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2篇

时间:2022-08-23 14:50:10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2篇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文化名人事迹集萃 杨洋 编辑整理 目录 自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名人作文素材2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名人作文素材2篇

篇一: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名人事迹集萃

  杨洋

 编辑整理

 目录

 自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一编

 古代名人编 一、 孔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二、 孟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三、 庄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四、 屈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五、 司马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六、 贾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七、 司马相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八、 曹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九、 嵇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十、 陶渊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十一、 王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十二、 李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十三、 杜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十四、 韩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十五、 柳宗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十六、 王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十七、 孟浩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十八、 白居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十九、 李商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二十、 杜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二十一、 李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二十二、 欧阳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二十三、 王安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二十四、 曾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二十五、 苏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二十六、 苏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二十七、 苏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二十八、 范仲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二十九、 辛弃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三十、 陆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三十一、 林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1 三十二、 李清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三十三、 柳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 三十四、 曹雪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三十五、 蒲松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5 三十六、 袁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第二编

 近现代名人编 一、 王国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二、 梁启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三、 陈寅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四、 章太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五、 黄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 六、 季羡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七、 胡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八、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7 九、 张恨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十、 钱钟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 十一、 鲁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十二、 巴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4 十三、 曹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十四、 老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 十五、 郭沫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9 十六、 茅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3 十七、 冰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6 十八、 易中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7 十九、 于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8

 附录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 附录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2

  自序

 一次上语文课, 语文老师说把文人的故事总结起来, 用在作文里, 那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细想一想, 一篇文章, 全部用文人的事例, 的确很新颖。

  文人是特殊的, 他们自古以来就与众不同, 在他们身上, 既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 又有着富于变通的灵气, 既有着出世的积极, 又有着隐居的情趣, 既有着深沉的爱国情, 又有着丰富的的同情心. . . . . .

  所以, 本人就突发奇想, 把古今文化名人的轶事结集于此, 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杨 洋

 记于暑假

  第一编

  古代名人编 一、 孔子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故事简介:

 1、

 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 它赞美古代乐舞《韶》 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 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 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 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

 “ 《大武》, 尽美未尽善也。”

 2、

 安贫乐道: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 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 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 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3、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形容自己:“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 个年头, 历尽艰辛, 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 还险些丧命, 但孔子并不灰心, 仍然乐观向上, 坚持白己的理想, 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

 君子固穷 :

 孔子到达陈国, 寄居在司城贞子家, 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 便使人聘请孔子, 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 没法行路, 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 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 演奏歌唱, 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 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 ” 孔子说:“君子同穷, 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 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5、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 望着滚滚辽河, 触景生情, 禁不住喟叹:

 “逝者

 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 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 中也有类似感叹:

 “人生天地间, 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 这也是“白驹过隙” 的来历。

 6、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 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 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 !” 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 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 有甚于猛虎啊 !

 ”

 7、

 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 想得到重用, 却四处碰壁, 十分感伤, 常暗中自 怨自艾。某日, 子贡得一美玉, 来问孔子, 是要收藏, 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

 孔子大声叹道: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意为:

 卖掉吧, 卖掉吧, 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

 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8、

 调整与坚守: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 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 守旧, 以上古为黄金岁月, 只重视“先王之道” 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 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 “信而好古” 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 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 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 的感唱; 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 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 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 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 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 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

 他的“变化” 如同万物生长, 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 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 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 而是以传统为根基, 如山中树木, 生长不息。

 9、

 幽默:

 公元前496年, 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 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

 “东门口有一个人, 他的额头像唐尧, 他的脖子像皋陶, 他的肩膀像子产, 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 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

 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 那倒未必。

 但说我像丧家之犬, 是啊!

 是啊!” 这就是孔子, 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 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 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 的形象。

 在孔子眼里, 要想真正不朽, 不在于权力, 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

 没有土地、 没有人民, 只要文化存在, 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10、

 诚信:

 诚信是治政之道。

 古人认为, 治理国家, 掌握政权, 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孔子讲:

 “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 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 足食、 足兵、 民信这三项, 让你去掉一项, 你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 还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

 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 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 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 政府就站不起来。

 后辈名流评孔子:

 (战国)

 孟子:

 孔子, 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 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 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 终条理也。

 (汉)

 司马迁: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 没则己焉。

 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明)

 朱嘉: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二、 孟子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篇二: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一作文素材(文化名人系列之(一)

 ——李白)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 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 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 字太白,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 O1 年)

 出生在中亚的碎叶; 5 岁时, 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说: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1 5 岁时, 学习剑术。

 2 0 岁前后, 在家乡的匡山读书, 从友人学习纵横术。

 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 制作不倦”。

 在2 0 岁以后, 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 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 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 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 希望建功立业; 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 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

 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 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 即“功成, 名遂, 身退”。

 开元十四年(公元7 2 6 年)

 , 李白“骇骥筋力成, 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在途中, 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 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时正是开元盛世, 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对前途充满了信心。那时的人, 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此外, 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 扩大影响, 引起朝廷重视, 也可能被召去做官。

 李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 自视甚高, 不愿走科举道路, 所以选择了一终南捷径。

 为此, 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 并写了一篇《大鹏赋》 , 用寓言形式记叙这次会晤。

 此赋通过“激三千以崛起, 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 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 很注意结交“豪雄”, 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 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

 李白自己就“少任侠”, “轻财好施”。

 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 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 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 不贪恋爵禄的豪侠。

 如《侠客行》 赞美侯赢、 朱亥“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古风》 第十首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

 ”并说“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

 ”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 反映了他的性格、 抱负和理想。

 ”李白在游历中, 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 加上阅历的增长, 使他的诗歌创作日益提高, 写下

 了不少著名的诗篇。

 如《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天开, 碧水东流直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再如《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景色, 经过诗人别出心裁一番吟咏, 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李白在学习乐府民歌时, 创作了不少乐府诗。

 《长干行》 第一首开头六句是: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游戏)

 。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后来“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 便成了比喻小儿女相亲相爱的著名成语。

 开元十六年早春, 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 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 开始了“酒隐安陆, 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 他去山东, 又和孔巢父、 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 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他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表白自己此时的隐居是“养贤”而非遁世, 是在等待时机。

 文章说, “奋其智能, 愿为辅粥, 使衰区大定, 海县清一。

 ”可见隐而不忘政事。开元二十二年, 李白在襄阳, “高冠佩雄剑, 长揖韩荆州”。

 韩荆州即韩朝宗, 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兼判襄州刺史、 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

 李白《与韩荆州书》 是他初见韩时的一封自荐书。

 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 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 识拔人才。

 接着毛遂自荐, 介绍自己的经历、 才能和气节。

 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 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 倚马可待”的自负, 以及他不卑不亢, “平交王侯”的性格。

 文章写得气势雄壮, 广为传诵。

 在此期间, 李白结识了比他大1 2 岁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 二人一见如故。

 当他们分手时, 李白写了著名的七言绝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开元二十四年, 李白移家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

 , 自己则继续往来各地, 寻找政治出路。

 天宝元年(公元7 4 2 年)

 , 他又举家南下, 住到安徽南陵去了。

 不久, 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 临行时写的《南陵别儿童人京》 一诗, 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长安, 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 十分赞赏, “读未竟, 称叹者数四”, 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 因而称李白为“滴仙人”。

 《蜀道难》 描绘了由秦人蜀途中的山川, 一开头就以“噫呈*, 危乎高

 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这种充满磋叹的情调很快抓住了读者, 中间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揉欲度愁攀援”等, 竭力形容人蜀途中山川的高危险峻, 再衬以“悲鸟号古木”、 “子规啼夜月”的凄厉气氛, 以及诗人的反复嗟叹, 把蜀道的高危艰险渲染得十分突出而激荡人心。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 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 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

 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浩诏令之类文件。

 同时也迎合皇帝的兴趣, 随时写些应景诗文。

 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 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

 遗憾的是, 这时的玄宗, 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 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 而是已经变成贪图享乐, 不问政事的人了。他把“朝事付之宰相, 边事付之请将”. 深居官中, 沉溺声色。

 玄宗曾一度受重李白, 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 供自己享乐。

 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 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 就疏远了他。

 从李白方面来说, 玄宗之所以疏远他, 与他那傲岸性格有关。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 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这种无视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 显然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

 相传, 玄宗在便殿召见李自时, 李白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大宦官, 为解“脱靴”之恨, 他挑拨杨贵妃说, 李白《清平调》 词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二句, “以飞燕指妃子, 是贱之甚矣!

 ”使杨贵妃由此深恨李自。他们都是玄宗最宠的人, 在玄宗面前进谗言, 自然会影响玄宗对李白的看法, 何况对他进行中伤的, 还有驸马张*等人。

 权臣贵成的谗毁, 玄宗的疏远, 使李白很苦闷, 发出“行路难”的感叹。

 天宝三载春, 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 于是上疏, “恳求归山”。

 玄宗没有挽留他, 而是“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实际上只有一年半时间。

 这期间, 他亲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败, 以满腔忧愤写下了许多揭露和批判现实的诗篇, 如《古风》 第十五首, 谴责统治阶级“珠玉买歌笑, 糟糠养贤才”。

 天宝三载, 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 1 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 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和杜甫分别后, 李白又在漫游中度过了1 0 年。

 这时, 他因夫人许氏早已去世, 又在广州梁国(在今河南开封)

 与相门之女宗氏结婚, 并常住于此, 所以他说:“一朝去京国, 十载客梁国”。

 以梁园为中心, 李白往南到过越中, 往北去过幽州, 有不少地方, 如金陵等地, 则是旧地重游。

 他的漫游, 一是求仙访道, 一是欣赏大自然的美。

 他说: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人名山游。

 ”此外也是寻求为国效力的机会。

 他在《梁园吟》 中说:“东山高卧时走来, 欲济苍生应未晚。

 ”这个时期, 朝政更加黑暗, 把持朝政大权的宰相李林甫, 大兴冤狱, 打击迫害正直贤能的官员。

 目睹国是日非, 李白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

 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 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诗中, 他写道:

 “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的高尚人格。

 他还写了许多揭露和鞭挞黑暗现实的诗篇。

 《远离别》 对玄宗宠信李林甫等奸臣, 大权旁落, 提出警告:

 “君失臣兮龙为鱼, 权归臣兮鼠变虎。

 ”《北风行》 批判了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而挑起的对奚、 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争。

 在长期的漫游中, 李白和劳动人民有较多接触, 写了一些反映他们的诗篇。

 《宿五松山下苟媪家》 对“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春寒。

 ”深表同情。

 《秋浦歌》 第1 4 首歌颂冶炼工人:“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对酿酒老头也充满感情, {哭宣城善酿纪叟》 写道:

 “纪英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是李白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 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例如对黄河的描写, 就有不少名句:

 “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出龙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独坐敬亭山》 一首;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会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则把山写活了。

 天宝十四载, 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任平卢、 范阳、 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胡人安禄山, 率所部兵1 5 万, 认范阳(今北京大兴)

 出发. 进攻中原。

 仅3 0 多天, 洛阳就陷于乱军之手。次年正月,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自号大燕皇帝。

 六月, 京都屏障憧关失守。

 玄宗仓皇西选,于是京都长安也为乱军所据。

 安史之乱初, 梁园沦陷, 李白带着夫人到江南避难。

 他写了许多诗篇, 表达他对乱军的痛恨, 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

 《古风》 第十九首中写道: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诗人这时渴望报国杀敌, 《赠张相镐》诗云:

 “抚剑夜吟啸, 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 澄清洛阳水。

 ”

  天宝十五载, 玄宗西逃成都, 太子李亨于七月在灵武即帝位, 是为肃宗, 改年号为至德。永王李*奉玄宗之命, 以抗敌为号召, 在江陵起兵。

 次年正月, 永王经过寻阳, 知道李白在庐山隐居, 派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

 李白的《永王东巡歌》 第二首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他以东晋名臣谢安自比, 表示要辅佐永王, 平定叛乱。

 但没想到, 永王与肃宗发生矛盾, 不久, 永王即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

 李白也因此获罪, 被捕入狱, 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

 。

 他这

 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乾元二年(公元7 5 9 年)

 二月, 在经历1 5 个月的流放, 行至巫山时, 遇到朝廷大赦, 李白才重新获得自由。

 他随即雇船东归,名作《早发白帝城》 写道: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笔调明朗轻快, 反映了李白遇赦获释的欢快情绪。

 上元元年(公元7 6 0 年)

 , 李白从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

 与夫人重聚。

 李白在一生的最后几年中, 穷愁潦倒, 生活十分凄凉。

 但他对时局的变化还是始终关心的。

 上元二年,当东南地区又告吃紧, 朝廷派李光弼出镇临淮(今安徽泅县)

 时, 6 1 岁高龄的李白, 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报国机会, 打算赶往临淮, 参加李光弼的军队。

 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 未能如愿。

 第二年, 李白在安徽当涂与世长辞。

 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 在贫病中死去, 但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 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

 他继承了屈原和庄子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 反对齐梁柔靡诗风, 在诗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诗留传下来的近千首, 各体皆备, 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 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成就最大。

 其诗气象宏大, 格调雄浑, 感情豪迈, 境界开阔, 清新自然, 余味无穷。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正如韩愈所说: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 今尚存9 0 0 多首, 内容丰富多采。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 希望为国立功, 不满黑暗现实。

 他的《古风》 5 9 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 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 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言多讽兴, 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 为国效劳, 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 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

 。

 在建树功业以后, 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 不受爵禄, 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李白的不少诗篇, 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

 他的一部分乐府诗, 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 还写了商妇、 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 《丁都护歌》 、 《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 分别描绘了农民、 船夫、 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

 、 “飞流直下三...

推荐访问: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作文 素材 文化名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