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等教育女性人数逐渐反超,有何意义,菁选2篇

时间:2023-02-04 15:25:06 来源:网友投稿

高等教育女性人数逐渐反超,有何意义1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3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  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性研究生、本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女性人数逐渐反超,有何意义,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女性人数逐渐反超,有何意义,菁选2篇

高等教育女性人数逐渐反超,有何意义1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

  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性研究生、本专科生比例均过半。职场中,女性的学历情况也正在逐渐反超男性,尤其是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

  然而,不少女性在教育考试的道路上所向披靡,在职业发展、技术科研等方面仍然举步维艰。

  高学历女性,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全面反超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本专科还是研究生,女生占比都已全面反超男生。

  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普通本专科女生为1674.2万人,占比为51.0%。

  尤其是女生读研的比例,近年来稳步上升。

  1999年,全国招收女性硕士研究生2.6万人,在硕士总招生人数中占比36.5%。2009年起,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开始超过男性。2019年,女性硕士招生人数为44.7万人,占比55.1%。

  从具体高校来看,男女比例在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骤然发生逆转。

  各高校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浙江大学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41:1,硕士生男女比缩小为1.22:1;南京大学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14:1,硕士生男女比缩小为0.79:1,硕士生中女生数量直接将男生反超。

  即使是男生数量较多的理工类高校,比如*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毕业的本科生女生数量为269人,硕士生女生数量则高达1084人。

  当为数众多的女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也改变着职场中的学历状况。

  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女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已经达到55.9%,反超男性职场人。

  较高的学历,让女大学生更容易在大城市中留下来。第一财经曾对城市户籍人口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厦门、沈阳这10个城市,全部存在户籍人口女多于男的现象。

  比如教师行业,大城市呈现女性占比增加的趋势。2020年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分别为54.73%、53.2%、69.98%。在发达城市,这一比例更加失调。

  后劲“乏力”

  高学历群体中女性比例的提高,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综合的结果。

  根据《*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自《纲要》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妇女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高学历女性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城市文化氛围也给前来打拼的高学历女性以更大的包容度。

  而在读书这件事上,由于女性认真细致、自控能力强的自身优势,也比较容易让女大学生在各类考学中脱颖而出。

  不过,一份对13余万份简历数据的研究显示,*均而言女性要比男性多读一个学位才能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收入,而且女性后期的收入增长会比男性更早呈现出放缓和饱和的态势。

  在继续读书的道路上,女性后期的表现也逐步放缓。虽然女硕士反超男硕士,但在博士层次,女博士人数依然远少于男博士。

  当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随着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剪刀差”现象较为突出。

  在2021年公布的两院院士名单中,*科学院院士65人中,女性科学家仅5人;*工程院院士84人中,女性科学家仅6人。

  与此同时,*科学院院士中女院士占比很小,在数理学部的院士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女院士更加稀有。*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文指出,*数学界的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杰出女性数学工作者人数仍然较少,在国际数学会议上作大会报告的女数学家比例很小。

  当然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相关。有学者认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思维模式,是以男性的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女性与男性的认知方式本身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女性在学习中更容易遇到困难。

  并非终点

  女性在各类高等教育中的占比反超,显然不是故事的终点。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指出,入学机会均等虽然是实现男女*等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

  实现*等的更为重要的指标,是教育环境的公*、教育资源分配的公*,以及男女两性在教育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公*。

  如何帮助女性留在科研界?TheScientist网站刊登过一篇文章,给男科学家提出了10条建议,比如经常与女科学家讨论科学前沿问题、学术座谈会注重请女科学家发言、组织会议多邀请女科学家做报告等。

  2021年7月,科技部等13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文件指出,在若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探索设立女科学家项目、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

  同年9月,北京市妇联联合市人才局等单位印发《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北京行动》,指出在“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组织实施中,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

  在职场中,近年来延长女性产假和生育假最为令人瞩目。《2021*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5.8%的女性在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这个数字是男性职场人的二倍多。

  当然,企业职员们都明白,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延长女性的产假和生育假也会进一步弱化她们的工作机会,鼓励生育的政策法规还需相关的配套措施,以承担该福利政策的相关成本。

  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两性入学差距,女性在读书上的优势逐渐显露,今后是致力于缩小获得高学历后的现实差距。

  毕竟,读书的目的,是让人获得更好的前景,无关性别。

高等教育女性人数逐渐反超,有何意义2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引发关注和热议。

  报告中指出,《纲要》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多渠道、多形式为贫困和残疾女大学生提供资助,女性*等接受高等教育得到有力保障。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比2010年提高27.9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为1674.2万人和450.6万人,占比分别为51.0%和58.0%,分别比2010年提高0.1个和4.9个百分点。

  女生读研比例稳步上升

  其实,近年来,女生读研比例一直稳步上升。据*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1999年,全国招收女性硕士研究生2.6万人,在硕士总招生人数中占比36.5%。2009年起,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开始超过男性。2019年女性硕士招生人数为44.7万人,占比55.1%。

  研究生女性占比快速增长,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进步,给了女性更多公*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的一些优势,如自控能力强,比较认真仔细等,都容易让她们在各级考试中胜出。不仅仅是在研究生考试中,中高考中,女性的优势与占比也在明显放大。

  与此相关,在公务员等相关考试中,也明显呈现了女性占比增高的趋势,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此外,根据往年报告数据,地区经济发展水*也会对女性读研产生一定影响。以全国各省份2018年研究生在读情况为例,中西部省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大都在55%左右,其中宁夏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高,为63.48%,青海、新疆、内蒙古的比例也高达60%左右,吉林、山西和贵州三省的比例均在56%以上;

  而大多东部沿海省份或发达城市在校女研究生比例都在50%以下,其中安徽在校女研究生比例最低,为42.79%,江苏和湖北的比例也在45%左右,而北京、上海的比例也在46%-49%之间。

  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较高的区域,女性就业观念更为自由,不局限于稳定的就业方向,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相反。

  另外,女性占比与当地高校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例如:安徽、黑龙江两个省份的在校研究生女性占比仅为42.79%和47.99%,与*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理工类院校集中在这两个省份有关。

  一线城市职场女性学历反超

  不止是升学,在就业中,职场女性的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学历情况也正在逐渐反超男性。

  《*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结果显示,2020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为6779.4万人,比2010年增加1917.9万人,增长39.5%。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实现《纲要》“保持在40%以上”的目标。

  报告指出,《纲要》实施以来,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妇女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女性就业人数稳步增长。

  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在不同级别的管理者中,中层女性领导占比已开始反超男性。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女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已经达到55.9%,男性职场人本科以上占比仅46.7%。这也反映出过去一年女性通过自身实力证明价值的成果,但高层位置上仍略逊于男性,但差距已经不再悬殊。

  女性科技力量愈受重视

  2021年7月,科技部、全国妇联等13个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巾帼科技力量越来越受各方关注和重视。

  《措施》提到,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目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但随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剪刀差”现象较为突出。2019年,*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

  而在2021年公布的两院院士名单中,*科学院院士65人中,女性科学家仅5人;*工程院院士84人中,女性科学家仅6人。直接印证了《措施》中所提的.“剪刀差”现象。

  这种情况非我国独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月发布的科学报告中指出,尽管从事科学工作的女性人数有所增加,但增速仍然缓慢:全世界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仅33%,只有4%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发给了女性。

  针对女性科技人才相对紧缺的现状,更好发挥女性科技人才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措施》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

  加大对女性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逐步扩大*青年女科学家奖规模,鼓励社会力量设立面向女科学家的科技奖项。

  建立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执行同等条件下女性科研人员优先的资助政策。

  “改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困境需要社会观念的改变,一旦对女性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同理心,女性会自动地发光发热。”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仍面临挑战

  当代女性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唤起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但我们也要看到,与之成正比的,是女性为此付出的努力。毕竟对很多女性而言,*衡家庭与工作,是她们一生的课题。

  职场不存在绝对公*,但男女职场人遭遇的不公*待遇呈现差异化。性别、婚育计划等因素,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性职场价值。

  《2021*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55.8%的女性在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这个数字是男性职场人的二倍多。29.6%的女性曾在求职时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限制,18.2%的女性因照顾家庭被迫放弃事业发展。7.7%的女性曾遭遇职场骚扰,在婚育阶段被调岗降薪、未享受假期的女性分别占7.8%、4.1%。

  高等教育的经历为女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能量,使她们的独立自主性也愈发明显。我们在为*女性点赞的同时,也应看到如何为她们创造更公*的环境、提供更多的保障。伴随三孩政策的放开,职业女性面临的“*等职场”探索也始终在路上。

  教育对女性意味着什么?

  从教育到就业,更高的知识水*为女性带来了更多的人生自信,在医疗卫生、科技攻关、脱贫攻坚等等领域,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展现着女性的力量。

  清华大学的颜宁从2007年起就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截至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位研究生及博士后们,其中有一半是女生。她说,她的实验室出来的女孩子们都是自立自强的努力着。

  一路从中专到考取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的郭蔚,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信条,从一名护士到北京某律所合伙人,一路披荆斩棘,不曾辜负自己的人生。

  文能当北大学霸,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维和打海盗,1994年出生的北大学子、海军陆战队退伍“老兵”宋玺活出了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的精彩。

  女性,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能凭借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为女性喝彩!

  目前,我国已基本消除两性入学差距,女性受教育比重呈现历史新高,但是学校教育中性别话语体系欠缺、家庭教育过程不*等、社会中性别刻板印象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等教育的落实不是简单地实现两性受教育者数量的均等,而要看教育结果的呈现及实践过程中两性的机会和资源是否均等。

  《*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妇女与教育领域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性别*等教育模式”,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优化妇女发展环境的体现,是历史交汇期推动性别*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推荐访问:有何 高等教育 反超 高等教育女性人数逐渐反超,有何意义 菁选2篇 高等教育女性人数逐渐反超 有何意义1 高等教育女生占比超过一半 高等教育女生占比 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