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6篇

时间:2022-09-04 18:55:19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6篇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October2022ReadandWritePeriodical读与写杂志2022年10月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6篇

篇一: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tober 2022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读与 写 杂 志2022 年 10 月STEAM 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刘晓燕(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清泉学校 甘肃 山丹 734100)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阶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型选择,其中,STEAM 教育理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就成为了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一种教学路径。近年来,STEAM 理念走进小学课堂,尽管在数学课堂应用方面还没有展示出非常强大的活力,但采用恰当的方法加以引用,一定可以帮助教师创建更加优质的数学课堂。关键词:STEAM 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2)10-0094-03综合来看,STEAM 教育理念中的很多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元素,传统教学方法与核心的教学理念相融合,能够让数学课堂产生新活力。让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工程知识、艺术知识甚至技术知识都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彻底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高质量的融合教学。1 STEAM 教育理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必要性初探一堂优质的小学数学课堂,肯定离不开教师高质量的课堂设计。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数学教师群体总是在探索更加优质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认为 STEAM 教育理念引入数学课堂,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探析小学数学教科书中 STEAM 教育理念的渗透,对新一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也有重要意义。尽管早在 1986 年这种教育理念就已经初见雏形,但最近几年,该理念在小学各科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才真正显示了该理念的价值 STEAM 教育理念,是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大学科整合成一个体的综合性教育理念,符合当下提倡教学融合的整体背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1.1 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Steam 教学理念将五大学科融入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灵活转换学习思路,综合学习数学知识,实现高质量的数学思维发展,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用该方法取得了比较出色的教学成果。其中,非常之典型的效果便是该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过去,教师的课堂上引入创新性的知识,受到技术、素材、教学观念等多方因素限制,然而,在 STEAM 教育理念的帮助下,教师可大胆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学生喜欢的科学实验,艺术作品等都能出现在数学课堂上,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 。1.2 有利于满足学生兴趣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最难以把握的学科之一便是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也探索了很多优质的教学手段,希望可以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必须承认,小学生的兴趣特点难以琢磨,除非是特别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STEAM 教育理念,灵活把握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部分,引入恰当的教学资源,甚至结合各种有意思的活动,丰富课堂内容。该种理念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开展趣味化游戏,有利于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数学教学。1.3 有利于创新教学环境STEAM 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下小学生真实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为学生群体创建具有创新色彩的学习环境。其实此处所说的环境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更多丰富的学习场景,比如过去教师讲解数学知识已经习惯了在室内对学生展开教学,而在 STEAM 教育理念的帮助下,教师其实可以将教学的场景从室内转移到室外,扩大教学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二,教师可以营造更加具有学习特色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觉自愿参与课堂互动,将积极有效的数学课堂引*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一般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效融合 STEAM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603。94 - -

 October 2022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读与 写 杂 志2022 年 10 月入学生眼前,整体的教学质量自然会有所保证,考虑现实情况,本文论述重点置于后种情况。2 STEAM 教育理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策略分析深入探析小学数学教科书,不难发现其中已渗透STEAM 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学科融合的渗透、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关注学生的综合实践体验、注重培养创新意识。STEAM 教学理念,走进小学课堂,比较符合新时期教学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将这一教育理念与数学课堂知识相融合,并且搭配着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取得更加突出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之下,教师不止关注基本的教学任务,更是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思路全部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核心素养。为深入推进 STEAM 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发展,建议课程标准中适当体现 STEAM 教育理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希望能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帮助。2.1 组织课堂游戏,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参与趣味化的数学游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相绑定,并且在兴趣的驱使下,实现高质量的数学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每一节课的内容是否可以设计课堂游戏。其实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都可以与课堂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发挥工程性的思维,实现STEAM 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上的高效应用。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比如先拿出一张薄薄的报纸,让学生观察一下报纸的特点。此时,学生会给出反馈,很多学生认为,报纸又软又大,没有任何的防御能力。此时,抓住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将报纸不断对折,便会得到一张非常坚硬的纸条。如果将报纸折成一张三角形,它能承载很多重量。接下来,学生通过模拟折报纸的实验,检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每位学生可以获得一张报纸,通过不断地对折,制作三角形状的报纸,此时,学生会发现,假如在他们制作的三角形模具上施加压力,报纸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揉皱,这边说明三角形确实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借助课堂小游戏展开教学正是 STEAM 教育理念,引入数学课堂的一种重要方法,看似是游戏教学,其实是建筑工程学的思想引导,学生转变自身的角色,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探索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动手钻研数学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角色上的转变,通过实践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从更深层次把握数学知识。2.2 利用小组合作,思考数学问题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也了解到,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并没有展现出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反而有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难度太大,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尝试着转变个人的教学思路,尽可能用轻松的方式实现高质量教学。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STEAM 教育理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并且搭配小组合作教学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师讲解“小数除法”方面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已经根据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设计了趣味化的讲解方式。为学生梳理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法则,综合来看,小数除法和之前学习过的整数除法之间具有比较强烈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借助这种关联培养学生群体的知识迁移能力,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转化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备课阶段,教师会准备一张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数学问题,当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以个人能力做完一整张导学案,肯定是存在难度的。此时,引入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自学的整体效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导学案上的部分问题,有些问题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只需要简单思考,配合着计算就可以快速完成,而有些问题颇有难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可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钻研才能产生一部分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小组内部的其他同学请教,解决小数除法的相关问题。当学生产生更加高级的数学思维,自然会形成核心素养,有利于完善小学数学教学。2.3 引导学生自学,构建课堂情境STEAM 教育理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固然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但这些效果建立在学生愿意主动配合教师教学的基础之上。所以,归根结底要想让STEAM 教育理念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还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自学,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以保证 STEAM 教学的综合效果 [2] 。例如:讲解“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教师会发现,本节课的大多数知识点是偏文本性质的,虽然也涉及一些难度稍大的数学题目,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5 - -

 October 2022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读与 写 杂 志2022 年 10 月会因为难以理解文本性的知识而受到影响,从而不愿意继续深入挖掘数学重难点内容。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此时的学习心理,转换趣味化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借助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个故事:

 “某天,小明去上课,发现自己的座位上突然出现了一串神秘的数字,大家猜一猜,这串数字代表什么含义呢?”结合该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展现出桌面上的数字内容,其实小明桌子上只是排列了几个分数,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小明桌子上刻画的这些分数,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有了情境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高。综合来看,理论性的知识具有比较高的难度,但是通过这样趣味化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都可以得到有效延伸培养,从而形成更高是的核心素养,而 STEAM 教育理念也能够在这类创新办法的辅助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认真探索的学习习惯。2.4 设计教学项目,激发数学思维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部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降低,而 STEAM 教育中的问题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的体验。STEAM 教育理念和数学学科的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系统的认知,综合来看,将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数学课堂,有利于帮助学生产生更加活跃的课堂表现,帮助学生爱上数学。例如:教学“小数加法”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项目化教学任务。提前设置项目化任务的内容:

 “假设隔壁班的张教师了解到,班级学生最近一段时间表现非常出色,上一次期末考试还夺得了年级第一名,于是,张老师决定买一批奖品,奖励同学们。张老师去到超市挑选了一些小学生喜欢的礼物。借助该情景要求学生将部分礼物的价格计算出来。”这便是一种趣味化的数学学习项目,在这种项目化的背景里面,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教学内容,比如张老师去超市买来铅笔盒,篮球两种商品,其价格都是小数形式,要求学生计算出产品的总价。运用同样的逻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计算更多小数加法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项目化教学法也是 STEAM 教育理念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的过程中,头脑运转速度会更快,而且很多学生会产生更加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着手解决实践问题,形成成熟的数学思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还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2.5 合理渗透艺术,培养想象能力小学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教师应该打开思路,不能只把着眼点放在小学生的理科思维以及计算能力这些方面,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学习数学知识应该收获更多高质量的内容,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笔者就要求学生既要有科学家的精神,工程师的思维,也要有艺术家的想象能力。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求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引入一部分艺术性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也是 STEAM 教学理念强调的,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精神的体现。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艺术作品深度理解组合图形的面积的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了一些带有明显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中包含色彩鲜明的几何图形色块,尽管对于小学生而言,从艺术学的角度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存在很高的难度,不过,教师转换思路,用数学眼光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中的面积内容进行计算,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相比机械地完成课后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贴合小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特点,课堂上教师合理渗透一部分艺术内容,尽管没有给学生讲解美术鉴赏方面的知识,教师依然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名称、作者以及基本风格特点。也就是说,将艺术领域的内容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并不要求数学教师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刻剖析,只需要站在引导者的角色上,帮助学生浅浅了解即可。综合来看,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更多艺术相关的想象思维,进而形成更加高阶的核心素养。3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STEAM 教育应运而生。STEAM教育提倡将学生置于现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利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参考文献:[1] 陈小英.融合 Steam 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1(28):97-98.[2] 吴敏超.基于 STEAM 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05):44-45.96 - -

篇二: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dash;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 年第 06 期/2 月(下)— 129STEM 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的跨学科教学探究罗 萍(四川省德阳市华山路学校 四川·德阳 618000)摘 要 本文从 2017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出发,立足教科版科学教材,在 STEM 教育理念下,探究科学课堂教学的学科融合,进行跨学科实践与研究,从“STEM是什么?”“科学课程与STEM的关系”“整合课本教学内容,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思考与途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 2017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STEM 教育 跨学科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1 STEM 是什么“STEM 教育”源自美国,美国在 1986 年国家科学委员会就发表的《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从而作为 STEM教育的开端。在 1996 年发表的《塑造未来:透视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本科教育》、2006 年发表的《美国竞争力计划》、2007 年的《国家行动计划》和 2011 年的《美国创兴战略》等报告、文件中指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方面人才培养是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并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提高科技理工素养。STEM 是什么?是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主要课程的教育。

 其中 S 指科学(Science)、T 指技术(Technology)、E 指工程(Engineering)

 、M 指数学(Mathematics0 它强调多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结和整合,以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 BasedLearning)为基础建构STEAM的顶层框架和思维逻辑创新,支持学生以多学科整合或融合、多种思维方式的学习,以一种批判性的方式来理解和探索世界,从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未来参与到世界的建设中来,让科技教育改变未来。2 科学课程与 STEM 的关系2017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4 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 4 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注重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认真解析课程标准,从课程总目标到具体目标都与 STEM 教育中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四门学科的有机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吻合。课标提出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但不是唯一方式;而 STEM 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这些都非常适用于科学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想要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深层次改革,实现跨学科教学就应着眼于 STEM 理念下整合多学科教学,不断尝试完善科学课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3 整合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思考与途径3.1数学与科学融合,实现跨学科教学,培养理性思考意识科学课程体现了自然的奥秘,是一门非常吸引小学生兴趣的课程。新课标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要经历“提问题,作假设,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并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过程 ;数学是学习探究科学知识的工具,数学方法在统计整理数据,建立模型,建构知识等非数学方面也与生活联系紧密,非常实用,将这样两门关注自然与生活的课程进行融合,在课堂整合中引入STEM 课程项目式学习(PBL)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并感知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思维方法,养成理性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发挥互补作用。思考与途径:在深入解析科学课程教材之后,分离出与数学相关知识有密切联系或是需要应用数学作为工具的课例后,将数学与科学课程整合思路渗透到课程教学设计中,完成整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如四年级上《天气》单元的教学中《云的观测》这节课就涵盖有关数学的“面积”知识点;《温度与气温》 《降水量的测量》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这几节课里涵盖数学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应用;六年级上《形状与结构》单元教学中《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找拱形》《做框架》 《建高塔》这些课涵盖数学方面的“三角形”“四边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知识,虽然教材本身就有相关内容,此时站在课程整合的角度,在 STEM 的理念下,设计问题,利用数学、科学方面的相关资源,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下面以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为课例,老师在确定这个教学目标之后,在课程上教师以情景引入的方式,通过视频、图片、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外形、结构和使用方法,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资料中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及理由,积极了解杠杆的信息,根据老师的给定的实验工具—杠杆尺,探究杠杆尺的结构、使用方法及如何用它研究杠杆的秘密,在这过程中,可以与小伙伴合作,经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改,最终完成整个实验研究方案,方案要包括小组想探究的问题,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小组的方案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在明确“研究杠杆省力问题”作为项目式学习的任务后继续小组探讨出以下问题:(1)准备收集什么数据(应用);课 | 程 | 教 | 学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 年第 06 期/2 月(下)—130(2)怎样收集数据(数学应用);(3)如何设计数据记录表(数学应用);(4)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数学应用);(5)你们小组是怎么分工的,每个人的职责是什么?(合作能力应用);(6)实验研究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分析、综合与评价);(7)实验方案在实施中的顺利吗?(分析与综合);(8)记录下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记忆与理解);(9)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你们发现什么规律?(分析建立模型);(10)你从别的小组的实验研究中学到了什么?(评价)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思辨)等。在预设的问题时,教师要设计出锻炼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评价与创造)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合作,不断的探索、尝试和自我反省,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个人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这些能力靠传统做题的方式、阅读的方式难以获得的。从 STEM 层面分析:科学(S):知道了支点、受力点、阻力点;了解了杠杆分类(省力的,费力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数学(M):学会设计数据统计表,收集实验数据;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学会建立模型(等量关系式)。技术(T)工程(E):应用杠杆知识,设计制作小杆秤、投石机。课程让学生体验到从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 STEAM教育的育人优势。3.2 科学与技术工程融合,创设开放性实践空间课标提出: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但不是唯一方式;而 STEM 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这些都非常适用于科学课程的探究活动中。在实际课堂教学设计时就教师应该常思考课程是否能引用STEM教育的学习方法,思考科学教材中是否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综合性跨学科的内容,是否有能让学生探索并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的内容,是否是涵盖思辨思维、创造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教学资源,从这些思考出发可以寻找到与STEM教育特质相一致的内容,如在科学课上讲授《形状与结构》单元时应用STEM教育理念可以更好的进行课程整合,实施“科学与技术工程”跨学科教学。课例:《用纸造一座“桥”》,本课知识点涵盖物质科学领域中的力学知识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桥梁设计相关知识及剪刀、直尺等工具的使用。采用 PBL 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座能承重纸桥的最佳方案并执行,然后通过质量检测(检测标准:是否具有一定跨度;是否能承载一定的重物量来)判断获胜的小组。该课程内容通过对各类桥梁设计的优劣评价,让学生们反思的设计方案并进一步改进方案。本课从 STEM 的层面分析:科学(S):知道线、面、体的关系;了解力的分解;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等。技术(T):会使用直尺、剪刀,会通过改变纸张的形状提高抗弯曲能力等。工程(E):了解桥梁的分类及科学原理,了解整个工程从设计到建造流程。数学(M):学会度量,简单除法计算,人员统筹到材料计划统筹安排,砝码叠加增加质量等。知识层面:知道线、面、体的关系;了解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了解力的分解;了解拱形原理等;学会度量和简单的计算;体验工程设计过程。能力层面:学会类比分析,统筹安排,创造性的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小组协作意识等。3.3 开发课本内容,实现开放式跨学科学习科学课程本身就具有开放性,这是课程的特性。这在教材中就有充分体现,分析教材就知道每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几乎都是本单元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应用,这就很好的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开放性的教与学空间,再加上教育部门要求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如何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注重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渗透 STEM 理念,开展跨学科学习。思考与途径:在课程教学设计时思考本单元已有的科学知识特别是涉及到与技术、工程有关联,同时又能很方便找寻到实践制作材料的,可以开发成专题或项PBL学习内容,作为课外活动的课程资源。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就是很好的科学、工程与设计的学习资源,结利用《设计制作小赛车》这节课开展课外课堂的专项活动,通过本项目课程的学习和推进,学生深入了解了科学知识(“力”“拉力”“重力”“反冲力”“摩擦力”“弹力”),工程知识(车辆的基本机构,赛车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用反冲力作动力时所需摩擦力的大小,用弹力作动力时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把重力转为小车的动力,设计的一般程序等),社会知识(如何解决问题又能减少成本,如何协调小组成员分工及合作中的互相评价等),制作材料选择“乐高”,小车的驱动力不作限制,任务要求是使用材料的多少(造价尽量低)和小车行驶的路程(尽量长)。此专题还可以拓展到六年级《工具和机械》认识了轮轴,齿轮传动的知识之后,再次开展,只是这次任务要求是小车行驶的速度要尽量快。该课程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使学生参与最大化,让学生利用对照实验和证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分享想法、使用各种方式和工具陈述数据、口头介绍、并利用视频进行实时播发,将分析思维应用于项目研究,将工程设计技术应用于完成项目任务中,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综合信息,建立联系,让学生能真真切切体验工程设计过程:确定问题和对象→界定目标和限制条件→研究及收集信息→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分析解决方案的可能性→选择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实施或执行设计→测试和评价设计→必要时重复各步骤→表达结果。体验像工程师一样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获得感。注释周玉芝.STEM教育视野下的课程开发与学科教学改进 [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017 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 | 程 | 教 | 学

篇三: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科学与数学的跨学科教学策略 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 东风小学 还是利用《教育科学出版社》 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测量水的温度》 一节的一个拓展性观察实验, 来进行说明, 我是如何进行跨学科让科学与数学进行整合的。

  活动步骤:

 1、 倒凉水入小容器中(必须浸没温度计的感温头)

 , 置于操场的阳光下。

  2、 插入温度计, 等温度计内液柱基本稳定后, 读出温度数值, 记录入表。

  3、 2 分钟后, 再读数值。

  4、 连续记录 12 次。

  时间 14:

 45 14:

 47 14:

 49 14:

 51 14:

 53 14:

 55 14:

 57 14:

 59 15:

 01 15:

 03 15:

 05 15:

 07 实验分析:

 学生根据温度的变化, 分析变化的原因。

  分析要求:

 根据时间与温度的变化画出拆线图, 分析温度变化的规律。

  用时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5 15 10 16 12 16 15 18 17 18 18 19 19 20 19 20 20 18 21 18 22 19 22 19 …… 略

 第十四组略 10 10 12 12 12 10 10 12 15 16 16 18 略

 2 0 4 6 10 8 12141618202224 5 10 15 20 25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一组分析:

 从折线图变化情况来看, 水温逐步升高。

 开始升温较快, 后期升温较慢。

 第二组分析:

 14 分钟之前变化基本正常, 第 16 分温度突然下降, 可能实验中出现误操作。

 第三组分析:

 折线图 8—12 分时变化不正常, 有异常情况。

篇四: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020年 9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Sept.2020 第 37卷 第 3期(总第 113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 Vol.37 No.3(Sum.No.113)【教学改革】收稿日期:2020-07-13作者简介:卢 夙(1976-),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市中街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探究卢 夙(福建省龙岩市中街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科间的整合,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的屏障,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数学思维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经验,以课题的形式开展资源的整合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整合探究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0)03-0103-02  一直以来,笔者始终在尝试着将其他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融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进而形成以多元化学习内容为基础,创新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平台,进而实现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发展。一、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意义(一)促进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探索,是一种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及解决方法,在实践探究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过程中,能有效提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让小学数学绽放出五彩的光芒。(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提出了更多有趣的课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有效配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二、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类别尽管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然而,从拓展资源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资源的单一性。因此,我们要深度挖掘不同学科间的素材,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创新出利于数学学习的更加全面、更具鲜活感的学习活动素材。这样的变化,不仅打破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局限性,还能使其更加的丰富与生动。(一)相同主体进行整合针对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再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总结成专题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拓展教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减轻了重复教学给教师带来的负担,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还能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高效性 [2] 。(二)相同方法进行整合不同课程之间很多学习方法都是相通的,如果我们能对学科间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会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学习思想,无论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率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在观察、研究、认知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数学是科学有效开展的基础,因此两者在方法上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三)相同思想进行整合不同的学科内容之间,会出现很多相同的思想,而学科间的有效融合,同时也是思想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打破学科间的束缚,有助于学3 0 1

 生创造力、调查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发展,也让小学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3]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实践策略(一)改变学习模式,呈现多层次的开放问题根据教学课题,确定教学活动的合理时间。对于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是一节课至几节课,也可以是一周到几周,主要根据教学活动的课题而定。然后,再根据课题要求选择实施场地,打破课堂对学生的禁锢,我们可以将场地选在社区、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践的探究与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活动形式也要出现不同的变化,从集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变成小组合作、个体研究、亲子合作以及班级间的合作方式 [4] 。例如,在《节约用水》课题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子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调查每个家庭人均用水量,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将亲子合作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最后进行集体谈论,分析每个家庭人均用水量巨大差异的原因。在课题实践教学环节中,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都出现了重大的革新,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与资料整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个人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二)聚焦核心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充分把控课题的研究方向,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安排在整合后的核心知识上。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掌握主要的知识技能,深挖教材的核心点,并将其渗透到各个方面,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果将不同学科的资源融合成一节课,会造成学生对知识吸收的“消化不良”,因此,教师要去粕存精,将多余的教学内容排出,为学生提供高价值的课题,搭建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平台,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高效性。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在教材的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通过精选内容,将知识点延伸到课堂之外,扩展课题实践的延伸广度,将多学科进行完美的结合。同时,教师要对探究问题进行合理的评价,确认研究方向的实效性与高效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聚焦核心思想,让研究方向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奠基作用。例如,围绕“怎么样节约水资源”开展课题,教师要将学生带出校园,对水资源的严重匮乏进行充分的调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严重程度。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节水器,并组织“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节水活动,通过活动宣传与节水器的义卖,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并将义卖的钱捐献给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5] 。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开创了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新思路,通过多角度聚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日常节水活动的开展,以个人为单位,通过学生对家庭成员的有效指导,最终评比出班级节水标兵以及节水模范家庭,为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价值观。(三)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实验最直接的展现是,体现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位置,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实验环境,并提出了实验课题,而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创建实验场景,“面积一样,长方形花坛与圆形花坛哪个花坛种植的花多?”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实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6] 。而如何计算出圆的面积成为了核心重点,通过学生积极的讨论过程,最终得出了结论:“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圆的面积介于 2r2 至 4r 2 区间,紧接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实验方案的讨论与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绳子),并动手将圆形转化为长方形,再对比图形变化前后的联系,学生能水到渠成的推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能得出周长相同面积不同。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的科学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与精神,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期,更是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不仅要体现出科学的设计理念,同时还要突出学生培养的特点。通过跨学科合作方式,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拓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让学生所学以及经验能应用到现实当中,通过全面的学习与研究,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养现代化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朱孟迪.浅谈跨学科教学的整合策略———“长度测量”的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3):21-25.[2]于庆江.浅谈跨学科融合课有效助力数学传统教学[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8(01):123-125.[3]伊余亚.跳出“学科”看数学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6(06):272-272.[4]杨妙惠.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以小学六年级为例[J].教育观察,2019(05):109-110.[5]沈森挺.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视角谈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9(01):159-160.[6]林娜.浅谈将数学逻辑思维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中华少年,2018(16):263-263.4 0 1

篇五: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教法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1 年第 8 期习”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知识迁移能力变得强,创新、创作能力显著提高。

 团队将继续探索该教学法,估计在实践过程还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只有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不断总结与反思,才能把“小项目 深学习”教学法运用好,才能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扎实,创造力更强!参考文献:[1] 吴言. 项目 教学 法 [ J]. 职 业技 术 教 育,2003,24(7):1.[2] 李华,杨永其,谭明杰. “创客教育”解读[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6,43(5):26-33.[3] 赵小英,刘平. 基于 3D 打印的项目教学法在“创客”培养中 的应 用 [ J]. 学周 刊,2016(34):230-231.[4] 谈静. 创客教育及创客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推广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114.[5] 刘树林,李博. 创客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方式、问题、对策[J]. 现代教育技术,2018,28(9):113-119.浅谈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教学为例翁长林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深深的影响着生产力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提升,网络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学格局。

 学科融合教学是目前教育界相对的聚焦点,给素质教育带来更多的思维与方向,也是很多一线教师尝试和研究的课题。

 从实践上来看,学科融合教学有着自身优势,但是也有着内在的核心要求,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颇,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

 文中尝试从学科融合的三个维度,即思维融合、知识技能融合、教学方法融合进行探究,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的学科融合教学的认识和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学科融合翁长林,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二级教师。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深深的影响着生产力的变革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网络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学格局。信息化教学条件的提升,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积极性提供有利条件。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1] 这是其内在的本质要求。

 我们应该遵循这条原则进行学科融合的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是学科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信息技术变成学生自我知识体系构建的工具,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等思维 [2] 。— 6 4 —。

 。. .。

 。

 2021 年第 8 期 教育与装备研究 课程教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方法去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或者“教与学的方式”,没有触及学科融合的内在本质。

 本文将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之间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探究,探究其教学模式的呈现方式方法,以及其所包含的内涵、基础等,旨在和广大读者、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学科融合的实际运用,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笔者以一节教学案例———“探究二进制到十进制的转换” 来进行说明。

 二进制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它难以用直观且有效的方式呈现。

 在信息技术中,程序设计与编译往往依附在创设的情景上。

 将有直接问题导向下二进制的学习转变为控制 LED 灯亮灭的程序编,对于学生来说,一是有趣,二是直观。    一、学科融合的内涵所在:学科之间的思维融合    学科思维的融合,解释了学科之间为什么可以融合的问题。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思维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它是一种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3] 即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概念或判断,情感与能力也得到发展。

 由此可见,知识获取并非在主体(学生)的认识活动以外给予的东西,而是必须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构成的。信息技术思维本质上就是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4]数学思维是利用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通过交互,且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来认知数学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系列活动。

 数学思维主要具有概括性、相似性(类比性)、问题性和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所产生的,且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因为处于客观世界中普遍相互联系与制约的不断发展的规律性,决定了我们(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主观能动过程的本性,并由这一本性的认知中产生了效应———即作为间接认识的思维起源于问题。下面以“探究二进制到十进制的转换” 课程进行分析。从信息技术的学科思维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程序控制教学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关于控制灯开关的代码,通过 LED 灯的亮与灭来呈现。其中涉及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知识点,我们先略过不谈,只关注控制代码与结果。

 亮与灭是两个状态,我们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变量来表示。

 在信息技术中,变量是记录事物特定状态的对应表达方式,“ 变” 表示对应的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量” 则表示记录的事物所处的状态。

 执行程序的过程就是一系列状态变化的过程。

 对上述过程进行概括:这是人们理解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是使用科学工具进行抽象模拟以寻求问题解决最优化方案的系统过程。

 [5]从数学的学科思维来分析。

 二进制就是使用“0”和“1”两个数字来表示的数。

 基数是 2,规则是“逢二进一”。

 可以理解为整个数学世界里的数字,都可以用一串只含有 0 和 1 的数字来表示。比较两个学科之间的思维,会发现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称之为关联性。

 都是有且只有两个状态:亮和灭,“1” 和“0”。

 这就会让人不禁思考,是否可以将“1”表示为亮,将“0”表示为灭呢? (相反的表示也是成立的)即“状态”与“值”的关联。二进制是数学学科的概念,同时被广泛的运用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数据的存储和预算及其他操作也都是采用二进制。

 数字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 符号串组成的代码,其运算模式正是二进制。

 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案例相对比较多的原因。学科之间,如果没有思维的连接、交错、延— 7 4 —。

 。. .。

 。

 课程教法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1 年第 8 期续性的话,那么学科之间就称不上融合。

 最多也只是生硬的将学科知识点罗列后穿插在一起。

 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的思维能力融合,才能做到学科融合。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学科思维的融合是指能以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结构上发生改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二、学科融合的基础所在: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融合    学科知识技能的融合,解释了学科之间可以融合什么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知识技能,就是对应课堂上所要教授或者学习的知识点或技能。

 我们依然分别对两个学科的相应课堂知识点进行分析。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就是控制一盏 LED 灯的亮灭,到控制多盏 LED 灯的亮灭。

 在程序的编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出一个合适的程序从而达到要求。

 该程序的执行,能够有效的控制 LED 灯的亮灭。

 在数学学科二进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位置计数法,位权是以 2 为底的幂,即以 2 的幂来进位。

 那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认识二进制和二进制的计算。分析后发现:①控制灯亮灭状态,刚好可以用 0、1 表示;②控制一盏灯到多盏灯的代码编译,刚好是二进制加减相同。

 为此,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解释和证明可以通过直观的 LED灯亮灭情况来反映二进制的表达式和加减。所以在学科融合教学中,将课程知识点融合到一起能够相对有效的进行教学。

 学生能够因个人情况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比如有些学生的想象力相对缺乏,对于二进制无法理解的,就可以快速地通过灯的亮与灭来辅助理解;有些学生的编程逻辑欠缺,就可以通过二进制的数学知识点来辅助编程。    三、学科融合的表现所在:学科之间的教学方法融合    学科教学方法的融合,解释了学科之间如何融合的问题。教学是知识传播的艺术,是表达特殊情感的艺术,沟通不同观念的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学习中形成的;教学艺术的表达,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变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角色作用,有效变革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生动的开展教学。

 而学科之间的教学方法融合,则能有效的改变原有的、传统的、常见的教学策略。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深入理解领会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基本理念,准确把握学习目标和内容体系,了解学科之间在内容、方法上的联系。

 研究教程、把握结构、深入挖掘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思想与内涵,从而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将教学活动安排、方法选择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层次分明,做好过渡与衔接,明确引导思维的方向,保证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环节流畅,起伏结合,引人入胜。

 有创造性的、科学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①符合整体教学目的和任务(课标分析);②符合该专题内容(课程内容分析);③符合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学情分析);④符合现有条件约束(时间、教学工具);⑤ 符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 (教师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是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或者类似的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因为现行的教育机制,更多的是以讲授为主。

 但是,也有不少的学校和老师大胆的尝试,以项目学习、情景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的将多种教学方法高效科学的利用起来,在不同的课堂教学进度中使用,以最优、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

 从而摆脱单调乏味或者从一而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学工具所体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较多的使用电脑、控制系统、网络,其优势是有趣、高效、信息量大。

 而数— 8 4 —。

 。. .。

 。

 2021 年第 8 期 教育与装备研究 课程教法学教学中,更多的是以传统课堂为主,缺点也比较明显:无聊与乏味。

 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通过 Excel 表格,能够快速处理数据,但是又要求具备一定的数学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这些都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上述所举例的课堂教学,综合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启发法、讨论法、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科的融合,最终呈现的形式更多的是在教学方法上的融合。    四、总结    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达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广义上定义为教育传播,狭义上定义为教学活动。

 [6] 我们从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定义中可以提取四个活动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传统学科的教学更多关注于教育信息。

 教育信息是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在传播过程中会转化为某种“信号”,通过某些“媒介(体)”传播出去。

 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因为信息技术学的本质,往往身兼着“信号”、“媒介(体)”两个身份,即教育信息与教育传播通道。

 从而我们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十分适合作为学科融合教学的主力军。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教学,需要在学科思维、学科知识技能、学科教学方法三维度都具备融合的基础,才能够做到学科融合,才能称得上一节完整的学科融合。

 ②思维融合是其内驱力,知识技能融合是其动力,教学方法融合是其外在表现。

 只有当内驱力强劲,动力浑厚,表现丰富时,才是一次成功且完整的学科融合教学。一定要避免在数学教学上简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就冠以学科融合的名头,这实际上只是一节信息时代下的数学课。

 它可以是一堂完美的数学课,但一定不是一节合格的学科融合教学课。

 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不少数学学科的内容,但是不能只是简单的以信息技术角度去讲解、去分析,或者一言蔽之;而要站在数学角度进行思考,将两者结合到一起考虑,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做到学科融合教学。

 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其他能力,例如逻辑推理、运算思维、数学抽象、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本文以探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为例,试图探究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基于“学科思维、学科知识技能、学科教学方法” 三维度融合,才是科学、高效的学科融合教学,才能够有教学效果的体现。参考文献:[1] 赵军,陆启威.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2016(11):32-34.[2] 孟潜, 陈增照, 李静,等.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 教 育, 2016(10):8-11.[3] 乔建中著. 课堂教学心理学[ M].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23-24.[4]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 J ].Communit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5]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 合[J]. 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7.[6] 南国农,李运林主编. 教育传播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责任编辑:加顺花)— 9 4 —。

 。. .。

 。

篇六: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21年第3期摘 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以主题学习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目标深层,学习过程深入,学习结果深刻,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跨学科素养。关键词:

 小学数学;跨学科;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21)03-0086-03收稿日期:2021 - 01 - 20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生共理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B19-431)。作者简介:吴秀丽,女,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岳口小学高级教师。我国的数学教育存在“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应试,弱于创新”的现象。[1] 如何避免了数学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跨越学校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鸿沟,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是数学课堂改革的目标。同安区岳口小学尝试以“设计主题→制定方案→亲历实践→交流分享”的模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本文以学校六年级师生共同完成的“数说桥梁”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究。一、整合跨学科主题知识点,梳理深层学习目标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应指向多维目标和多重结果,学生不仅要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还要实现能力的发展和积极情感的体验。[2]只有学习目标深层,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数说桥梁》跨学科学习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重复,以过去知识为起点,以现在学情为燃点,为将来学习提升高度,通过跨学科学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领域从书本拓展向生活。(一)分析学生学情,找准学习起点学生知识起点是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在学生确定了《数说桥梁》跨学科主题后,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储备,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预测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如下:1.桥梁设计中用到了许多数学知识,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对称、拱形的结构设计、圆环的知识等。2.在此次研究中需要用到多学科的知识,有数学、综合实践、科学、信息技术、美术、工程学、设计学等学科知识。3.研究的方法可以采用收集材料、实地测量、实验对比、制作模型等。4.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知识和实践上的各种困难,需要小组分工合作,协调交流。(二)精准定位目标,提升学习深度基于学生学情,《数说桥梁》跨学科学习目标以小学六年来学习的知识为基础,旨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提取与整合,学习方法的优化和选择,同伴的沟通与协作,学会运用跨学科视角理解世界、解决问题。《数说桥梁》主题活动的目标如下:1.在生活情境中综合利用已学过的知识,体验不同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的共促作用。2.运用问卷、访谈、实地测量等方法,积极参与收集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社会实践能力。3.通过查找文献收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制作课件进行展示,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能力。4.活动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提出合理的假设并验证结论,在批判质疑中培养科学精神,在沟通交流中养成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跨学科教学目标注重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外化数学跨学科主题深度学习探索— —以“数说桥梁”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吴秀丽(同安区岳口小学,福建 同安 361100)第2期2017年2月NO.7July.2017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21年3月NO.3Mar.2021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21年3月第3期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创新与迁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和态度的生成。深层学习目标为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提供方向保障。二、转变学习方式,重视深入探究体验“跨学科学习”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3] 在《数说桥梁》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生以真实问题进行探究,分别选择家乡的银湖大桥、古代的赵州桥、现代的港珠澳大桥梁等为研究对象,打破了教学时间、地点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上,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经历,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历经两个月实践探究,各个小组完成跨学科主题任务。(一)分工合作,过程深入参与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过程中,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根据学生的专长进行科学分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建立互利共赢关系,学习过程深入参与。案例1:研究赵州桥小组的成员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赵州桥的信息后,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赵州桥上的敞肩拱(赵州桥的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在桥梁建筑学上叫做敞肩拱)。敞肩拱设计有什么好处呢?针对该问题,该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进行画图对比、模型制作等,得出结论:1.四个敞肩拱均衡对称,增加了造型的优美。2.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3.增加排洪能力。为了获得敞肩拱排洪量的准确数据,小组成员根据收集的相关数据,利用比例知识,制作两种不同型号的赵州桥模型(见表 1),在前期模拟排洪实验中,模型毁坏。小组成员经过讨论、辨析,达成统一共识:模拟排洪量的大小,与拱洞和敞肩拱的容积有关,只需制作拱洞与敞肩拱的模型;模拟洪水的材料可以用固体代替液体,实验时用“填充法”取代“排水法”,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准确性。表1 赵州桥排洪模拟实验记录单在实践中,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图纸,制作模型,像科学家一样排除困难,严谨实验,经历“制作模型→实验验证→获取数据”探究过程,在活动中深度参与,发挥团队协作交流作用,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2.敢于质疑,问题深入求证在《数说桥梁》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批判性地接受和运用知识,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有效迁移到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的深度学习得以真正落地。案例2:研究必达环形天桥小组在收集桥梁数据时发现,桥梁环宽的数据网上有不同的记录,有的大约5米,有的大约6米。该小组成员到现场进行验证,经过实地测量,环宽数据是4.5米。有了具体的环宽数据,再利用网上的中心半径,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计算出环形天桥的面积。在活动中小组的成员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座天桥是圆形而不是方形的呢?该小组设计出了环形天桥和方形天桥两种方案进行对比,经过精确计算,图1 环形天桥方案 图2 方形天桥方案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环形天桥的面积比方形天桥的面积大了200多平方米,能够容纳更多行人通过,行人更加的宽敞舒适。该小组成员在活动中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对网络信息进行验证,通过设计不同方案进行对比,用数据说话,解决疑问。在深入求证过程,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提高分析、比较、反思能力,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有效训练。(三)拓展创新,学科深入融合在《数学桥梁》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习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线上和线下结合,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学生运用估算、测量、环形计算、折线统计图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熟练使用相关数学技能,积累数学思维经验。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实地考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活动过程融合了数学、语文、科学、物理、美术等学科知识,体验跨学科融合在解决问题时的共促作用。在成果展示阶段,各个小组提供6份研究习性学习报告、5座桥梁模型、4个活动87

 2021年第3期微视频、3份问卷调查报告等原创作品,每件作品都是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成果。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深刻的学习和情感体验,持续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活动结束后,学生的探索没有止步。根据学校门口上下学高峰期非常拥堵的现象,学生提出设计学校门口天桥的计划,从天桥的命名、人流量统计,地址的选择、天桥的造型等进行分工合作,对原有的活动经验进行提炼、创新,如,在天桥命名上体现人文气息,学校在九曜山下,毗邻文笔塔,区域内古迹密集,天桥的命名要传承本土文化;改进问卷方式,通过网络问卷星,提高问卷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桥梁造型上空中和地下立体结合,体现实用和美观。生活现象成为学习资源,面对新问题,学生灵活面对,将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迁移、重构、融合,深度学习自觉发生。三、组织有效评价,关注深刻学习结果(一)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多维,学习过程具有独特性、差异化,教学成果具有动态生成性,因此学习评价应是多元的。评价主体多元,改变教师的一言堂现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使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评价内容多元,包括学习过程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展示效果、创新意识都成为了评价要素,学习成果的独创性和推广价值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指标,活动展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评价方法多元,跨学科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难以量化,定性和定量结合,使评价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多元评价,尊重学生差异,让所有学生在不同领域展示自我,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在多元评价中,学生获得同伴的间接经验,优质资源获得推广和辐射,跨学科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掌握得到有力的促进。(二)过程评价,促进持续发展评价对课堂深度学习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来为学生“搭梯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学习内容,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持续推进。[4]在《数说桥梁》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桥梁的有关知识,以数学学科为龙头,分别从桥梁的设计、美感、构造、承重、人文等方面进行研究,再进行成果展示和评价交流(见图 3)。在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每个小组主题不一,每个学生的分工不同,成果呈现的形式不一,因此,评价更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的资料、合作交流、研究成果进行过程性的综合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参与率。图3 跨学科主题学习小组评价记录单小组的过程评价从实践方法、情感体验、创新意识等维度,及时分享经验,反思活动得失,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调整,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发展。多元的评价方式极大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对于活动中的参与表现十分重视,他们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展身手,获得成功感与满足感。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以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学科领域知识整合、跨学科知识重构,课内外教学资源统筹,拓宽学习视域,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素养培育。参考文献[1]孟庆继. “问题解决”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杨清.走出“课堂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20(9).[3]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7(11).[4]聂洋溢.关注过程:基于自然学习模式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J].教育参考,2016(6).小组的评价 (优秀三颗星,良好两颗星,合格一颗星)1.我们收获了哪些信息和结论?通过什么方法得到这些数据的?2.在活动中,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得到什么启示。3.我们的研究有什么创新?还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研究?4.在和其他小组的交流中收获了什么?吴秀丽:数学跨学科主题深度学习探索88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法研究 跨学科 教法 小学数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