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顾城作品赏析,菁选2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2-04 09:20:33 来源:网友投稿

顾城的作品赏析1  首先声明,没看过任何其他人的评论。这就是我心中的顾城。不要把你心中的他强加在我身上。  在此之前,顾城给我的印象只有电视上当年蒋昌建老师舌战狮城掷出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顾城作品赏析,菁选2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顾城作品赏析,菁选2篇【通用文档】

顾城的作品赏析1

  首先声明,没看过任何其他人的评论。这就是我心中的顾城。不要把你心中的他强加在我身上。

  在此之前,顾城给我的印象只有电视上当年蒋昌建老师舌战狮城掷出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寻找光明。”以前一直以为这是用来励志的句子,就像闪闪红星照亮我的前程之类。后来再读的时候,又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孩子,涉世未深,在黑暗包裹下却依旧执着的想冲破黑色的幕布,即使可能只是徒劳,即使他还没意识到这只是徒劳。后来系际辩论赛前夜,凌晨从3108自习归来,在淅淅沥沥的中,看到写着这句话的牌子贴在光华大道两旁的树上,仿佛又看到了一双黑黢黢的孩子的眼眸,向我闪烁。

  顾城就是一个孩子,他写花,写鸟,写云,写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向他笑。他感受鸟儿们对自己排山倒海的热情,用树枝戳破天空,将月亮装在盆里。他是这么的快乐。但他也是这么的不快乐。因为一旦现实让他认识到他必须长大了,他的童话摔碎了,他的整个世界也必然崩塌了。关于他的结局我只知道他杀了妻子,然后自杀,其中缘由一无所知。所以还是那句话,你不能对别人妄加评论,没有谁比谁更苦逼,没有谁比谁更不应该。碰巧,我曾经说过的这些话,顾城也说过。

  所以,我好像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顾城很孩子气;我也很孩子般的理想主义,最难过的一阵在人人上发过一条状态:太孩子气或者太理想主义的人大概都不会开心吧。心中堆积的美好愿景只是一块彩色玻璃,被现实击成碎片,也会变成锋利的刀尖。顾城说,他最喜欢的是虚无缥缈,佛家说“就是这样”;我也反抗过那些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条条框框,留下一句“就这样吧”。

  我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可惜他已经死了。

  在那段最难过的时间,我读他的诗,看到了自己,但是又真的从黑暗中寻到了光明。

  最喜欢的一首是《你笑了》。你笑着,使黑夜奔逃。

  “就这样吧。”这是顾城最终没有做到的。

顾城的作品赏析2

  “死了的人是美人”,“死了的人都漂亮”。1992年,顾城离开人间世的前一年,他在《鬼进城》一诗中,写下了这样惊悚而艳绝的句子。

  死亡似乎是终于解决了一切的难题。死亡终于使一切的不确定性都固定了下来。死亡的整容术精心修饰了死者体面的尊严和悲伤。死亡和已经丧失存在价值的敌意言和。死亡带来了所有朋友和敌人的轻易的谅解。死亡消解了蒙蔽在传说中的一切云遮雾绕的悔涩和怪癖,穿透了一切虚华表面的不实之词的形容和浅薄的推崇。死亡呈现出诗人玻璃般透明清丽而无用的特质,使我们心存敬畏,警慎犹豫,而更加难以言说。

  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为我们奉献的这厚重而沉郁的两大卷《顾城诗全集》,使我终于能更全面而准确地去理解一个天才诗人在尘世中挣扎和受难的真实生命,思考他缠绕纠结的诗学理想所触发的矛盾冲突和悲剧。《顾城诗全集》中绝大部分的诗篇,我都是现在第一次读到,我不能不感受到心情复杂的叹息和扼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诗人们狂欢的节日,天才的闪光层出不穷,新的思潮狂飚突进,喜剧和闹剧至今还延续在纷然出演,舞台的帷幕迟迟不肯落下,诗人们表演的冲动即使在遭遇物质现实世界的无情嘲弄和冷眼,也依然澎湃汪洋,没有人愿意谦卑地退后。但是诗人们中最纯洁的一位,却过早地燃烧尽他的激情,将自己放得更低,低到泥土和灰烬,低到尘埃落定。

  一切的毁誉其实都已是多余。一个天才的诗人就是这样在诗篇中将生命孤注一掷。人民渴望英雄,诗人渴望神性。神也许是太孤独了,他需要寻找人间最精致华美的牺牲和祭品。是命运也是自我的选择,顾城就是这样献祭出他的诗篇和短暂而凝缩的人生。

  我一次一次地翻阅这两大卷《顾城诗全集》。我看到语言的飞翔、冲锋和交战,透明和纯净的品质,还有无数纷繁难解的隐喻、暗示,可怕的谶言,我再次确认了二十多年前读到顾城诗歌的那种感受,超凡脱俗而又让人不忍和抗拒。

  将顾城贴上童话诗人这样俗气的标签,无疑是浅薄和幼稚的,是缺乏思考的似是而非。童话只是一种对梦境简单和庸常化的表达,它具有一种过分的明确性,有的只是一种世俗梦想的幻美和欲望的直接呈现。在多年来我读到诸多对顾城诗歌的评述中,我发现评论家们都容易去强调顾城诗歌的意象和神秘直觉,强调他对梦幻的诉求和秘密的愿望。然而,我更想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顾城的诗歌最能让我们敬佩和动心的是,他敢于承担的那种在诗歌语言上执着于简单的风险。

  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举办的《顾城诗全集》首发会上,应邀的几位成都诗人分别做了发言,然后各自朗诵了一篇顾城的诗作。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巧合,我随手翻开《顾城诗全集》的上卷,竟然是停留在第489页,那里赫然在目的是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热烈讨论过的最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我朗诵了这首诗,我说:“这是为了纪念顾城,也是为了纪念我们八十年代的诗歌。”在我之后是朗诵的是诗人柏桦。再一次神秘的巧合让柏桦讶异不已,他当时就承认,他本来也是想选择这首诗来朗诵的。

  如果说《弧线》在语言的张力中还体现了“朦胧诗”特有的对象征和意象的着迷,那么我的朋友,诗人吉木狼格选择背诵的《远和近》这首诗,就特别能指明我们对顾城诗歌语言所推崇的诗学理想和趣味。“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品质的纯粹和可贵,不在于一般的评论家所谓的“新颖深刻的表现力”,“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更近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对‘远’、‘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等坐实之词,而在于对语言本身纯粹的美感的发现。这种异质的刀法和技艺,与传统师承的学习无关,它来自与诗人冷暖自知的秘密操练和惊喜发现。这同样也使顾城在他的那一代“朦胧诗”人中显得另类和卓尔不群。

  然而,顾城终于还是不能摆脱他的悲剧。与其说顾城的诗歌是逃避在极端的`梦幻之中,不如说他是逃避在语言的朴素和本真之中。也许顾城已经秘密地认识到,这个让他困惑不安难以融入其中的尘世,其实本身就是纷繁复杂难以确定和把握的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世界。那么,回归到语言的简单和纯粹之中,也就成为顾城抗拒和反叛世俗和*庸的一种非常手段。

  在那个时代的“朦胧诗”人当中,顾城无疑是一个天才的异端。他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此的呈现出一种异质,太过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那些朦胧诗人,这甚至会让他自己都感到困惑,也许这才是他最大的孤独和难题所在。他是生不逢时,他被误解和误读,错误地置身于并不属于他的文*流之中。

  他似是而非地游离于“朦胧诗”潮的边缘地带,内心却有一种巨大的鸿沟,将他置身事外,也将他置身于独创的荣耀之中。当他的那些貌合神离的“朦胧诗”人同志,在诗歌的语言上无可复加地做加法的时候,他却因命运的指引,身不由已地独自尝试着进行减法的运算。他的语言因为难以承受之轻而获得一种特殊的重量。他一方面为之欣喜和迷狂,另一方面却因为独创的重力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奇怪的宿命,也许现在很难加以细细分辨。但我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顾城。他的痛苦和迷茫,表面上是因为离群索居与现实的隔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他在诗学理想上的分裂和错乱,他因自身的天才而已觉察到了一种独享的荣光,但他却最终无法*自己,挣脱那个时代已经溶入他骨髓中的观念的束缚。

  “看到那么大的月亮/我知道我要死了/安排好最后的事/每一刻都有无限的时间/书架和孩子”这是顾城在辞世两个月前写下的诗:《睡眠是条大河》。死亡让尘世的有限变成无限。死亡让错乱和疯狂变得简单、清沏而透明。死亡使梦想的矛盾和纠结穿越了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死亡使诗人回归到永恒,使他摆脱了幻觉和迷醉。死亡呈现出一种神性般的寓言,让我们这些依然在语言的迷宫中挣扎和寻找突破的凡人,在困惑中停下了脚步,犹豫地四下张望,寻求暂时的喘息,然后继续怀疑。

推荐访问:作品赏析 菁选 顾城作品赏析 菁选2篇 顾城的作品赏析1 顾城的代表作品 顾城作品精选 顾城的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