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舟新科学》前言和结束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小舟新科学》前言和结束语,供大家参考。
前言:
近代科学特别是在应用科学方面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 期望人类科学能走得更高更远!
而反观人类科学的现状,“时空弯曲”、“宇宙黑洞”、“正物质”、“反物质”、“暗物质”、
“正能量”、“负 能量”、“暗能量”、 “弦论”……等的理论充斥着整个主流和非主流科学领域,科学特别是物理科学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走入了极大的弯路和荒谬中, 并且在持有现代科学巅峰论调的主流科学大有演变成虚幻的宗教主义科学的趋势!
使人类科学特别是物理科学研究得不到正确的发展, 在错误的方向中越走越远!
错误的科学理论不但不能指导推动科技发展, 而且会严重阻碍科技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 迄今为止, 人类科学发明体系仍然建立在 100 多年前的特斯拉的遗产之上!
人类科技的发展并未太多地得益于现代的基础科学, 我们不但不应满足现在的科学现状,而更应该要看清现代科学真实水平的不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现代科学主流一方面讲求科学实证, 一方面又对未知领域随意增设公理和抵触他人对“公理” 存在原因的深入!
让现代科学养成了随便将未知当公理、 将奇异当通常, 在自 称人类科学已达到科学巅峰的现在, 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诸如:
时间、 速度、 质量、 物质、 能量……还并不明确!
这都是因为一直以来主流科学界极端推崇经验主义、 实用主义, 走
形而上学, 急功近利, 以及盲目 崇拜权威所造成的!
虽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 我们反对固步自 封、 墨守成规,鼓励创新突破, 因为具有创新跳跃思维的人更容易发现新的规律和创建新的理论, 但我们也不能脱离现实凭空构想, 将一个未知其本质原因的现象作为建立某一科学理论的基础, 比如某些人的理论是建立在“上帝会掷骰子” 等非现实中能出现的现象和以观察到“光速不变” 现象之上, 甚至把“光速” 人为地设定为宇宙极限速度更是荒谬的!
离开了人类产生感觉的机理, 建立在以某单一现象作基础, 并由此推断出来的结论作为普适的理论, 这是让诚实的具有真正科学精神的科学家难于理解和接受的!
只有那些不求甚解的人才会说他能够完全理解现代科学的两大主流理论---《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
那些用《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 来阐述世界存在规律的方法, 就如我们用“人体需要能量”或者 “肚子饿了” 甚至“人体需要大便” 的理由来解释“人为什么要吃饭” 的问题一样, 我想哪怕有点相关生理知识的人就会轻易地发现这样的回答是肤浅的, 这些都是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满足于肤浅回答、 不求甚解、 浮于表面、 形而上学的理论!
这样的“科学” 是没有前途、 没有希望、 没有未来的“科学”!
如果我们是一个实事求是、 一丝不苟、 崇尚真理的科学研究者, 当在科学探索中发现有违反客观规律的物理现象时, 就不会将“上帝会掷骰子” 等奇异现象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规律, 而应该去寻找已有的相关知识去延伸去推论直至与之联系上, 不应该对
于认识的脱节视而不见, 失去有效参照本源的科学, 就如说世间存在一栋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一样虚幻!
虽然有时候确实存在“上帝会掷骰子” 的情况, 但如果我们要利用这样的规律建立一个理论, 就必须先探寻出造成它“掷骰子” 的本质原因, 找出它与客观规律的关联来进行过渡, 就必须找出该事物现象运作相对应的本质原因才能作为科学理论的公理, 而不能随意将“奇异的现象” 如“上帝会掷骰子”、“光速不变” ……等设定为公理, 这样的要求是作为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
另 外从研究方法上说, 科学离不开数学, 没有了数学, 科学就缺乏了一种精确描述的方式, 但我们要清楚的是, 数学方法只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很小一部分, 现代科学是一门线性的科学(指非可变的动态科学), 现代数学同样也是一门线性的数学(指非可变的动态数学), 仅用现代数学都难于满足对线性科学的描述,如何可以指望它能是对立体科学的描述? 所以那些迷信用数学方式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人, 那些认为没有数学公式就不算是科学论文的人, 那些以具有线性数学水平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科学水平的人, 是时候该清醒了!
真实的宇宙是立体(非指三维的立体, 而是指多维空间, 文章后面会就这个内容展开)
而非线性的, 所以真实的物理科学规律也是立体的, 现代科学绝大部分理论还停留在线性的思维基础之上, 比如什么质量守恒啊、 什么能量守恒啊、 惯性力定律、 核外电子轨迹啊……等这些人们曾经引以为豪的“科学圣经”, 这都是人类线性思维极致的体现,
也就是说现代科学就是一门并不科学的线性思维科学!
是一个思维残缺的科学!
而现在的科学界让那些能熟练套用数学公式而缺乏真正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占据了官方绝大部分的位置, 并且在思维上将能列繁琐的线性数学公式作为能进行物理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现代科学里头的数学成分太多了,而是认为现在的数学太缺乏多维思维方面的知识了, 所以如果以现在的数学模式去研究科学, 即使花再多的精力, 它还是残缺的。
从另 外一个角度来说, 物理和数学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
立体的物理科学对应的是立体的数学!
而那些只会在看似华丽但线性的数学公式中翻来覆去进行莫名演算的科研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真正科学的发展!
让复杂的却毫无意义的数学公式充斥着整篇论文似乎已成为那些一事无成的主流科学家们的唯一遮羞布了。
用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的数学知识来指导和探索立体宇宙也可看作 100 年来物理科学没多大长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物理科学需要革命, 数学科学也一样需要革命!
……在当今电脑网络信息时代里, 那些犹如复印机和复读机一样, 只会复制、 复述、 重复前人观点的“科学家们” 已经失去往日 存在的价值!
具备立体思维、 认识多维空间是现代科学发展必然的方向和出路!
从更深一层次来说, 造成现代基础科学停滞不前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于某些人搞科学研究迷失了研究科学最基本的基础-----这就是首先我们是生物!
我们是人类!
我们是靠看、 靠听、 靠闻、靠嗅、 靠触摸……才能感受这个世界!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不能离
开人类的感受!
离开人类感受或者是人类感受延伸的一切 “科学”都是空洞的、 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 在缺乏应有的立体数学思维指导, 丰富的生活经验更能产生科学灵感, 更能产生正确的新理论。
生活中对物体本质正确理解的经验越多、 生活经验越丰富,灵感就会越多。
那些缺乏生活经验沉迷于线性数学公式, 为数学而数学、 为实验而实验, 以能列几个复杂的公式为荣的书呆子们想在物理上出灵感、 想总结出事物运作的规律就相对较难了。
所以作为科学研究者特别是那些“创新者”, 充实应有生活经验再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是必要的!
因为世间万物运作规律都是相似相通的, 比如研究运动学的最好要先去打打球或者做做其它运动,可以说在相同条件下体育高手在运动学方面的探索必定比运动低能容易出灵感!
相同的, 研究光学的就应该先去感受万紫千红大千世界的美妙!
研究声学的就应该先去感受世间不同类型的声响, 包括去感受人类美妙的音乐!
……而让盲人去研究光学、 让先天性聋人去研究声学、 让先天性哑巴去研究语言学、 让先天性瘫痪病人去研究运动学、 让弱智去研究心理学……他们对相关科学的“研究” 要达到正常人的水平都必须付出超乎常人的艰苦的努力, 更何况是想在前沿科学的领域出成绩? !
他们要付出的精力必然是要数倍于正常人!
所以一般来说, 科学的灵感多出自 能够感受、 善于感受; 能够观察、 善于观察; 能够生活、 善于生活的人!
在这么多年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 科
学知识浩瀚无边, 科学知识深不可测!
就算我的理论在某个程度上暂时比现代科学的认识深刻很多, 但在浩瀚的科学知识海洋里,我永远是一艘微不足道的小舟!
所以我的笔名为“科学小舟” ,也将我所有的理论都归于“科学小舟新科学” 之下, 以示对宇宙科学的敬畏。
可以预见, 仅有平面的线性思维的现代科学是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继续深入发展的科学, 人类科学在未来几年中将会继续快速前行, 人们会看见一个物质、 心智与灵性融合的本质科学!
虽然我将自 己称之为科学小舟, 但并不认为我那朴实的科学观点对于现代科学来说不是伟大的, 那些认为一个让大多数人看不懂的理论才是伟大的理论是错误的; 相同的, 那些认为一个能让大多数人看懂的理论就一定不是伟大的也是错误的!
所以,朴实、 通俗易懂的定位并不会影响我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我的整本书内容都是围绕着人类是 “靠看”、“靠听”、 靠触摸” ……来感受这个世界!
通过人类的“靠看”、“靠听”、 靠触摸” ……来完成我这革命性的科学文章!
故弄玄虚、 不懂装懂以及让微观世界、 人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规律脱节甚至相互矛盾的理论不会在我文章中出现, 我会努力做到不管是欣赏阳春白雪的还是喜欢下里巴人的科学爱好者, 都可以通过我这本书获得最大程度的共鸣!
让更多的读者来理解、 接受并传播正确的、 革命性的《科学小舟新科学》 理论吧!
完稿结束语 《科学小舟新科学》 从构思到完成花了我整整 20 年的时间, 虽然中间也有停顿的时候, 但总体来说写作还是持续的,特别是近 5 年来, 《科学小舟新科学》 的写作进行几乎是废寝忘食、 日 以夜继的状态(最高纪录是一天写了 18 个小时,甚至在梦中也在思考相关的科学问题, 有时睡梦中醒来灵感出现, 马上用笔对相关内 容作出记录……)
, 今天终于迎来了《科学小舟新科学》 “2014 年第一版” (简称 2014 版)定稿的日 子。
回想《科学小舟新科学》 的完成过程, 虽然在肉 体上的没有受苦受累, 但在精神上却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和困苦, 当在写作的过程遇到了一座又一座高山险阻和一条又一条河流沟壑的阻隔造成了太多的迷茫和无助, 望着永不到达的彼岸, 曾经也有过就此罢休、 打道回府的想法, 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试想下, 在你前进的路上刚艰难地翻越一座高山险阻却马上又要面对另 一座新的高山险阻之时, 在淌过了一条难于逾越的河流马上又面对另 一条新的河流沟壑以此无限的时候……这是什么样的感受? 此时将写作继续进行下去需要更多的是毅力和信念, 如果我是满足于翻过了十座八座的高山险阻或十条八条河流沟壑, 那么《科学小舟新
科学》 就不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 看到的景色就不会是那么的美丽和全面!
当然, 《科学小舟新科学》 也就不会推迟这么长的时间与各位读者见面了。
其实科学没有平坦之路, 回想从前我也曾经天真地以为翻过了某座高山就可以有开阔平坦的大路, 那些持有现代科学巅峰论的必定是一些只懂一点科学皮毛的半吊子, 而科学的发展哪存在什么巅峰啊? !
正如大哲学家芝诺所说的:
人知道的越多就会感到越无知(芝诺原话说的:
“知识就好像一个圆, 已知的在圆内, 未知的在圆外, 知道得越多, 这个圆越大, 圆越大, 未知的就越多。
” )
, 科学的进步永无止境, 科学水平是不存在巅峰的!
正是因为我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知道的圆” 越大, 与“知道的圆” 接触的未知知识数量也就越大的道理, 所以我以为可以在前年(2012)
春节前将文章写完并发布的, 结果在理论的完善的过程中却不断地发现存在问题和关联的新知识, 而一次次地被迫推迟定稿计划。要知道作为系统科学的《科学小舟新科学》 , 包含了各种学科的内容, 各科的科学环环相扣, 修改一个理论的基础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造成几乎是对整本书的修改, 而不像写作一个独立理论的科学论文所作的改动, 只改动单一的观点是相对较为简易的, 而要改动《科学小舟新科学》 里的任何一个基础问题, 哪怕不是新增内容就算是在来回梳理已完成的内容, 这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常人难于想象的。
今天虽然我已经完成了 2014 版的《科学小舟新科学》 ,但我知道《科学小舟新科学》 必定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如果我是以完美的心态去对待出书, 那么这书永远都不可能与读者见面, 因为世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东西。
而一个理论乃至一本书是否优越也是相对的, 毫不谦虚地说, 哪怕是在 2012年之前的《科学小舟新科学》 包含革命性的内容也是成百上千的, 这对于人类科学的作用也是重大的, 而现在的“《科学小舟新科学》 2014 版” 是对 2012 年之前理论的升级和完善版, 相对于 2012 年时的书籍, 不管是在内容和深度上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这也是我对这两年来我所做到的这些感到欣慰的地方, 这个阶段的《科学小舟新科学》 2014 版的发布对于现代科学来说意义和价值更是重大的, 虽然推出的时间比计划推迟了 2 年, 但这是对得住那些对我文章有所期盼, 一直以来在鼓励我、 支持我的科学爱好者和身边的朋友的!
虽然《科学小舟新科学》 推出的时间比原计划慢了 2 年,但从另 一方面说, 这是一本包含如此广阔内容的书能在今年推出速度还算快的, 因为如果按我一直以来的用完美心态来进行写作, 它至少还需 1 年时间才能推出, 那么《科学小舟新科学》 的写作为什么会如此“快” 就得以“完成” 呢? 主要的原因如下:
1、 我将那些不是很肯定、 不是很完善、 不是很深入的……内容剔除掉了。
可以说这个阶段对于我来说删除是出书最快捷的方式, 但这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这些被
删除的内 容也都是很重要的科学知识, 我希望这些被删除了主题和内 容能很快地在下一版本的《科学小舟新科学》...
推荐访问:《科学小舟新科学》前言和结束语 科学 言和 结束语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