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7篇

时间:2022-08-23 11:10:10 来源:网友投稿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7篇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融学科·超学科:多学科课程融合递进样式的实践探索*□谢丽红【摘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弱化课堂边际,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7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7篇

篇一: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科·融学科·超学科:多学科课程融合递进样式的实践探索*□ 谢丽红【摘 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弱化课堂边际,打破单科教学模式的小学教育综合化大趋势的推动下,学校建构了“跨学科” “融学科”和“超学科”三类多学科课程融合递进样式。实践中,学校通过此递进式课程的实施,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从“学会者”逐步成为“会学者”。该课程还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让学教方式更科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关键词】课程融合;跨学科;融学科;超学科日常教学中,分科教学与学生整体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遵循教育规律,弱化课堂边际,打破单科教学模式的小学教育综合化大趋势的推动下,探索如何通过校本课程促进多学科融合,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围绕多学科课程融合样式进行的研究很多,围绕课程融合的层次设计及有效提炼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学校通过研讨、分析,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出能促进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实现多学科课程内容融合的教学方式。学校遵循课程结构内容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构了“跨学科” “融学科”和“超学科”三类课程融合的递进样式,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有效地优化了学教方式,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跨学科:指向重难点突破的不同学科内容整合跨学科指的是基于学科本身,又跨越学科界限,整体架构课程的课程融合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找到各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和共同点,并基于此将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可兼顾各学科特征的整体教学目标,而后设计融合课程。这类课程可以减少学科间的交叉重复,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通。它的价值主要指向所涉及学科的核心知识技能,重在突破各学科教学的重难点。从“融合度”来看,跨学科属于课程融合的第一层级。(一)操作样式这类课程的设计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为确定融合主题。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梳理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内容后,通过交流找到能进行跨学科课程融合的“点”,而后确定研究课题。第二步是确定融合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融合主题后,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主题,对各自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将其细化为若干个子目标(有时子目标还可继续分解为若干个次子目标),然后对不同学科教学目标中的交叉点、相似点进行梳*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拼搭·渗透·蜕变:小学多学科课程融合的递进设计和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SC020)的成果。教学月刊·小学版2021/12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课 改 前 沿7

 理,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第三步是根据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并设计教学材料,而后进行落地实施。(二)操作案例“拍皮球”是体育与音乐两种学科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在集体教研时,一年级的体育教师和音乐教师发现,体育教学中有《篮球—按节奏拍球方法》一课,音乐学科中有《拍皮球》这节课。由此,两门课的教师找到了两个学科的融合点,确定了两个学科的融合主题 — —“拍皮球”。之后,教师将音乐与体育学科的课时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整合。他们将音乐学科中的“用灵巧的声音演唱,表达欢快情绪”的目标与体育学科中的“掌握控球、接球、持球、低运球等技术”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整合后的目标为“随着音乐节奏控制球,发展节奏感与快速反应能力”;将音乐学科中的“感知二拍子和休止符”与体育学科中的“能做出有节奏的拍球运动”整合为教学目标“用拍球动作的节奏来表达音乐二拍子与休止符”;将音乐学科中的“用小乐器感知节奏”与体育学科中的“掌握持球的方法,训练拍球的手型”整合为教学目标“在拍皮球的速度变化中感知节奏,用持球法表示音的高低”。可见,两门课的教师在实践中围绕节奏与运动,既完成了两门学科各自的教学任务,又实现了音乐与体育的跨学科融合。(三)融合效果跨学科课程基于不同学科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获得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技能。学生在突破学习重难点的同时,体会到了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整体性。二、融学科: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融合与渗透融学科是指以某一学科为核心,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课程融合样式。这种融合样式在强调本学科知识建构与应用的同时,通过设计驱动任务,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这样的课程超出了用单一学科知识解决本学科问题的范畴,凸显出了学科间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效果。它的价值主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属于课程融合的第二层级。(一)操作样式设计这类课程时,可以以某一学科课程为主载体,先由学科教师提出主要构想,而后由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商议主题。主题确定后,不同学科教师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基于主载体学科的教材内容,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和研究方法。各学科教师通过讨论、整合,设计出在解决核心学科问题的同时融入不同学科学习内容的课程。融学科以“融合·渗透”为主要方式,由此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学科互补的目的。(二)操作案例“光与影”是以浙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光与影》一课为主学科课程,融合科学、语文、音乐而形成的融学科课程样式。该课以“感知光影的变化,创作光影美术作品;探究光影现象产生的原因,表达学习感受;用光影变化表现音乐节奏”为教学目标,以达到学科互融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手电筒和实物进行自主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了解光影产生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艺术创作,最后让学生将活动的感受、体会整理成文。整节课中,科学观察强化了学生对光影的体验。学生通过观察理解科学原理,感知光影变化表现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在“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光影变化”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感知并理解光影产生的原理,通过美术作品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通过文字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描述出来,通过有节奏地变化光影样态,将自己的创造力体现出来。课堂上,学生的创作兴趣浓郁,他们用心地发现美、科学地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可以说,美术的创作要求与科学的光影原理相互交融,课程的融合贯穿全课始终。课堂上还形成了浓厚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的探究教学月刊·小学版2021/12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课 改 前 沿8

 氛围,教学内容也超出了单一的学科范畴。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三)融合效果将不同学科知识渗透在融学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有支撑;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识建构,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这种课程融合模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三、超学科:聚焦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化推进超学科是指聚焦生活真实问题或社会性科学议题等主题,基于多学科知识,旨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融合样式。超学科课程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基于真实情境创设项目化学习内容。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需要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自身的高阶思维能力。超学科融合样式的价值在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育人。这种融合样式属于课程融合的最高层级。(一)操作样式超学科课程以真实问题解决为愿景,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设计这种融合课程时,教师需要以不同学科知识为基础,融合多学科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来确定研究主题。可以说,超学科构架是一种以学科为基本点,以不同学科的相关目标为基本线,以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基本面,指向全面育人之“体”的教学样式(如图1)。图1(二)操作案例“跨越二十四孝桥”是一节以探索“丁兰孝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核心,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跨学科课程样例。课程以丁兰孝桥为研究主题,辐射至数学(孝桥的方位与测量)、道德与法治(孝文化的体验与了解)等学科。各学科主线相互交叉,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面,分别是“注重测量与计算” “践行寻访与学习”等。在“访孝桥·画孝桥·研孝桥”的进阶项目学习活动中,课程结构层层递进,学生在探索中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跨越”孝桥,解决问题。该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育人,即在提升学生多重素养的同时,让学生自主传承二十四孝桥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家国情怀,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三)融合效果超学科课程让学生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经历项目化学习过程,使学习空间从“一维”走向“多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建构式、互动式等学习方式,获得全面、多元发展。多学科课程融合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融学科和超学科三类多学科课程融合样式层层递进,丰富了课程内容,完善了课程体系,优化了学教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从“学会者”逐步成为“会学者”,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学习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可以说,课程融合让高质量育人的策略更有保障,也让全面育人的目标在小学课堂中落地生根。参考文献:[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2]崔来香.小学课程整合实施的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9,(7):53-55.[3]周华松.跨越·融合·创生:STEAM课程开发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8(Z1):42-43.[4]安桂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特征、形态与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8(9):48-54.(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 310021)教学月刊·小学版2021/12综合JIAOXUEYUEKANXIAOXUEBAN课 改 前 沿9

篇二: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39 卷   第 6 期2017 年 6 月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uzhou University              Vol.39 No. 6Jun. , 2017初中英语教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运用探究查新丽(湖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当前新课标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课程的融合、交叉,综合运用。而其中,更为彰显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与迁移。本研究以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从以往的注重知识教学到注重知识融合交叉运用的转变为基点,探究初中英语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和方法论,以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促进其全面、整体发展。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科融合;教学法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1734 (2017 )

 06 - 0109 - 04近年来,基础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强调以学科融合交叉的思路来拓宽教学教法和组织学生课题。基于此,中学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把英语的学习看成一个学科融合的统一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让音乐、数学、美术、科学等其他学科自然地交叉、整合,而不是把英语的学习当做一种单一的独立的语言学习。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学科融合、交叉的方式方法,以便让英语的学习变得更具可行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以此来优化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一、学科融合的内涵与可行性学科融合是指不同学科纵向与横向之间知识的融合贯通与交叉渗透,通过嵌入式和交叉式互汇,不仅将原有学科的知识放大,而且还能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构成1+1>2的功能模式,彰显出学科关联的优势,进而突显各学科的优点。[ 1 ] 初中各学科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果能科学地把握好英语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必将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而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同时,《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相互渗透的理念,注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学科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地使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融合,让学生学到综合性的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新理念启示我们,我们手中的教材不是“唯一”,而仅仅是一种“材料”,应在教学过程中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当前,我们的单科教材因为局限于本学科的思维范畴,因而导致教材本身存在着较多短板,诸如时代气息不足,地气接入不够等,这些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大大降低了学科教学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单一学科的短板往往又是其他学科的优势。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从学科融合的视角去处理教材,整体把握教材,达到不同学科教材知识体系间整合、优化,从而赋予单科教材富有新的生命气息和质的飞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弥补了学习乏味的短板。此外,学科融合渗透不仅加深了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对其他学科知识起到了复习和巩固的作用,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相互提高的目的,实现教学的最大优化。收稿日期:

 2017 - 02 - 12作者简介:查新丽,中教二级,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研究和班主任德育研究。

 二、多学科的融合运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理念,整合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内在有效关联,查补短板,科学互通,以切实有效地优化教材融合。   (一)和语文学科相结合,充分发挥语言的相通性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说有很大的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学好自己本国语对学习外语有很大的促进性。英语单词的发音是由一个或几个音节组合而成的,英语中的一些发音和汉语很相似,如cake发音是/ keIk /,就是由/k /和/ eI /,再加/ k /拼读出来的。所不同的是这里的/ k /的发音是轻音而已,只要和学生讲清楚轻音,再利用汉语拼音就很容易读出这个单词了。再如单词climb的发音是/ klaIm /,是由轻音/ k /和/laI /,再加上鼻音/ m /连读成的。通过让学生观察英语音标和汉语拼音的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读出新单词,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再比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 Unit 6An old man try  to move the mountains.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中英两种文化相结合的单元,里面出现的故事都是中西方著名的民间故事或童话故事,比如:愚公移山、美猴王、皇帝的新装、糖果屋等,这些故事大部分学生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都已经学过读过,因此让学生在原有的语文基础下利用自己的母语来学习英语,既拉近了学生和英语的距离,又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英语的学习,对于理解并自己讲述这些故事而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二)和数学课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很熟悉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学生的兴趣会大增,而且英语课中的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基本上的学生都能成功,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 2 ] 如教学英语数字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英语数字做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如thirty+eleven= ?,fif -ty- eight= ?, fourteen×ten= ?, sixty÷five= ?等算术题,学生在学习英语数字单词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又如在学习图形单词square (正方形), rectangle (长方形), circle (圆形), triangle(三角形)时,由于这几个单词发音比较难,学起来有点枯燥,采取单一的教师带读,学生跟读,重复训练的方式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这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由上面四个图形组合成的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观察里面包含square , rectangle , circle , triangle的个数,教师问:How many  squares/ rectangles /circles / triangles can you see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都被集中到黑板上,都抢着回答:

 I can see 5rec -tangles ; I can see 7circles ; ...为了能快点回答出问题,他们努力记住这几个单词的发音。这种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   (三)和音乐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歌曲、童谣以其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吸引并打动学生的心弦,让英语单词和句子在美妙的歌曲、轻松的节奏中进入孩子们的世界。不仅使学生可以记住单词的发音,还对学生的语调也很有帮助。如教学生唱歌曲 Happy  Birthday ,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用英语怎么表达生日祝福;一首 Ten Little Candles :

 One little , two little , three little candles , four little , five little , sixlittle candles , seven little , eight little , nine little candles , ten little candles dance.通过这首节奏明快的数小蜡烛的歌曲,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数字1到10 的英语表达,也学得快乐。再如在教学食物单词时,可以把字母和食物单词结合成一首 Chant :

 A , B , C , D , E , F , G.French fries , bread and ice - cream.H , I ,J , K , L , M , N , Hamburgers , hot dogs and chicken.O , P , Q , O , P , Q.Let me share with you.在美妙的歌谣中,渗透了字母和这么多美味的食物,不仅复习了字母,还把本课所学的食物单词也融入进来,学生学得开心,也不易忘记。单词教学比较枯燥,学生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如果能把单词教学和一些学生熟悉的童谣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说边拍手,或边唱边做动作,比让学生机械地跟读单词效果会好许多,学生的兴趣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和美术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更感兴趣,记忆得更快。在英语教学中,0 1 1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39 卷

 多让他们涂涂画画,和美术相结合,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教学 Unit 4Where ’s my school ?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自己的房间图,然后再描述自己房间里的物品位置。画完后,让几个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前面展示给全班看,这时学生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然后让这位同学描述自己所画的内容:

 Look !

 This is my room.My  dictionary and my  radio are on thedesk.My pencil is in my  schoolbag and my  school is on the chair....学生在描述自己优美的图画的同时,把表示方位的介词on / in / under都运用得很好,还把一些物品词复习了。之后让大家评出优胜作品,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和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其他科目一样,初中英语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培养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和学习知识一样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如:新目标八年级下册 Unit 3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room ?单元是围绕“ chores ”开展教学活动的,学习了如何使用情态动词could礼貌地提出请求以及如何礼貌地请求允许自己做某事。在教学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就此展开中学生是否应该做教务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分担一定的家务的重要性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生活习惯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平时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家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把衣物分类摆放好,在学校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书本摆放好,如书本和作业本可以按科目进行分类摆放好,这样可以节约时间,给同学留下好的印象。再例如新目标九年级 Unit 5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既学习了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这一新的语言知识,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的特产和中国传统艺术品(孔明灯、剪纸、泥塑等)及其制作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品牌意识以及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其对“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思考,树立了民族品牌意识。而学习 Unit13We ’ 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这个以“环保”为话题的单元时可以在班里进行环保知识竞赛、撰写环保倡议书、环保小调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并能用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积极倡导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六)和信息技术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成为21世纪的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多媒体教学也陆续进入我们的课堂,它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各种思维。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动物名称的单词时,教师可以把各种动物的图片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学习单词,学习的心情肯定更好,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高,教师也可把各种动物的声音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猜是什么动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有些老师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几分钟做daily  re -port ,学生就可以通过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简单的PPT或者小动漫小视频等对自己所要汇报的内容进行展示、交流,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三、学科融合的关键点英语教学中的学科融合与交叉主要整合相关联的学科知识为英语教学服务,其注重点在于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和有效性,却并不是一味地为了融合交叉而牵强附会,以致于在教学过程中为“融合而融合,为渗透而渗透”。[ 3 ] 要注意克服知识的负迁移,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要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合理安排,适当联系,恰到好处。不同学科老师之间也要加强联系,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到相关学科去收集知识,获取信息。同时,英语老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时,老师一定要系统地、科学地分析教材中和其他学科有关联的知识体系,而不仅是局部的关联,要做到整体把握,细节切入,有的放矢,从而把相关联学科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融合到英语教学之中。另外,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学科专业课1 1 1第 6 期                查新丽:初中英语教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运用探究

 程交流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同时提高其综合素养,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并提高运用的能力。总之,学科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一门科目强加于另一科目之中,而是要利用其他科目的优势为英语教学服务,构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共同作用,有效地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参考文献:[ 1 ]赵军 .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J ] . 江苏教育研究, 2016 ( 11A )

 .[ 2 ]杨士杰 . 英国“基础阶段教育概略”对学前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启示[ J ] . 海外英语,2013 ( 9 )

 .[ 3 ]罗湘衡 . 论商务英语教学中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性[ J ] . 现代商贸工业,2014 ( 24 )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ZHA Xinli( Huzhou Sports School , Huzhou 313000 , China )Abstract :

 At present one of the main orientation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curriculum in -tegration , cross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Among  them , the most prominent is the association and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This study , based on the process ofchange from focusing  on knowledge teaching to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cross application , is to ex -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methodology in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other subjects in juniormiddle school.In so doing , the study  aims at improving  th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andpromoting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Key words :

 English teaching ; interconnection of subjects ; methodology2 1 1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39 卷

 ...

篇三: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中跨学科整合案例

 M STEM 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

  ?

  ?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STEM 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 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持! ?

 ? 摘要:

 ? 随着创客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开展创客教育已成为教育界讨论并实践的热点。创客教育不能滑入到在中小学推广创造的 发明的歧途,而应是推进跨学科知识融合的 STEM 教育,在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人了 才的成长。本文阐述了 STEM 教育的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技术增强性九个核心理念,介绍了相关课程、广域课程两种跨学科整合模式,分析了三种跨学科整合的取向:学科知识整合取向、

 生活经验整合取向、学习者中心整合取向,并提出了跨学科整合的项目设计模式。

 ? 关键词:STEM 教育;跨学科整合;课程整合模式;整合性课程;创客教育 ? 李克强总理在 20XX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亲身探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随着“ 创客” 风靡全国,开展创客教育也成为教 育工作者热烈讨论的话题。但很多人对创客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创客教育不是一味鼓励学生荒废学业、不切实际地去搞创造发明、创业,而是强调创客的兴趣驱动、动手实践、的 创意创新的核心品质,推进跨学科知识融合的 STEM 教育,在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基础之上,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成长。

 ? 一、STEM 教育及其发展 ?

 ?STEM 是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 )和数学(Mathematics )四门学科的简称,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STEM 教育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四门学科内容组合形成

 有机整体,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STEM 教育(STEM Education )源于美国。美国科学教育于 学者最早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科学素养概念,并得到了其他国家科学教育学者的普遍认同,认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与 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这与 20 世纪前半叶科学的迅猛发展是分不开的:那时科学在公众心中是万能的,科学被认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随着科学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以及技术和工程 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授 素养等因此进入公众视野。例如,斯坦福大学赫德教授 1975年指出:“ 技术素养与科学素养应当并列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Hurd ,1975 )。

 ?到 到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首次使用 STEM门 描述涉及一至多门 STEM 学科的事件、政策、项目或实践( (Byhee ,2010 )。在此之前,常见的缩写是 SMET ,即科学( (Science )、数学(Mathematics )、工程 ? (Engineering )和技术(Technology )。例如,1986 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 本科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首次明确提出“ 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集成” 的纲领性建议,SMET 因而被视为 STEM 集成的开端(朱学彦等,2008 )。

 ?

 ? 后,STEM 代 逐渐取代 SMET ,成为四门学科的统称。在小布什两届任期内,STEM 作为新概念不断出现在美国各种改革政策和项目甚至法律中(赵中建,2012 )。例如,2007 年 年8 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竞争力法》,批准 2008 年到 2010 的 年间为联邦层次的 STEM 资 研究和教育计划投资 433 亿美年 元;同年 10 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报告《国家行动计 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展 要》,警示美国时刻不忘加强对学生开展 STEM 教育。

 ? 奥巴马总统执政之后,对 STEM 教育的重视提升到新的层次。上任初,他便颁布了《美国振兴及投资法案》,将增加持 财政投入支持 STEM 教育写进法案;第一任期内,奥巴马先后宣布实施“ 竞争卓越计划”“ 为创新而教计划” 以及“ 新科技教育十年计划”对 等,不断加大对 STEM 教育发展的关注度与投入力度,对确保美国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20XX出 年,白宫和美国教育部提出 STEM 国家人才培育策略,针学 对中小学 STEM 教育提出实现各州 STEM 创新网络合作、秀 培训优秀STEM 教师、建立STEM 专家教师团、资助STEM 加 重点学校和增加 STEM 科研投入等切实、具体的规划,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杨光富,2014 )。

 ?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 STEM 教育的推广不是在政府指导下

 单纯依靠学校推动,而是动员了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力量。正如奥巴马总统指出的:“ 国家的成功取决于美国在世界创新中的作用,所有首席执行官都应该知道公司的未来取决于下一代员工的创新能力,而这又取决于今天我们怎么教育学生——在 尤其是在 STEM 方面。我们的成功不能单靠 政府的支撑,还要依赖于教师、家长、企业、非营利机构和更广泛的社区等” (Sabochik ,2010 )。在美国,盖茨基金会和业 纽约卡内基公司支持一百多位企业 CEO 创建“ 变革方程” 公益机构。他们通过利用资金、独特的资源和影响力试图(钟柏昌等,2014 ):1 )促进 STEM 公益教育事业;2 )

 激励青习 少年学习 STEM ;3 )推动基于 STEM 的教育改革。同样,的 英国为了促进企业职工参与学校的 STEM 教育,仅2009-2010 学年就花费约 1300 万英镑专项经费(其中,国家约 级机构投入约 700 万英镑;各地相关机构投入约 200 万英镑 ;约 企业投入约 400 万英镑)

 (Mann ,2012 )。

 ? 从教育目标来说,STEM 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STEM ( 素 养 。

 美 国 州 长 协 会 (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

 颁布的“ 创新美国:拟定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议程(Innovation America :Building a Science ,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Agenda)

 )” 共同纲领中备 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具备 STEM 素养的人才能在激

 烈竞争中取得先机,赢得胜利。他们 认为,STEM 素养是个体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以及相关交叉领域中运用个人关于现实世界运行方式的知识的能力(秦炜炜,2007 )。显而易见,STEM 素养包含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同时又不是四者的简单组合:它包含运用这四门学科的相关能力、把学习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探究真实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综合能力。STEM 作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特征。

 ? 二、STEM 教育的核心特征 ?

 ?STEM 教育中四门学科的教学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 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的 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融合的 STEM 教育具备新的核心特征: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

 ? (一)跨学科 ?

 ? 将知识按学科进行划分,对于科学研究、深入探究自然现象的奥秘和将知识划分为易于教授的模块有所助益,但并不反映我们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Morrison ,2009 )。

 因此,分科教学(如物理、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显出很大弊端。针对这一问题,理工科教育出现了取消分科、进行整合教育的趋势。STEM 教育因此应运而生 ,跨学科性是它最重要的核心特征。

 ? 美国学者艾布特斯(Abts )使用“ 元学科” (meta-discipline)

 )述 描述 STEM ,即表示它是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统整的知识领域,它们存在于真实世界中,彼此不可或缺、互相联系(Morrison ,2006 )。跨学科意味着教育工作在 者在 STEM 教育中,不再将重点放在某个特定学科或者过于关注学科界限,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上,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跨越学科界限、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的教育目标。

 ? (二)趣味性 ?

 ?STEM 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多学科知识融于有趣、具有挑战性、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解决要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因此需有趣味性。STEM 教育强调分享、创造,强调让学生体验和获得分享中的快乐感与创造中的成就感。有的项

 把 目还把 STEM 教育内容游戏化(将游戏的元素、方法和框架融于教育场景),因为将基于探索和目标导向的学习嵌入游戏中,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团队技能、教授交叉课程概念和负责的科学内容主题,可以得到更多、更理想的教育产 出( (Johnson et al. ,2013 )。例如,芬兰大学和美国北伊利诺伊了 大学合作成立了 Finnish-US ,在 K-16 阶段开展基于游戏的STEM 教育(见网址:go.nmc.org/fins )。

 ? (三)体验性 ?

 ?STEM 教育不仅主张通过自学或教师讲授习得抽象知识,更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STEM 提供了学生动手做的学习体验,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应对现实世界问题,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因此,STEM 教育具有体验性特征,学生在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结果 性知识,还习得蕴含在项目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这种在参与、体验中习得知识的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例如,我国台湾学者赖恩莹等利用乐高作为模组教具培养学生有关齿轮、力矩等工程概念(Lai ,Zhang & Wang, ,2012 )。学生通过搭建乐高组件测试相关原理,不仅可以了解物理概念与知识,还在工程设计体验中感受到这些知识的重要作用,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很好地体现

 了 了 STEM 教育的体验性特征。

  ?

篇四: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2021 年第 4 期基础教育论坛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下旬刊)教材教法学科融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梁  芳 (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摘  要:学科融合指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解题能力,扩充学生知识储备等。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尝试学科融合的思路,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或强化记忆。本文即以学科融合为出发点,探讨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教学;教学方法一、学科融合的概念与应用学科融合指在本学科的教学或研究过程中加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方法、研究思路等,以此来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效率和研究进度的方法。学科融合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当中,充分展现各个学科的特色与思路。学科融合促进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交汇点。教师从本学科外擅长的领域或是相关的科目挑选教学素材融入本科目当中,让许多枯燥乏味或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有了新的教学方案和新的乐趣,拓宽了思路与方法,这让老师们更容易备课与教学。一些知识点在原先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强化,而得益于学科融合,学生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许多问题在引入了学科融合后,得到了其他学科知识的解释,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有些教师将历史和语文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词来感染学生,再根据诗词内容去解释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学生通过诗词代入到所述年代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再比如一些老师将“理化不分家”充分发挥,将一些实验内容融入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的知识,强化了学生对两个学科知识点的记忆。学科融合不但对于本学科大有帮助,更让学生了解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小学阶段更成熟,为了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并为高中衔接做准备,许多老师选择将更多的课外扩展知识放在初中阶段。而学科融合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且可以让大部分非本科目的知识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二、初中数学教学引入学科融合的思路(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在初中阶段,许多的数学工具和一些前置知识融入课堂学习中,比如有理数、数列、复杂运算或是简单的平面几何。这些知识点看似独立,实际上是为了高中更深入地学习数学打下基础。随着各地中考改革,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压力加大。首先,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一味地闷头做题。这种学习方法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也没有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比起小学数学在难度上有着质的飞跃,一部分学生被突然加大的难度卡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解题思路匮乏。只能通过死板的题海战术进行练习;最后,学生在初中阶段容易对数学产生厌烦兴趣,失去学习兴趣,从此成绩一落千丈,影响到自己的成绩与后续的学习。(二)学科融合在初中教学中的思路1. 以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数学学科而万方数据

 77总第 374 期基础教育论坛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下旬刊)教材教法言,学生首先需要理解公式与定理,这样做题或学习相关知识点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公式定理的学习中进行学科融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与定理。2. 以学科融合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思路学科融合带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对于知识储备不够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一次额外的学习新知识的机会。除此之外,学科融合还带来了新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题。3. 以学科融合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又一大因素。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些学生闻所未闻的新知识吸引学生探索。老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融合教学。此外,适度的新知识融合进入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放松,让学生们调整自我,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三)学科融合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具体方法初探1. 学科融合提升学习效率以配平化学方程式带动学生运算效率为例。初中化学的一大重点难点就是配平化学式,其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运算才可以完成。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和运算意识,而初中数学的大部分知识点也要求学生们的计算能力。若学生没有很好的运算功底会在学习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对此,数学老师可以和化学老师合作。以配平方程式为契机锻炼学生们的运算能力。老师们可以合作出一份试卷,类似于“数学化学综合”。在其中隐含大量需要计算的化学试题。这样,学生们在面对这样一份综合试卷时,既巩固了化学知识,也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运算能力。2. 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数理不分家”讲述的就是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大部分运算、逻辑思维、作图和分析能力都是相通的,学科融合可以很好地利用一些数学课堂中出现的物理知识。比如在学生进行平面作图时,一些老师从物理的角度给学生拓展知识,在平面图形的稳定性中,一些数学老师会从受力分析的角度为大家解读,学生们借此了解到了物理的知识,也加深了数学知识的记忆。在初中平面几何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探索信息技术的融合,使用“几何画板”做平面图,“CAD”等软件进行三维制图,或是利用“Excel”或网格绘图软件探寻函数图像的奥秘。在融合了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们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也能在无形当中了解了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3. 学科融合带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数学文化的学习为例,近年来,许多老师都在尝试通过学科融合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数学文化”便是学科融合与挖掘数学乐趣的一大专题之一。这一系列的专题课融合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清晰呈现了数学学科、数学公式定理的详细发展历程,对于数学兴趣薄弱的大部分文科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切入点;大量生动的历史知识能让喜好历史、政治学科的学生沉醉其中,慢慢就有了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轻松的课堂氛围。比如老师们在讲解初中解析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请历史老师或自己给学生们讲讲被誉为“解析几何之父”的伟大数学家笛卡尔的历史故事。通过绘声绘色的历史讲解,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被创造、发展、完善的种种艰辛,其对于数学的探索欲望也被激发。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说法:

 “这个知识其他学科老师会给你们讲的。”这其实便是学科融合的契机。学科融合更要求我们老师同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捕捉学科融合的意识。当然,也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学科融合。一些知识点引入学科融合不但浪费时间,效果也不会太好,还因为增添许多额外内容而让学生们感到厌烦。因此,学科融合也要掌握分寸。参考文献:[1]

 赵军,陆启威 .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J]. 江苏教育研究,2016,(31):32-34.[2]

 许桥英,丁峰 . 运用数学原理解决物理学问题的教学实践 [J]. 青海教育,2020,(Z3):74.[3]

 张勋 . 数学学科为主体,多学科融合的 STEM课程研发 [J]. 新教师,2020,(03):48-49.万方数据

篇五: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融合究竟“融”什么陆启威【摘 要】学科融合是针对学科孤立化和单一化的教学倾向而提出来的一种跨界教育或跨学科教学思想,也是当前一线教师积极投身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寻找和发现可以融合的内容。学科融合主要是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伦理、学科精神五个方面的融合。【关键词】语文学科;跨学科教学;学科融合【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 ( 2020 )

 30-003缘-0猿【作者简介】陆启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 214000 )科研员,高级教师。学科融合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元素,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学科融合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其倡导以不同的学科视角和思维去创造性地学习的主张,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响应。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在深入推进学科融合项目的实施,但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学科融合实验项目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很多实践者本身对学科融合的内容和要求的认识还很模糊。本文试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例,从五个方面来谈学科融合究竟“融”什么。一、 “融”学科知识融合知识是学科融合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做任何一件事情,仅靠一门学科知识也很难完成,必须有其他学科知识的参与和介入。从这个层面上讲,学科融合是教学中自然发生的事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知识融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融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为标准,同时要“融”得妥帖自然、恰如其分。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诗不光传达出文学创作上的艺术美感,也内隐科学知识。农历九月初三,当日的月亮应是上弦月,月弯如弓;时为深秋时节,且是二十四节气中寒露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当为霜降), “露似珍珠”也切合时令。此处如能适时补充这些科学知识,必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通透和立体。另外,也可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通过一幅水墨画(涉及美术学科知识)进行适当解读和表达,如此,就很容易烘托出诗的意境和美感。二〇二〇年第三十期方法论35

 二、 “融”学科思维学科思维是学科的认知思路和方式,它通常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学科视角和学科倾向,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属性。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思维品质和特点,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不同的学科思维引入教学,注重打开学生不一样的认知视角和探究思路,从而引发学生不同侧面的学习和不同程度的创新。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具有准确的科学视角和深刻的哲学意蕴,当我们以科学视角和哲学思维来学习和鉴赏这首诗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既是一种准确而客观的科学认知,也是一种辩证的哲学观的表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是一种真切可感的科学事实,也是对眼界格局和人生况味的哲学思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数学思维解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于是眼前之“所见”就成了一些简洁明快的数学符号:横看成岭是“面”,侧成峰是“线”;远看是一条曲线,近看是一条抛物线;向高处望是“一线天”,往低处看是一个点。如此,只要换个思路和角度,尝试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就能开掘出异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认知变得立体而全面。三、 “融”学科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是对问题的研究,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语文学科是用语言来实现对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数学学科是用逻辑推理来进行问题的研究和判断,科学学科是用实验和解释来研究和分析问题。教学中,进行学科方法的融合,就是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深化教学的进程和学生的理解。比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对二月春风和柳树,语文学科运用比喻和拟人这样生动的艺术手法,将春风柔和灵动的生机、柳树妩媚迷人的姿态描摹得魅力十足,极具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科学学科则需运用实证和解释的方法,为学生进行时令、气象学方面的解读和说明:诗中的二月应是农历二月,因为阳历二月天气还冷,草木刚吐绿发芽,不可能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象。学习这首诗,科学解释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尽情领略和感受春的怡人景象的同时,学习一些必备的科学常识。四、 “融”学科伦理人类的一切行为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有伦理学意义。伦理之于学科,就是一种德性规范和要求,是基于学科道德的本色追求和表达。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坚持自己的伦理规范,更需要进行不同学科伦理的融合,这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常看来,语文学科坚持“文以载道”,崇尚人性的善和美,弘扬一切善和美的东西。这是语文学科的伦理德性。科学学科的根本属性是“真”,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为了求真,旨在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究,去揭示事物的规律和问题的本质,还原世界的真相。有鉴于此,语文教学需要汲取科学学科的“求真”诉求,才能传达出真实而有力量的善和美,避免陷入虚无和空泛的泥淖;科学教学也唯有积极吸纳语文学科“善”和“美”的伦理追求,才能使自身的“真”变得有价值和意义,并散发出应有的韵味和魅力。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令人感动和催人奋进,就在于这两句诗是基于“真”的观察和透视,这种基于“真”、发端于“真”的善和美36

 能力要素 内容标准 表现标准 评价形式阅读与思考在新的学习单元和拓展阅读材料的学习中,乐于阅读,边读边思考,感受鲜活的故事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1.积极主动地阅读学习材料;2.乐于带着思考阅读;3.对带有想象色彩的“我”产生情感体验学生自评师生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想象与表达带着想象阅读童话、绘本、古诗等,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将自己的想象通过画、写、演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1.能够自主阅读童话、绘本、古诗等;2.在想象中体会“我”丰富的形象和有趣的变化;3.积极想象,将想象融入自己的表达实践与探索带着思考积极实践探索,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问题1.对“我”的变化产生好奇心,有积极探索的欲望;2.尝试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综合学习综合运用学习所得,根据真实情境发挥想象,感受想象的独特魅力1.辨析不同情境中“我”的表现和作用;2.运用综合知识,发挥想象,进一步发现自然万物的神奇变化生“学什么”,从关注学生“知道什么”转向关注学生“能做什么”;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性得到彰显,认知、情感、思维、审美有了生长的沃土;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探究者,成为自己世界的创造者。表 1 “我是什么”主题项目化学习评价体系的表达是有根的、有生命的表达,也是沥尽心血的、有力量的抒写。再比如秦观的《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重在抒写两情间的“真”,之所以让人心有戚戚,就在于它传达出人间的善和美,让两情之间的“真”变得美妙和令人向往。五、 “融”学科精神学科精神是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学科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气质和性格。不同的学科精神可以培养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素质。比如语文学科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科学学科则弘扬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关注,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实践,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和主观能动性;理性精神则注重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思考,强调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和探索精神。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不同学科精神的融合和渗透。有了人文精神,科学学科就有了人性的色彩和光芒;融合理性精神,语文学科才有了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认识。比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四句就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必舍得放弃眼前狭隘的小情小义。真正的英雄,做任何事情都有长远博大的家国情怀;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因一时的情绪而乱了分寸,要将我们的使命完成到底。这种理性精神的植入,就为全诗注入了强大的逻辑和思辨力量,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寻找和发现可以融合的内容。可以融合的内容一旦被发掘出来,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新的空间和力量,课堂也就有了新的色彩和魅力,学生的学习自然就变得格外通透而更有活力。渊上接第 34 页冤37

篇六: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2021 · 11学科融合助推“五育并举”—— — 成都铁中高品质学校建设实践探索摘要:建设高品质学校,要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成都铁中顺应时代呼唤,变革育人方式,实践学科融合,采用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突破知识整合的难点;基于活动主题的学科融合,突破能力融通的难点;基于成长主题的学科融合,突破素养生成的难点,从而助推学生“五育并举”,全面推进学校高品质建设。关键词:高品质学校建设;学科融合;“五育并举”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89 ( 2021 )

 11-0010-03■ 杨云雄,金东清时代的进步呼唤高品质学校,民生的诉求渴望高品质学校。

 建设高品质学校,要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要抓住学科融合的契机,助推“五育并举”。一、问题的提出:秉承办学传统,顺应时代呼唤成都铁中至今已有 59 年办学历史,秉承“守正出新,重道立人”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协调发展,各有所长”的育人目标,形成了以“立人教育”为核心的鲜明文化特色。

 在经过改制和合并后,学校抓住机遇,迈出了关键两步:一是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展现“铁中现象”;二是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堂效益,打造“铁中品牌”。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赢得了多方认可。高位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各学科课程相对独立,教师的学科本位思想较为普遍,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育人方式相对单一,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学校教育呈现出过度重视智育发展,而轻视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倾向等。

 学校再次面临自我突破的挑战。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的发展定位在“变革育人方式”上,国家再次提出了“五育并举”的鲜明主张。育人方式的变革,必然落实在课程中,体现在课堂上。

 “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呼唤融合式的课程结构。站在教育改革的转折点上,我们顺应时代呼唤,变革育人方式,实践学科融合,推进学校高品质建设。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适度地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教学相互渗透、交叉。

 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互动,促进师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发展目标。学科融合既是科学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对新时代的教师、学生和学科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更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与学的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科学与人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实践10

 / 2021 · 11文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从而用学科融合助推“五育并举”,在“五育并举”中实现学生人格、习惯、身体、学业的协调发展。二、实践与突破:实施学科融合,助推“五育并举”学科融合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合理整合,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大量的实践发现,学科融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分类的壁垒, 可以使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课程要素和教学环境产生整体化聚焦效应,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获得“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学习经历”, 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一)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 — 突破知识整合的难点我校开展了“理科综合学科建设”研究,从理综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融合两个方面入手, 推进新一轮教学创新实践。学校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教研组整合为理科综合组,定期教研互动,梳理学科交叉点,探讨融合式学科教学方法。例如,在生物实验中,用化学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来探测空气中的相关气体含量的变化,以此来推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关系。在物理课外兴趣实验中,用水果、蔬菜等生物材料来制备生物电池;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到活性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结合电化学原理,将其设计成微生物燃料电池,并对其电流强度变化进行探究。

 理科教学中综合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再通过相关的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结论,又将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实验课程进行了整合。跨学科合作融合教学,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假设或想法,再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到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去亲自动手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形成研究报告,最后进行小组交流汇报。这一实践,改变了传统的自然科学纯粹在课堂进行知识学习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得到全面拓宽 ; 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空间,整合了科学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养成了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 突破了独立封闭的理化生单科教学模式,同时带动了其他类学科的融合, 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深度改变。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跨学科教学和实践,用活了国家教材,生成了校本课程,锻炼了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自然科学视野。(二)基于活动主题的学科融合—— — 突破能力融通的难点2018 年 12 月,美国联邦政府出台 STEM 教育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为成功规划路线:美国 STEM教育行动方略》 [1] ,该报告指出最具变革性的发现和创新往往就是发生在学科融合之际—— — “ STEM 教育能够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并强调 STEM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高阶思维、研发设计与推理等现代技能上,同样也应关注一些行为素养的培养,诸如坚韧品格、适应性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责任感等。我校成立了创客工作室,整合现有资源,创设包含基础学科实验室、创客课程实验室和创新探究实验室的场地。更着眼于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素养的培养,而不只是追求创新作品的产生。

 其中基础学科实验室及创客课程实验室用于完成日常教学和操作的需要,结合学校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一个能够将理论想法转变为实际成品的平台,供学生创新实践。学生在 STEM 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获得孤立、抽象的学科知识,而是通过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项目, 从而把知识还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利用小组合作和资源共享来构建不同的学习环境,体验真实的生活, 从亲身体验中获得社会性成长。STEM 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让学生在体验真实情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实践11

 / 2021 · 11景中探究学习的过程,达成让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创新的育人目标。(三)基于成长主题的学科融合—— — 突破素养生成的难点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

 获得生命成长,需要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所有学科都蕴含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人文、语言类学科让学生触摸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学生感知世界、洞察生命中的秀美风光的能力;数学带领学生发现数字与逻辑之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物理、化学、生物引领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政治、哲学等课程以思辨的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思索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而那些历史上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师们,大多是跨学科领域的杰出典范, 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种种人性光辉,也必然影响、引领学生的人格发展。除此以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领会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可以为学生高中阶段的选科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每一个学科为高中生自我发展、自我规划、兴趣培养等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值得深入挖掘。首先, 注重在丰富多变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培养、发掘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职业的社会价值,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志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学科教师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积极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创设生涯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在未来生活中有可能会扮演的职业角色,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唤醒自我、感知自我,逐渐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融合生涯教育特色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不同领域的职业样态。开展学科生涯讲堂,由学科教师介绍本学科高中课程结构、重点内容、难点及突破方法、学法建议,以及本学科当前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对应的大学专业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学科、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规划学业,思考未来的发展;聘请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知名学者开设讲座,介绍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帮助学生细致深入地了解专业资讯;走进污水处理工厂,亲眼见证生活污水净化的过程,既验证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增强了环保意识,又了解了环保领域的精细分工,纠正了对环保行业的许多错误认识……三、收获与启示:实现“五育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和必然选择 ,也是教师应有的学科素养和品质追求。我校转变育人方式,实施学科融合的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效益。理科教师队伍日臻成熟,名师良师层出不穷,在省内外教学大赛中屡展风姿; 创新型学生出类拔萃,在多个学科竞赛及科创领域中大放异彩;学科融合渐成体系,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当然 ,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拼盘 , 更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混搭 , 而是基于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诉求 , 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多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融通交叉,可以建构起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巧妙的学科融合一方面由于学科各自特点不同, 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建构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崇尚劳动的品质,促进学生“五育并举”,进而实现“五育融合”。实施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它涉及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重构,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升综合素质。这是我校进一步努力与探索的方向。参考文献:[1] 赵章靖,张永军 . 创新就在学科融合之中 [N]. 中国教育报,2019-11-22 ( 05 )

 .(作者单位:成都铁中,成都 610000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实践12

篇七: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学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构建:

 何谓、 为何与何为文|魏小山摘

 要:

 跨学科融合旨在分科教育基础上打破学科领域界限, 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 培养具备融通各学科思维, 能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创造性人才。

 本文从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起源、 内涵、 现状出发, 重新审视学习、 能力和成长, 思考开设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意义, 由此深入探索跨学科融合课程落地实施的机制和路径, 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关 键 词:

 跨学科融合; 课程构建; 项目式学习作者简介:

 魏小山, 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员, 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中图分类号:

 G42355创新教育

 21 世纪的个人成功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复杂、 跨领域问题的解决能力。

 传统分科式教育的课程体系高度分化, 虽然在系统、 高效学习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却割裂了学科之间、 学科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视角、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融合旨在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 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 不失为一种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明确指出, “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 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 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指出, “着力培养认知能力, 促进思维发展, 激发创新意识; 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 开展研究型、 项目化、 合作式学习”[2]。

 国家出台的种种相关政策极具前瞻性, 直指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复杂、 多变、 模糊、 不确定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因此迫切需要培养能深刻理解贯通多学科核心概念, 具备融通各学科思维方式的能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综合性、 创造性人才。

 究竟什么是跨学科融合课程, 当前面临怎样的困境, 为什么要构建融合课程, 如何构建, 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一、 跨学科融合课程构建之何谓跨学科融合被视为近年来新认知、 新技术、 新产品的发源地, 不同学科的互育融合是人们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跨学科融合课程并非是一个新概念, 早在 19 世纪赫尔巴特就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 杜威在此基础上推进了综合课程的发展。

 进入21 世纪, 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专业细分逐步加深的格局, 与之截然不同的跨学科融合的优势逐步凸显。到目前为止, 跨学科融合还未有统一的定义, 本文所指的跨学科融合是多元学科文化的融合创新, 是以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提出、 识别和解决为载体,以跨界课程为依托, 统整学习方式, 将不同学科所蕴含的知识技能、 研究方法、 思维方式、 实践活动、精神内涵进行融合, 让学生有机会跨越学科边界去整体认识复杂世界, 从而成为具备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跨学科融合并非是对现有分科课程的颠覆或替代, 而是优势互补, 跨学科融合应建立在扎实的分科学习基础之上。

 观之我国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 由于仍未形成系统健全的课程整合机制, 缺少社会多方力量的联动, 课程开发大多呈现零散状态。

 在自身开发受限的情况下, 不少学校直接移植发达地区的经验或者翻译欧美课程教材, 在未充分研究、 吸收和分析学情的情况下,盲目照搬教材, 导致水土不服。

 二是, 缺乏顶层系统设计, 没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指引, 许多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显得匆忙混乱, 缺乏连贯性, 缺失学段衔接, 难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

 三是, 由于缺乏统一认识与理论指导, 现有的课程设计只注重外在教学形式上的整合, 陷入简单的拼盘模式,或仅关注用技术工具生产人工制品, 未找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点, 忽略跨学科知识、 核心概念和能力的渗透。

 因此, 跨学科融合面临的首要难题不是教学研究而是课程开发研究, 这也是本文着力探讨之处。56

 二、 跨学科融合课程构建之为何(一)

 重新审视学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让我国经历了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居家和线上学习, 教师隔着屏幕一厢情愿地讲授, 学生早已神游天外的学习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学习的再度思考:

 究竟怎样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生, 实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触及心灵深处, 激活深层动机、 情感和思维的学习; 是深入知识内核, 把握事物本质和深层意义的学习;是问题解决过程中驱动情境认知、 切身体验和实践创新, 从而获得知识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学习。[3]从整体性出发开展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 就是让学生经历有意义且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 从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积极探究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思想方法, 运用各种高阶思维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现实生活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并保持积极的状态,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因此得以真正发生,深度学习的诉求得以满足。(二)

 重新审视能力跨学科融合在中国的兴起, 是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需要, 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人工智能、 大数据、 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许多职业正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 这对未来人才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中指出, “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认知能力、 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4]。

 21 世纪所面临的复杂任务大多非一人之力可以胜任, 需要人与人之间高度合作和联通, 因此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不可或缺。

 跨学科融合通过项目构建学习共同体, 增强学生与世界、 社会乃至学生之间的连接, 学生在倾听、 分享、共情和理解中获得全新的学习体悟和反思性成长,共同促成问题的高效解决。

 跨学科融合的教与学,培养学生更广阔的思维, 鼓励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融合和应用, 解决真实世界中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培养未来人才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三)

 重新审视成长教育应将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 最终要回归到学生的社会性成长和教师的融合成长。

 跨学科融合学习有助于学生扩展视野, 激发创新能力, 释放个性, 展现潜力, 实现深度学习的同时获得应对未来挑战的技能和信心, 学会合作, 在过程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实现全面成长, 提高社会价值、 心理价值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运用的能力, 承担创造未来的社会责任。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获得力量的源泉, 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 就很难促进学生的成长。

 跨学科课程融合的综合性决定了不同学科的教师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教师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共生成长, 当教师突破自身学科局限, 沉浸在跨学科融合共同体的对话、 合作、 创新文化氛围的 “滋养”中, 发挥个人独特价值, 共同发现认知的新大陆、 学习的新天地时, 教师的成长就会自然发生, 持续且长久。三、 跨学科融合课程构建之何为传统的分科学习都局限于学科范围内, 学科之57创新教育

 间基本保持平行关系, 很少有跨学科学习的需求,然而现实中的问题需要对众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项目杂糅了多学科知识元素, 项目化学习则是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入生活并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解决真实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知识要素在项目中的作用和构成, 理解和运用多学科知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项目实践并取得成果中获得对知识关系的融通,[5]因此项目式学习是促进跨学科融合的利器,本文立足项目式学习来探索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构建。(一)

 跨学科融合课程推进机制跨学科融合课程从团队构建到课程开发、 形成、实施和完善, 需要跨越较长的时间, 这就需要健全的机制提供保障, 从而形成文化长久推行下去。1.组建团队我国分科模式下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 仅凭个人强大的课程融合能力难以让跨学科融合得以深入且持续。

 因此, 围绕课程融合的领域、 方向,从学科教师的专业背景出发, 打破年级和学科壁垒,以校为单位组建固定的跨学科教研团队,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突破途径。每所学校成立一个跨学科核心教研团队和若干跨学科项目教研团队。

 跨学科核心教研团队由资深的跨学科专家型教师组成, 对全校的跨学科项目进行引领和指导, 确定发展思路、 搭建运行框架、 设计教研形式、 组织开展活动、 总结修正项目等, 这些跨学科专家型教师也是各跨学科项目教研团队的“领袖” 人物

 跨学科教研团队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领袖” 人物的引领、 组织和持续的激励。

 以项目为单位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 每个团队根据项目需求由不同年级、 不同学科的教师自愿组合而成, 每个团队必须有一个 “领袖” 人物,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和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随着项目的推进, 团队教师会有所变化或调整, 但“领袖” 人物不变。

 每位参与跨学科教研团队的教师均计入工作量及绩效考核。

 定期举行全校的主题分享教研, 从方案设计思路、 实践活动成果、 学生评价等方面全面展示, 其他团队教师进行点评, 并评选出优秀跨学科项目教研团队, 在氛围营造、 意识引领、 方法渗透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2.达成共识在分科学习的大背景下, 学生获得的是孤立的各学科知识, 对跨学科融合是无意识的, 难以形成综合性思维, 因此, 教师是帮助学生形成跨界思维的关键力量。

 首先, 教师要有跨学科意识, 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专业领域, 精耕细作, 而应树立 “大教育观”, 充分了解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最新研究动态、 新型教学方法, 并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教学,形成初步的学科交融与合作意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树立跨学科课程观, 树立着眼未来人才培养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与教育过程观, 力图通过循序渐进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学习, 重视学生的社会性成长, 推动更为综合的、 注重实践与创新的、学术取向与应用取向结合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实践。[6]3.形成规划跨学科教研团队就是一个项目组, 在实施前需要进行全方位规划。

 在校情诊断方面, 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 文化特质、 师资特点、 生源状况来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

 在课程建设方面, 从领域主题出发, 逐渐形成项目, 将相似特征的项目集合成课程,一种或多种典型的课程形态形成学校特色。

 在师资建设方面, 在组建团队的时候注意专业性的把握,适当补充工科背景的新教师充实队伍; 通过进修学习与项目驱动结合的方式, 让部分专家型教师尽快58

 成长起来, 脱颖而出; 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校本研修,提升整体教师的跨学科素养, 在促进常态教学改变的同时, 参与项目式跨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 学校在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社会资源, 如从大学、 企业及家长群体中引入志愿者。

 在制度建设方面, 形成课程计划, 落实课程实施的时间, 课程活动场地更为多样化, 建立师资组织和培训制度,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通过约课制促进多学科教师协同教学, 确定评估的方法和评价的原则等。4.促进合作跨学科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往往会受到课时数量、 场地空间、 教材教具、 师资配备等软硬件的制约, 单靠教育系统内自发实践难以提升和持续,需要从宏观、 中观、 微观三个层面形成合力, 实现有效、 持续推进。宏观层面, 国家需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 建设分学段跨学科课程标准, 制定跨学科教师培养路径,设计评估指标, 建立专项经费, 进行系统性规划,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顶层设计; 中观层面, 健全价值认同和主动责任的社会支持系统, 需要政府、 高校、社会机构、 企业、 中小学校、 社区、 家庭等多方联动, 如, 进行课程研发和实施, 提供本土特色项目资源服务, 提供教师专业培训和辅导, 鼓励工程师驻校, 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探究体验学习空间或创新实验室, 建立社会互信与责任分担机制等; 微观层面, 需要区域性的、 系统的学校开展跨学科融合的理念、 方法及优秀实践案例的指导, 形成典型培育。(二)

 跨学科融合课程构建路径目前跨学科融合课程在实施层面还没有一个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构建模式, 本文从课程、 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的一致性出发进行跨学科融合路径构建的探索, 为实践者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1.课程设计(1)

 确定主题项目主题是跨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真实情境是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迁移的支架, 因此,项目主题要注重现实情境下真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要符合当下学生的认知特点、 知识储备和兴趣点,与学校的办学方向、 文化特质以及师资特点相匹配,还要与社会需求、 社会热点、 地域资源相关。

 学科需打通年级和学科的壁垒, 发动全校师生一起参与项目主题的设计, 以激发师生的参与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融入高校专家、 专业教育机构及社会力量的智慧。

 项目主题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主题能与多学科核心概念产生关联, 避免拘泥于实践性和活动性,无法促进深层次的理解和迁移, 也防止始终沉浸于单一学科领域进行探索。(2)

 提炼核心概念与关键能力项目主题确定后, 需要进一步提炼出与之相关的各学科核心概念、 学科间的大概念以及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以免陷入 “拼盘式” 多学科整合误区。跨学科融合, 不是将多个学科粘在一起, 而是将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融合, 共同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

 既然是触及各个学科的核心概念, 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单学科扎实的学习基础, 就很难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 形成深度学习, 建立学科间的联系乃至学科间的大概念就困难重重。(3)

 设计驱动问题常见的课程整合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式, 重视课程与真实情境...

推荐访问:学科融合不是简单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 学科 融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