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10篇

时间:2022-09-08 08:45:07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10篇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六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印度》教学设计 执教者 指导教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10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10篇

篇一: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印度》教学设计

  执教者

 指导教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的讨论,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教学媒体 助学稿试卷、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屏幕展示图片)绚丽的服饰,美不胜收的景色,浓郁的异国风情,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

 (教师多媒体展示)唐僧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古代的天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印度,以及印度的标志性建筑——泰姬陵。

 设计意图:

 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学习新课:

 第一站:印度的位置和邻国

 教师提供 (课本 P32、P33 地图)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完成学案第一站题目。

 1、纬度位置:

 _____

 穿过印度北部,绝大部分地处_____和亚热带。

 2、海陆位置:

 位于______南部,南临_______. 找出印度濒临哪些海洋? 南临_________ ,

 东临_________,

 西临_________。

 3、相对位置

 (结合课本 P33 地图,阅读 P32 第一段)

 找出印度主要的邻国,并观察在印度的什么方向。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并明确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印度地理位置特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第二站

 分析印度的人口问题

 过渡:提供印度众多的人口图片,引出人口问题。

 教师提供:印度和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突出印度的人口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 P34 活动题,讨论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印度人口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度人口的劣势(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派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学习、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资源观。

 第三站

 找出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分析其分布特点 过渡: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带来沉重压力,民以食为天,要解决温饱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引出自然环境。

 教师提供:

 (课本 P33 地图,以及印度的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 P33 地图,完成下面题目。

 北部:_________山脉

 三大地形区

 中部:_____平原

 南部:_____高原 结论:印度地形高原、平原、山地南北纵列分布。

  耕地面积广阔。

 设计意图:地形作为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对印度的气候及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把地形、气候、农业放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印度的地形分布及特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读图就可以轻松掌握。

 第四站

 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

 教师提供:

 (课本 P35,图 7.38), 学生活动:看图分析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师生共同探究季风的成因及影响。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抢答

 1、

  旱季盛行风向图

 雨季盛行风向图

 风向 降水 旱季

  雨季

 2、下面 A-F 是西南季风的几种变化情况。请将 A-- F 填入下列表中。

 A.来得早

 B.来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风力不足

 F.风力强盛

 水灾 旱灾 西南季风的变化

  结论:

 西南季风不稳定,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站

 分析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渡:降水的多少又直接影响着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我们来到第五站-----分析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师提供:

 (课本 P36,图 7.42 和课本 P37,图 7.43)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图及课本相关材料,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两幅图对比观察,完成降水对粮食作物分布的影响。

 水稻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_____毫米以上,降水(多少)_____。

 小麦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_________毫米之间,降水(多少)_____。

 2、地形对粮食作物分布的影响

 地形 分布地区 水稻

  小麦

  小组派代表回答,师生点评,明确答案

 教师: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再加上该国由于气候等原因,粮食生产不稳定,印度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呢? 学生自主阅读 课本 6 P36 材料,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出示课件: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和讨论中形成农业生产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教师承转: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基本解决了印度的温饱问题,那印度的经济有怎样的特色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印度都有了哪些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答疑解惑。

  学情分析

  《印度》这一课题选自的义务教育课教科书《地理》六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本课题主要是在了解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以及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正确地阐明了人地

 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就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他们不懂就会问,不懂就会去钻研。通过多问,多看,多想,学生是一定能学好地理的。

  2、要引导学生会看图,会读图。会根据地图或数据,以及图表,解释课本中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只有学生有兴趣看地图,会读地图和图表,才能学好地理这门课程。

 3、立足生活常识,结合生活或时政热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这样,学生更有兴趣学 。

 4、学生的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动手找图、画图,对图的简单掌握,这样学习起来,难度降低了。初中的地理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习内容比较少。可以通过课上大量的练习、课上重要知识点的重复,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效果分析 《印度》这节课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创造性的整合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坚持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课堂氛围良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课上利用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感而发,突出所学知识的鲜活性;恰当地创设情境,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育作用;板书设计简明扼要,让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教师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地理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有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课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课堂环节开放性强,收放有度,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点评准确到位。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建议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分析

 《印度》这一课题选自的义务教育课教科书《地理》六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从而把握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原则。

 评测练习 一、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选项前的字母编号填入括号内。)

 1.2012 年 3 月,金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领导人在新德里会晤,与会领导人就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交换意见,首都新德里所属的国家是(

  )

 A.巴西

 B.俄罗斯 C.印度

 D.南非 2.沿图中 80°E 画印度的剖面图应为(

  )

  3.当地时间 2012 年 7 月 16 日,印度阿萨姆邦持续的降雨引发洪水,淹没了阿萨姆邦大部分地区,导致超过 120 人死亡。印度每年都要发生多起洪灾,这与印度的气候密切相关,下图中能反映印度气候特征的是(

  )

 下图为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完成 4~5 题。

 4.有关图例表示正确的是(

  )

 A.甲——水稻

 乙——小麦 B.甲——小麦

 乙——水稻 C.甲——玉米

 乙——水稻 D.甲——水稻

 乙——玉米 5.影响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活习惯

 B.饮食习惯

 C.自然条件

 D.劳动力多少 6.水旱灾害直接影响着印度的粮食产量,下图中对印度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季风是(

  )

  7.印度为提高粮食产量所采取的措施被称为(

  )

 A.农业革命

 B.科技革命

 C.绿色革命

 D.生物革命 8.印度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最突出的经济增长点是(

  )

 A.农业

 B.工业 C.旅游业

 D.服务外包产业 9.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印度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斜线部分)的是(

  )

 10.有关目前全球外包第一承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科技力量最发达的国家 B.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 C.热带季风气候显著,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D.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 A 是印度首都________,其附近粮食作物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 B________是印度最大港口,其面临的海是________。

 (3)城市 C________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印度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发达国家。因承接的软件外包业务所占市场份额大,印度被称为“_____________”。

 (4)城市 D________附近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日本和印度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月份,一艘货轮从城市乙_______(填名称)满载棉纱驶往日本。此时印度正值_______季(旱/雨),盛行_______风,所以货轮一开始是沿印度西海岸_______(逆/顺)风而行,然后从_______洋向东经_______海峡进入_______洋北上到达日本,而在日本此时易出现_______(气象)灾害。

 (3)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不同,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世界经济发生动荡时,受影响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

  课后反思

  《印度》这节课是在我对新课程改革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了以“学案导学”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一、成功之处 1、利用风光片吸引学生注意,异域风情使学生能很快进入主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及利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导学案指令读图查找、描图和填图,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辅助...

篇二: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情分析》 一、

 学习动机:

 从学习动机上看,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高,思维活跃,但课堂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

 学习能力:

 从学习能力上看,本节课是复习课再加上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学生对中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但是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没有掌握,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得以生活中的感性地理素材来吸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各种地图地理信息读取能力的培养。

 《效果分析》 一、以学习活动小组为单位(本节课共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

 等级

 学习状态

 1.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物品放置齐整。

 2.学生精神饱满、坐立端正、表情自然、脸带微笑。

 3.学生的发言响亮、清晰。

 4.学生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

  参与程度

 1.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长(>70%),投身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之中。

 2.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3. 学生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学生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5.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活动,分工明确,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且能够确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认识。

  学习效果

 1. 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 2.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3.学生普遍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从整体上达到教学目标。

  被评价小组

 总评等级

 小组亮点

 改进建议

 说明:1.本评价表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2.评价等级分为:A、B、C、D 四等。

 二、 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新课程要求课堂效果评价要关注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整节课从学习状态、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来评价学习活动小组,促进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老师也积极的发现和发展每个小组内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材分析》 三、

 整体分析:

 本节复习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本节主要讲述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特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因此,教材首先考虑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而后是气候特征的概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

 教材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成四部分:

 1. 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教材通过阅读景观图、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形式呈现。

 2.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划分。这部分教材延续了第一部分教材编写的特点,体现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活动题的设计主要体现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3.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示意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景观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完成从特征到成因的学习。通过活动,加强学生对气候特征及影响要素的分析能力,并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4.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材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该部分活动主题为: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这一主题突显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季风气候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认知,在分析中力求使学生体会到地理要素和实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评测练习》 一、夯实基础,知识构建 (说明:本节课是复习课,应该让学生对气候这节课用 在知识体系上有个整体的把握,课上用 5 5—6 6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教材第 0 30 页—0 40 页的内容对气候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填写下列知识网络。)

 1. 冬夏气温

 分布特点

  (1 1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__。1 1 月 月 0 0 ℃等温线大致沿____一线分布。

 (2 2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____。7 7 月我国平均气温在__ ℃ 以上。

 (3 3 )造成我国南北方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__

 (4 4 )夏季,青藏高原气温偏低的原因是__ _。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普遍高温

 气候

 2. 温度带

 (1 1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际,

 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__个温度带:___、____、____、____、___。

 (2 2 )另外,还有一个____区。

 3. 气温南北差异对

 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 1 )对水果分布的影响

 (2 2 )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1 1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_______

 (2 2 )0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___

 等温线一致;基本上沿__(山脉)

 ----

 __(河)一线分布。

 (3 3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____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___左右。

 1. 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___,结束___,雨季___;北方雨季开始___,结束___,雨季___。

 (4 4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___,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东西干湿

 差异显著

 2. 干湿地区的

 划分与景观差异

 (1 1 )一个地区___和___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2 2 )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___、___、___、___四类地区。

 3. 干湿状况对生产

 和生活的影响

 (1 1 )降水情况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

 (2 2 )气候干湿程度会影响农业类型和农作物的分布

 三、我国气候的

 主要特征

 1.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____和____。

 2. 我国东部由北向南分布着____季风气候、____季风气候,____季风气候;西北部分布着____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____气候。

 1.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__位置、__位置、__因素等。

 2.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气温越来越__。

 3. 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__的影响越来越__,降水量__。

 四、影响我国

 气候的主要因素

 4. 高大山地除了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外,其气温、降水量的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__变化。

 5. 影响我国的季风(1 1 )冬季风

 源地:

 ____

 性质:

 ____

 影响:增大了南北温差

 (2 2 )夏季风

 源地:东部的

 __、南部的_

 性质:

 ____

 影响: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二、基础落实,填图训练 (说明:通过第一个环节的复习,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并能从图中总结出规律,然而把地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在本节课尤为重要。所以,进入复习的第二个环节“基础落实,填图训练”。每个小组选出 2 2- -3 3 )

 名同学在黑板上填图,其他同学填写到学案中。)

 填图要求:

 1. 从图 1 1 中描出一月 0 0 ℃等温线,并标注出名称。

 2. 从图1 1。

 中填出我国温度带的名称。

 3. 从图1 1 中填出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和夏季最热的地方的名称。

 1. 从图 2 2 中描出 0 400 毫米、0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并标注出名称。

 2.图 从图 2 2 中填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名称。

 3. 从图2 2 中填出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和降水最少的地方的名称。

 ① ① ② ② ② ② ① ①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④⑤ ⑤ ⑥ ⑥ 从图 4 4 中填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名称,并用箭头

 “

 ”标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

 ① ① ② ② ③ ③ ④ ④ ⑤ ⑤ 冬季风 夏季风 图 图 1 图 图 2 图 图 3 中国气候类型图 B A A B

 三、知新探究,合作交流( 说明: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复习,学生已经储备了气候的基础知识,第三个环节“知新探究,合作交流”对气候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

 三道题目的选择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有一。

 定的梯度对知识进行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1 1 、举一反三: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你能说一说秦岭 — 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意义吗?

 2 2 、 慧眼识别:

 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为什么景观差异很大?

 3 3 、知识链接:

 水稻是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农作物,但在我国种植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的国家偏高,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四、达标测评,能力提升 (说明: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复习学生对气候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了,通过一些训练题目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即时评价。)

 1 1 、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居民有爱吃辣椒的习惯,这可能与当地的(

 )有关?

 A A .气候火热,特别是夏季炎热

 B B .气候潮湿,特别是冬季阴冷潮湿

 C C .温差大

 D D .冬季寒冷

 2 2 、下面两张照片都摄于 3 2013 年 年 2 2 月 月 8 18 日。造成这种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地(

 )

 A. 经度不同

 B. 纬度不同

 C. 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D. 地形地势差异大

 3. 下列四省区中,全部位于暖温带的是(

 )

 4 4 、在临沂市举办的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来自拉萨、乌鲁木齐、哈尔滨、广州的同学分

 别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请写出他们各自家乡的名称(城市名):

 (1 1 )来自 _________ 的同学说,我们家乡的夏季虽短,但白昼很长,中午不及这里炎热,年降水量和这里差不多。我们那里最有趣的是冬天,可以玩雪橇,看冰灯。

 (2 2 )来自 _________, 的同学说,我们家乡可以说是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四季花开,

 少见冰雪。

 (3 3 )来自 _________ 的同学说,我们家乡冬寒夏凉,全年气温较低,降水不多,气压也低,可我们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会使你终生难忘。

 (4 4 )来自 _________ 的同学说,这几天我们家乡白天热得烤人,夜晚变得很凉。冬季气温常在零下 10 ℃以下,一年下的雨比这里 7 7 月份一个月的雨量还少。但我们家乡的瓜果特别甜,欢迎大家明年暑假去品尝。

 5 5 、下面是摄影爱好者小雨拍摄的我国 A A 山脉南坡和北坡的景观图,你能判断哪张是南坡,哪张 是北坡吗?为什么南北坡的景观差异这么大,你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其原因吗?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说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进入复习的第五个环节“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思想。)

 1 1 、我们临沂市位于哪个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2 2 、请选出我们临沂市适宜种植的水果。

 3 3 、请选出我们临沂市适宜居住的房屋。

 A B D C A 印太低低

 图 图1 图 图2

  《课后反思》

 2013年12月6日我在临沂市第三十五中学讲授了《气候》这一节复习课,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内容,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点容量大,难点多,涉及的地理图表多,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我紧密结合多媒体课件、学案、分学生活动小组、板图等教学手段有效的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以下谈谈本节课的几点做法:

 第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计算机有很强的信息储存功能和显示功能的特点,将计算机储存的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清楚地显示自然地理现象,并快速提取,实现信息的比较或组合。运用视听等多种语言信息刺激学生感官,导入新课,制作了“杏坛四季”的视频使学生大脑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从而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来突破重、难点。本节课设

 计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我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有效的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本节课有效的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对全体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测评,并合理有效的选用了个别题目。如:摄影爱好者小雨拍摄的我国 A 山脉南坡和北坡的景观图,请在图中写出A 山脉的名称。你能判断哪张是南坡,哪张是北坡吗?为什么南北坡的景观差异这么大?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本节课充分利用学案辅助课堂教学,对全体学生进行当堂纸笔训练、达标测评,并合理有效的选用检测题目。

 第五、传统的地理板图与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落实又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第六、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活动小组的作用,分工明确,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强,课堂教学效果好。

 第七、本节课读图、填图、问题探究、启发提问...

篇三: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19 年 03 月DANGDAIJIAOYANLUNCONG主题探究式教学措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措施,是指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的过程中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将这种教学措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初中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初中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并且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完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生正确认识现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初中学生促进自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教师需要将主题探究式初中地理教学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进行主题探究内容的确定“主题”是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核心要素,要想将这种教学措施充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使用主题式探究教学期间坚持以“主题”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而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做好地理教学内容的分析工作,从而探究出需要进行教学的主题,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 [1] 。而这其中的主题,不仅可以是教材中某一节的知识,也可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各个章节,对于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与中国地理差异有关课程的教学时,由于这其中的内容与《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等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确定主题探究内容时,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让学生综合起来进行学习,使其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我国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对于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二、进行探究问题的制定俗话说, “学贵思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在教学期间帮助学生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对学生的质疑意识进行严格的培养。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期间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就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投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是引领整个主题探究活动的开端 [2] 。但是在提出探究问题的时候,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并且在学习能力方面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促使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地理课堂中,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他们现有认知水平的问题来指引主题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划分》这一课程知识的学习时,为了促进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其中为学生展示新疆高山牧区、云南傣族竹楼、长江三角洲的工业景观等不同的景观,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讲述这些景观特点,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而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有着相同的特点,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地理性质呢?”经过这些探究问题的提问,学生为得到问题的答案而展开了探究,有利于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三、进行探究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是指在确定主题、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初中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通过初中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完成主题探究活动。而为了在探究活动中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初中生有自主探究与思考的时间,也可以使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与合作下,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丰富自己的视野,使得探究所得到的答案更加全面。依旧以《区域划分》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划分四大区域的分界线以及划分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而指导学生以 4 个人为一组进行我国区域划分的分界线讨论。进而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还要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总结,最终推选出一个小组成员将探究结果进行表述。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得以持续推进。综上所述,利用主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推动初中地理课堂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地理成绩,还可以使其具备良好的地理科学素养,对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进行主题探究内容的确定,进而进行探究问题的制定,最终进行探究问题的解决。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持续推进提供更多的帮助。【参考文献】[1]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54.[2]熊霞.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12):57.Analysis of Geographic Theme Inqui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ased on Core LiteracyLIN Qiqiao(Xieyang Junior High School,Datian County,Sanming 366119,China)【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ore literacy. Therefore,in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geographical subject literacy level,teachers gradually apply theinquiry teaching measuresof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heme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juniorhigh school students’geography subject literacy by using topic inquiry method,so as to provide more help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Keywords】Core literacy;Theme exploration;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Teaching method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分析林启巧(福建省大田县谢洋初级中学 福建 三明 366119)【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因此为了促进初中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水平的提高,教师逐渐将初中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措施运用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文章对如何利用主题探究法提高初中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进行探究,从而为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探究;初中地理;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6517(2019)03- 0099- 01课程与教学 099

篇四: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参考2021· · 12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聚落”为例江苏南通市北城中学(226000)

 张明玉[摘 要]有主题的情境既有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培养能力,同时学会关注身边的地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文章以人教版“聚落”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教学设计。[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情境;聚落[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4-0092-03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基于主题情境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地理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并且能够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本文从主题情境的设计、情境问题的设置等方面着手,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 — —聚落”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教学设计。一、主题情境的设计应基于真实的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进行主题情境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情境,经历思维的发散。教师应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构建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情境,创设复杂、开放的真实情境,设计有一定深度和梯度的真实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参与课堂,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迁移和重组,把枯燥的知识学习变成有趣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在主题情境设计中应注重情境的连贯性,找到贯穿整个情境的线索,将整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聚落”时,选择合适的主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挑选素材的时候可以从身边的实例、网络新闻、电视节目等多个方面入手,选择合适的内容加以提炼或整合。主题的设置应突出典型性,关注多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注重提升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青墩遗址位于现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镇青墩村,该遗址的发现,把江淮平原的历史上推了3000余年,这就是本节课情境创设的灵感之源。青墩遗址与“聚落”知识息息相关。南通先民的聚落选址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例如选址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整节课的主题脉络如下:对比青墩遗址和现在南通市的图片,认识乡村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分析青墩古聚落的选址原因,认识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青墩古聚落的建筑形态,认识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分析青墩遗址上聚落的消失,认识保护聚落的意义。本课教学以青墩遗址为切入点,并用情境化的问题把本课的知识点都相互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而每个情境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可以分开来学习。这样,以青墩遗址为主线贯穿的课堂,便呈现在学生面前。选择并确定主题情境时,应参照课程标准,便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要点,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明确主题,不可生搬硬套,流于表面。所设计的情境既要与学习内容相符合,又要能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只有通过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够真正地理解知识,完善自身认知结构。二、情境问题的设置应该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造成疲劳,如果一节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情境问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主题情境立足于基础的地理知识,以问题链的形式整合整节课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师生和生生互动,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问题的设置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起着关键作地理·教学经纬92

 中学教学参考2021· · 12用。情境问题应该涉及一节课主要的知识点,注重知识的建构,使得教学内容结构化,逐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聚落”的教学,以青墩遗址为主题情境,同时围绕聚落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情境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主题情境一 】情境背景:青墩遗址,分布面积约7万平方米,为江淮东部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最厚且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青墩遗址是江海文明的起源,是20世纪70年代江淮东部最重大的发现,其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勤劳的青墩先民在此采集、农耕、渔猎、饲养……青墩的原始文化独特、发达而又神秘、深邃。情境问题:对比青墩遗迹所在位置当前景观图(见图1)和南通市现代景观图(见图2),说一说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图1图2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看图析图的能力,在主题情境中归纳地理事物的差异,提高学习兴趣。【 主题情境二 】情境背景: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青墩曾经经历过多次的海陆变迁。江淮地区水网密布,在史前时期,地势低平、比较潮湿的江淮和南方地区(见图3)流行干栏式房屋,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青墩古聚落中的干栏式房屋(见图4)具有特殊的意义。图3图4情境问题:青墩遗址为什么会出现在江苏省海安市一带?在青墩遗址发现干栏式建筑遗存,青墩人会选择建造这样的房子,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自然环境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思考青墩古聚落的选址要素,体会自然环境中气候、地形、水源等对聚落的形成的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主题情境三 】情境背景:来自大自然的灭顶之灾是江河流域和近海低地经常遭遇的危机,青墩遗址所在地古代聚落的兴衰映射出区域文化 — —江海文化演进的曲折和复杂。我们难以彻底了解远古青墩的详情,但是在我们人类的进化史中,还有一些罕见的、无法被替代的、被我们称之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财富,却遭到了一些人为的破坏。情境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 ,我们可以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做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认识某个聚落上升到懂得保护聚落的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体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全球意识和责任意识。情境问题的设置既需要考虑问题是否合理,又需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聚落”的这节课问题设置相互关联,同时涵盖了所有的聚落知识要点,地理·教学经纬93

 中学教学参考2021· · 12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这样的地理课堂是有情境、有深度的地理课堂。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既要与实际情境相关联,又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题情境的问题设置应有不同的层次,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不断提升,同时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主题情境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主题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教学设计,选择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打破了原有的问答式教学框架,改变了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在教学相长中获得幸福感。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教学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成长为有担当、有思想、有情怀、有深度的人。(责任编辑 周侯辰)

推荐访问: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情境 教学设计 地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