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范文推荐)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1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A)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B)。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1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 A )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 B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 C )?”
7.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诫 ( ) ② 犹 ( ) ③闻 ( ) ④ 亡 ( )
8.请将“欤”“矣”“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括号内。(3分)
9.请用两个标点符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11.本文中周公对儿子给予了怎样的教诲?(2分)
12.【积累链接】在《诫子书》中,诸葛亮这样告诫儿子:“夫君子之行, , 。”(2分)
答
7.(4分)①告诫,劝勉 ②还,尚且 ③听说 ④死,灭亡。
8.(3分)A.于 B. 矣 C.欤
9.(2分)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10.(2分)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11.(3分)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意近即可)
12.(2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初三语文《周公诫子》知识点归纳3篇
初三语文《周公诫子》知识点归纳1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重难点问题)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未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重难点问题)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3、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精彩句段)
这句话是周公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来告诫儿子,做人应遵循谦德,“三”是虚写,表现他对天下贤士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渴求之情。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可不慎欤。(精彩句段)
此句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此句虽简,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周公诫子文言文3篇
周公诫子文言文1
【文言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注释】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赏析】
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周公诫子》中提到的六种“谦德”,对现代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写作特点
(1)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起、承、转、合”的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证明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问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
(2)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
(3)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睿智的语言,谆谆的长者的教导,让读者深有启发。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扩展3)
语文版九下《周公诫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积累,翻译练习;
2. 理解六种“谦德”的含义,体会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示三子 陈师道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简析:
作者陈师道因家境贫寒,无力养活妻儿。其岳父在元丰七年(1084)携师道之妻及三子同赴四川,陈师道因母老,不能同往,待生活好转,一家人始得重聚。第一、二句追叙见面前的心情:长期远别,明知无法会见,索性也就不去想它,权作忘记;及至归期已近,思念之心反而难以忍耐。三、四句写初见时印象,儿女随外祖父入川时年纪尚小,分别三年俱已长大,反倒不认识了。五、六句写相见时乐极生悲、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七、八句表现自己惊疑不定、唯恐得而复失的不*静心情。诗人将这种极深挚复杂的感情,以*易而质朴的语言道出,写得一波三折,情味悠长。
二、重要词语讲解
1.生字识记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的部长。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3.姓。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书>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书>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2.词语识记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三、预习检测
1.《周公诫子》选自《 》、作者 , 朝古今诗学“ ”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 家,姓 名 ,曾帮助 灭商。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教学设计>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教学设计>文章详略得当。
五、问题探究
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2.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
3.段落层次
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 ,突出诫子的 性, 性。
从第二句“周公诫子曰”到结尾。写周公 。
4.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用。
中心表达: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写作借鉴: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六、翻译练习
(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七、小结,布置作业。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扩展4)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3篇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1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①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苏轼和诗作答。
②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③蹇(jiǎn):跛脚。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
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
(2)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的新意?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答
(1)B
A、据注释中写作背景介绍可知,苏辙作诗寄兄,饱含对兄长的关切、“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
B、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并没有真正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错误。
C、两诗都提到“僧”“壁”“题”,可见写的是共同经历过的,对过去之事的怀想。
D、“往日崎岖还记否?”这一问句即是对过往的回忆,“路长人困蹇驴嘶”突出艰难。
故选:B。
(2)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的思考、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扩展5)
——《行香子 过七里滩》阅读答案
《行香子 过七里滩》阅读答案1
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1)词的上阕写水;下阕以写 起,以写山结,中间以“虚老”粘连上下文,然后以“ ”转出,衔接自然。(2分)
(2)评家对词中“过”和领起的后边三个短句,评价甚高,认为极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山;但。(2)【答案】①三个短句,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了沿途的美丽景色:沙溪湍急、霜溪清凉、月溪澄明; ②寓情于景,在描绘七里滩沿途秀美的风景之时,融入作者不同的主观感受:水流湍急时高兴紧张,水面清凉时寒意料峭,水月澄明时仿佛心灵都得到了净化。③用“过”字领起的三句,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情绪的波动,一齐涌来,给人以强烈动感。 ④以一“过”字领三个三言句,构成比排句式,节奏轻快,传达出诗人轻快的心情,且词人在三句中同用一“溪”字,使音节流转悦耳。(以上要点,答对一个记2分,答对两个记4分,答对三个记5分;满分5分。)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扩展6)
——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
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西岩》阅读答案1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答案】:8.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分号前后三处,答出一处给2分,答出两处以上给3分)
9.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3篇(扩展7)
——迟子建散文阅读题
迟子建散文阅读题1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的燃烧着。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丫杈的树枝上有如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幅画,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诗。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而且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涅盘再生,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蓄养生长,也就不会有再一次痛快淋漓燃烧的精彩。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21.作者笔下的春夜满月“美”在何处?(4分)
22.从全文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描述“冬春之交”月光的特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3分)
23.概括第三段中四季月光各自的特点,并说明写四季月光与写“燃烧的月亮”有什么关系。(4分)
24.作者对于月亮“盈满”与“亏过”、“燃烧”与“蓄养”的阐述,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思
想?(2分)
25.本文语言灵动清新,蕴藉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答案】21.答案:①美在月挂位置;②美在意境幽雅,生机盎然; ③美在燃烧的形态及其变化; ④美在真切与迷离之间。
评分:一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历年中考散文阅读训练100则答案…美;因为熟悉月亮,故能领悟出丰富深刻的人生道理。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前者是后者的铺垫)。评分:答对特点得2分,答对关系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4.答案:①人应甘于奉献,以造福他人;②只有不断汲取、蓄养才能成就生命的精彩。评分:两个方面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5.答案示例:“穿窗而过的月光……我只能睡睡醒醒了”,运用拟人,赋予月光以生趣,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评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
热门文章:
- 最新文明礼貌月活动策划,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优秀1合集)(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年医院护士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7篇)2024-08-22
- 2023年最新六年级自我介绍(汇总18篇)2024-08-22
- 学生会个人简历如何写(优秀9篇)2024-08-22
- 2023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四年级学生自我介绍(大全8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房屋租赁合同书(优质11篇)【精选推荐】2024-08-22
- 设备租赁合同(通用12篇)2024-08-22
- 最新转让协议书才有法律效力(大全10篇)(全文完整)2024-08-22
- 2023海边捡垃圾社会实践报告,垃圾处理社会实践报告(优秀8篇)(范文推荐)2024-08-22
- 最新外科护士自我鉴定(实用18篇)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