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百年历程、鲜明特征及其基本经验(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百年历程、鲜明特征及其基本经验(完整),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百年历程、鲜明特征及其基本经验 作
者:
张振
作者简介:
张振,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
原发信息:
《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21 年第 20213 期 第 1-10 页
期刊名称:
《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
2021 年 07 期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始终起着引领方向、指明道路、凝聚思想、激励斗志的重要作用,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话语权建设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回顾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百
年历史,总结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经验,对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意义重大。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逻辑起点与百年历程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建构符合时代主题和党的历史任务需要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建党之前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逻辑起点。此外,依据时代主题和党的历史任务的实践场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可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竞争与夺取阶段(1921—1949)、确立与巩固阶段(1949—1978)、调适与创新阶段(1978—2012)、自信与发展阶段(2012—)。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有所差异,围绕着不同时代主题形成了与之相应的话语体系,但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践行初心使命的这条主线。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逻辑起点。二十世纪初,各种社会思潮来势汹涌、诸多学说流派争鸣斗胜,马克思主义就是其中一员。马克思主义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始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此后在李大钊等人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下逐渐深入人心。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展开了激烈论争,同时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密切结合,在理论论争和实践斗争中一步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和群众基础,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随着各地党的早期组织先后建立
以及富有成效地工作,最终促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于 1921 年 7 月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旗帜鲜明地把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过程中的里程碑,开启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由弱到强的伟大建构历程。
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先后建构了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复兴话语,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核心内容。1921—1949 年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在理论上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中国革命的阶级力量和中国革命的前景目标,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在井冈山、中央苏区和延安等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强化党内理想信念教育,面向人民群众宣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日益成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武器,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农村革命道路,先后培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鲜明特征的革命文化,初步建构了由革命理论、革命道路和革命文化所构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1949—1978 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历史方位中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阶段。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中国共产党在继承
和借鉴中国革命经验及苏联社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话语体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实现了“以俄为师”到“以俄为鉴”的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不断向前推进,其间虽经历了一些严重曲折,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未曾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未曾改变。1978—2012 年是调适与创新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果断摒弃了旧思维、旧观念和旧体制的严重束缚,及时迅速地建构了以改革话语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突出成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若干重大问题,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分析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复杂的发展形势,站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复兴话语体系的建构,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构的意识形态复兴话语体系最突出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对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起着统领作用。
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始终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紧密结合,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互动协调的动态演进过程。回顾建党百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既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加强党的领导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既是纵向历史演进与横向互动发展的结合,也是国内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与对外话语宣传的结合,共同交汇为中国共产党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丰富实践,是新时代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源泉和宝贵财富。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鲜明特征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沿着选择马克思主义,建构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复兴话语的历史脉络演进,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实践。在这一历史构成中,中国共产党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现出了具有顺应时代、围绕中心、系统思维的战略视野,形成了一脉相承、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体现出民族性、人民性、斗争性的话语特色等鲜明特征。
一是具有顺应时代、围绕中心、系统思维的战略视野。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战略思维,从时代高度、现实深度和历史厚度等方面推进党的意识
形态话语权建构,紧紧围绕着时代主题规划方向和擘画蓝图,紧扣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因时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成为推进治国理政各项事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思想因素,充分发挥其促进利益整合、政治认同、文化引导、组织动员等多种功能,为全党全国全军巩固共同理想信念夯实了思想之基。
二是形成了一脉相承、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处理好继承、借鉴、发展和创新的关系,自觉遵守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内在规律,对不同历史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史方位、重要作用、主要任务、方式方法等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是体现出民族性、人民性、斗争性的话语特色。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充分吸收和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并在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力与战斗力,深刻体现了民族性、人民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话语特色,这是党的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经验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世界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叠加,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也随之面临着诸多挑战。“历史是最好的教
科书”,全面回顾和深入总结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处变不惊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维护和巩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其一,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史主线。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历史一直处于动态演进、发展变化之中,随着时代主题、中心任务、阶段目标的转变而相应改变,但贯穿始终的历史主线——建设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未改变。从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起点开始,建构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和改革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阶段;建构新时代复兴话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阶段。从自觉到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愈发坚实、前景无限光明。概言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大彰显了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复兴话语的传承与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崇高目标。当前,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历史主线而开展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开辟新局。
其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旗帜鲜明地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建立起宣传组织部门,在社会各群体中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较早地确立了党管宣传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更
加重视,将其作为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对风险,抓住战略机遇并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由此可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领导始终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和创新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全面领导,根本在于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沿着正确的理论方向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在党的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和管理权,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一个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国之昌盛,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党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新时代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才能为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夯实基础。
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关键在于其始终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等等,实现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江泽民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本质要求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