现方式,此类研究课题在实践方面不仅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有实际性的帮助,而且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未来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1.2纪录片与国家形象文献综述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已经不再属于新兴研究课题的行列了,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无论是从横向的理论视野或是纵向的深度挖掘,都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成熟。其中研究的框架也在从最初的传播学视角逐步地向多个学科交叉过渡。但是学科的不断发展与理论深度的不断拓展,国家形象的研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战略研究仍然缺乏一定高度的理论分析和建构,尤其针对具体的传播媒介如何呈现

 张翠翠: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5一出一个国家的形象研究还显得有些滞后,目前仍有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综述首先对2005—2012年七年间关于国家形象在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相关领域的1 80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了梳理与统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目前针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中指出研究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将要阐述的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研究空间及未来前景。1.2.1研究方法与相关数据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它是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方法,是对传播对象做客观而又完整的量化并加以概括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与图表为根本,以系统化、客观化的方式,对所描述的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目项目的统计结果,做出总结性的说明①。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类目列举时间为2005--2012年,按主题“ 国家形象"进行检索,搜到相关文850篇。本研究将从研究内容( 研究方向) 、发表时间等几个维度对这些论文进行划分,并以此为类目进行内容分析。1.2.2研究过程与数据分析本研究首先以检索到的180篇文章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从宏观角度按照理论研究、传播理论与手段、政治外交、文化传播与价值理念及其他五个并行的维度进行分类,为了将信息全部包含在分类中,在宏观分类的基础上添加了具体的分类条目。之所以将研究样本划分为以上五类,是基于目前对国家形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形象塑造、建构的一般理论研究,二是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具体研究。而在具体研究层面又可从传播学、国际关系学、文化领域将其具体化。其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表1-1“ 国家形象” 内容分析类目及结果( 2005--2012年)—~\文章/篇类目\\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2012小计( 比例)理论研究基础l l 1 3( 1.67%)理论研究理论概述2 2 9 4 9 52 3( 18.3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1 3 3 2 3 1 13( 7.22%)与手段 电影、电视与新媒体l 1 6 4 1 13( 7.22%)纪录片l 1 35( 2.78%)公共危机2 3 1 410( 5.56%)事件报道。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_匕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9-141

 6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环境4 2 1 18( 4.44%)新闻与媒介事2 7 5 6 4 2( 13.33%)件报道艺术1 3 26(3.33%)公共外交与国际公关l 3 3 2 3 1 13( 7.22%)政治外交外交政策3 3 1 18(4.44%)体育与国际盛会1 1 2 2 4 3 114(7.78%)文化传播文化品牌塑造 1 1( 0.56%)与文化软权力与传播1 3 5 6 2 2 1( 10.56%)价值理念文化战略11( 0.56%)国际意识 1 1 2( 1.11%)非语言符号1 2 1 1 5( 2.78%)其他企业11( O.56%)旅游11( 0.56%)小计 2 7 22 39 35 37 24 14 180图卜1百分比分析结合表1.1,根据以划分的类目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得到图1.1。从该图可以看出,本领域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传播学基础上的相关理论研究及传播手段,在2005--2012年上半年间,有79篇论文与传播理论及塑造手段相关,占论文总数的41%。另外,在我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其理论探究仍在摸索阶段,关于国家形象基础理论的研究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研究占了论文总数的20%。近两年中国国家主权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藏独问题、台湾问题) ,中国的政治外交频频受阻,从政治外交层面的研究多以政府为主体,其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能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政策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此类研究占了论文总数的19%。显而易见,基础理论、传播手段与方式和政治外交三大方面的研究是目前有关国家形象研究的重心。

 张翠翠: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7一其次,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形象的概念开始在西方逐渐凸现,二战后西方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日益系统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才进入自觉阶段。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问接促使国内学者开始展开对国家形象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所选取的180篇论文按年度数量统计分布如图1.2所示。图1.2曲线数据表明2005年以前国家形象的概念虽然早已从西方引入中国,但是研究性的文献甚少。2005年开始逐渐兴起相关研究,从表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到2008年论文文献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研究高峰,2009年有所回落,2010年有所增强,2010以后研究程度热度有所减退。总体来说,2005--2012上半年间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总量呈上升趋势,虽然期间研究有所回落,但是这一趋势的发展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图l -2年度期刊数量统计第三,国家形象领域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以“ 国家形象” 关键字为核心来划分可以将其研究内容划分为对国家形象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探讨、对国家形象定位的研究、对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对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对国家形象修复的研究、对国家形象战略的经验总结和谋划研究。而根据研究领域及方向将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内容归纳为理论基础、概述类、传播理论、电影电视与新媒体、纪录片、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网络环境、新闻与媒介事件报道、艺术、公共外交与国际公关、外交政策、体育与国际盛会、文化品牌塑造、文化软权力与传播、文化战略、国际意识、非语言符号、企业及旅游等19类。近七年,其研究内容和论文总量呈现关系如图l 一3所示。从研究内容上看,在近七年的研究进程中,针对国家形象进行相关理论概述的研究始终是人们关注最多的。研究内容排前三的分别是理论概述、新闻与媒介事件报道及文化软权力与传播。在头三年,在传播理论及手段的研究领域中,针对电影电视与新媒体及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相对来说都比较少,而在之后此类研究开始慢慢兴起。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是近几年我国最动荡的一年,其间不仅发生了一些能够提供正面新闻报道的媒介事件,还发生了一些损害我国国家形象的公共危机事件,因此有关大型媒介事件报道与公共危机管理对国家形象推广问题

 8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从2008年开始剧增,其中包括有关奥运会、汶川地震及藏独事件新闻报道研究。图1—3 2005--2012上半年各领域研究论文总量第四,通过考察论文的发表时间和研究内容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对国家形象塑造及传播的路径与策略探讨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 二元对立” 、“ 非黑即白” 意识形态思维的固有模式,研究逐渐向外拓展并趋向多元化。包括一些非语言符号、企业及旅游的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对国家形象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部分文献还停留在“ 就事论事” 的对策性研究,理论研究类文献所占的比例说明对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战略有归纳和升华的空间,应该上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第五,上述分析将纪录片与电影电视与新媒体区别开来,首要的原因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是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研究,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与探究。其次纪录片与电影电视剧有本质上的区别,两者以不同的创作理念与叙事方式不同程度的塑造着国家形象。纪录片真实生动的影像一方面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主流文化意识的变迁:另一方面通过当代多重结构与多元共生的纪录片塑造着新的良好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笔者在以上数据样本基础上将所有包括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关键字的研究性论文、新闻报道及业内学者的相关话语进行提取、分析,所得数据如图1.4。虽然近年来纪录片的发展态势良好,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开播与电视台也都相继推出了纪录片栏目。但是由于国内纪录片市场化基础薄弱,产业链条不完整,还未形成塑造的主流,而针对其与国家形象的关系的具体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了。数据显示,有关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资料文献最多的是业内专家学者论坛,相关文献为15篇,其次是学术论文为10篇,而部分针对央视纪录频道开播的新闻报道涉及到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有9篇,最后是国家相关政策2篇与书籍类2本。

 张翠翠: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 9 一 笔通过对这些相文献进一步调查分析得出所有相关文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前期基 础研究不足情况下对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关系简要概述,而甚少有完整理 论综与统的塑造策略。

 图14“ 纪录片与象” 分析类目与结果 研究现状与不足 2.3.1国内研究现状 就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内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高度相关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 表1-1所列的研究领域及方向。归纳起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对国家形象概念的界定、国 家与软实力的关系以及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及际关系学等角度,运用建构主 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对国家形象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及通过重大事件或报道或处 理而从中塑造与传播什么样国。总之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起步并不算晚 从述数据可以看出基于传播学角度探讨国家形象塑造与学术文献仍然占据着主 流,而从际关系学与社会学及文化传播品牌建设层面所进行研究也正在紧跟其步, 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元化、系统化。

 1.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理论研究。张昆在其著作《国家形象传播》中从历时与 共时性研究角度,探讨了中形对外传播存在问题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 了国际关系中国家形象传播视角与新思路:包括家形象全新定位,国家形象传播 的多种媒体组合策略,对外宣传的表现和组织艺术及形象传播的效度评估等相关问题。研 究者程曼丽在其《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中提出了形象传播的基本定位问题,指出中 国形象的定位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与更新,融入更多现代化、国 际化的元素,将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与未来的中国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既有历史传 承、又有现代感与亲和力的国家形象符号系统,并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而值得关注的是 在上述传播理论的相关文献中,有相当部分的文献都对“ 议程设置” 、“ 拟态环境” 、“ 沉默

 10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漩涡” 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概述,这充分说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系统与模式,如程曼丽的《论“ 议程设置” 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而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对策和建议。何辉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活动的四种普遍策略:成立专门机构,从宏观上把握国家形象的建构;通过塑造国际性强势媒体建构国家形象;通过整合传播建构国家形象;“ 软” 、“ 硬"结合,多维度地建构国家形象。另外刘继南、何辉还提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战略和策略。在影视研究视角方面,中国影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重新整合过程。部分文献针对影视塑造国家形象的研究较全面,如《新中国电影60年:社会阶层变迁与银...

篇二: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产业论坛G20 峰会作为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于举办国,既可对外宣传国家形象也可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而安保作为峰会必备,多少涉及人权,会引起媒体报道、人们热议。媒体对安保进行报道的背后是塑造举办国的形象,稍有偏差,就会产生负面的国际印象,对该国发展带来阻力。因此,我们通过新闻框架理论对比中英媒体在关于 G20 安保方面的报道,探索中英媒体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差异。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费正清的研究,费正清于 1946 年在《1946:我们在中国的机会》一文中,研究了中国形象。[1] 此后,许多外国专家学者陆续加入研究。而中国学者的研究始于九十年代,旨在掌握自身形象制造权。现有研究较多,但总体来说,中国对国家形象的探索还有上升空间。考虑到《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影响力、报道质量和辐射面,本文选取这两家媒体进行分析。1 报道分析1.1 总体分析《中国日报》从 6 月 14 号 ~9 月 9 号,共发布与 G20 杭州峰会安保工作相关报道 11 篇,涉及科技、民生、政府工作等多个领域,对安保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报道。而《纽约时报》的报道仅有 3 篇,集中于 9 月初,侧重由安保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1.2 具体分析台湾学者臧国仁的将新闻框架分为高、中、低层次 [2] ,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各一则新闻,以其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1)中层结构分析。在臧国仁的理论中,报道结构是指新闻中是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和历史、结果、评论以及归因等。[2]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比较了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和历史、结果以及归因。《中国日报》的主要事件为中国加强安保给民众生活造成些许影响,但大部分市民表示支持,占比 39.5%,先前事件为国际恐怖主义蔓延,占 2.3%。历史方面则详细介绍了往届 G20 峰会举办国的警力部署以及安保措施均强于中国,占 31.5%。结果为政府打算尽量减小安保对市民的影响并让市民参与进安保活动中,占 0.2%。在归因方面,《中国日报》描写了全球恐怖活动的加剧,加强安保对国际会议的重要性以及举办国际会议对塑造国家形象和经济发展的助力,占 30.1%。《纽约时报》主要事件为安保严苛,民众生活工作失调,引发强烈不满,占 51.5%。先前事件讲述了当前国际局势与本届 G20 议题设置没涉及主要问题,形同作秀,占 23.8%。历史则以奥巴马政府为防抗议,改变 G8 峰会举办地,占 8.2%。结果为包括一名共产党员在内的许多民众通过各种渠道发泄不满,占 7.6%。归因方面主要为中国领导层认为中国在国际上仍被看轻,需要借助这次大型峰会彰显自身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权利,占 8.9%。从以上可见,《中国日报》中主要事件、历史和归因方面比重较大。而《纽约时报》重点强调主要事件与先前事件。(2)低层语言分析。媒体用词选词十分慎重,通过选词,可以分析出媒体对待事件的态度和框架,从而得出在本则报道下,媒体塑造的国家形象。根据上表可知, 《中国日报》多选用中性词汇,立场比较客观。而《纽约时报》与其相反,用词极具主观感情色彩。在峰会相关用词上,《中国日报》客观称述,并无过多添加。而《纽约时报》多用贬义词以及夸张用词来形容峰会。在安保相关用词上, 《中国日报》用词中性偏褒,但看不出强烈主观色彩。《纽约时报》则带有明显贬义,运用使用了大量带有命令口吻和强迫色彩的动词。2 国家形象由分析可知,《中国日报》较客观且全面,且使用大量数据和实例,塑造出中国负责任、有担当、人性化且具有自信的国家形象。而《纽约时报》则是采用选择性报导,通过一个官员的言论、一家餐馆事件个例及较为敏感的民族问题制造中国政府缺乏民主,民众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形象。并且通过侧面描写 G20 峰会徒有其表,暗示中国举办 G20 不会改变任何国际形势,从而展现中国好大喜功、虚荣心强的形象。3 结论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及时准确的报导国内重大事件,能够有效的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此次对 G20 杭州峰会的报道中,仅安保方面的报导就有 11 篇,由此不难看出我国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的和力度之大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加强,但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国参与国际事务频率的提高,需要不断增强中国媒体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力。同时,西方主流媒体仍然掌握着国际舆论的话语权,这对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仍是很大的阻力。参考文献[1]李正国.国家形象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基于 G20 峰会安保方面中英媒体报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郑静云 万 首(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000)摘 要:对大型事件的敏感争议点的报道最能体现国家形象,不同媒体会有不同的侧重,通过新闻学框架理论分析中英媒体对 G20杭州峰会安保方面的报道,探索中国的国家形象。关键词:国家形象;G20 安保;中英媒体作者简介:郑静云(1996-),女,汉族,籍贯:浙江杭州,学历:本科在读,单位:宁波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G20”的指代名词 关于准备G20的动词 安保相关的动词 安保相关的形容词 《中国日报》 G20 summit, the big event, a major international event prepare cause,

 increase, strengthen,

 beef up, enhance,

 tighten necessary, worthwhile 《纽约时报》 the most exclusive clubs of wealthy nations, the most significant gathering of world leaders, the conference, G-20, a talk shop, the show prepare, primp force, clear, banish, seal, ban, order, disrupt, vent stringent, sanitized, unreasonable, picayune 30 · ·万方数据

篇三: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0年第4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摘 要] 国家形象作为各国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建构意义。鉴于国外受众是国家形象建构的认知主体,以亚理斯多德的人格(ethos)、情感(pathos)和理性(logos)三位一体的修辞理论为基础,从以德服之、以情感之及以理晓之三个方面对2020年两会总理记者会英译语篇中的国家形象建构进行分析,对于推进国家话语体系的完善与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 国家形象;修辞;翻译;亚理斯多德;总理记者会[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20)04-0076-06两会总理记者会英译的国家形象建构修辞分析陈静(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收稿日期]2020-11-16[作者简介]陈静(1978-),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这一点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1] 。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家地位、加快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各国软实力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具有可塑造性,虽然从长期来看,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但其可塑造性也决定了国家形象容易因各种因素,尤其是认知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此,当国外受众成为国家形象的认知主体时,如何有效进行话语传播、真正实现沟通交流、积极把握先机、构建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理应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引言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18》显示: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可喜的是该分值“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2]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究其原因,缺乏交际意识与受众意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西方修辞学注重说服与诱导,研究如何在特定语境中有效实现语言交际,关注受众问题,认为“任何言辞都必须以受众为转移”[3] ,即将“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修辞手段,最终达成说服的目的。亚理斯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系统阐释并发展古希腊时期修辞原理的著作,他认为修辞术具有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同时,他也提出了三种由演说提供的或然式证明:第一种是由演说者的性格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使听者处于某种心情而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演说本身有所证明或似乎有所证明而造成的[4] ,即人格(ethos)、情感(pathos)和理性(logos)。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框定议题、引导境外舆论、充分利用我国媒体在报道中国行为方面的权威性,塑造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界的公信力而受到广泛关注,是建构国家形象、把握国际话语权的良机。招待会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年两会的召开正值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率先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节点,对于展示我国政府在危机面前临危不乱、把控全局的管理能力而言,是一个十分恰2020年第4期总第113期No. 4. 2020Total No. 113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76

 2020年第4期当的时机,并有利于凸显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及充满善意、友好合作的国家气质。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李克强总理代表政府在会上的发言意义重大,具有权威性。鉴于国外受众是国家形象的认知主体,因此本文将以英译语篇为分析对象,结合2020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具体案例,在亚理斯多德的相关修辞理论基础上,从以德服之、以情感之及以理晓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以期对新形势下探索如何构建国家话语体系及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新的思路。二、国家形象的修辞建构(一)以德服之所谓“以德服之”,是指利用人格所具有的威信及实事求是、真诚坦率的个性来赢得受众的信任、认同,甚至好感,从而增强说服力,达到说服的目的。这里的“人格”为“修辞人格”,并非修辞者自身的人格表现,而是“服务于一定修辞目的的一种特意的构筑”[5] ,即修辞者为了顺利完成修辞说服工作,而针对说服对象所呈现出的人格构建,不仅包括权威身份的具备,也包括诚实可靠、彬彬有礼等风格展现。李克强总理作为一国政府总理,其权威身份自然不言而喻。在体现威信的同时,译文语篇更多侧重于总理作为修辞者坦诚公正、亲切可信、友好和善的个人风格塑造。1.坦诚公正言语具有强大的力量,坦率客观的言语更能取得巨大的修辞效果。在谈及中美两国的关系时,总理提到:原文:两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英文:So it is fair to say that there is extensivecommon intere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译文承上启下,十分巧妙地在句首增添了“So itis fair to say that…(可以公平客观地说……)”,以第三者视角,引导受众回顾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一方面,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地强调中美两国之间客观存在的利害关系,从而引发国外受众的思考,避免陷入零和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塑造修辞者落落大方、坦诚公正的人格形象。又如:原文:大家都知道,这次应对疫情中,像网购、快递、云办公等等一些新业态是逆势增长,有的营业收入增长了三分之二,而且现在新业态还层出不穷。英 文 :We have seen a trend-bucking surge ofgrowth in new forms of business and industry duringthe COVID-19 response, including online shopping,express delivery services, and teleworking.口语中我们经常使用“大家都知道”这类惯用语,表达一种说者听者双方都明白的、显而易见的信息,但谁也不会去较真是否大家每个人“都”知道了所述情况。然而,在记者招待会等严肃的场合,处处需要字斟句酌,以免落人口实,因此,译文用“Wehave seen(我们已经看到)”作为替代,以朴实无华的方式陈述事实,提醒大家“眼见为实”。如此处理再次加深了受众对于修辞者稳妥、实在的人格印象。2.亲切可信以往许多正式场合中,或许是因为顾忌自身所具有的权威身份,或许是由于受到正式场合庄重氛围的感染,不少政府官员形容严肃,不苟言笑,神态拘谨,缺少互动。然而,记者招待会上的总理却总能和蔼可亲,面带微笑,从容自若,娓娓道来。例如:原文:总之,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寻求合作共赢。这于己、于人、于世界都有利。英文:In a word, I believe that the two countriesshould develop a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mutualrespect,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respect eachother’s core interests and major concerns, andembrace cooperation.又如:原文:这两者是有矛盾的,如果只是做一个方面的事就不一样了。英文:I’m afraid there is a certain level of trade-off between these two goals. Things would be quitedifferent if we had only one task.正如亚理斯多德所言:我们喜爱不可怕的人,喜爱我们不畏惧的人;没有人喜爱他所畏惧的人[6] 。平易近人的修辞人格构建更能获得受众的好感与喜爱,更容易取得成功说服的修辞效果。为了更加凸显修辞者亲切可信的人格形象,译者从修辞者的个人角度出发,十分及时地在上述两例的句首增添了“I believe that…” “I’m afraid…”用语。前者中, “Ibelieve that…”的增加使修辞者在论及中美相处之道时,缓和了语气,为当下日趋紧张的两国关系留有余地,避免给对方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之感;后者“I’m afraid…”的使用反映了修辞者考虑到受众的预设立场、照顾受众的心理感受,为事先提醒受众接下来所要传递的负面信息并使得该信息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所作出的努力,从而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更加展现出修辞者和蔼可亲、值得信赖的人格魅力。陈静:两会总理记者会英译的国家形象建构修辞分析 77

 2020年第4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友好和善无论中外,友好和善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人格评判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演说者要使人信服,须具有三种品质,因为使人信服的品质有三种,这三种都不需要证明的帮助,它们是见识、美德和好意”[7] 。这里的好意实际上指的就是善意。在话语行为间释放善意,并使受众领会修辞者的善意,成为塑造修辞者人格的重要成分。比如:原文: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存在矛盾、分歧不可避免,问题在于怎样对待。英文: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the world’slargest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respectively. Given the differences in our socialsystems,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some disagreements and even frictions may beunavoidable. What’s important is how we managethem.此处译文有意添加了副词 even表明如今中美之间出现分歧甚至摩擦实非我方所愿,添加情态动词may为后续局势的发展留下回旋余地,于话语间传递出中方愿意尽最大努力促进中美双方的友好交往与共同发展,从而让受众感受到修辞者的友善与诚意,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又如:原文:现在因为防控疫情,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减少,如果再持续下去,世界经济会更加严重衰退,这是危险的。英文: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decelerationand decline of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containment requirements.Should such a trend continue, the global economy willbe pushed into deeper recession and that is somethingdangerous.虚拟语气省略句的使用,既符合了国外受众的表达习惯,也柔和了语气,使语气显得客气委婉,隐含了修辞者不愿见到因疫情持续导致交流合作减少的情形,修辞者希望这种情况仅是一种虚拟假设。充满善意的愿望体现了修辞者的真诚和友好,于潜移默化间让国外受众体会修辞者的善意,对修辞者产生信赖,愿意并能够相信修辞者的话语,继而达到说服的修辞目的。修辞人格的构建是有效传递信息、成功实现交际等修辞意图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受众认同并接受修辞者的“德”,才会乐意倾听修辞者欲加以影响的内容,才会对修辞者的话语“信之”并“服之”,修辞者的话语才能具有力量,才能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构建。(二)以情感之情感是修辞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分。

 “情感”诉求能够强化受众的动机,鼓励受众尝试新观点,或者促使受众思考传播内容的含义。因此, “情感”诉求有时或许能够影响受众理解和阐释(interpreted) 内容的方式[8] 。当受众的情感被修辞者打动时,修辞者更能提高说服的效力,取得预期的修辞效果。修辞者可以通过在建构方式、文化背景、习语表达等方面采用相应的修辞手段来取得受众的情感认同。1.建构方式一种语言中已被普遍接受的建构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后,与原文的行文组篇形式必然有所不同,容易使受众在理解上产生距离感,由此在心理上产生陌生感。采用受众熟悉的建构方式则有助于获得受众的情感认同,取得理想的修辞效果。原文:时间有限,请大家提问。英文:Time is limited. Why don’t we go straightto questions?招待会一开始,总理开门见山,邀请在场记者提问。不同于汉语的陈述祈使句式,译者选用了英语中更为常见、更贴近受众习惯的反问句,这种受众熟悉的方式更能为受众所接受,于会议伊始就令受众产生熟悉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原文:我们现在的社保基金结存和储备足以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但工作不能出任何纰漏。在这个事上出纰漏,就会让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英 文 :We have sufficient balance in our socialsecurity fund to ensure that pension benefits will bepaid on time and in full, and there should be noloophol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fund. This way, wewill be able to give our people more hope about theirfuture.上例的回答中,总理直接采用了否定的表达,对发放养老金的政府工作作出指示,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以示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决心,因此语气较重,措辞较为严厉。译文考虑到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情感体验,改用肯定的建构方式,在委婉表达信息的同时,也给受众带来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心理暗示。2.文化背景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9] 。不同的文化背景铸就不同的语言建构方78

 2020年第4期式,形成不同的情感体验。反之,借助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则能使受众获得相同的感受,使受众产生同理心,从而在情感上得到受众的认同,取得预期的修辞效果。例如:原文: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事外。英文:As China’s economy has become deeply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it is simplyimpossible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to stay immuneto such impacts.这届两会召开的时间比较特殊,正是全球疫情肆虐时期。译文中“stay immune to…”短语的使用,不仅忠实地表达了总理所要传递的意义,更是唤起了受众对当前疫情形势的关注、对人类实为“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不由令人“心有戚戚焉”,从而于情感上赢得受众的认同。原文:开放对各国如同空气对人一样,须臾不可离,否则就窒息了。英文:Openness is as indispensable to a country’sdevelopment as air is to human beings. One willsuffocate in an enclosed space....

篇四: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形象包括政府形象和非政府形象两个部分。

 政府形象包括政府行为、 政府机构形象、 公务员形象, 其中政府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政府形象叉分为对内形象、 对外形象两个部分、 , 对内形象是政府在国民心中的形象, 对外形象指的是一国政府在他国政府和他国瀚民之中的形象。国 际 传 播 与 国 家 形 象 的 提 升一、 何谓国家形象所谓国家形象, 是 国际社会 公众和国内社会公众对 国家机器、 国家行为、 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国家形 象是一个综合体, 是一个 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①国家形 象包括政府 形象和非 政府形象两 个部分。

 政 府形象包括政 府行 为、 政府机构形象、 公 务员形象, 其中政 府形象是国家 形象的代表 。

 政府形象又分为对内形 象、 对外形 象两个部 分。

 对内形象 是政府 在国民, b中的形象, 对外形象 指的是一国政府在他国政府和他国国民之中的形 象。

 而政府 对外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 只有被国外了解了, 才能更好地提升国家形 象。

 其中非政府形 象包括历史文化形象 、 政党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民众 之间的关系等。

 其中政府 形象的塑造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政策的, 主要包括 政策良性程度、 信息公开水平、 公民参与程度:

 其二是关于政府 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控制能力, 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事件的处 理能力; 其 三表现为对媒介形象的设计。=、 国际传 播存在的问题2006年 3月英 国国际广播公司在全 球 进行国家形象调查, 让世界各国对英国、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法国、 印度、 日本、 朝鲜、 俄罗斯等国, 从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标准来加以评估。

 从对近三万名不同国家的中高层人士的调查中, 对上述国家的形象排名, 并由美国《时代》 周刊公布。

 最终的结果为中国国家 形象在 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五。

 ②中国国家形象 的提升, 说明中国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 ,得到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但中国在 国际的正面评价中, 仍未过半数, 说明一些国家对中国还是不了解, 尤其是西方国家, 对中国存在着偏见和误解。

 比如, “中国威胁论” 、 对中国人权的攻击、 对中国和平崛起持有戒备 心理等等。

 对于这些负面的形象, 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西方发达媒体在 全球传播时对中国形象 的负面塑造, 一面也说明我们在国际传⑨文/石芳韩向辉播中存在着问题。

 我们的国际传播已走过多年, 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总结一下, 主要有以下问题:(一)宣传色彩太重。

 国外受众对此反感。

 由此拒绝接受我们的报道而偏向接受西方媒体的报道。

 外国人特别是 西方人对新 闻传播和政 治宣传挂钩常 常怀有戒备 心理, 宣传在西方是声名狼藉的, 甚至存在这样的等式:

 宣传=有组织的谎言。

 在英美等国家, 宣传的贬义色彩已成为公众的刻板印象,宣传常 常与党派集 团私利和偏见联系起来, 人们对之避之唯恐不及。

 因此, 在国际传播中须淡化政治宣传色彩, 让外国受众逐渐接受, 以此来改变外国受众对中国的印象。(二) 受众没有细分 , 不了解国外受众的具体需求, 没有针对性。

 收视群体 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应提供 不同的节目来满足各类 人群的不同需要。

 在以前的国际传播 中, 我们往往大而概之, 对所有西方的受众提供同样模式的节目。

 节目单一、消息来源单一, 也是导致国外受众对中国不了解的原因之一。

 我们要以国际受众的具体要求来作具体安排, 争取做到有的放矢。

 只有这样, 才能被国外受众了解、 才能更好地沟通, 以此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三) 报道的不及时、 不透明导致国家形 象受损。

 在 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解读上, 我们的国际传播往往处于滞后、 不公开、 不透明的状态。

 当中国发生重大问题时, 国外受众想及时了解中国对此事件的解读, 但往往迟迟听不到中国的声音,这在对 外传播中经常出现, 而此时西方媒体 却已快速地提供了关于中国事件的解读, 受众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西方媒体。而我们的国际传播不及时、 不透明, 加速了国家形象的陷落。三、 国际传播应该改善豹方面当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软实力之间的竞争, 而软实力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形象问题和影响力问题。

 软实力强,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大; 软实力弱, 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必然有限。

 c靶见在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越来越需要被国际了解, 国家形象 急需提升。

 随着各种国际传73

 播媒介的发展, 国家又非常重视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正处在一个绝好的时机。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我们的国际传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 在 国际传播中淡化政治宣传色彩。

 淡化政治宣传色彩, 注意选择国外受众习惯的接受方式, 才能让国外受众在一种比较轻松、 自然的心态下了解我们的观点、 理解我们的立场。

 只有这样, 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的国家形象 、 增进中西方国家的沟通; 也只有这样, 中西方才能相互了解, 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二) 有的放矢。

 加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服务性。

 收视群体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应该提供不同的节目以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需要, 不能一概而论、 无的放矢。

 此外, 还应区分不同时段、 不同受众 的需求, 了解受众的不同的收视需求和收视心理。

 要做到这些, 必须做广泛的受众调查, 以此为依据,更好地安排和制作节目, 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和服务性。(三) 国际传播要及时、 公 开、 透明。

 以便让外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

 当国家发生重大危 机事件或有重大政策出台时, 国外受众 急需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 中国政府 的立场是什么, 急需从国际传播媒体了解事件的进 展。

 那么, 我们的国际传播应在第一时间及时公 开、 透明地 传播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进展, 让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政策和中国政府的立场, 从而在国外受众心中树立中国政府 是一个负责的政府, 中国人民群众是友好的、 和善的形象 。

 我们的国际传播只有让国外受众了解了、 接受了, 才能更好地在心中勾勒中国,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四) 弘扬民族文化。

 注重文化差异, 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中国是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 中国在 大部分外国人心中是神秘的、 充满异域风情的。

 中国的历史、 文化传统、 习俗对国外受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在 对外传播中, 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让外国受众了解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是 一个和善友好的民族, 这样容易为国外受众所了解和接受。

 因此, 通过各种渠道广 泛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播增进 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 象。

 但我们也应看到世界是丰富的、 多姿多彩的, 我们要以平等、 尊重的姿态对待国外文化, 不能妄自尊大,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熬 溺 黼①周鸿铎:

 《文化传播通论》 第五章《媒介文化传播》 , 中国纺织出版社②《从全球 画家 形象排名说起》 , 《北京青年报》 2007年4月29日③《软实力的培育运用与中国国家影象的提升》 , 《中国广播电视学剥》(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连水兴)搿 躐l澄 遴 割 糯 理论探 索 创新菠 跋羹 ◇ ◇ 越G飚 磊 翔 e 飘 皤 盎 两8◇ 特别策划 一国际传播【内容提 要】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也在不断提升。

 但与我国对外 经济贸易等蓬勃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的是, 我国在对外传播领域还处于相婶弱势的地位。

 本文从传播 心理学的视角, 着重分析我国对外传播中传播 效果的致效因素和 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 理选择要素, 以期对我国对外传播领域串的实践趣到借鉴作用。【关键词】

 对外传播传播效果传播心 理在我国, 新闻传播可按使用的语言和针对的受众这~标准分为对 内传播和对外传播。

 对内传播是指用中 文并针对国内受众蕊展开的新 闻传播活动, 对外传播就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针对的受众是国际受众。

 ’我国的对 外传播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初, 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 国内政治环境, “阶级斗争为纲” 一度成为我国对外传播中的主旋律。

 当时的对外传播过程,其实是传播 者处于绝对主导地 位, 传播什么、 怎样 传播, 都是传播者的心理选择, 而传播中的信息接受考, 即受传老的心理选择和反应却被忽略了。

 所以, 这种将受传者置 于被动地位的传播 方式, 影响甚微。

 近 20年来, 我国综合 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同时, 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尤其是英语媒体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基本形成多语种并用、 多种媒体并存的模式。

 到目前为止, 电视方面, 我国已拥有了C C T V 国际频 道(C C T v4)、C C T V 英语频 道(C C —Ⅳ9) 、 C C 丁 V 西语法语频道等对外频道, 一些地方台也在逐步开办英语节目, 产播方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 用43种语言播出共211个小对酌声援第融平瑟蒴l体有《入民日报(海夕| 、 版) 》 等l O 余家英文日报和 周报以及约∞家英语杂志:

 网络面, 我国拥74文\毛建欣我 国对外 传播效果 中的传播心理 分析

推荐访问:国家形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 哪些方面 形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