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8篇

时间:2022-08-24 09: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8篇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高伟浓,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8篇,供大家参考。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8篇

篇一: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稿日 期] 2011 - 09 - 26[作者简介] 高伟浓,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 10J2D004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海外新型华人社团的发展及其与居住地和祖籍国的关系” ( 11JJD81003) 。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民间桥梁: 东南亚国家对华友好协会中的华人角色分析高伟浓(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0)[关键词] 东南亚; 对华友好协会; 华人; 公共外交要] 在今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中, 东南亚各国的对华友好协会是这个地区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民间桥梁, 而华人精英则不同程度地在各自 的协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有的在前台起主导作用, 有的在幕后起主导作用, 有的担任辅佐角色, 也有协会华人尚处于缺位状态。

 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公共外交中, 各国的对华友好协会可以作为公共外交的平台发挥积极作用。[中图分类号] D634. 333[文献标识码] A[摘[文章编号] 1008 - 6099 ( 2012) 01 - 0064 - 09People-to-People Bridges for Sino-S. E. Asian Cooperation:An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the Ethnic Chinesein Some S. E. Asian Countries" Chinese Friendship AssociationsGao Weinong( Academy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Keywords: Southeast Asia; Friendship Associations; Ethnic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diversified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all the Friendship Associations betwee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China are the important people-to-peoplebridges for Southeast Asian region to develop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 Chinese elites have been playing the unrepla-cable role in their own associations, to varied extents. Some of them take the guiding role, on the stage or behindthe scenes. Some take the supplementary role, but there is no Chinese in some associations. All of these associa-tions may play a positive role as the platform of the public diplomacy.就目前所知, 东盟十国中, 除缅甸外,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专职的对华友好协会 ( 各国对华友好协会的叫法不一样) 。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以及各国对华关系发展的进程和现状也有别, 各国对华友好协会这一类组织在其与中国的交流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

 因而, 各国协会中的华人 ( 如果有的话)作用也大不相同。所承担的角 色和发挥的一从东南亚各国对华友好协会领导机构的民族构成解析华人在协会中的角色各国的这一类协会成立的时间有早有晚, 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 它们的成立都是因应于当时本国与中国关系迅速发展的需要。

 各国对华友好协会的·46·东南亚研究2012 年第 1 期SOUTHEAST ASIAN STUDIES

 成立和运转, 除了得益于本国政府的积极态度外,民间对华友好人士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长期从事对华友好事业的人士,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所有这些人士中, 很大一部分是华人精英。

 概略而言, 华人的作用可分为前台主导、幕后主导和辅佐三种 情况 ( 华人缺位的 协会除外) 。1. 华人在前台起主导作用 的协会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属于典型的华人发挥前台主导作用的组织。

 1990 年, 新中两国建交。

 1992年, 中国首任驻新加坡大使张青倡议成立新中友好协会。

 到 1993 年 7 月 , 协会正式成立, 以民间团体名义注册立案。

 当时的创会发起人共有 10 位,具体情况今已 不详。

 但据潘国驹教授 2007 年说,新中友协当时有会员 100 多人, 一半是新加坡出生的, 一半是中国大陆来的, 他们主要在大学里教书或做研究。

 这可能是协会发展起来后的情况, 成立之初的协会应该没有刚从中国大陆来的人, 在新加坡教书、 研究和经商者应占主要比例。

 有一点应无疑问: 全部理事皆为义务性质, 经费来源是会员年捐。新中友协成立后, 一直由 谢镛先生担任会长,至 2006 年, 八十高龄的谢镛卸任, 改任名 誉会长,由潘国驹教授接任会长。

 2004 年, 谢镛会长曾 荣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 “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以表彰他多年来为增进中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友谊所做出 的贡献都是文化名人, 由他们担任会长, 自 然使协会染上更多的从事新中教育文化交流的色彩。据协会成立时的资料称, 协会的愿景是 “通过新加坡与中国的公共或民间组织, 在加强新中两国人民 的 相互了 解与 协作关系 上扮演积极性角色”;“协会的使命是通过各种经济合作或文化交流项目 , 为新加坡与中国人民提供另一可供选择的沟通平台。

 此外, 新中友协也致力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的非正式桥梁, 借由各类型活动, 协助增进彼此人民的关系与互动”。

 协会的宗旨 则是“致力于推动在新加坡或中国举办的各类型活动,以吸引两国更广大人民的参与。” 简言之, 新中友协希望发挥民间团体的力量, 充分展现新加坡社会包容性强、 任人唯贤的特质, 为新中友好服务新中协会成立后, 每年都组团访问中国, 主要目的是通过在中国的考察、 观光、 交流之旅, 寻找商业投资机会。

 会员 去中国, 都是自 掏腰包买机票, 理膳宿。

 而若有中方官员或者考察团访新, 新[1]。

 谢镛和潘国驹[2]。中友好协会也给予热情的接待。

 此外, 协会还与有志于促进新中友好的人士一道, 主办各种活动, 积极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往, 为推动双方在经济、 社会文化、 教育及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协会与中国方面的不少相关组织建立了联系, 可以举出的组织有: 国际友谊促进会、海外联谊会、 国际科技交流协会、 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文化交流协会等等。

 除每年都正式组团访问中国外, 新中友协还在新加坡与从中国前来访问的朋友在不同领域进行多方位的友好交流, 交流的领域很广泛, 涉及戏曲、 舞蹈、 绘画、 医学、 科学、 法律、 传媒、 教育、 培训、 经贸、 城建等领域。

 近几年来, 特别是中国东盟友好协会成立后, 新中友协与中国的民间交流更形频繁。

 例如, 2007 年 5 月27 - 29 日 , 举办 “中 国传统书画展”; 2009 年 4月 , 举办 “当前西藏问题及其对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 讲座; 同月 , 与新加坡—中国商会联袂举行经贸、 文化系列讲座; 2009 年 11 月 16 日 , 邀请中国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歌舞艺术团莅新演出; 2010年 3 月 4 日 , 邀请杨振宁教授用华语演讲 “归根反思— — —定居清华园 六年的 一些 观感”; 2010 年 4月 , 新中友协副会长曾繁如在访问新疆乌鲁木齐期间, 与中国新疆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签订了 《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南疆北疆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助学金项目 》 协议书, 并为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捐赠了20 万元人民币东盟—中国民间友好组织大会, 这应是协会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标志性活动[4]。

 可见, 文化教育活动一直是该协会所有活动的主轴。由于新加坡的公民主要由华人组成, 华人又执掌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的缘故, 所以, 在其他国家看来, 新中交往大抵上就是 “华人” 之间的交往。

 新加坡是中国海外唯一一个华族人口 占多数的国家, 华人人口 约占新加坡居民人口 的 3 /4,但新中友协却又非清一色由华人垄断。

 相反, 还刻意在新中友协里保持“小联合国” 特色。

 据协会成立初的资料, 除了会长为华人外, 副会长中, 包括有马来人、 印度人、 欧洲人; 在 150 多人的会员中, 有包括新、 中、 英、 法、 德、 荷、 瑞 ( 士) 、日 、 韩、 马、 印 ( 尼)等十几个不同国籍的人士。相对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对华友协来说, 新中友协的最明显特色就在于此, 即其成员的民族和国籍分布最为广泛。

 这一点, 与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 文化、 宗教社会的特征是一致的。

 当然, 协会成员的民族和国籍分布广泛并非只是摆设, 各个成[3]; 2010 年夏, 主办 2010 年第五届·56·SOUTHEAST ASIAN STUDIES东南亚研究2012 年第 1 期

 员参加协会不是滥竽充数, 如同该协会章程所规定的, 一个人如欲参加协会, 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是:“对中 国 的 事 物, 不 论 哪一 方 面, 有 所 兴 趣 和关怀。”新中友协主要是华商和华族的文化人士共同合作办会, 是一个多国籍、 多社会阶层组成的民间精英组织。

 其中,“文化人”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谢镛就代表了协会的对外形象。

 他早年为记者, 协会成立时, 虽已年近七旬, 但风度不减当年, 无论英文、 华文皆能 “高谈阔论”, “引经据典”。

 现任会长潘国驹教授祖籍潮州 市潮安县, 在新加坡出生, 早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获基本粒子物理哲学博士学位, 现还兼任东南亚理论物理学会会长、 新加坡中国商会会长。

 他是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 主席、 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教授。

 他创办的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英文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物行销世界各地。

 该公司目 前在欧美、 港台、中国大陆等地设有办事处。

 在新中友协中, 许多人与中国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如副会长许镇国, 号称新加坡 “冷藏食品大王”, 与中国的交往历史较早。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 他就组织新马贸易考察团访问中国。

 几十年来, 不管风雨阴晴, 他都没有放弃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他还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 19 年, 后任荣誉董事。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是菲律宾主要的对华友好组织之一。

 该协会成立于 1971 年 ( 当时中菲尚未建交) , 总部设在马尼拉, 在碧瑶、 宿务等省市设有分会。

 多年来, 该协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 宣传和介绍中国, 为推动中菲 1975 年 6 月 建交、 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 解和友谊做了 大量工作[5]。

 协会也与中国相关部门保持正常交往, 较近的一次来访是在 2009 年 10 月 。

 应中国对外友协邀请, 由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负责人和宿务省政界、 商界、 媒体代表组成的菲律宾友好代表团于是年 10 月 23 -30 日 访问了北京、 南京和上海。

 访问团一行共 34人之多, 率团的是菲律宾宿务省省长。

 此次代表团访华是对 2009 年 7 月 中国东盟友协顾秀莲会长率团访菲的回访。

 该团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对外友协就加强双方合作、 扩大交流领域进行了探讨。

 双方同意以 2010 年中菲建交 35 周年为契机, 进一步开展文化、 体育、 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尤其是开展青少年间的项目 活动, 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中菲友好事业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早期的情况尚不详, 但现[6]。在的协会可能跟新加坡相似, 华商在前台起主导作用。

 2009 年 7 月 中国东盟友协会长顾秀莲率中国东盟友协代表团访菲, 中国东盟友协和菲中了解协会在首都马尼拉共同举办的 “中国—菲律宾友好城市研讨会” 时, 出面的菲中了解协会会长是何塞法· 巴德维诺, 他应是当地人; 但到 2010 年 9月 菲中了解协会来访中国时, 率团的是会长李霁生, 应是华人; 2010 年 10 月 19 日 晚菲中了解协会举办 “纪念中菲建交 35 周年暨菲中了解协会友谊音乐会” 时, 以主席 ( 会长)李霁生。

 据透露, 该协会有总裁, 名为巴尔多维诺( 2010 年) 。

 它的主要创始人为普拉纳斯。

 又, 该协会的名誉董事长邱仁士 ( Lorenzo Ku) 先生, 是多个集团的董事长, 包括 LK 国际教育集团、 LK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宝地建筑有限公司、 世界节日 综合商城、 吕宋纺织品有限公司等, 并拥有多个名誉称号 ( 如工商部名 誉商贸特使、 菲中经贸理事会主席、 菲中了解协会名 誉董事长等) 。

 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菲友好交往, 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做出 过杰出 贡献, 曾 经被评为 “中 国 杰出 英才”。《了不起的力量》 一书反映了全球杰出华商的创业人生与赤子情怀, 特别是对祖 ( 祖籍)的发展贡献, 邱仁士也是其中 杰出 华商之一据上, 可以猜测, 该协会原来可能为菲律宾当地人主导, 后来转由华人在前台主导, 现在仍然如此。2. 华人在幕后起主导作用 的协会文莱中国友好协会 ( BCFA)友好交往的主要平台之一。

 现任会长为卡玛鲁丁( Kamaruddi) 。

 在协会中, 当地人站在前台, 华人在幕后发挥着主导作用。

 实际上, 华人与当地人保持着和睦合作关系。文莱中国友好协会的建立比较晚。

 两国 1991年 9 月 30 日 正式建交后, 经贸合作不断扩大, 在原油贸易、 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成效显著,在文化、 体育、 卫生、 旅游、 军事、 司法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也取得积极进展。

 于是, 在 2004 年 9月 文莱元首苏丹陛下访华期间, 中国文莱友好协会宣告成立, 与此同时, 文莱中国友好协会也开始酝酿, 并于 2005 年 4 月 20 -21 日 胡锦涛主席对文莱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成立, 参加了对胡主席的部分接待工作。

 在中国国家元首外访过的国家中, 目 前还只有文莱政府让对华友好协会出 面宴请和主持活动。

 单此一举, 该协会的地位必会大增。在协会成立前的筹委会三人小组— — —卡玛鲁丁、 洪瑞泉和陈家福中, 有一名 马来人、 两名 华名 义出 席的还是国[7]。是文莱民间对华·66·东南亚研究2012 年第 1 期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人。

 在他们之下, 还有 16 位成员, 华巫渗杂。

 他们是: 许和 杰、 林文华、 Sheikh Abbas Bin SheikMohammad、 林基顺...

篇二: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章  华侨华人软实力相关理论探析构建 “华侨华人软实力” 理论研究的主体大厦, 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科学的论证。

 本书虽主要研究当代华侨华人文化、 经济和人才软实力的构成, 但这项研究必须建立在华侨华人软实力整体理论研究的框架之下。

 本章用较大的篇幅来初步构建华侨华人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框架, 以期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一节  华侨华人软实力形成的历史源流国家软实力的形成是一国主动的政治行为的结果, 而华侨华人软实力的形成是基于华侨华人的文化行为自然产生的。

 诚如李安山所言, “华人在任何国度和条件下均可生存, 是凭借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忍耐力和吃苦精神抑或儒家文化的包容力” ① 。

 本节尝试从文化学本身———文化和文化圈相关理论的角度来阐释华侨华人软实力形成的历史源流。在东亚汉文化圈内, 华侨华人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其间华人社会经历了从汉文化圈的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 最终形成华侨华人文化, 成为文化主体的过程, 华人社会的海洋文化特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 外部环境和其他族群、 居住① 李安山: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述》, 载周南京主编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第 1034 页。

 第一章  华侨华人软实力相关理论探析国、 国际社会的认知对华侨华人文化软实力的形成与效用的发挥影响更大。

 在东亚汉文化圈内外的交流 (也就是国际关系)

 中, 基于外部环境、 目标对象认知及华人社会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 华侨华人软实力的形成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一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一)

 文化、 华侨华人文化 ① 的概念及其界定关于文化的定义, 众说纷纭, “从广义的 (文化就是所有事物)到狭义的 (文化是歌剧、 艺术和芭蕾)

 都有” ② 。英文中的 “culture” 来源于拉丁文的动词 colo (colere, colui,cultum), 意思是耕作、 生长、 培育 ③ , 后来逐渐演化为人自身的教化和修养。

 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 1871 年的 《原始文化》 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或文明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与习惯的复合体”。

 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定义, 1944 年, 他在 《文化论》 一书中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 货品、 技术、 思想、 习惯及价值而言5 0 0①②③王庚武依据种族和文化将东南亚华人认同分为政治类认同和文化类认同, 其中文化类认同包括华人历史认同、 华人文化认同和华人种族 (文化)

 认同。

 〔澳〕 王赓武:

 《中国与海外华人》,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4, 第 243、 248 页。

 庄国土认为, 在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族群文化意识, 并认为, 东南亚华人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将保持强弱不等的华人族群认同的意识。

 庄国土: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3 期, 第 63 ~70 页。

 本书为了论述的方便,对华侨文化与华人文化不做细分, 但不可否认的是, 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和差异。

 参见陈乔之 《略论华侨文化与华人文化》, 《东南亚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第 24 ~30 页; 周用敦、 林卫国 《试探有关华侨文化华人文化的一些问题》,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5 年第 4期, 第39 ~41 页。Larry A

推荐访问: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华侨 社团 实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