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3篇
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3篇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国学大师刘文典生平简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国学大师刘文典生平简介》的内容,具体内容:刘文典(1889—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大师刘文典生平简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国学大师刘文典生平简介》的内容,具体内容:刘文典(1889—1958),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
刘文典(1889—1958),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刘文典生平简介
刘文典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国学大师,他具有传统士大夫的傲骨与近代文人的气节,显现出"狷狂"模样,他内心追求的却是独立与尊严。
在刘文典幼年时,家里就请了私塾先生与美国基督教会院士,教他经书、古文与英文,所以刘文典很早就接触到了中国古典和西洋文化。后来刘文典就读于芜湖安徽公学,受教于陈独秀、刘师培等名师。在此学习时,刘文典接触到了当时的进步思潮,后来,他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章太炎先生,成为章门弟子。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文典回国担任当时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民立报》编辑和英文翻译。时隔不久,刘文典与范鸿仙等人赴安徽芜湖,决议成立讨袁第一军、第二军,酝酿讨袁行动。后来 "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通缉革命党人,刘文典不得已再度赴日本。
1914 年 7 月,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在东京召开,孙中山任总理。刘文典经人介绍,任中华革命党党部秘书,主要负责孙中山英文电报的起草工作。袁世凯倒台后,刘文典回国,经陈独秀引荐,在北京大学担任预科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教员。
1926 年,刘文典在安徽致力于筹建安徽大学,安徽大学成立后,刘文典被推举为文学院筹备主任,并代行校长之职,主持校务。后来因在维护学生利益时顶撞了蒋介石,于 1928 年辞去了安徽大学职务,重回北京大学任教。
1942 年,有西南联大的学生请刘文典到普洱的磨黑讲学。后来因小人诬陷,西南联大解聘了刘文典,但不久刘文典就在友人的推荐下到云南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刘文典选择留在云南大学任教,与家人留在了云南,一直到去世。
刘文典怒踹蒋介石
一副金丝框圆眼镜,一撇随性小胡子,一袭青灰色长布衫,这就是文史天才刘文典,敢怒踹蒋介石的刘文典。刘文典是民国时期最恃才傲物的一位大师,虽然现在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在民国时期,刘文典那是大名鼎鼎的一位人物,不仅是因为刘文典看不起沈从文,闻一多等具有声望的大师,而且因为刘文典怒踹蒋介石。
相传刘文典怒踹蒋介石是在在他任安徽大学校长的时候,那时正值学生风潮势头比较强劲,1928 年 11 月,安徽大学也爆发了学潮。为镇压学潮,蒋介石亲临安庆,于是就要召见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的刘文典。但刘文典是何许狂人也,怎能让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呢,哪怕是你蒋介石。于是
当下他便高呼"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革命有功。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不仅如此,在与蒋介石见面之后,刘文典在气势上也一分不退让,对蒋介石竟以"先生"相称,而且在蒋介石向刘文典要学生运动敏感党员名单时,刘文典以强硬的态度拒绝给出,还骂蒋介石是"新军阀"。一直压抑愤怒的蒋介石终于爆发,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响亮的耳光。刘文典当然不甘被打,当众跳起一脚踢在了蒋介石的肚子上。蒋介盛怒之下要枪毙他,并当场羁押,不过最后也只是关了他 7 天,然后就给释放了。
之后刘文典怒踹蒋介石就在坊间流传开来,不同的人便有了不同的评价,但是无论世人如何评价,刘文典始终是一个被人崇敬的人物,因为他为人坦荡,敢于开口,这就是真君子吧。
刘文典抗日
说刘文典是国学大师无人敢质疑,他就是民国古典文坛的一朵奇葩,但是他犀利的文人风骨总让人误会他是一个消沉、颓唐、腐朽的,与现实脱离的文人。其实刘文典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抗日文化战士"。
古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践证明,这是千年良训。刘文典说,天底下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不知,凡事只要知道,就不再可怕。刘文典大师曾多次留学日本,他对日本的历史,经济,文化都很了解,刘文典正是秉承着"只有了解敌人,才能打败敌人"的理念,将手中的笔当作抗战的利剑,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的刺向敌人的心脏。
刘文典大师的抗战步伐,更是紧跟抗日战况。首先他在胡适主编的《独
立评论》发表万字长文。深刻剖析日本侵略中国的真正动机,惊醒世人,就连傅斯年也称赞"这是值得国人永久注意的好文章"。1933 年 4 月 10 日刘文典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发表《荒木贞夫告全日本国民书》警醒国人"知道日本统治者的意见、政策和野心"。
1942 年 11 月 13 日刘文典在《云南日报》发表的文章《第六纵队》激励国人坚持必胜的信念,毫不动摇的将抗日进行到底。1944 年 3 月 30 日刘文典在《云南日报》发表《日本败后我们该怎样对他》,文中刘文典对蒋介石放弃琉球群岛的做法进行指责,认为在琉球问题上是不能退让的。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刘文典国学大师是如何抗战的,他虽为人孤傲,但是对抗日毫不马虎,在抗战时期,他犀利的文笔给广大国民和前线抗战将士带了勇气和知识面帮助。
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各类奇才。就如民国时期的文坛一样,民国是中西方文化、中国古典文化与新文化相碰撞的年代,那个年代迸现出了一个个文学怪才,其中比较耀眼的就是代表古典文学的典型代表—刘文典。为什么说刘文典代表的是古典文学呢,因为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
说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是有依据的,因为刘文典一直研究的就是古典文学,他曾口出狂言"古今真正懂《庄子》的,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庄子本人,第二个就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一共半个!",虽说这句话似疯人疯语,但是就连陈恪寅教授都赞叹他对《庄子》的认识之深。
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是因为他对古典文学的狂热,让他心里只能装得下古风古韵。那刘文典是怎样瞧不起新文学的呢?他不仅很抵触新文化运动,排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且瞧不起以白话文成就而出名的沈从文,他从不掩饰自己瞧不起新文学。沈从文还曾遭到刘文典的公开侮辱,并且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一次跑空袭警报时,刘文典遇到同样跑警报的沈从文,就正言厉色地对沈从文说:"你跑什么?我跑,是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讲《庄子》了。"沈从文尴尬不已,但是并未计较,后转头走了。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朴实随性,狂狷耿直倒也不失可爱。
篇二: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大师刘文典故事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注重气节、 操守的传统, 不畏强暴, 不媚时俗。刘文典在安徽大学学潮中的表现, 即为其鲜明一例。
“北伐” 胜利之后, 南方气象一新, 各省都兴起办学之风。
1928 年, 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学校设在当时的省府安庆)
校长。
是年 11 月 23 日, 安徽学界爆发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学潮。
时恰值“虎而冠者” 蒋介石抵安庆, 见此情此景十分恼怒, 认为安徽学风不正、 学潮嚣张是共产党活动猖獗的反应, 决心严惩。29 日下午, 蒋介石传刘文典觐见。
而在此前, 刘文典就曾扬言:
“我刘叔雅非贩夫走卒, 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 挥之而去。
我师承章太炎、 刘师培、 陈独秀, 早年参加同盟会, 曾任孙中山秘书, 声讨过袁世凯, 革命有功。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其奈我何!
”
刘文典自视甚高, 蒋介石挟北伐之功, 更是盛气凌人。
两人一见面, 便展开了唇枪舌剑。
关于当时场景的描述, 至少有七八个版本。
笔者择其 3 例较为平实、可信者列于后:
“因有怨气, 见蒋时, 戴礼帽、 着长衫, 昂首阔步, 跟随侍从飘然直达蒋介石办公室。
见蒋介石面带怒容, 既不起座, 也不让座, 冲口即问:
‘你是刘文典吗? ’ 这对刘文典正如火上加油, 也冲口而出:
‘我字叔雅; 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 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
’ 这更激怒了蒋介石, 一拍桌子, 怒吼道:
‘无耻文人!
你怂恿共党分子闹事, 该当何罪? ’ 刘文典也应声反驳蒋介石所言为不实之词, 并大声呼喊:
‘宁以义死!
不苟幸生!
’ 躬身向蒋碰去, 早被侍卫挡住。蒋介石又吼:
‘疯子!
疯子!
押下去!
’ ” (《新文学史料》 2002 年第 4 期,刘兆吉/文)
“……蒋却一再追逼刘文典交出肇事学生。
刘文典‘出言顶撞’ , 蒋介石大为震怒:
‘尔事前不能制止, 事后纵任学生胡作非为, 是安徽教育界之大耻。
我此来为安徽洗耻, 不得不从严法办, 先自尔始。
’ 刘文典毫不屈服, 怒斥蒋介石为‘新军阀’ 。
蒋随即严令随从陈立夫, 将刘文典送交公安局关押。
” (《安徽师大学报》 1988 年第 2 期, 张正元、 杨忠广/文)
“见面时, 刘称蒋为‘先生’ 而不称‘主席’ , 引起蒋的不满。
蒋要刘交出在学生风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 并惩罚罢课的学生。
刘却当面顶了回去, 说:‘我这里只有教师学生, 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你是总司令, 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 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烦请委员长不要插手学校的事情。
’ 说到激烈处, 两人互相拍桌大骂, 一个骂‘你是学阀’ , 一个骂‘你是新军阀’ 。
蒋介石恼羞成怒, 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 并给他定了个‘治学不严’ 的罪名, 把他送进了监狱。
” (《近代学人轶事》 , 叶新/文)
刘文典终于被押进大牢。
蒋介石还扬言要“解散安大” 。
消息传出后, 安大师生立即组成“护校代表团” , 与安庆多所中学的学生400 余人, 聚集在省府前请愿, 要求释放刘文典, 收回关押、 开除学生的成命。同时, 安大教职员代表和皖省各界贤达, 联名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中国公学校长胡适。
刘文典夫人张秋华又去南京晋见蔡元培。
所幸, 蔡、 蒋、 胡分别致电蒋介石, 历数刘文典为人治学及任《民立报》 主笔时宣传革命的功绩, 劝蒋恕其一时语言唐突, 并“力保其无他” 。
一说陈立夫也从中斡旋。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 蒋介石最后放了人, 解散安徽大学一事也不再提起; 但附一前提——迫令刘文典“即日离皖” 。
当时学界盛传刘文典的一句名言:
“大学不是衙门” 。
那是刘文典对当局迫害进步青年的愤慨。刘在安大时, 曾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保护了一些进步青年学生。预科学生王某, 江西瑞金人。
某日, 国民党安徽省党部通知刘文典, 说王某是共产党员, 要他对其严加监视。
因说是“证据确凿” , 刘文典遂令校警丁某到王宿舍进行搜查, 还真搜出了“秘密文件” 。
刘文典于是立即叫传达室王裕祥送王某离校。
是日夜, 便衣特务来校搜捕, 扑了个空。
学校向当局推诿, 最后不了了之。
(《安庆文史资料》 总第 7 辑, 杨起田/文)
刘文典离开安大后, 于次年初拜访他的老师章太炎, 讲述了安大事件始末。章太炎听罢, 十分欣赏刘文典的气节, 于是抱病挥毫写下一副对联赠之:
“养生未羡嵇中散, 疾恶真推祢正平。
” 赠联巧妙借用汉末狂士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揭露了蒋的独裁专横, 颂扬了刘不畏强暴、 嫉恶如仇的气节。
自此, 刘文典从一个薄有文名的读书人, 成了 享有盛名的公众人物。
3 年后, 鲁迅先生以“佩韦” 为笔名, 作《知难行难》 (1931 年 12 月 11日《十字街头》 第一期)
, 文中说:
“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 因为不称‘主席’ 而关了好多天, 好容易才交保出外。
” 鲁迅在评述刘文典的同时, 还幽了胡适一默:
“老同乡 , 旧同事, 博士当然是知道的, 所以‘我称他主席!
’ ”
香港的高伯雨说得更精彩:
“为什么会时时想到刘文典先生呢? 我就是欣赏他有狂态。
当 1929 年前后蒋介石不可一世的时候, 刘先生一如他的老师章太炎曾经藐视袁世凯那样, 对着蒋面前敢‘哼’ 他, 是真名士, 非胡适之、 朱家骅等人所及。
” (《香港信报· 听雨楼随笔》 )
当年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 被袁软禁。
袁逼他求饶, 但章宁死不屈, 用七尺宣纸篆书“速死” 两个大字贴在壁间, 以示决心; 还托人买坟地, 自题五字碑文, 以死相抗。
直至袁病死, 章才被释放。
爱惜羽毛
除了勇斗蒋介石, 刘文典的气节还不止于此。
刘师培是刘文典的业师, 他十分敬佩老师的学问。因刘师培后来投靠袁世凯,在思想上消极保守, 刘文典从此便很少与之往来, 言谈中也鲜少提及他。
在“国民代表打国民” 的那天晚上, 刘文典在给胡适的信中说:
“典这两天眼看人类十分堕落, 心里万分难受, 悲愤极了, 坐在家里发呆, 简直拣不出一句话来骂那班‘总’ 字号和‘议’ 字号的禽兽。
” (《刘文典全集》 卷四, 第 802页)
不过后来, 他还是禁不住嬉笑怒骂了一番解气:
“想起这些人来, 也着实觉得可怜, 不想来怎么的骂他们, 这总之还要怪我们自己。
假如我们有力量收买了他们, 却还要那么胡闹, 那么这实在应该重办, 捉了来打屁股。
可是我们现在既然没有钱给他们, 那么这也就只好由得他们自己去卖身罢了!
” ( 《北大感旧录·刘叔雅》 , 周作人/文)
1931 年, 粤系军阀陈济棠(反蒋派)
知道刘文典反蒋, 曾多次函请刘赴粤共事, 并汇来重金相聘。
刘却决然婉谢, 将巨款退回, 叹曰:
“正当日寇侵华,山河破碎、 国难深重之时, 理应团结抗日, 怎能置大敌当前而不顾, 搞什么军阀混战?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 (《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年第 2 期)
同年“九一八” 事变后, 东三省沦陷, 举国上下同仇敌忾。
北平爱国青年学生为敦促国民党政府抗日, 卧轨请愿。
刘文典积极支持当时在辅仁大学读书的长子刘成章参加请愿。
刘成章因体质差, 卧轨时受了风寒, 请愿归来后患病亡故。这更激发了刘文典对日本人的仇恨。
1937 年北平沦陷后, 刘文典未能及时南下。
日本人通过周作人等多次劝诱,请他出山教学、 任伪职, 都被刘断然拒绝。
刘的态度激怒了日本人, 他们两次搜查刘在北平北池子骑河楼蒙福禄馆三号的寓所。面对日本人的搜查, 刘横眉冷对。他本善日语, 但却以“发夷声为耻” , 在日寇面前不讲一句。
他常以“国家民族是大节, 马虎不得, 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告诫自己。
(《刘文典传略》 ,诸伟奇/文)
。
此后, 在友人的帮助下, 刘文典只身辗转来到西南联大。
见到比他晚到昆明的吴晓玲教授, 刘便向其打听周作人的景况。
吴说周以“家中还有老小” 为托词未出来, 刘文典气愤地说:
“连我这个吸鸦片的‘二云居士’ 都来了 , 他读过不少的书, 怎么那样不爱惜羽毛呀!
” (《忆刘叔雅先生数事》 , 吴晓玲/文)
刘文典的四弟刘管廷本与他同居一寓, 但刘管廷在冀东某日伪政府谋到一个差事后, 刘文典十分气愤, 先以有病为由“不与管廷同餐” , 后又说“新贵往来杂沓不利于著书” , 逐其迁居。
全国解放前夕, 胡适打算把刘文典弄到美国, 并已为其联系好了学校, 还为他一家三口办好了签证, 买好了机票。
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 刘文典却拒绝了胡适的安排, 并说道:
“我是中国人, 我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
文人本色 刘文典不拘常规, 别开生面, 不仅表现在讲课中, 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曾形容在大学任教时的他:
“记得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候, 喜洋洋坐在三院七号教室里, 满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流的风采。
可是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
看啊!
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 两颧高耸, 双颊深入; 长头高举兮如望空之孤鹤; 肌肤黄瘦兮似僻谷之老衲; 中等的身材羸瘠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身里边打架, 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
状貌如此, 声音呢? 天啊!不听时犹可, 一听时真叫我连打几个冷噤。
既尖锐兮又无力, 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
”
刘文典上课前, 先由校役带一壶茶, 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
讲到得意处, 便一边吸旱烟, 一边解说文章精义, 连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时他是下午的课, 一高兴讲到 5 点多钟才勉强结束。
有人称刘“俨如《世说新语》 中的魏晋人物” 。
有一次, 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 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
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 这时, 他却忽然宣布说:
“今天提前下课, 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 原来, 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 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 。
届时, 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 刘文典坐在中间, 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 生动形象, 见解精辟, 让听者沉醉其中, 不知往返。
在西南联大时, 刘文典教学生写文章, 仅授以“观世音菩萨” 5 字。
学生不明所指, 刘解释说:
“观, 乃是多多观察生活; 世, 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 菩萨, 就是救苦救难、 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 学生闻言,无不应声叫好。
刘文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 持论多有“索隐派” 的色彩。
有一次, 他原定在西南联大一小教室中开讲《红楼梦》 , 后因听讲者太多, 容纳不下, 只好改在教室前的广场上去讲。
届时, 早有一批学生席地而坐, 等待他开讲。
其时天已近晚, 讲台上已燃起烛光。
不久, 刘文典身着长衫, 慢步登上讲台, 缓缓坐下。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 从热水瓶里为刘斟茶。
刘从容饮尽一盏茶后, 霍然站起, 如唱“道情” 一般, 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
“只、 吃、 仙、 桃、 一口, 不、 吃、 烂、 杏、 满筐!
” 然后拿起粉笔, 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滁” 4 个大字, 并解释说:“元春省亲大观园时, 看到这幅题字, 笑道:
‘“花滁” 二字便好, 何必蓼汀? ’‘花滁’ 反切为薛, ‘蓼汀; 反切为林, 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
”
刘文典自称“十二万分” 佩服陈寅恪, 二人曾在西南联大共事。
刘曾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
“这是陈(寅恪)
先生!
” 然后, 又翘起小拇指, 对向自己说:
“这是刘某人!
”
一日, 刘文典跑警报时, 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 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 行动更为不便, 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陈的寓所, 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
同学要搀刘, 刘不让, 大声叫嚷:
“保存国粹要紧!
保存国粹要紧!
”让学生搀扶陈先走。
刘文典一意钻研古典文学, 很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认为“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 。
一日, 有人偶尔问及当时以《激流三部曲》 名噪一时的巴金, 他沉思片刻后, 喃喃地说:
“我没有听说过他, 我没有听说过他。
”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当教授时, 对讲授语体文写作的作家教师沈从文甚有偏见。
当他获悉联大当局要提升沈为教授时, 勃然大怒, 说:
“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 他该拿 400 块钱, 我该拿 40 块钱, 朱自清该拿 4 块钱。
可我不给沈从文 4 毛钱!
他要是教授, 那我是什么? ”
在讨论沈从文提升为正教授的教务会议上, 大家都举手同意, 唯有刘文典表示不满。
他说:
“沈从文是我的学生。
他都要做教授, 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 ”
有一次警报响起, 刘文典挟着一个破布包, 从屋里蹿出来, 就往郊外的山野方向逃窜。
在路上, 他正遇到沈从文夺路而奔。
刘文典顿时火起, 停住脚步, 侧过身对沈大声骂道: “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 为学生讲《庄子》 ; 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 可你这个该死的, 跑什么跑啊!
”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 出版了十卷本的《庄子补正》 。
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问起古今治庄子的得失, 他大发感慨, 口出狂言道:
“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 的, 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庄周, 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 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 时, 吴宓等几位重量级国学教授便前往听讲。
刘见了并不打招呼, 旁若无人地闭目演讲。
当讲到自己认为出彩的节骨眼上, 便戛然而止, 抬头张目望着坐在教室最后排的吴宓, 慢条斯理地问道: “雨僧兄以为如何呵? ” 吴闻听后立即起立, 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 “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
”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刘叔雅》 中这样描绘刘文典:
“叔雅人甚有趣, 面目黧黑, 盖昔日曾嗜鸦片, 又性喜肉食。
及后北大迁移昆明, 人称之谓‘二云居士’ , 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 适投其所好也。
好吸纸烟, 常口衔一支, 虽在说话也粘着嘴边, 不识其何以能如此, 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
性滑稽, 善谈笑, 唯语不择言。
”
张狂不羁的刘文典在联大也引起过风波:
1943 年, 联大中文系代主任闻一多拒不发放他的教授聘书, ...
篇三:国学大师刘文典之死
INESE TALENTS2010.9
45CHINESE TALENTS
2010.9
45人物人生奇 才 轶 事刘 文 典 (1889- 1958), 字 叔 雅, 安徽合肥人,祖籍怀宁。1906 年入安徽公学读书,师从陈独秀、刘师培,很受两位老师的赏识,在思想上、治学上也深受恩师的熏陶和影响。1907 年加入同盟会。1909 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同时随章太炎学《说文》 ,听章士钊演讲,爱国主义思想日趋成熟。辛亥革命成功后, 刘文典回国, 在上海同于右任、邵力子等办《民立报》 ,以刘天明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民主、反袁的文章。1913 年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人、范鸿仙,两人身亡,刘文典手臂中弹。孙中山“ 第二次革命” 失败后流亡日本,刘文典也再渡扶桑,参加了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的秘书,积极从事反袁活动。袁世凯倒台后,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成果被葬送。刘文典感到苦闷、彷徨和失望,从此远离政治,立志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 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新青年》杂志的英文翻译和编辑,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教授,直至病逝。刘文典精通英、德、日、意等语言,学贯中西,他的巨著《淮南子鸿烈集》和《庄子补正》震动学界,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同时又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以国内庄子研究的权威自命。他每次上课讲《庄子》时,开头第一句总是说 :“《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 言下之意是如果他不懂《庄子》 ,别人就更不懂了。在西南联大时,曾有人向他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口出狂言说 :“ 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就是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
” 刘文典连大文学家沈从文都看不起,沈从文升教授评议时他竟然说 :“ 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 ? 我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 有人说,他是与辜鸿铭齐名的北大怪人。但刘文典并不是对谁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 精通十四种语言, 人称“ 教授之教授”、 “ 大师之大师” 的陈寅恪先生他就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 : 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疾风彰劲草刘文典有一身为信念、为朋友 “ 两肋插刀” 和不畏权贵的“ 傲骨”。刘文典与陈独秀是同乡、同事,亦师亦友,又是思想相通的精神知己。刘文典为信念、为维护陈独秀不遗余力。1918 年有个叫易乙玄的写了一篇诘难陈独秀的文字《答陈独秀先生“ 有鬼论质疑”》 ,刘文典马上援手,做了一篇《难易乙玄君》进行反诘。他与陈同站在辩证唯物论的同一营垒中。1919 年 6 月,陈独秀被捕。刘文典积极参加学界的签名活动,还动员安徽旅京同乡会的各界知名人士一起进行积极营救。更为可贵的是,陈独秀出狱后,刘文典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毅然把陈独秀隐藏在了自己家里。刘文典的业师刘师培则是个相反的例子。刘文典十分敬佩老师的学问,但因刘师培后来投靠袁世凯,刘文典从此便很少与之往来,言谈中也很少提及他。刘文典“ 傲骨” 最被世人称道的例子是他敢于顶撞蒋介石。1927 年 8 月,刘文典受安徽省政府之聘,到当时的安徽省首府安庆筹办安徽大学。他任文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代行校长之职。
次年 11 月 23 日,安庆发生较大规模学潮。29 日,蒋介石到安庆视察,召见刘文典。只见来者瘦骨嶙峋,长可扫地的长衫,破旧不堪 ; 皮鞋没有擦油,既破且脏。素来讲究仪容的蒋介石很是光火, 问 :“ 你就是刘文典 ?” 刘文典答 :“ 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
” 蒋要刘交出在学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刘说 :“ 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 蒋介石大怒,把刘文典关进监狱。
此事在全国的教育界、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后来,由于蔡元培、蒋梦国学大师刘文典■
励 志
46
中国人才
2010.946
中国人才
2010.9人物人生人物人生麟和胡适等说情、力保,陈立夫又从中斡旋,蒋才以“ 即日离皖” 为条件,释放了刘文典。
刘文典的老师章太炎听说此事后,在病中特意作对联相赠 :“ 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弥正平。
” 对他的气节甚为赞赏。鲁迅先生也曾在文章中提及此事。刘在安大曾保护过进步学生。某日,国民党安徽省党部通知刘文典说预科学生王某是共产党员,要他严加监视。刘文典遂命令校警丁某到王宿舍进行搜查,还真搜出了“ 秘密文件”。刘文典立即叫传达室王裕祥送王某离校。是日夜,便衣特务来校搜捕,扑了个空。爱国显风骨在民族大义面前,刘文典又有着满腔爱国激情和一身铮铮铁骨。1931年,粤系军阀陈济棠(反蒋派)知道刘文典反蒋,曾多次函请刘赴粤共事, 并汇来重金相聘。刘决然将巨款退回,叹曰 :“ 正当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之时,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当前而不顾, 搞什么军阀混战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九一八” 事变后,北平爱国青年学生为敦促国民党政府抗日,卧轨请愿。刘文典积极支持当时在辅仁大学读书的长子刘成章参加请愿。刘成章卧轨时受了风寒,请愿归来后患病亡故。这更激发了刘文典对日本人的仇恨。1937 年北平沦陷后,日本人通过周作人等多次劝诱,请刘文典出山教学、任伪职,都被刘断然拒绝。面对日本人两次搜查寓所,刘横眉冷对。他本精通日语,但却以“ 发夷声为耻”,在日寇面前不讲一句。他常以“ 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告诫自己。后在友人的帮助下,刘文典只身辗转来到西南联大。后见到比他晚到昆明的吴晓玲教授,刘便向其打听周作人景况。吴说周以“ 家中还有老小” 为托词未出来,刘文典气愤地说 :“ 连我都来了,他读过不少的书,怎么那样不爱惜羽毛呀 !”刘文典的四弟刘管廷本与他同居一寓,但刘管廷在冀东某日伪政府谋到一个差事后,刘文典十分气愤,先以有病为由“ 不与管廷同餐”,后又说“ 新贵往来杂沓不利于著书”,逐其迁居。全国解放前夕,胡适力劝刘文典去美国,并已为其联系好了学校,还为他一家三口办好了签证,买好了机票。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刘文典拒绝了胡的安排 :“ 我是中国人,我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刘文典赠夫人的《有感》一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与风骨 :“ 故国飘零事已非,江山萧瑟意多违。乡关烽火音书断, 秘阁云烟典籍微。岂有文章千载事,更无消息几时归。兰成久抱离群恨,独立苍茫看落晖。
”
桃李感教泽作为一名教授,刘文典极其看重身为教师的职责。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家离学校较远。当时日本飞机常来轰炸,但他从不缺课。他说 :“ 国难当头,宁可被飞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在云南大学时,刘文典年事渐高。为了让他集中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学校一度没排他的课。但他坚持要上课,并声色俱厉地说 :“ 教授怎能不教书 ? 不教书就是失职 !”严格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的刘文典教授,在讲课时却又另是一番风采。他往往不拘常规,自己也没有一定之规,别开生面。
刘文典开的课很多,在北大时多达10 门。他授课既注重疑难字句的考订,又不囿于繁琐的训诂,善于旁征博引。他不喜照本宣科,往往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学生循循诱导。对学生不得要领地乱用参考书,他诙谐地说 :“ 去神庙烧香拜佛,烛光闪闪,烟雾袅袅,神佛真容常常模模糊糊、影影绰绰,只有拨开云雾,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在西南联大有一学期, 刘文典开《文选》课。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他就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中的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下午的课,他一高兴讲到 5 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有一次,他上了半小时,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同学们以为他要开讲新课。他忽然宣布说 :“ 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 。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生动形象,见解精辟。同学们也听得入了迷,觉得是一次难得的享受。文史大家游国恩、王力、张中行、任继愈等都曾沐浴过刘文典的教泽。谈到他的课,张中行在《刘叔雅》中曾津津有味地说 :“ 一次是讲木玄虚《海赋》 ,多从声音的性质和作用方面发挥,当时觉得确是看得深,谈得透。又一次,是泛论不同的韵的不同情调,说五微韵的情调是惆怅,举例,闭着眼睛吟诵‘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憔悴不胜衣。
’ 念完,停一会,像是仍在回味⋯⋯对他的见解,同学是尊重的。
”他的学生宋廷琛则回忆说 :“ 当他解说《海赋》时, 不但形容大海的惊涛骇浪,汹涌如山,而且叫我们特别注意到讲义上的文字。留神一看,果然满篇文字多半都是水旁的字,叔雅师说姑不论文章好坏,光是看这一篇许多水旁的字,就可令人感到波涛澎湃瀚海无涯,宛如置身海上一般。
”每逢讲授诗歌,刘文典还常常摇头晃脑、浅吟低唱,每到激越处则慷慨悲奇 才 轶 事
CHINESE TALENTS
2010.9
47CHINESE TALENTS
2010.9
47歌。他不仅自己吟诵,还要求学生模仿,对不遵命的学生则打比方点拨 :“ 诗不吟,怎知其味 ? 欣赏梅先生 ( 兰芳 ) 的戏,如果只是看看听听而不出声吟唱,怎么能体会其韵味呢 ?”一次他讲庄子时,大名鼎鼎的吴宓(号雨僧)教授也在教室最后一排旁听。刘文典照例是半闭着眼睛讲,每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时,总是抬头睁眼向最后看,问道 :“ 雨僧兄以为如何 ?” 吴宓每次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 :“ 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 惹得全场人为之暗笑。刘文典讲《红楼梦》 ,由于听众太多,讲座由小教室迁到室外小广场,刘则秉烛讲授。刘文典身着长衫登台,一女生为他斟茶。他忽然有板有眼地念出了开场白 :“ 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 ; 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 今天给你们讲四字就够!” 接着在身旁小黑板上写了“ 蓼汀花淑” 四个大字,然后大抒己见。曾国藩用人■
汤新明曾国藩是中国近现代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曾高度评价过他。毛泽东说 :
“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 :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 “ 足为吾人之师资”。而近百年来斥骂曾国藩为“ 曾剃头”、卖国贼、汉奸者,也不乏其人。对曾国藩政治上的评价,今天没有定论,但在曾国藩会识才用才这一点上,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异议。李秀成曾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 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 善识人才”。鉴人之术史称,曾国藩“ 尤善相士”,即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 3 个年轻人。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曾国藩暗暗观察这几个人。只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用眼睛观察着房屋内的摆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 另外一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 ; 剩下的那个年轻人相貌平庸,却气宇轩昂,背负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浮云。曾国藩又观察了一会儿,看云的年轻人仍旧气定神闲地在院子里独自欣赏美景,而另外两个人已经颇有些不耐烦。在与这 3 个年轻人的交谈中,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自己客厅摆设的那个年轻人和自己谈话最投机,自己的喜好习惯他似乎都早已熟悉。相形之下,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就不是那么出众了。不过,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虽然口才一般,却常常有惊人之谈,对事对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此后出人意料的是,对谈话最投机的年轻人,曾国藩只让他做了个有名无权的虚职 ; 很少说话的轻人则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 ; 而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被派去军前效力,曾国藩还再三叮嘱下属,这个年轻人要重点培养。李鸿章对此安排颇不理解,曾国藩说出了用人的秘诀 : 谈话最投机的年轻人善于投人所好,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托付大事 ; 第二个年轻人遇事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个管具体事务的小吏 ; 最后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的时间,却不焦不躁,竟然还有心情仰观浮云,就这一份从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