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面深化改革【精选推荐】

时间:2022-11-05 14:4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深化改革【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全面深化改革【精选推荐】

 

 迈向“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

  学校:

 河北工程大学 学院:

 资源学院 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

 1202 姓名:

 张一胜 学号:

 120250228

 【内容摘要】

 在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面临经济社会双重转型、 利益格局深刻变动、 矛盾冲突多发易发等多重考验之际, 当前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而所有这些新的重大突破, 实质上都离不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提高。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协调

 全面改革

 转型 一、 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多年, 中国社会的经济体系、 政治体系、 社会体系、 文化体系已经开始逐渐从传统体系向现代体系转型, 可是, 阻碍这一转型进程的因素还有很多, 有经济体系、 政治体系、 社会体系、 文化体系自身的因素, 也有国家治理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的体系即国家治理体系不完备, 治理能力不高的因素。

 中国改革正处于克难攻坚、 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转型的阵痛和成长的烦恼交织叠加。

 相比改革之初普遍受益的“帕累托改进” , 今天的改革更多遭遇“众口难调” 的困扰。

 既要确保效率, 也要维护公平; 既要鼓励竞争, 也要保障底线; 既要尊重差异, 也要凝聚共识。

 诸多两难甚至多难的状况, 无疑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到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再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核心就是要全方位完善、 提升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

 二、 我国社会改革所经历的过程 回顾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

 35 年改革开放, 经历了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发生了阶段性、 累积性、 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从发展阶段看, 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节点是四次三中全会: (1)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发动。

 全会提出,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随后启动了农村改革, 全面推行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阶段。

 (2)

 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

 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在农村改革初步成功的基础上, 开启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从 1978 到 1992 年,改革开放从发动到开局, 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放权让利”的时代, 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改革, 国有企业( 全民所有制企业)

 “放权让利”、 地方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鼓励个体经济发展。

 (3)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 制度创新时代——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是“建立新体制”, 后是“完善新体制”。

 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进入了 “建立新体制”阶段, 改革不像以往那样在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

 (4)

 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经济体制改革由此进入了 “完善新体制”阶段。

 ——按照这一改革

 发展逻辑和制度变迁逻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标志着中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从改革领域看, 历次三中全会后, 改革的领域在不断拓展, 从以经济领域为主, 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 社会领域、 文化领域, 一直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 改革开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 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1980 年 8 月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启动了 这一改革。

 从党代会对中国现代化和体制改革总体布局演变的过程来看, 也是从以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不断扩大到其他领域。

 2002 年十六大作出经济、 政治、 文化“三位一体”的部署, 开始了文化体制改革; 2007 年十七大报告作出了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四位一体”的部署; 2011 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文化发展改革的决定; 2012 年十八大召开,开始逐步形成了 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 生态的“五位一体”改革布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和最重要的创新所在, 就是超越了以往的以经济改革为主题, 进行“五位一体”改革的系统设计、 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全面改革”之所以意义非凡, 是因为它能够形成一整套优势互补的制度, 使发展更为全面、 协调, 综合、 平衡, 互补、 互利, 将极大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 我国关于深化改革的策略 1.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体而言, 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达

 到世界第二, 但创新创业活力不旺, 大而不强的问题非常突出,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短板。

 究其原因, 一是在于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是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

 这就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 同时加快体制改革。

 而体制改革的根本一条, 则是进一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从而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 市场价格、 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 现代服务业、 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聚集。

 2.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

 城乡 、 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突出表现在优势产业、 优质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地区, 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而如果不在今后几年内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全面小康。

 因此, 只有通过改革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力度, 推动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和先进生产力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移, 使国民经济布局更加均衡、 更加合理, 才能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即邓小平同志 1988 年提出的: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 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

 发展, 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

 方针, 东西并举、 共同富裕

 3.通过改革, 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 不仅要看经济发展, 还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各方面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进程中, 在社会生产力、 综合国力大发展和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 正确处理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是一件大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之一, 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际上, 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前人早就提出但从未真正实现的一项反映最广大人群心愿的社会理念。

 4.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所谓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实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而这两方面问题, 都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正是围绕这两方面问题, 《决定》 系统提出了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举措, 同时系统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等重大任务。

 由此可见, 《决定》 关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布局, 是与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密切联系的。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 1992 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

 的,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 更加定型的制度”。

 我理解, 这里所说的“一整套”就包括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四、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决定》 指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

 首先,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当今世界, 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 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纵观世界, 变革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

 为此, 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回顾历史,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 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 夜郎自大, 失去了发展机遇, 导致我国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 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步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国际上兴起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 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抓住机会发展上去, 我国因闹“文革” 而错失良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 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转变, 国家和民族大踏

 步赶了上来。

 邓小平说:

 “我们要赶上时代, 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 现在, 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 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 走在时代前列。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 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其次,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 的重大任务, 这意味着在未来 7 到 8 年的时间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 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如此全面提升, 必然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 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 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 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

 这些, 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 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 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唯一途径。

 面对趋向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 世界大势的综合性、 复杂性、 多变性显著增强, 我们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的。35 年来, 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并且旧的问题解决了, 新的问题又会产生。

 这些问题互相交织、 互相影响, 复杂性、 艰巨性、 敏感性前所未有。

 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 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 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

 思想观念的障碍、 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 使得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前所未有。

 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 错综复杂, 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 彼此制约。

 我们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全面深化改革, 别无他途。

  审视中国,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在用 30 多年走过西方几百年现代化历程的同时, 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进行了 成功实践, 积累了 宝贵经验。

 “中国奇迹”充分说明, 只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

 也只有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 整体性、 协同性,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民主政治、先进文化、 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 才能让一切劳动、 知识、 技术、 管理、 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已经开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仍在继续。

 我们对实现这样的改革总目标充满信心。

 因为, 这样

 的目标, 是汇聚改革磅礴力量的旗帜; 这样的实践, 是造福亿万人民的事业。

  【参阅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和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列宁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精神》

 人民日报

推荐访问: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 精选 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