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杜甫作文【10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21 13:35:07 来源:网友投稿

杜甫作文1  丝丝冷风撩起一人的衫角,此刻脚步停止,空洞绝望的眼睛巡视着脚下*滑的青石路。路旁的房屋惨然地竖立着,仿佛长安街的热闹景象昙花一现。木痕交错的窗子在冷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吱嘎吱嘎”的声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文【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杜甫作文【10篇】(全文完整)

杜甫作文1

  丝丝冷风撩起一人的衫角,此刻脚步停止,空洞绝望的眼睛巡视着脚下*滑的青石路。路旁的房屋惨然地竖立着,仿佛长安街的热闹景象昙花一现。木痕交错的窗子在冷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吱嘎吱嘎”的声音像被撕裂般尤其刺耳,而这条荒无人烟的长安街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今日已是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树木透着墨绿,草儿使劲儿地往上钻,郁郁葱葱,但这长安城恐怕难以再恢复昨日的风采了。

  诗人驻足于长安街角,仰望天穹。夕阳如血,染红的整个天际,那,仿佛是战场上战士的热血。归家的鸟儿成双成对地穿过血色天幕,此景让人揪心,而如今国已破,谈何归家呢?向前迈步,步声清脆回响。周边的店铺旗子歪斜地随风摇动,招牌半钓在屋檐上;透过来不及关上的大门,可以看见打破的酒壶流泻的酒,桌椅东倒西歪,一切曾熟悉的繁华景象已如过往云烟,一去不复返了;路面上的菜叶沾上了泥巴,留下被人践踏过的痕迹。

  坐在一处石阶,从此角度正可看见叛军军旗在风中嘲讽,他不禁拂袖起身,悲痛欲绝,想起少年时初登五岳之首——泰山,胸怀大志,气宇轩昂。未登泰山之顶就已感慨万千,“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早已飞越群山,人未到,但爱国护国之心已屹立泰山顶峰。而如今,大唐的繁荣安定已成泡影,曾经的雄心壮志随之破灭。战争之火已烧了三个月了,从未停止过,受害的永远都是老百姓。杜甫心里装的是国家,脑中装着的是老百姓。这念头一浮现,思家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当日收到的家书,说家里一切安好时他就放心了,现在惟一能使他心情稍许放松一点的是来自家人的书信。在这个战乱、老百姓到处逃窜的时刻,诗人落寞地独自坐在长安街一角,身旁的花丛已不再落英缤纷,即使是春天,也只是含着泪珠的残花败瓣而已。

  落叶追赶成小旋涡,杜甫忍不住抓抓头,令他惊讶的是头上的头发已经掉落一大半了,手中的青丝早已变成白发了,国家的变故让他劳神忧心,一头正直壮年的青丝被扰乱了,泄露出他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衰老,如今简直连簪子也无法插上了。

  目光散淡地环视了四周,不禁低声吟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作文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情地表达了杜甫这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地爱国,为国担忧之情。

  杜甫生活的时代,已是唐朝乱世,他的心系在国家上,看着国家战火频仍百姓凄凉,心中满是苍凉。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他用他那雄浑悲壮沉郁顿挫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唐朝乱世烽火连天的画卷。

  早年的杜甫亦是有一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的。他也是想在战场上为国而战,那是无上荣耀啊。可朝代最终还是替换,*,也不复存在。

  安史之乱时,他亲眼目睹战时官兵强迫老百姓充兵时的凶残模样,从而写成感伤国情的《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妇人的哭啼,官吏的厉叫,为后人展现了唐朝中后期战争的惨乱百姓的凄苦。杜甫想为国效忠,可惜事违人愿。

  和杜甫并称“李杜”的李白,乃生在唐朝盛世华年间,他不用为国忧国忧民,多的就只是饮酒作诗游历天下。杜甫不能,他的性子里就是要为国而忧为国而愁的。而怀才不遇的他,在唐朝就像是一匹千里马却遇不上他的伯乐,因此他也只能在他的诗里抒发对国家对唐王朝的一腔精忠报国之心。

  他的心,全心为着国家,他的诗全为着百姓。看着这世间的兵荒马乱,自己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可想在杜甫心中的这番无奈的煎熬。

  唯有在诗中,他才能倾述自己的苦衷,他把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写了进去,他把自己对百姓饱经战乱写了进去,他把僵卧孤村仍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报国之志也写进那一首首雄浑厚重而又苍凉热血的诗句中。

  为杜甫而歌,为他的雄心壮志而歌。

  为杜甫而歌,为他的精忠报国而歌。

杜甫作文3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都在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的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杜甫作文4

  黄昏时刻,我投宿于石壕村,那里人烟荒芜,杂草丛生……

  “唉!想当年,我杜甫可是一个有着征服泰山的雄心壮志的那么一个才子!只可惜,如今才子变浪子了,安史之乱真的弄得民不聊生啊!悲哉!”微风扰乱了我的鬓发……

  朦胧中,一群差吏映入了我的眼帘,“难道他们要捉壮丁去应河阳役?”不容我猜想,身后“咚”的一声证实了我的想法,一个老头儿跳墙逃跑了!差吏们没看见。

  “人呢?通通给我滚出来!”为首的那位差吏对这间草屋吼道。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了他们那狰狞的面孔。

  树上的"蝉幽幽地应了一声。一位老妇人握着半截蜡烛从屋里走了出来。蜡烛发出的微弱的光,让我看到了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妇人憔悴的容色。此时,月亮被乌云盖住了……

  “大官,请……请您息怒啊!”老妇人擦去脸上的泪水,接着讲到:“我的三个儿子都……”她哽咽了片刻,“都在邺城防守。前不久,我的一个……一个儿子捎信来,说两个哥哥最近战死了。活着的……姑且还活着,死了的……永远都完了!”老妇人又抹了抹那滂沱的泪水。树上的蝉又幽幽地鸣叫了两三声。也许是蝉的鸣叫声把室中的婴儿吵醒了;也许他们的谈话声太大,把婴儿吵醒了;又或者是婴儿肚子饿了……屋里传来了婴儿凄惨的哭声……

  “好啊!你这老太婆,竟敢撒谎说室中无人!那又是什么声音?”为首的那位差吏闻声而问……乌云散去,月光再次撒进人间,借着朦胧的月色,我再次看到了那差吏的脸,只见他两眉成倒“八”字,怒气冲天!

  “大官,那是我那还在喝……喝奶的孙子啊!就因为我的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去啊!”老妇人又抹了抹那倾盆而下的眼泪。外面沙沙地下起了蒙蒙细雨,那蝉又一次鸣叫起来。她接着说:“我那孙子的娘,穷得连出入都没有一套完整得衣服啊!”那蝉还在没完没了地叫着。

  “不管怎么样,你也得给我从你们家拉一个人出来,今晚跟我走!”那差吏还真是铁石心肠!

  “既然如此,你们就带我走吧!”老妇人向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室里留恋般地望了一眼,又继续说道:“虽然我力气小,年事也已高,打仗——是不可能的了,但你们……你们把我带去,早些服役……说不定还能帮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呢!”还没等我回过神,差吏们与老妇人已经消失在了我的面前……

  夜已深,谈话声消失了,雨,也停了。往日热闹繁华的石壕村这一刻多么冷清安静,就连刚才叫得正欢的蝉也停止了鸣叫,不忍打破这死般的寂静,大气也不敢喘!定耳细听,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幽咽,那是老妇人家的媳妇吗?我不敢在往下猜测,只觉得那哭声让我悲伤,让我想哭泣。战争唯一能给予老百姓的就是灾难,离别……也许天亮时,我只能伴着老妇人的悲伤与老头儿一人告别了!

杜甫作文5

  我愿意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只为与你同登岳阳楼,凭栏远眺;我愿意舍弃林立的高楼大厦,只为与你共住破茅屋,心忧天下;我愿意赶赴千里之遥的泰山,只为与你同登岱宗,览视众山。

  子美,我真想跨越世纪光年的美丽,去牵一牵你的衣袖,握一握你的手!

  我多么羡慕年少轻狂的你,鲜衣怒马,漫步吴越江泽,游览齐鲁名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何等的壮美瑰丽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又是何等的豪情壮志呀!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君?你生于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满腹才华的你却终不受统治者的重用。

  我是多么地心疼你呀,子美。你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出仕就潜移默化地成为你一生的愿望。35岁的你赴长安应试不第,多次拜谒也不得重用。历安史之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被拘留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游曲江江畔,“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困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与饥寒交迫让你的诗变得沉郁顿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是多么地敬佩你呀,子美。八月,正是秋高气爽,累累硕果的时节,但是秋风给你的不是累累硕果,反而卷走了你家的三重茅。风急天高,漠漠向昏黑,家徒四壁,“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你没有埋怨,没有抱怨,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老年的你更是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孤身在湘江里捕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此时你已然体弱多病,日薄西山。但你此时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你生长的这个国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儒家不是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么?你怎么这么傻,自己都那么落魄了,怎么还担心别人呀!

  仰望星空,看一看远在天国的你,我看见了两颗沉郁忧伤的星星,那必是你的双眸;紧闭双眼,听一听唐诗的最强音,那必是你所奏响。

  你就是你,不朽的杜甫。

杜甫作文6

  品一杯酒,初尝时觉得烈不可耐,而后来回味,却是满口醇香,读诗亦是如此。诗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回味的意境。而最能让我觉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就是唐代诗人诗圣杜甫所作的诗。

  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这里我仿佛看到杜甫,只身一人站在破败的城墙外。不由得想起昔日长安城内,车水马龙,巷里巷外充斥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一片繁华的景象。可是现在春天已经俏无声息的来到,却是物是人非,映入眼帘的就是满目萧索的景象,城内外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给人凄清寂静之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今长安城的繁华已逝,战争的硝烟像四散的毒蛇,传播着无尽的痛苦。妻离子散,身在长安,曾经的国都却归家无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无处可以诉说的忧愁,让一代巨儒引颈长叹,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却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杜甫早已是一个落魄士人,寓居鱼南村一角的破败草庐。每逢大雨,草庐总是在风雨中飘摇,像无根的浮萍,连遮风挡雨都做不到,日夜都为这而忧愁,难以入睡。我仿佛看到杜甫哪怕是在这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顾自身的安危,置生死于度外。而在想到天下还有数不胜数的像他一样的读书人仍然无处安身,生计都难以维持,不由得仰天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希望天下的读书人都能够衣食无忧,有一个好的仕途。从这我读出了杜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杜甫生逢乱世,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一生飘零,他的心中定时凄苦万分吧!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忠君爱国的信念,宁愿牺牲自己换取天下许多像他一样的人安居乐业,不再因为国家动荡,而四处奔波。读他的诗我读懂了他内心的愁苦,和他可歌可泣的伟大爱国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像杜甫一样具有高尚灵魂的人。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报国心愿。他们的高尚品德,就像一座座明亮的灯塔,为我们前方的道路扫去阴霾,让我们受益匪浅。

杜甫作文7

  他一生写下一千多首诗,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时而狂羁豪放,时而沉郁顿挫,他对山水也情有独钟,他与李白并称李杜,被人们称为“诗圣”,鲁迅评价他:“他是*人的脊梁。”他就是——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插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几篇浮云随风而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杜甫,一个狂羁豪放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时的杜甫,已是年老多病,而这周围又是疾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吼声;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 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肃煞之色。周围的一切显得杜甫是那么凄凉,沉郁之情早已涌上心头,顿挫之意也已融于其中。这就是杜甫,一 个沉郁顿挫的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坐于船中,抬头一看,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正在悠然而歌,动听婉转。又眺望半空,一行白鹭翱于青天之 上,如梦如幻。鸟啼翠柳,白鹭青天,千山雪,万里船,杜甫心如鲜花般奔放,坐于船中,一会豪笔,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盛春之图。这就是杜甫,一个对山水情有独 钟的杜甫。

  有一种幽香越过千年古卷,有一种沉郁越过万年尘埃。细细品味一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是狂羁豪放,沉郁顿挫和山水之情。

杜甫作文8

  我本是个爱词远胜于诗的人,但杜甫这个诗人,我是打心底尊敬他的。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杜纵使一生潦倒,但不忘国家人民。“大蔽天下寒士”又怎是一隐遁世俗之人、一贪利忘义之人所能为?

  杜本是一个上天降来扭转盛唐转衰的大将,但他和李白力挽狂澜也不济。两个天才生不逢时,才华无法施展实是一憾事。杜少与李同游,练就一身胆色,但入仕后一生潦倒。杜居无定所,能有稳定的生活也是住在茅屋里。夏不挡雨,冬不避风,床头无干处,家人互抱取暖,岂不悲哉。

  杜晚年百病缠身,有肺病,长卿病,耳聋,臂废,间歇性瘫患,等等等等…但也难免奔波往来投奔亲友以活命,最终死在奔波中。

  公元670之后多年中杜的亲朋相继逝世,这给失意的杜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他也失去了别人的支持,断绝了生活来源。

  为了生存,他必须沿江南下到江陵投奔他的一个好友,但这个人并没有伸出援。杜只好继续南下去投奔他的族舅崔健,但当他到了崔健那,崔健又被调上北处,不久就病死了。这时杜一愁莫展,而天又降大雨,江水上涨,杜停在江上,直饿了几天。幸好这时当地县令送酒肉才渡过困境。因为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唐玄宗当了太上皇,寻觅当年老臣,杜在其中。当地县令怕杜饿死要怪罪下来,因此送来食物。水落后,杜不在南下,而是希望回到故乡洛阳,但他最终不能。他是北方人,如今久居江上,疾病缠身,死在归途。

  杜虽穷困潦倒,但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此情足胜天。只是今天,这个经济大爆炸时代,有才之士携家带子奔向国外,置祖国于不顾,实为人所唾弃。

杜甫作文9

  大唐的诗国太过璀璨,有人成仙,有人成佛,也有人成圣。“圣”之一字实在是太高太重的赞誉,什么样的人才配拥有这样的称号?读杜甫诗时,心中对“圣”一字若有所感,及至读完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我想我终于懂得“诗圣”二字的分量了。

  以下是对孩子们文字的搬运,以及我的一点小想法。

  我眼中的杜甫永远紧皱着眉头,永远漂泊在外,永远事与愿违,永远拖着疾病的身子却不留余力地心怀苍生。

  沿途的奔波太过劳累,在那个月隐星匿的孤夜,他是否望向家乡的方向,老泪横流。他的人生注定坎坷,他的诗却也注定辉煌。于是“人事多错迁,与君永相望”,于是三吏三别。

  朝廷腐败,国家动乱。在官场混迹十余年却依旧苦无归处。满腹的豪情壮志被命运捉弄,倾吐不出的苦闷蹉跎着他的岁月。可他依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么难能可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下这诗歌时他眼里是否也常噙泪水,是否也常有叹息。他不悲叹自己的命运,却为了国家一次次心急如焚。

  最终,他走了。却留下不朽的灵魂……

杜甫作文10

  八月虽然已立了秋,可成都酷热的天气仍然不肯散去。我早已按耐不住心底的兴奋与爸爸一同来到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

  “月白风高一草堂”

  谈到杜甫,我心底便涌出一股仰慕之情。这“杜甫草堂”便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浣花溪畔修建的茅屋居所。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二百四十多首。

  刚下车,却见堂前挂有一横匾,写有“杜甫草堂”四个端庄的大字,想必此处便是“杜甫草堂”的正门了。步入正门,只觉堂内分外的幽静。石桥下潺潺的流过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清清的河水里一群观赏鱼悠闲地游着。堂内真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高大的树木如一把把巨型绿伞,阳光穿过一片片绿叶洒在小路上形成许多星星点点的光斑,时不时传出的几声清脆的鸟叫让人心旷神怡。可见杜甫是多么的渴望安逸,宁静的生活啊。

  难忘大廨

  步入大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尊消瘦的杜甫塑像。虽然有些夸张、抽象,但是杜甫紧蹙的双眉,微仰的头与双手抚摸书卷的姿势,不禁流露出诗人饱经风霜的人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望着这尊铜像,游客们都禁不住轻轻抚摸一下杜甫精瘦的双手,来分担他内心的痛楚。

  整个大廨都是以黑白两色为主,并没有奢华的装饰相衬,显得大廨庄重肃穆。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着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幅名联写得十分含蓄婉转而耐人寻味,我和爸爸停望许久才离去。

  游览完大廨、诗史堂、水槛,柴门等景点,我们又去感受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景。来到“杜甫草堂”我怎能不亲眼目睹一下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呢?

  很快茅屋便出现在眼前,茅屋四周环绕着清清的小溪、翠绿的竹林还有长长的竹篱与幽幽的茅亭。茅屋前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一旁还有一菜圃,处处都体现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茅屋内有书房、卧室、厨房等。茅屋的墙壁并不是石头、砖砌成的,从从墙壁破损处可以看到里面的茅草和泥土,轻轻一推便可感知墙的简陋。这时突然想起杜甫的《江村》“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如此,在“八月秋高风怒号”时,杜甫却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这,我便心生一股对杜甫的敬佩之情。

  原来如此多的名人墨客来到成都这个天府之国拜访杜甫的故居,不只是为这里的风景而来,而是因为敬佩、仰慕杜少陵先生。所以才有“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故居不愧为*文学史实的一块“圣地”。

推荐访问:作文 杜甫 杜甫作文【10篇】 杜甫作文1 杜甫作文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