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小结,菁选2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2-04 15:40:05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小结1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了解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小结,菁选2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小结,菁选2篇(完整文档)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小结1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了解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提出要以“遏制*”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的“冷战”的战略轨道,即马歇尔计划。这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北约: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约。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这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华约: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7国*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局面的正式形成。

  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分裂:杜鲁门主义出台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朝鲜的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了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被美国发现,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军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共同体合并而成);1973年-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了民族*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正式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991年8月,《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联盟变成松散的邦联;“八一九” 事件后,苏共被排挤出*,国家*性质根本性变化;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以及两极格局的瓦解。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小结2

  戊戌变法

  背景

  (1)必要性: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主张

  (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

  (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

  (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 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4)高潮: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及作用

  (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制:①改订律例,②裁撤冗员,③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

  (经济)颁布新法:①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②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颁布新法: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④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颁布新法:①精练陆军,改习洋操,②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团。改革旧制: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影响

  积极: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目的.

  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取消新政,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企图用“和*”“合法”的手段。

  (3)国际环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的潮流。康有为、粱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共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推荐访问:高考 小结 复习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小结 菁选2篇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小结1 高考历史选择题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笔记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