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8篇

时间:2022-08-17 0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8篇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1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和对策 摘要伴着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城市与乡镇之间交汇区域的管理存在着人口管理难度大、缺乏强有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8篇,供大家参考。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8篇

篇一: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和对策

  摘 要 伴着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城市与乡镇之间交汇区域的管理存在着人口管理难度大、缺乏强有力的治安管理、各个利益矛盾难以有效调解等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分析广西某社区管理的现状入手,然后分析这些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结合实际管理经验,提出利用创建新型的管理机制、建设优良的管理队伍等对策做好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社区管理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地域所有结构之中,城乡结合部是一个较为关键的组成结构之一,它是乡镇环境与城市环境相交汇的过渡地域,是乡镇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互浸透、经济环境发展特殊,但有相对较为活跃的地域。某些地理专家对这地域开展探究之后提出了“城乡结合部”、“城郊”、“城市边缘带”、城乡影响区域“等多元化的名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因为城市管理措施从原本封闭式变革为相对开放的形式,致使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大批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功能区渐渐向郊区扩展,进而出现了城市向乡镇“进军”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的阶段,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城市

 2 郊区与乡镇交界的区域土地很大一部分都被征用,渐渐地乡镇居民从农民变成市民,这些城郊区域的社区也慢慢被城市圈纳入其中。这种城市扩大化与乡镇城市化衍生了大批量的“第三类社区”,也就是城乡结合社区。

  在社区相关研究里面,往往会分成两类社区,一个是城市社区,另一个则是乡村社区。所以,“城乡结合部社区”则指介于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之间的第三类社区品种。这种社区既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社区品种,也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户籍管理、土地征购等政策体系之下的产物。这种社区在推动我们国家城市化发展、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因为其观念碰撞、多方利益冲突等因素又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及社会的稳步发展脚步,在该种社区中各类违法犯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力度,进而确保该种社区中的社会及经济稳定前进。

  一、广西某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现状

  广西某城乡结合部社区位于南宁市江南区五一路中下段,是 2009 年新成立的社区,由原先三个老居委会共同构成,2011 年又新纳入一个农转非小区。该城乡结合部社区当前共有常住人口 3520 户,总共包含有 8540 余口居民。该社区管理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管理难度大。

 3

 城乡结合部社区由于是乡镇人口与城市人口共同居住在一个社区之中:有较多租住人口,往往会成为外来务工人士的租住首选社区;社区中有较大批量的无业人员,而这些无业人员既有该社区原居民中的失业工作人员与外来务工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士;而在社区中也常常会由于社会分层清晰而出现小群体分类聚集等较为严重的社会现象,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二)缺乏强有力的治安管理。

  城乡结合部中有大批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这些人员违法犯罪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治安管理相关工作很难开展下去。该社区相关部门平均每月会接到 3~4 起报案,大多都是抢劫、盗窃之类的案件。而且犯罪行为大都是发生在黎明又或者是深夜,案发地点也多集中在建筑工地、住宅楼角落等偏僻的地方。

  (三)各个利益矛盾难以有效调解。

  城乡结合部社区中有许多小区居民由于在征地中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以较为便宜的价钱得到了城市住房,但是有许多居民由于居住环境差异、住房面积不对等方面的问题而出现心理差异。他们觉得自己是吃亏的一方,希望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能给自己补贴。另外,在低保的问题上,也有小部分居民认为社区管理部门做事不得力,对相关部门产生消极的情绪。

 4

 (四)社区自身管理缺陷。

  在该社区仅有几名社区管理工作员工,包括有管理计生相关工作的员工、管理低保工作的员工、管理综合治理兼城管相关工作的员工、社区委员书记、社区副主任。虽然有较为合理的管理工作人员配置,然而有些一个员工兼顾两份工作的情形难免给员工加大了工作难度及压力。而且在这些管理工作人员中还有的是来自于附近某工厂选调的工作人员,这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上岗培训。另一方面,该社区所实行的管理体制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及针对性,制定缺乏专业性,不够严谨,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该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广西某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因为该社区存在着种种管理方面的问题,增强社区管理的力度成为大势所趋的一项工作,而研究问题的原因则是处理好现今该社区管理问题的前提工作。

  (一)人口方面的原因。

  由于该社区有较大一部分人口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人口的特点就在于流动性大,在这部分人之中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家庭真实住址不同于其户籍上登记的地方,社区管理工作者很难得到他们的档案,这就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二)文化方面的原因。

 5

 所谓的社区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区域、特定文化条件之下社区成员一起创建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形态,包含有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价值理念、社区精神等等。

  在城乡结合部社区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形态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导致这区域不同性质的文化冲击的机率加大,在碰面的时候,既有可能出现互补的情形,也有可能出现矛盾的时候。例如该社区的城市文化,主要是以业缘作为其主要方面,既有表现当代文明的积极一面,同时也有缺乏沟通、缺乏群体意识、邻里不和谐等消极的一面。

  (三)硬件设施不过关。

  首先是缺乏社区居民娱乐建设等相关设施。该社区当前共有土地四百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三百多平米的老年活动用房、休闲小乐园、社区办公,以上硬件设施虽然可以达到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基本需求,然而却不能达到社区其他角落居民的需求。其次是生活配套商店较少,没有固定的买卖场所。比如,附近居民只有在早上八点至九点,以及下午五点至六点这两个时间段在路边的小摊上买菜,这就给其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三是道路两旁路灯较少,路边杂草较多,还有很多的建筑工地,这就给其生活造成较大的隐患。

  三、做好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社区治理的相关配套制度与政策。

  社区治理涉及城乡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社区

 6 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相关配套制度与政策的完善。要彻底解决社区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户籍、土地、就业、社会保障和管理等制度,包括建立社区户籍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与城市的一元化管理制度;研究和规范集体土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土地和房产市场的统一管理制度;建立与城市统一的社区村民失业、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等。而这些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这就需要在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由政府各相关部门联合协作,逐步建立起一套有效解决社区问题的综合保障制度与政策体系。

  (二)建设优良的管理队伍。

  要加强社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人员配置不宜出现一人兼多职的情况,以保证工作质量,一是根据城乡结合部人口组成的特殊情况,成立社区委员管理会,下设居民组长,赋予其协助管理的职能,以减轻社区管理者压力。三是提高社区自治,加强社区自治组织、服务组织等组织建设,支持社区自治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实现自治。

  (三)建设安定的社区环境。

  要加大社区治安力度,需充分发挥居民的力量,和社区管理者一起加大监督和治理力度。一是特殊地段的社会治安问题,小路、住宅角落等要通过日常的严格管理将隐患排除。二是要加强社区治安基础性工作,具体组织群众力量监督治

 7 理,教育群众遇到突发情况时应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三是完善硬件设施,如增加路灯、修剪草丛、给施工地带加固围栏等。□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2]凌健.杭州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它山之石,2012.

篇二: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12 年第 3 期总第 161 期2012 年 5 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No. 3,2012May. 2012中 国城乡 结合部的问题及对策:以利益关系为视角王娟常征内容提要:

 城乡 结合部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前沿地带, 各种社会问 题和矛盾最集中 , 能否合理解决这些矛盾关系 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关系 到我国能否实现城乡 可持续发展。

 文章阐释了城乡 结合部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并以城乡 结合部不同 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为主线来分析城乡 结合部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冲突,提出 政府有责任对引 起冲突的利益关系 进行调整, 并针对不同 的利益主体提出 了 具体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城乡 结合部利益关系城市化社会问题中图分类号:

 C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 3947( 2012)

 03- 0163- 11作者简介:

 王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常征,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讲师。城市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 向城市集中, 城市聚集效益明显;第二个阶段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群区的形成; 第三个阶段表现为“逆城市化”趋势,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 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和乡村的双向发展,城乡结合部就是双向发展的过渡地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越深入,这个过渡地带越明显,越具有独立性。

 不可否认的是,城乡结合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备多种优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沿地带。

 但是,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影响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出现了尖锐的矛盾, 能否合理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一、城乡 结合部的界定及特征城乡结合部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过渡地带,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城乡结合部问题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 主要集中在地理学、 社会学、 规划学等领域。之后的大部分研究者也都是从空间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这一概念。中国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激增,特别是一些沿海大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导致城市规模和用地不断蔓延,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城中村、城市郊区交通和环境问题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开始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得到重视, 如 1988 年广州市规划局首次对城乡结合部进行了界定( 罗彦、周春山,2005)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城乡结合部也如国外一样有多个称谓, 如“郊区”、“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带”、“城市交错带”。

 城乡结合部这个称谓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我国规划界与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的, 他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市区与郊区交错分布的接壤地带”( 陈佑启,1996)

 。

 笔者认为众多称谓指代的是同一个区域, 只是各自 的侧重点不同,由于本文以利益关系的视角来研究这一区域的问题, 因此决定采用“城乡结合部”这一更能凸现该区域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概念。

 关于如何界定城乡结合部, 我国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多种定义。

 笔者比较赞同黄公元的说法。

 他对城乡结合部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别,认为狭义( 严格意义)

 的城乡结合部应具备三个规定:

 一是与城市建成区毗连,兼具城市与乡村的某些功能与特点, 但在行政上不属于城区街道管辖, 而属于郊区乡( 镇)

 管辖;二是非农产业发达, 在经济收入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中都占有较大比重,但仍然存在一定量的纯农业和兼业农业, 且兼业农业在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是人口密度介于城市建成区与一般的郊区乡村之间。

 广义( 宽泛意义)

 的城乡结合部除了包括狭义的城乡结合部以外,还可包括一些虽不完全具备狭义的城乡结合部的上述三个规定但又与之有较多相似点的以下两类区域:

 一是虽已列入城区街道、居委会管辖, 但城市基础设施与功能还不够健全、完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与郊区农村犬牙交错的区域;二是郊区乡村中由于有某些特殊的原因而与城市建成区有特别密切联系的区域, 如建有城市污水处理站、城市垃圾处理站、城市水源供应站等设施的区域, 近郊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地、风景旅游区、花园别墅式住宅小区和度假区、大中专院校所在地等区域,以及连接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黄公元,1998)

 。由于要研究的是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宽泛也比较系统的问题,而城乡结合部本身又是一个处于过渡之中的区域,因而笔者打算研究广义上的城乡结合部,以提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观点。

 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 界线的动态性。

 城乡结合部的边界是经常变动的、 不稳定的、 模糊的。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非常形象的假设,把城市假想成一个圆, 城市中心即是圆心, 城乡结合部即是圆周,城市这个圆不断扩大,作为圆周的城乡结合部也随着扩大( 周大鸣、 高崇,2001)

 。

 这样,原有的城乡结合部就发展成为城区,周围的乡村成为新的城乡结合部。

 因此, 城乡结合部可以被看作城市边缘地区由乡村走向城市这一都市化过程的中间阶段。

 城乡结合部界限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

 同时,城乡结合部的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特征。

 有学者用非农产业用地和非农人口所占比重来区分城乡结合部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非农产业用地和非农人口( 指区域范围内人口密度的增加,包括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

 的比重在整个地域范围内占 30% 以下为初级阶段;占到 30% 到 60% 为中级阶段;占 60% 以上为高级阶段( 魏娜,2004)

 。2. 发展的过渡性。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乡村双向发展的过渡地带, 所以其过渡性也体现在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个方面,一是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大,农村建制地逐渐划归城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大规模、快速过渡,使得城46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 刊)2012 年第 3 期

 乡结合部初步具备了工业、商业、居住区及其他职能, 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但转变得并不彻底,仍保留了乡村的某些景观、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

 二是城市郊区化,城市本身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制造业向周边转移,城市的居民也会到周边居住,成为建成区工作性流动人口的主要扩散地, 这样郊区本身既吸引了农村的劳动人口,同时也吸收了城市居民。

 在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城乡并存的格局。

 所以,城乡结合部面临着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与发展的问题。3. 城、乡的融合性。

 城乡结合部具有相对独立性, 既脱离了传统的乡村系统, 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大系统中来,它本身自成一个系统,在这里,二元社会体制并存,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最终达到相互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城市。

 在功能定位上,城乡结合部主要以城市需求为发展动力,更多地发展成为城市的农副产品基地、工业开发区、商品集散地和仓库物流中心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区。4. 交叉性。

 城乡结合部的突出特点是“三交叉”,即城乡地域交叉,郊中有城, 城中有郊,且互相“插花”的地块越来越多; 农( 民)

 居( 民)

 生活交叉, 城市、 乡村风貌并存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飞地”现象仍然存在,由此也加重了农民、居民生活交叉的现象。

 从单个家庭、邻里、社群、村庄到社区,既像城市又像乡村。总之,城乡结合部是由乡村向城市逐渐过渡的地带, 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 它既不同于城市又异于乡村。

 正是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鲜明的特征使得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所在地,为大城市缓解人口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等等。

 同时,由于它是城乡的过渡地带,其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不仅有当地农民、农转居的居民、还有各种外来人口( 包括农民和居民)

 , 几乎各类人群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所以城乡结合部汇聚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风险,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 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会影响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二、从利益关系 的角 度看城乡 结合部存在的问题“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恩全集》,1995:187)

 。

 因而,利益是人类活动的真实内容和本质,利益关系是产生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最深层次的关系。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异常突出,其显著特点是社会阶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不同的社会阶层( 利益主体)

 ,又有各自 特殊的具体利益, 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

 城乡结合部汇集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群,自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利益。

 又由于社会资源客观上的稀缺性,这些不同的人群在追求、创造、获取利益的社会活动中, 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利益关系,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得这个区域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笔者在这部分以城乡结合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主线来分析城乡结合部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冲突。1. 失地农民与当地政府。

 失地农民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各方利益冲突中重要的主体561· 社会管理·王娟 等:

 中国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及对策:

 以利益关系为视角

 之一。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得到合理的补偿就是他们最大的利益。

 而征用农民土地、给予农民补偿的是当地政府,因此失地农民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是城乡结合部最重大的利益关系,而这一利益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征地补偿问题。

 这里又分为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征用宅基地两个方面。就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而言,第一,总体来看,政府给农民的征地补偿费偏低,这从根本上是由土地征用制度方面的缺陷导致的。

 2004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 镇)

 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第二条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里存在的一个矛盾是,如果某单位或个人需要使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不管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非公共利益,都必须经过国家将城乡结合部农用土地征为国有这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又有一个前提,就是只有为了公共利益国家才能征用。

 这一矛盾导致的后果是,有些项目并非为了公共利益,比如别墅、高尔夫球场、产业用地等, 但又是城市建设所必须的,那么,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就会假公共利益之名将其先征为国有。

 这样一来,征地补偿标准自然会低于市场价格。

 目前实行的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是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而且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有资料显示, 近 20 年来, 农民被征地约 1 亿亩,获得的征地补偿费与市场价的差价约为 2 万亿元( 于建嵘,2010)

 。第二,征地补偿费分配不合理。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乡镇参与征地补偿分配, 截流 5% ~8% 的征地补偿。

 二是村集体留存 34. 6% 。

 三是对留在村集体的征地款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陈孟平,2006)

 。

 这些都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是大量上访和对抗事件发生的导火索。

 针对征地补偿费分配不合理问题,国土资源部下发的通知规定,征地获批后实施时,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确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及时足额支付补偿安置费用;应支付给被征地农民的,要直接支付给农民个人,防止和及时纠正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的问题。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短缺,耕地的 18 亿亩红线又不能突破,所以,农民的宅基地面临被征用的困境。

 但是,土地法并没制定宅基地补偿标准,地方政府参照城市拆迁条例进行补偿,只补房不补地。

 2010 年 7 月 14 日, 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 对于征地中拆迁农民住房问题也予以相关规定:

 在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 原则上不再单独安排宅基地建房, 主要采取货币或实物补偿的方式,由被拆迁农户自 行选购房屋或政府提供的安置房。

 被拆迁农户所得的拆迁补偿以及政府补贴等补偿总和, 应能保障其选购合理居住水平的房屋①。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宅基地的补偿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是只对农民“合法66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 刊)2012 年第 3 期①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确权”的房屋面积给予安置补偿, 对超出的面积仅仅按成本价补偿, 有的甚至不给予补偿;二是对宅基地不给予补偿,或只给予“合法确认”面积补偿; 三是安置房一般还是集体土地产权证,不能直接上市交易,如果要变为可上市交易的房产, 还必须补缴一部分土地出让金;四是补偿标准偏低,农民得到的补偿与同类同地段的商品房价格相比, 与土地拍卖出让的价格相比,差距悬殊( 郑凤田,2010)

 。

 研究者朱东恺与施国庆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收益分配中, 政府大约得 60% ~ 70% , 村一级经济组织得 25% ~30% ,农民只得 5% ~10% 。

 而另一位研究者...

篇三: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2经 贸 实 践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文彪(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43002)摘要:社区作为地域性的社会,其与社会的关系密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在现代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的规范化管理已逐渐上升为战略性问题。本文拟从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队伍、社区组织管理法律组织、社区财政保障机制等方面解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及思考。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社区管理问题;社区自治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政治行政管理模式的日渐式微。同时,公民社会不断发育成长以及社区组织体系与结构的功能化加剧,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不断高涨,使得社区管理的要求与特别发生的巨大改变,成为了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正逐步从单位制、街居制走向社区制,以重新构建基层政权与社会自治之间的关系。一、社区与社区管理(一)社区的含义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根据某种相对应的规章制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表现形态或者是一个村庄、一个乡镇,或一条街区,甚至整个城市,聚居在该区域中的人群具有特定的生活工作方式并获得心灵上的归宿。构成社区的要素有多种,分别是地域、人口、生态、社会心理等要素。(二)社区管理1、社区管理的定义。社区管理也可称为社区行政,主要是指在地方政府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对本社区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所进行的自我管理。其中社区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属性,包括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工作人员等方面。而社区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则是社区管理的客体,其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益的保护与实现。①社区管理最终目标是引导居民实现自治。2、社区管理功能。社区管理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①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的一级职能部门的社区,其能否带领社区居民摆脱生活困顿,着力发展社区经济,为居民生活打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成为衡量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寸。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社区发展的物质基础。②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社区居民拥有物质需求同时有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社区管理机构可以动员社区居民利用各种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③有助于美化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卫生,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垃圾等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社区管理。二、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弊端近年来, 我国在城市社区管理领域都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管理就完美无缺,理性并客观地分析社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社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社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现行的社区管理体制政社不分、职责分工模糊和政治行政色彩浓厚的现象层出不穷,政社分开的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实现,政府的社会负担无法分担。社区自治处于一种虚化状态,社区沦为执行行政管理任务的“棋子”,社区成为政府机构的派出机构。在当前的社区自治的实践发展中,社区自治成为了社区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逐步确立了社区的自治地位,但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大量行政权力的上交,以至社区管理体制下的诸多权力名存实亡,社区工作所需资源匮乏。社区自治被虚化,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职能难以成为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社区、街道、基层政府管理职能混淆不清,职能缺位与越位交叉现象严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部门采用纵向的城市社区管理方法,进而容易产生条条分割和条块分割的现象。同时,行政化趋向容易在社区中蔓延。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占据了绝对控制的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又容易导致,民主的破坏,现实中政府可无所不能,管理一切,实际上是在践踏公民让渡的公共权力,无法较好地体现民主。现如今,随着城市单位体制的逐步弱化,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不可避免地回归到社会,社会事务也逐步由社区来承担。在改革开放后,居委会体制并未出现全局性变化,行政权威性弱化,职权、人力、财力、物力等的匮乏,导致很多看似容易的工作难以开展。社会组织层面来看,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地发挥,社区居民参与率低,积极性不够,社区内各类组织之间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有待建立。(二)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社区管理工作辐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具体事务较为繁杂且专业化和综合性较强,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具备相应的文化社区管理方面专业知识与之匹配。然而,目前我国专业的社区管理工作者缺口较大,而且年龄结构偏大,对相关工作的政策性理解不深,向居民群众进行宣传和服务不够到位,而且社区管理工作并没有正规的人才引进渠道,人员编制较少,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质量深受影响。(三)社区组织管理法律制度不近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建设还很不健全,职责交叉而导致管理混乱的现象频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作为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其难以拥有自主管理规章制度。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模糊,与物业公司、政府部门、业主委员会这三方之间的联动关系和权力边界不清晰且无明确规定,容易出现执行机构权责分配不均的现象。(四)社区服务资源不足目前,我国的社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社区管理组织办公条件较差,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缺乏、许多社区居委会和党群服务中心等办公场所难以达到国家标准。社会服务人财物来源于政府,但现实中社会服务经费并未完全列入政府预算,许多工作由于缺乏经费最后终止。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万方数据

 243管 理 论 坛对于那些企业较少的社区街道,意味着企业资助和税收来源少,各项开支不得不压缩。另一方面具有独立性的驻社区单位,由于社区难以共享资源,使得社区单位丰富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闲置现象严重,社区资源整合程度低。三、完善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一)积极推进社区职能转变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在政府——街道办——社区之间的准确的职能定位,从而使各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应按照“政社分开”原则,将以前属于政府管理的事务交由社区来进行。基于我国的具体实际,我国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是以社区自治、自我管理为主。目前的社区是处于半政府运营状态,社区实际上成为各级政府政策及任务执行的基础,逐渐成为政府各方面职能的代理点。社区的职能需定位于自治职能,社区管理应与政府管理达成新型的合作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在推进社区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需准确定位社区的职能范围, 明确社区职能边界,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等途径形成常态化机制;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责任主体管理职能进行有效的限制规定,减少互相推诿、踢皮球等不良现象,切实减轻社区的负担。(二)培养专业化社区管理队伍社区管理活动主要是由社区工作人员来组织,因而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区管理工作的质量。近年来,社区工作者队伍总体素质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思维观念、知识结构、观念素质等方面与新形式的要求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担负起社区日常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职责,一支专业职业化的社区干部队和社区工作者必不可少。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任用规章制度。规范职业资格考试考核制度,积极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其次需建立健全社区专业人才考核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大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教育培训常态长效制度。(三)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法律制度社区有序运行的基础要求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具备完善的社区的法律法规体系。②目前我国关于社区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还存在空白,社区管理实践中先进的经验应当值得充分借鉴,循序渐进地制定社区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使社区监督有法可依。第一,应以法律形式确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等执行组织的法律地位,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其与政府间的权力边界;第二,通过法律和规章,赋予社区各类执行组织一定的权力,使得相应的职能机构能够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第三,明确组织间的职权范围,加大权力监督力度,使得社区组织开展活动有了法律的保障,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区财政保障机制对于财力薄弱的基层政府,应加大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着重关注基层政府的改革。③同时,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政府有关机构、社会中介组织、事业单位、私人组织共同投资兴建社区服务设施。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注重政企分开改革,使社区企业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从而壮大基层实力,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参考文献:[1]夏学銮.社区管理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2]谢婷婷.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J].理论月刊,2005.(8)[3]金太军.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1998作者简介:张文彪(1990-),男,汉族,湖北武汉,硕士,湖北大学,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积极帮助教师解决生活难题,将教师精力集中在工作中。(二)创新管理制度高校应积极采取现代化的大学制度,不断提高高校在人事管理中的自主权。为此,高校应增强管理工作的创造力和灵活性,严格按照教育规律,根据教职工心理特征和劳动特点开展人性化管理,激发教职工的创造力,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且,高校应积极采取柔性管理模式,坚持人本管理、民主管理和学术自由的理念,强化对高校教职工精神资源的开发,鼓励教职工参与高校管理工作,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另外,高校应积极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强调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的运用,加快高校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考核制度的改革。为此,高校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英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合理配置高校人力资源,强化编制管理,优化教职工结构。同时,高校应积极创新教职工考评制度,按照绩效考核标准进行客观、科学的绩效考核,这样既有利于吸纳人才,又有利于留住人才,避免了人才的流失,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要求机制。(三)改进管理方法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积极开展人本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发展观念,为教职工创造协作、竞争、开放的环境,激发人才的潜能,使教职工能够在高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人才的开发与人才培养,强调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积极采取分类管理的方法,根据教职工的工作岗位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教职工的工作特征采取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例如,针对教师和管理者,高校应设立教学、管理、科研等岗位,并制定岗位制度,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另外,新时期高校应该积极地开展职能管理,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部统一一致性和协调性,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职能、开发培训职能、薪酬设计职能、绩效评估职能等,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工作中的充分发挥,真正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进行合理完整的考量,并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四、总结人力资源是高校的重要资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人本化人力资源管理, 不断完善教职工考评方法,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引进机制,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并且,高校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战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规划,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其他工作的服务作用。另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采取现代化管理方法,吸取高校人事管理经验,理智分析并判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开展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教职工发展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尹凤茗.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途径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06)[2]刘娜.论新时期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3(16)[3]焦兴明.刍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创新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7(05)作者简介:张小鑫(1982-),女,黑龙江黑河人,大连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王祉晰(199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财经学院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上接第241页万方数据

篇四: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结合部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为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学生姓名:胡汇佳 指导教师:丁从明

 副教授 兼职导师:许高峰 学位类别:公共管理硕士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 O 一六年十一月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he Urban-rural Fringe Community Government ——Taking Zhongliangshan Street of Jiulongpo District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By Hu Huijia

 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 Ding Congming Pluralistic Supervised by Xu Gaofeng Specialty: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November 201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社区成为了各种社会组织的基层落脚点,各种人群的聚集交汇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单位,加强社区治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城乡结合部社区,因为地处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成为了社区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辖区的社区治理为实际例子,采用实证调查和经验总结的方法,找出治理中的问题和原因,并对应提出解决对策。第一部分通过介绍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社区治理三者的涵义及其特征,解释基本概念,并介绍关于社区治理的三个理论体系,铺垫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介绍实际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案例,找出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中梁山街道辖区社区的概况、人口群体形态特征、现状及主要问题和具体的社区治理现状,找出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日常治理中政府的干预过多,导致社区自治水平低;其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治理体制不完善,社区治理不顺畅;其三,城乡结合部社区的人口结构复杂,居民群众的认同度不高,社区凝聚力不强。第三部分在前一部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其一,社区治理“行政手”太长,就需要协调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创新社区治理格局;其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就要求社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进行统筹协调发展;其三,社区公共服务不健全,就得靠明确社区的职能职责,积极提供服务满足居民需求,从而调动居民积极性,增强居民凝聚力做到社区自治。最后得出结论,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需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委会、居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助于社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对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mmunity has become the basic foothold of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gathering place of all kinds of people, plays a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daily life. The community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socie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of the community will be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o increas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Urban-rural fringe communities, however, because of situating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particulari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become the focus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Zhongliangshan Jiulongpo District of Chongqing jurisdiction of street community government as a case, adopting the method of system analysi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community government,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correspondingly. The first part will explain the basic conception, introduce the three theoretical systems of community government and pave the theoretical basis by introducing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urban-rural fringe community government. The second part will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cas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ment.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Zhongliangshan jurisdiction street in the community,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ain matters of population groups, the specific status quo of the community government and find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ommunity government. First of all, government interfering too much in daily government leads to low level of community autonomy; Second, the long- term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makes the government system incomplete and the community government unsmoothly; Third , the complexity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and low recogni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lead to low coagulative power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cause of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in the first par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correspondingly. First, the community interfering too much in government needs to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and innovate the community government pattern; Second,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needs community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and proceed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ird, the unsound public service needs to make cl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functions, offer requirement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coagulative power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ruly achieves community autonomy. Finally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ment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 community committee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and is conducive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Keywords: The urban-rural fringe, community government, countermeasures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1 引

 言

 .........................................................................................................................................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 1.2.1 研究思路 ............................................................................................................................ 1 1.2.2 研究方法 ............................................................................................................................ 3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3 1.4

 论文的困难点和不足之处 ....................................................................................................... 4 2 文献综述

 ................................................................................................................................... 5 2.1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 ................................................................................................... 5 2.1.1 境外研究现状 .................................................................................................................... 5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9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及趋势分析 ..................................................................................... 11 3 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 12 3.1

 基本概念 ................................................................................................................................. 12 3.1.1 社区 .................................................................................................................................. 12 3.1.2 城乡结合部社区 .............................................................................................................. 13 3.2

 社区治理 ................................................................................................................................. 15 3.2.1 社区治理的涵义 .............................................................................................................. 15 3.2.2 社区治理的特征 .............................................................................................................. 15 3.2.3 社区治理的功能 .............................................................................................................. 16 3.3

 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 ............................................................................................................. 16 3.3.1 社区体系理论 .................................................................................................................. 17 3.3.2 社区居民自治理论 .......................................................................................................... 17 3.3.3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18 4 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 以中梁山街道辖区社区为例 .. 19 4.1

 案例介绍 ................................................................................................................................. 19 4.1.1 中梁山街道概况 .............................................................................................................. 19 4.1.2 现状及主要问题 .............................................................................................................. 21 4.1.3 解决问题的做法 .............................................................................................................. 2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 4.2

 中梁山街道辖区社区治理的现状 ......................................................................................... 25 4.2.1 社区治理主体形成“三位一体”责任体系 ....................................................................... 25 4.2.2 社区治理内容形成“两位一体”共存体系 ....................................................................... 26 4.2.3 社区治理...

篇五: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图 分 类 号:密级: U D C:本 校 编 号 :

 1 0 6 5 2 公 共 管 理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城乡 结 合 部 治 安 管 理 问 题 与 对 策 研 究  — 以重 庆 市Y 区 为 例 研 究 生 姓 名:

 张 钰 晗学 号:2 0 1 5 1 2 5 2 0 0 1 0 9 3 校 内 指 导 教师 姓 名邹 东 升职 称 :教 授 校 外 指 导 教师姓名:

 职 务 职 称 : 政 府 法 制 与 申 请学 位 等 级:硕 士 专 业 方 向:依 法 行 政 学 习 形 式:

 全 日 制 论 文 提交 日 期:

 2 0 1 7 年3 月1 9日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

 2 0 1 7 年 5月  

 论 文 独 创 性 的 声 明  本 人郑重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

 尽我所 知, 除 了 文 中 特 别 加 以 标 注 和 致谢 的 地 方外 , 论 文不 包  含 其 他 人 已 经 发 表或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果, 也 不 包 含 为 获得 西 南政法大 学 或 其  他 教育机构 的 学位或证 书 而 使 用 过 的 材 料 。

 对 于 与 我一同 工 作 的 同 志 对 本 研 究 所  做 的 任何贡献 , 均 已 在 论 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表 示 谢 意 。 学 位 论 文 储 齡 签 字 日 期 4 /1年 > 月^日  学 位 论 文 版权 使 用 授 权 书  本 学 位 论 文作 者 完 全 了 解 西 南 政 法 大学 有关 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 即:

 学 校 有 权 保 留 所 送 交 的 论 文 , 允 许论 文 被 查 阅和 借阅 , 可 以 公 布 论 文 内 容 ,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缩 印 或 扫描 等 复 制 手 段 保存 论文 ,可 以 向有关部 门 和 机 构 送 交 论  文 的 纸 质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本。

  ( 保 密 的 学 位 论 文 在 解 密 后 适 用 本授 权 书 )

  学 位 论 文 作 纖:导师签名:

  签字 曰 期 年Z f 月¥曰  签字 曰 期 :

 年(月P曰  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问题研究 --以重庆市 Y 区为例

 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问题研究 --以重庆市 Y 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Public Security Issue of Urban Fringe Area -- Taking Chongqing District Y as an Example

 作者姓名:张钰晗

 指导教师:邹东升

  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面临城乡结合部社会失序的问题。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路径中,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治安管理水平与社会分化不相适应,使得城乡结合部存在着刑事案件高发、人口管理失控、群体性事件增多、交通消防隐患突出等问题,是名副其实的“治安管理的洼地”。如何应对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的难题,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已然是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重庆市Y区为研究载体,从治安管理手段、防控参与对象、基层组织建设、警务效能开发等方面深刻揭示了产生各类治安管理问题的原因,并认为综合治理格局体制不完善、公安机关管理手段滞后、公众参与度不高是导致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失序的基本理论。在以时代需求和问题导向相契合的理念下,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部分城市管理经验,从政府管理转型、治安管理体制创新、社会防控体系建设、社会协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提升城乡结合部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供了建设性意见,亦为解决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对策

  1 Abstract The urban fringe area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y country or reg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ill face the problem of social disor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due to following reasons that the lag of infrastructure slowed down the developmen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uld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the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level did not match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 Therefore the urban fringe area has the problems of high rate of criminal cases, the disorder of management control, high level of group incidents, potential transportation and fire hazards, etc.. These made the urban fringe area indeed "the public security nodus". How to deal with the public security issue of urban fringe area? How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How to protect the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peaceful environment? These already became important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and will be significa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Y district of Chongqing. It answers all kinds of questions about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problem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the mean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articipants, the basic level"s construc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police service. It also discusses that the faulty integrative management, the lack of means, and the lack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re the reasons why the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of urban fringe area is disordered. Under the theory that the needs of this time are matched with the problem, this paper learned from other cities both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t propos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the innovations of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 system, and the collaboration of society. Those suggestions will bring answers to how to raise the feelings of security and satisfactions of the residents of urban fringe area, and how to use as reference about settling the issue of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of this area.

  Key words:urban fringe;public security;countermeasures

  1 目录

 引言 ..................................................................... 1

 (一)论文选题背景 ...................................................... 1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2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3

 (四)文献综述 .......................................................... 4

 一、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8

 (一)概念界定 .......................................................... 8

 (二)理论依据 .......................................................... 9

 二、重庆市 Y 区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现状 .................................... 11

 (一)Y 区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概况 ....................................... 11

 (二)Y 区治安管理举措及成效 ........................................... 14

 (三)强化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的现实需求 ................................. 15

 三、Y 区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17

 (一)存在问题 ......................................................... 17

 (二)原因分析 ......................................................... 22

 四、国内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经验借鉴 ...................................... 28

 (一)北京市大兴区城乡结合部长效治理机制 ............................... 28

 (二)深圳市宝安区城乡结合部社区治安管理模式 ........................... 28

 (三)珠海市金湾区城乡结合部“三平台”多元共治体系 ..................... 29

 五、完善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的措施 ........................................ 30

 (一)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并重 ........................................... 30

 (二)深化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 32

 (三)拓阔警力改善渠道 ................................................. 34

 (四)完善治安动态防控体系 ............................................. 37

 (五)建立健全社会防范预警机制 ......................................... 40

 六、结语 ................................................................ 42

 参考文献 ................................................................ 43

 致谢 .................................................................... 47

  1 引言 (一)论文选题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阶层分化日趋明显,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因为发展的需要不断向外扩张,这些综合的结果导致城市的治安管理在难度上、广度上进一步增加。而随着这种城市化逐步向郊区发展,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了具有典型社会分化的区域,城乡二元结构裂变使得这一地区出现“断裂和失衡”现象,进而造成了人们行为的失控和社会稳定的失序,也使得该区域成为了治安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2002 年公安部出台关于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意见,2006 年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要求强化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社区警务在维护辖区治安大局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拉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2,超过国际公认的 0.4,城乡收入相差 2.73 倍1 。地处城市和农村之间“夹缝地”的城乡结合部,更是面临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社会观念的多元化,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交汇地。该区域目前存在着流动人口管理失控、刑事案件高发、交通消防事故频发、群体性事件增多、黄赌毒现象抬头等问题,而社区民警因为工作任务繁重难以真正沉入社区,警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各类治安管理工作,基层组织薄弱公安机关单打独斗收效甚微等现象却日益突出,治安管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结合部的快速发展。这些现象和趋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和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其必然要求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并维护社会稳定。在 2016 年10 月,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提出,要对城乡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行统筹与谋划,要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还要把基层基础工作落实到每个社区、每个乡村。

 1 国家统计局:《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 年 2 月 29 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2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自由贸易实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渝新欧国际铁路等战略项目,2016 年 GDP 增速10.7%,达到 1.75 万亿元,增速排名全国各省份前三位。数据显示,自 1997 年重庆市直辖以来,重庆城镇化率从 1997 年的 31.3%上升到 2016 年的 60.9%,城镇化率提高29.6%。特别是近 10 年以来,重庆城镇化提速,每年新增约 60 万左右的城镇人口,而城镇人口增加势必加大城镇承载压力,因此重庆近年来年均新增 50 至 60 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用地,推动人口和产业向扩展,形成了一批新的功能组团。2 城市外延的不断扩大加上原有的城乡结合部进一步融合,使得各类问题在城乡结合部以更快速的方式集中出现,成为了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2013 年,重庆市委、市府明确提出要建立重点整治工作常态化机制,不定期、不间断整治城乡结合部等治安复杂区域,及时整治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问题。2016 年,重庆市开展了为期 9 个月“打盗骗、挖团伙、强治安”的“渝安 1 号”行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治安。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目前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重庆市 Y 区治安管理的研究,洞察我国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的现状,分析其问题及成因,对丰富治安防控手段和措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维护治安稳定,实现稳定促和谐、和谐保稳定的双向共赢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理论意义 从警力无增长改善理论、社区警务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视角,研究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管理问题,对加快公安机关转变管控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平稳有序的治安大局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由于研究对象选择了在...

篇六: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一、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理念落后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中许多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社区管理中偏重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忽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而且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尚未进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中,所以领导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也不够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也只是在民政部门的单独管理之下,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在农村社区运行机制中,缺乏充满活力的领导动员机制,而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减弱,没有形成统一的社区管理理念。而

 且许多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比较陌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二)社区管理体制滞后现在许多农村社区不仅没有科学的管理机构,反而还是村委会代为管理,村务管理难以明确职责,导致社区管理结构不全面。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偏低,容易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缺乏科学合理地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农村社区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机制尚未建立,还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服务管理体制。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建构需要打破原来的旧式的农村治理体制,建立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城市乡村之间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

 (三 )社区公共 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社区的服务种类内容少,服务程度水平不高,缺乏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没有建立全面的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系统。而且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大多实行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各级政府部门成为公共服务的最终决策者,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供给数量和结构都是由县乡政府以文件和政策规定的形式下达,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指令性、主观性、统一性。这种供给模式使

 社区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农民被动地接受上级提供的公共服务,导致供需错位的现象发生。

 (四)社区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大部分农村休闲娱乐设施短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社区办公条件简陋,教育办学设施落后。面向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如道路、桥梁、水利等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提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耕时间的减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也应在精神文化领域中扩充,而目前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涉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社区中的基础设施是个载体,基础设施能对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城乡统筹发展下,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使农民也切身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社区村民的凝聚力不强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强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农村居民人口流动性大,造成邻里之间往来越来越少,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农村中原有的道德舆论约束,对村民不再那么有效,个人利益为先,合作凝聚力缺乏。在社区建设中农民群众主动性不强,更多得是被动性,村民之间出现了很低的社区关联性,对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形成认同感,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

 与己无关,致使农村社区的内聚力不强。因此,要将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人文精神作为农村社区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构建起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的和谐文化,成为农村社区文化重建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一)明确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合作治理的农村社区治理理念。社区治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治理社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社区”建设。所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树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的战略性理念,着力推动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下沉到农村社区,使农村居民共享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形成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改变政府施政中存在的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现象,强化服务和责任的意识,推动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从偏重行政管理向科学化的公共治理转变,更新管理理念。

 (二)建设服务型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于实现国家、社区及社会力量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多元力量结构得以优化配置,多元利益得以有效整合,要加

 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性。通过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到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来。此外,由于农村社区的独特性,既要做好服务,又要发展经济,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才能更好地享受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带来的各种好处和便利。借鉴城市社区服务方式和方法,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在服务内容拓展方面,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加强就业服务、强化社区安全、搞好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体育事业。

 (三)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对农村基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建设农村社区中的公路,完善公路上的基本配套设施。公路基本设施的完善不仅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也为招商引资带来新机遇。还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为农田进行便利地灌溉,保障农村农事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意加强农村社区中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加农村广场等娱乐休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可以在社区建立图书室、文体休闲室,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活动,充实居民的精神文明世界,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后,当今世界网络科技发达,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便能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农村社区中普及网络是完善社区基

 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网络上可以进行农产品的销售,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

 (四)构建新型的城乡一体的社会组织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使组织建设与社区建制同步开展进行,使社区公共事务的运行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来逐步提高农村社区自我管理水平,全面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其次,建立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实践中,要积极拓展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多重渠道,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人才资源,创造条件吸引企业家、创业人士、大学生村官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尽最大可能地把各种力量凝结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建设;最后,要为农村社区内部的居民提供交往的平台,激活社区居民自我参与的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使社区的建设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篇七: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及

 对策建议思考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乡村建设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乡村社区在提供良好生活条件和优质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能,但也存在环境污染、关系弱化等问题。改进乡村社区治理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文明程度,促进失地居民再就业,在政府的引导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乡融合的过程,其目标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市和乡村差异化协调发展,达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治理有利于激发乡村内部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乡村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居住方式既可以满足居民对良好生活条件的需要,又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有效地进行

 乡村社区治理可以化解居民内部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终达到城乡和谐发展。

 一、乡村社区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一些乡村劳动力从农活中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原有乡村结构被改变,出现“空心化”现象。地方政府通过“拆撤合并”的方式让农民集中居住,将闲置的、利用不合理的土地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建设村民安置小区。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多,农民在基本实现小康后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撤村并居”“留守人口集中居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社区逐步兴起。

 乡村社区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村,又有别于城市的居民社区,它是由若干个传统的行政村通过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而成的较大的行政村,多位于交通便利的乡镇核心地段。乡村社区与传统农村的区别在于人口结构、管理手段、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服务功能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乡村社区不仅仅是简单地人口集中居住或乡村翻新,其本质是让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关注居民的利益诉求,提高服务能力,减少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达到城乡和谐发展的目的。由于乡村社区成因多样,结构复杂,乡村社区的治理也面临很多挑战。

 二、乡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乡土关系弱化,凝聚力下降

 乡村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农民集中居住,随着村庄的合并,打破了原本以血缘、亲缘、地域为纽带的传统的封闭的村居格局,村民关系渐趋生疏。同时,还有来自不同村庄的外来人员的加入,原属于不同村子的村民成为了共同的社区居民,曾经的乡土关系被弱化。乡村社区虽然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但这种居住方式不利于村民间互帮互助,尤其是社区内公共空间较少,原有的乡村中沾亲带故的亲缘关系逐渐被组织化、制度化的规定所取代,村庄共同体的凝聚力被削弱。因此,乡村社区的居民如何成为“好邻居”是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转变乡村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要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

 (二)体制和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之间在各方面的联系都明显加强,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政府实施了很多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乡村社区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村社区将原有散落的

 村庄进行了整合,但是在管理中部分保留了原有的村级机构,存在同一社区内的居民归属不同的村委会和党支部管理的现象,这种方式浪费了管理资源,更降低了乡村社区治理的效率。体制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只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观念,建立新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消除城乡差距,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农业逐渐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作业,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些农民失去土地获得拆迁补偿款,因此需要转移的劳动力。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两类:一是乡村原有的剩余劳动力,二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土地变为工业用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再加上原有的乡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依靠土地又无法再就业,这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劳动力的素质是制约再次就业的关键,乡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竞争力弱,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政府部门组织的就业培训多以家政服务和建筑工程为主,目的是帮助劳动力快速就业,但仅在数量上增加就业量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就业的质量。

 (四)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现象,不惜牺牲环境来赢得经济高速度发展。工业产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城乡一体化又为工业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而工业的发展又主要是以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但畜禽粪便等污染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居民对环境问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同时,乡村社区居民原有的生活模式被打破,还留有原来的生活陋习,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随意丢弃,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改进乡村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构建有特色的乡村社区文化

 乡村社区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居民提供住房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为居民提供一个现代文明的精神家园。乡村社区正处在城市文明和乡土文化交汇的集中地带,构建有特色的乡村社区文化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乡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上结合现代化的元素,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是乡村社区文化治理的主体,在加大

 对乡村文化治理投入的同时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组织的组建,尤其是鼓励社区居民自己组建文化团体。通过以图书馆、社区中心、健身广场、文化室为基础,以有线电视、无线网络、广场活动等为辅助工具,举办各种社区居民喜欢的文艺演出,全面促进乡村社区文化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明确乡村社区居民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借助文化活动的影响使居民逐渐转变生活方式和观念,使其向市民化的转变。

 (二)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的创新

 乡村社区承载了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功效,政府提供必要的供给但并不等于政府要完全包揽,可以尝试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有意愿的企业参与乡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使政府、市场、乡村社区居民等都参与到资源整合中。乡村社区处于兴起之时,各种基础设施都要逐渐完善,物业、交通、无线网络等服务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择优引进。引入竞争机制由多元主体参与管理乡村社区事务,有利于集中力量保证服务质量,既是对公共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又是对供需不平衡的一种补偿。在行政服务方面应秉承方便高效的原则,以提供窗口式服务建立乡村社区服务中心。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些居民失去土地后看病养老风险增加,从最主要的民生问题入手,建立乡村社区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

 险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倾斜,由国家财政、乡镇政府和社区集体经济共同筹集资金。

 (三)促进多种方式就业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可以以工业产业为主导配合其他产业建设引导社区失地居民合理就业。由于多数居民原来以农业种植为主业,缺乏其他专业技术、技能和资金支持,因此要想引导他们合理就业,转变职业融入城镇生活,就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同时,还要对居民普及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法律常识,保障乡村社区居民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重点扶持第三产业,如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产业,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四)重视社区规划和环境治理

 在乡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考虑到居民的舒适度和方便程度,采取就地改造和异地新造相结合的方式,将结构混乱分散、基础设施不足的乡村建设成为运作有序、设施完备、环境宜人的现代化文明乡村社区。由于各地乡村存在差异,在建设时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因地制宜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科学制定乡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加快乡村社区的道路修建,以确保与城镇的信息交流和经济合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居民就业,吸取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宜居生态环境,结合各地传统特色发展第三产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乡村转型发展做好基础。

篇八: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社区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XX 街道地处火车站周边,属于典型的老旧城区,基础设施薄弱,辖区低保户、困难户数量众多,一些低保户靠做小生意谋生,导致流动摊贩和夜市摊点多,管理和执法难度相当大。近年来,XX 街道按照“史上最严格、最精细、最到位的城市管理”要求,着力抓住“人”、“物”、“法”三个核心要素,致力解决城市管理中“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三个核心问题,大力推进最严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1 、调动“ 人” 的积极性,解决“ 谁来管” 的问题 由于管理难度大,街道充分发挥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动群众都来做城市“美容师”,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定,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一是政府来主导。街道依据定点、定路段、定人的“三定”原则,采取重点部位守点与路段机动巡逻、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对私自搭建、流动摊贩、店外经营、乱丢垃圾、机动车侵占人行道及盲道等违章现象整治力度。探索任命联点执法队员兼任社区副主任,列席社区两委会议,专职负责联点社区城管工作。每个社区配备 4-6 名协管队员,负责配合社区开展城管工作。协管员队伍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按具体工作量确定各社区人员配置,进一步下放管理权,明晰社区权责。二是门店来承包。狠抓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设置每月路段门店红黑板、四至定位、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采用温馨提示单、警示单、移送单“三联单”模式,建立市容秩序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引导沿街商户、驻区单位自觉履行“三包”义务,政府从管理者变身服务者,沿街单位和门店从被管理者变身为城市环境秩序的管理者。三是群众来参与。以“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为推手,吸纳热心居民、在职党员、五老人员、驻街单位人员、社区义工等志愿者力量,助力城市管理。四是各界来出力。积极探索推进环卫市场化运作,推进环卫精细化、无缝化管理,整合环卫、城管、工商和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单位等各方力量,构建环卫与城管、社区之间“齐抓共管、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风尚。

 2 、注重“ 物” 的秩序性,解决“ 管什么” 的问题

 街道从解决群众呼声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围绕“治脏、治乱、治差、治堵”四个方面,着力解决城市管理领域突出问题。一是大力拆除违章建筑。采用集中突破、循序渐进的思路,提前完成区下达的拆除和清场任务,阻止了三九楚云楼顶、曙光集团院内违建、平价医院、丰都洗车场等违建,没有出现一例新增违建。XX 年,街道共拆除违章建筑 X 平方米,已达到“基本清零”的目标。XX 晚报、潇湘晨报等多家媒体分别对 XX 街道的拆违工作进行了报道。二是大力开展“斑点”整治。注重细节,从小处入手,大力整治视觉污染,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去年,共清理堆物 X 多车,拆除违章广告店牌 X 块、拆除乱搭乱牵 X 处、拆除废弃设施X 处;修复公共绿地 X 处、修饰清洗建筑外墙 X 多平米、修整临空线网 X 处,每天清洗主次干道,确保了道路两厢和小区整洁、美观。三是大力规范经营摊点。科学安排执法力量、延长执勤时间、实行专人把守,定期对重要路段、重点部位的违规摊点进行整治。并将夜市规范管理工作纳入社区保洁、保序考核范围,构建摊点整治长效机制。去年,对 XX 金三角、XX 前街后街、X 等夜市摊点进行了专项整治,收缴摊点 X 处,处罚摊主 X 个。四是大力整治交通秩序。

 针对重点区域和对象,开展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交通秩序大整治,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去年,开展交通大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运营,排查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X 处,并督促责任部门进行

 整改;共检查出违规车辆 X 余台,处罚 X 台;组织协管联合交警整治电摩 X 余台。加强对占道类设施的监管,对主次干道违规地锁进行地毯式排查,拆除了违章地锁 X 多余把,并建立了停车位备案管理制度。组织汽车维修企业和货运公司进行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提升了驾驶人文明交通意识。五是大力改造老旧小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实施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去年完成省花鼓剧院提质改造和停车场建设,与国储筹资完成朝派路路面改造和门面整改,与企业筹资推动了 XX 道路微循环、科佳前坪的改造,完成了朝派路招牌整治和天心路墙面文化长廊建设,随着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城市文明逐步提高。

 3 、提升“ 法” 的科学性,解决“ 如何管” 的问题 按照转变职能、提高效率的原则,切实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理顺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了统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优质服务的城市管理工作新机制。一是探索“融合工作法”。以“红袖章”美洁家园行动为载体,以网格化管理为框架,有效整合了街道、社区、辖区单位等多方资源以及城管、税务、工商、公安、交警、环卫等各个部门,打造了“XX大城管”的特色格局,让街道、社区、辖区单位及部门等各级“红袖章”责任主体和志愿者成为城管信息采集员、城市管理宣传员、保洁保序维护员和文明行为劝导员,进一步促进了

 人员、信息、管理、服务相融合,辖区城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建设“智慧城管”模式。整合升级城管数字平台、社区视频监控系统、综治信息系统、“和谐 XX”微信平台实现“四网合一”,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智慧 XX”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采集录入、问题分流督办、结果跟踪反馈、目标考核问效“一站式网上运行”、“全链条可溯可控”。三是建立动态督查制度。成立街道城管督查小组,督查分为初查、复查、处罚扣分三个阶段。坚持动态常规督查,坚持重点专项督查,坚持逐项跟踪督查,做到督查全方位、全覆盖、无盲区;同时针对不同行业、路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常态性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四是构建差别考核制度。对城管和环卫队伍的工作情况实施“三级量化”,分德、才、绩三个方面进行总体考核评价,奖优罚劣,结果兑现。组织开展“五个优秀”评选,对优秀楼栋(长)、优秀门店、优秀单位、优秀物管小区、优秀社区、优秀“红袖章”志愿者按季进行奖励,实现了以评促管、管评结合。对城管队员实行双重考核,协管队员由街道城管办与社区共同考核,执法队员由执法中队与社区共同考核,充分发挥双重考核的“指挥棒”的作用。建立《驻街单位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办法》,促进各单位保安队伍规范化管理,增强保安员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构建街道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

 二、存在的困难 1 、街道主次干道路线长,路面管控压力巨大。XX 街道地处 XX 市中心老城区,面积 X 平方公里,辖区主干道按照两厢计算有 X 公里长,临街门店有 X 个,临街较大单位有 X多家,在芙蓉区内街中面积最大,主干道、背街小巷最长,临街门店最多,城市斑点整治、招牌规范和市容控制压力巨大。

 2 、街道辖区面积大,协管员数量相对薄弱。XX 年市、区城市管理考核规则和模式全面转变,以建设品质街区、打造精致精美社区为导向,从原来从上至下答题的模式,转变为从下至上的著作模式,效果为王,长态为王将是 XX 年城市管理考核的主题,XX 街道需要长态管控的区域,需要整治和规范的标的任务相对其它街区更加繁重和具体。街道辖区面积 X 平方公里,辖区主干道 X 公里,临街门店 X 个,临街较大单位 X 余家,区定编协管员 X 名,综合考虑轮班和休假,不计算社区内背街小巷、栋间路和绿化广场等公共区域,人均管控主干道长度就达 X 公里,人均管理单位门店 X余家。按照《XX 市城市管理工作考核细则》中规定的管控时间为早 7 点至晚 10 点(若晚 10 点至凌晨 7 点为市区专业队伍管控),每日需要进行两个班次轮换,再考虑双休日和全国假日排班,按照新常态标准所需协管员力量严重不足。

 3 、打造精品社区和路段项目,资金保障不足。XX 年XX 街道计划按照“3+2”的模式,改造 X 处老旧小区,打造 2条特色街巷,以改善服务民生为指针,以打造精致精美品质社区为导向,以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特色为抓手,将在老旧小区提质改造,打造特色街区和城市管理示范街巷,一是将对XX 二村老旧小区、车站中路 X 号大院、X 大院三处老旧小区开展提质改造,对 XX 社区全辖区进行综合环境整治并纳入年底市政府品质提升年验收;二是将打造 XX 后街特色街巷、华天后街特色街巷,在对这些街巷进行基础设施提质改造的同时,挖掘街巷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些小区和街巷基础设施陈旧,部分功能缺失,需要从地下管网到空中立面进行全方位提质建,预计经费投入较大,需要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 、处理好三个关系,在城市管理工作思路上求实效。一是处理好常与长的关系。街道城市管理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保持常态管理上做好功夫。今年上半年,街道对每个社区进行一次拉网式清查,对不符合城市管理规定的,坚决纠正和取缔,并对社区重点部位脏、乱、差进行整治,拉网整治后,街道每月还将对社区进行复查,确保整治效果常态长效。二是处理好点、线、面和关系。驻街单位(门店)为点,主次

 干道为线,社区为面,在点、线、面各个层次的城市管理着力点上做好文章,将日常管控责任精细到每一条门店、每一条主次干道、每一个社区,实现全时段监控和错时无缝隙管理。三是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近的方面,根据城市管理考核办法和细则的规则要求,近期需要迅速对相关影响城市管理品质的城市斑点问题、招牌广告问题、市容秩序问题进行重拳整治并保持长态管理,确保效果。远的方面,街道着手启动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和特色街巷、市范路段打造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品质街区、精美社区。

 2 、实现三个转变,在城市管理工作方法上求突破。一是转变工作思路。适应城市管理发展新常态,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整合资源,理顺分工,落实责、权、利对等的管理责任制。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为突破口,努力挖掘和启动城市管理社会化资源,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发展新格局。二是转变工作方法。坚持“领导包片,社区包段,队员包点”,实行街道城管办、社区城管专干、协管巡防员三位一体的网格化管理监控模式,上下联动,横向互动,把精细化管理落实到街道门店和社区单位。同时,借助微信平台等媒介,引导和动员更多居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中。三是转变工作模式。依靠城管部门“单打独斗”的管理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的城管工作。我们将联合城市、公安、食安、安监等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执法,切实保障整治效果,提高执法公信力。

 3 、健全三个机制,在城市管理工作措施上下功夫。一是健全后勤保障机制。街道将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改善城市管理工作,力求在重点上求突破,在难点上下功夫,在亮点上谋发展。上半年,街道为社区配置了 X 台城市管理电动车、X 台执法记录仪。下半年,街道还将投入 X 余万元对XX 街和 XX 晶一栋进行特色街巷和美丽楼栋的打造。二是健全激励奖惩机制。街道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办法,注重城市管理效果,明确奖罚。街道将进一步健全社区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办法,星级单位评比考核办法和优秀门店评比考核办法等制度。三是健全宣传舆论机制。街道要借新《考核办法》的实施,掀起一场城市管理大整治高潮,实现精细城市管理、常态城市管理、长效城市管理的革命。通过开辟网络宣传阵地、拍摄城管工作纪录片或微视频、定制各类宣传手册等,全方位展示城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成效。同时,各社区要定期组织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城管工作座谈会,组建 “城管小卫士”,开展城管进社区、进店铺、进学校、进工地、进企业活动,举办“城管开放日”、“城管体验日”活动,让居民群众理解城管工作,支持城管工作。

推荐访问: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城乡 对策 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