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工作汇报 >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

时间:2023-06-19 11:01:33 来源:网友投稿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1栋压ぷ髯龊谩肥且槐净ㄒ簧衔缡奔湓亩粒?纺苋枚琳呤芤嫫鹇肴??甑氖椋《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2  《把工作做好》是一本花一上午时间阅读,确能让读者受益起码三十年的书。本以为只是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供大家参考。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1

栋压ぷ髯龊谩肥且槐净ㄒ簧衔缡奔湓亩粒?纺苋枚琳呤芤嫫鹇肴??甑氖椋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2

  《把工作做好》是一本花一上午时间阅读,确能让读者受益起码三十年的书。本以为只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书,但细细读来,这本书将死板的教条哲理与真实事例有机的结合,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它以朴实的语言改变了我对工作的态度:外界环境不是我所能掌控的,我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做法,要不断进取,为公司创造价值。

  书中看似简单,寻常的事例,却使我们个人能否成功,企业能否屹立的关键。其中第一章的“选择‘随便’,就是选择‘淘汰’”,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受人惰性的影响,我们大多数人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完成而完成,为了尽快的完成工作,不顾效益,退而求其次,而事实往往会证明这是不可取,重复的翻工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这样做事,终将被淘汰。我们做事要有责任心,往大方面说,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对我们自己而言,勇于承担责任,勤勤恳恳,爱岗敬业,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端正心态,为价值而不是薪水”,工资是公司给人类力资源定的价格,是可以调整的:而价值却使我们可以创造,任谁也无法带走的。工作中,我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会在职场中慢慢成长起来,把工作做出色。在此,我有一点感悟:不要一直斤斤计较工资的高低,“千里马总有一天是会遇到伯乐的”,“怀才就像怀孕,是藏不住的”,一个有远见,有发展的公司是不会轻易让人才流失的,当然老板是只为你的使用价值买单的,遇伯乐前要先让自己成为千里马。

  “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工作”,‘对爱工作的人来说,生活就是天堂’:‘对讨厌工作的人来说,生活久是地狱’。我们走四方的员工服务宗旨:“顾客至上,微笑服务,真诚待人,用心做事,团结进取”。正是这一点的完美体现。其实做到热爱工作并不是很难。乐观向上的态度,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自然就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充满激情。这样 不管事客户投诉还是其他的难题,我们都能用积极的态度让他迎刃而解。

  “追求创新,努力学习”,不管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创新都是成功的金钥匙,而我们就要努力的学习来获得创新的灵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至关重要,因为这关乎客户对你的信心,直接影响到业绩。

  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不断的激励自己进步:任何时候,我都不能鄙视我的工作,那样如同鄙视我自己,这个世界,唯有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出色的完成工作。我要珍惜我的生命和荣誉一样珍惜我的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影响不了我的工作激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动摇不了我努力工作的决心。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1)

——《把铁路修到*去》读书笔记3篇

《把铁路修到*去》读书笔记1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把铁路修到*去》。读了课文之后,我有很大的感受,接下来就给大家说一下。

  首先,工人们在修建这条“天路”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特别是极度缺氧这个问题,简直对铁路工人们的生命有着极大地威胁。然而还是有混凝土无法凝固,恶劣天气对修路工人们也是巨大的阻碍。

  但是,这一切都难不倒英勇奋斗的铁路工人们。凭借着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把所有的困难都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实地观察,终于成功地解决了混凝土无法凝固这一问题。又经过两百多次的实际与攻关,最大的问题——极度缺氧解决了。

  工人们之所以能够修成这条天路,离不开他们那能吃苦、能忍耐、能奋斗的精神。是这种精神,让他们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地修建这条“天路”。

  我的感触很大。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竟然能够忍耐住吃雪地盒饭、睡雪地觉、一不小心丧命的这种威胁,而不是睡在暖暖的床上,在自己家里呆着。到这冰天雪地的“生命禁区”来为西部大开发献出一份力。他们的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既值得我们学习又值得我们敬佩,向青藏铁路修建工人及为西部大开发所有做出贡献的人敬礼!

《把铁路修到*去》读书笔记2

  当我读完全文时,发现《把铁路修到*去》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即是文章题目,又是作者行文的线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并且都是用了感叹号,从而使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了信心与决心。

  《把铁路修到*去》这篇文章讲了XX年10月18日,我国打算从格尔木开始,一直到达*,修一条长长的铁路,中途经过风火山,遇到了许多难题,却都在指挥人员的精心策划下一一化解,随着修建铁路工程的延伸,遇到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但工程指挥人员毫不退缩,终于,用了一年的时间,打通了这条主干道,将铁路修到了*。

  当我读到“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的冻土区,施工难度极大,关键是控制温度……”这段话主要写了施工时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无法控制温度。温度低,混凝土不凝固;增温,洞壁融化塌滑。真是左右为难!可是西部建设者们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难题,终于将风火山隧道贯通了,我做为一名新世纪的接班人,要学习西部建设者们不向困难低头,勇往直前的艰苦奋斗精神。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筑路大军在修铁路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天气,温度,供氧不足,等等,许多难题,我们的指挥人员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仅此而已了一条通往*的`铁路,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向困难叫板的精神,他们就是凭着这咱顽强的精神,成功的打通了1338米的大隧道,把铁路修到了*。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习他们那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敢于向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对问题进行逐一思索,解决各个环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西部建设者们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荒无人烟的高原,排出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有多少人为了修建这条铁路奉献了自已的青春和热血,只有他们的付出,才创下了铁路建设的奇迹。我们要学习这些建设者们的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长大以后要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把铁路修到*去》读书笔记3

  星期天,我读了《把铁路修到*去》,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接下来,我就给你们讲一讲吧!

  20xx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令下,风火山隧道开凿了。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把铁路修到*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科技人员昼夜观察,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真正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把铁路修到*去!筑路大军斗志高昂,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

  在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喊出了他们地心愿。把铁路修到*去,把铁路修到*去。

  20xx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国部队,坚持不懈的精神,给我心里扎下了一颗难以磨灭的坚持精神的印迹,我要向他们学习,上课认真地听讲,老师留给的作业按时完成,在学习中,学习的氧含量少了,问老师问家长,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完成,老师为我们孕育的养分,在将来也要向我们祖国的部队一样奉献自己,点亮了别人的那种精神,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向往美好未来!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2)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书笔记3篇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书笔记1

  刚读完郑立*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就一个"还"字,我也考虑很多付出很多。班级本应该是学生的班级,但细想起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班级视为个人所有,一人背负着几十号人的大小事,喘着粗气向前进。班主任很累,很多时候真是我们班主任背上了好多好多的东西,有好多自己本可以放手的东西,而又随手放开了本应该常抓不放的东西。这种颠倒的抓与放,郑立*老师很明智,抓好该抓的,放手该放的,在抓与放之间,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我。

  在读的过程中,不由在心中回顾我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一切都只能算是在起步中。

  大学毕业第一次走上讲台就以班主任的身份走进去开了第一节班会课。现在已回想不起自己上了什么,但一定傻得可爱。那时的班干限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认识,习惯性地用自己在学生时代做班干时的方式——班干终身制,根据班级需要设定好岗位,自己指定的班干部!一段时间的兴奋与新鲜之后,班干的优越感与独断成了很多学生造反的主要因素。做学生的确思想工作、调整班干心态,双方都比较给我面子,没有过分地闹腾。但,我能感觉到,他们都在内心难以认可对方,他们虽是同班同学,但有的心里半已是陌路人。学生的隐忍换来了我班级管理上的第一个我特征——表面很是风*浪静。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做了不少难,费了不少心,但是效果非常的差,曾经我都怀疑过我的能力,怀疑过我是否是班主任的料,在自己彷徨中第一年的工作以失败告终,我有时在想在困顿之时总想着改变学生的思想,却没想到根本在自己,自己的思想没有从旧的体制中走出,自己又如何适应得了新时代新学生的要求?

  现在回想起我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有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困惑,读了之后很受启发。

  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可能是个缩小了的大人,他们总是那么容易喜新厌旧。爱玩贪玩的孩子,定性与耐性也很欠缺。于是,制定出的班规与班级管理方式慢慢淡出了孩子们的兴趣中心,他们群体的"聪明又逼着我不得不去探索学习以求创新。学习探索中,开始学会了去思考人心与人性思考制度思考世事的变迁,学会了与学生沟通,学会了与任课老师沟通。

  在我未来得及变化之时处于一种半民主半专制的状态中,这种状态让我和学生都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内心期待着变化,但实际操作中却总难以拔开遮眼的云雾见到灿烂阳光……如郑立*老师一样,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个决定一句话,却需要步步预设、层层思考、环环推敲……别人眼中的轻松摇控管理,却是班主任内心与思想上无数次辛劳的付出。

  把班级还级学生,一个目标,一个可行方向。只是,路得一步步走……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3)

——怎样做好读书笔记

怎样做好读书笔记1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我们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我们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读书笔记的方法:

  1、批注书。在阅读自己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时,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在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线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或者折页、夹纸条等。这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做法。

  2、摘录式。摘录就是把名言、谚语、佳句、事实、结论或一节一段,经过选择,准确地逐字逐句地抄录下来。摘录式积累资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3、心德式。读书之后,自己有了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赶紧写下来,这叫读书心得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言语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为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4、提纲式。把一篇文章的内容要点,按照段落层次,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成,叫做提纲。通过写提纲,可以把握全文内容。写提纲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也可以利用原文中的句子,提纲宜分行排列,标写序码时要注意层次、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5、书签式。*时读书,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直到背的滚瓜烂熟、记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如此反复,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了。

  读后感怎么写:总之,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同学们可以在阅读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做笔记方法。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4)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10篇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1

  几年前,初读《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时就惊叹于它那饱含激情的精辟,薄薄的一本小书,居然被列为“世界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之第六”。作者哈伯德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100多年前的美西战争中的真实故事来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直率地指出在人们身上常有的怯弱和浮躁。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经赞美它:“真了不起!把什么都说了!”今天再次认真捧读这本小书,收获愈发良多。

  我们从书中领悟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力。一个好的决策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执行而变成毫无意义的空想和空谈。执行力不是某项单一素质的凸显,而是多种素质的结合与表现,它体现为思想上的忠贞不渝、勇担责任,行动上的坚定不移和科学创新。

  首先是忠诚。内心的忠诚总是外化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敬业也是一种对事业的忠诚,敬业的人才会倾尽所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工作,而敬业来自内心对事业的认同和热爱,来自一种理想的感召和激励,真正敬业的人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朝着理想迈步的身影。

  除了忠诚,还有一点不可或缺:好的执行力需要理性和创新。仅仅凭着单纯的工作热情,而没有科学分析、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能应对风云突变的复杂形势,即使接受任务也会落空,而目标明确后选择路径就具有了决定性意义。如果背朝目的地走下去,环绕地球一周也能到达,但那显然不是罗文的追求。理性意味着讲求效率和情势变迁中的合理校正,良好品质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才是罗文中尉创造奇迹的根源。

  科学执行力才是决胜力。回顾过去,蛮干冒进和因循守旧都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巨大损失,历史曾经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的必要性。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2

  《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的是:19世纪,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古巴这个小岛国家,并野蛮地奴役着古巴人民。1898年4月,美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并意识到和古巴起义军合作是赢得这场战争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美国总统对陆军中尉罗文委以重任,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联络信。罗文没有提任何问题和要求,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罗文被堪称为美西战争中的英雄。故事情节简洁明了、扣人心弦,从中折射出象征忠于职守,人人树立敬业、忠诚、勤奋品质的这样一个道理。

  100多年来,英雄的故事广为流传,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如今,每个机关单位都在呼唤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寻找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重用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已成为如今职场的主旋律。所以我们不仅要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尽职尽责,努力争做《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而且要正确引导全区工作人员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为此,从以下方面努力去做:

  一、敬业与忠诚

  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震撼,不是信使罗文把信送给加西亚过程中的艰辛,而是基于以下这个原因:美国总统将这封写给西班牙加西亚将军的信交给罗文,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谁是加西亚”,“他在哪里?”,“我怎么才能找到他”,“为什么让我去”等问题,只因为四个字:敬业与忠诚。

  敬业、忠诚是我们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做好工作,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敬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习惯。当我们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并找到快乐。面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所从事的专业,只有牢固树立起这种敬业精神,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的潜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才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才有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他在哪里?”这就是一种敬业精神,一种责任意识,一种执行力的表现,一种对领导和事业的忠城,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不管艰难险阻,全心全意地去完成任务。

  在当今任何一个单位的发展都需要具有忠诚、执着、敬业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像罗文这样的“送信人”。忠诚、执着、敬业不仅仅有益于个人所属的单位,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一个人只要有勤奋工作的态度,一如既往的敬业精神,忠诚于事业的信念,事事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效果,那么我们的工作就能完成好,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我们都能成为“罗文”——一个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二、执行力

  罗文接过信后,没有任何借口的完成了。上司吩咐的任务,不管是不是你分内的事情,没有任务借口的完成,这是执行力的第一表现。城南新区的建设,正是需要这种的执行力,才能把*、上级机关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付诸实践、落到实处。可以说,执行力的强弱关系到城市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提高部门执行力对机关单位和城市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年来城南新区始终按照规划设计、拆迁安置、公共配套、基础设施等“四个先行”的原则,致力于打造一个“新而特”的城市中心。经过六年的建设,由一张白纸到现在的高楼林立、道路宽畅、水清树绿,学校、医院、商业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和职教园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一座新而特的现代新城已初露倪端,城南新区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能够有这么骄人的成绩,一方面是因为市委、市*的正确领导,另一方面是因为拥有一批具有罗文品德的“城南人”,埋头工作,不讲条件,不计较得失,努力工作的结果。

  新一届市委、市*领导做出了重要决策,并明确提出城南新区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建设智慧、生态、现代的特色“三城”。城南新区“推进二次创业,建设幸福城南”的号角已吹响,作为城南规划建设的工作者和服务者,我们要深入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把忠诚、责任、创造性执行的“罗文品质”融入到实际工作当中,继续弘扬城南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水*,为城南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规划事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规划方案的确定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城南新区作为盐城乃至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区,规划编制应该体现出其作为龙头的核心地位。城南新区建设智慧新城、生态新城、现代新城“特色三城”的目标为规划编制和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金融城、科教城、聚龙湖商务商贸区、潜龙湖文化旅游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也对规划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只有继续*思想,大胆推进创新精神,开拓思维,创造性的完成任务,才能把城南新区的规划做的更好,把城南建成“新而特”的现代化新城区。

  执行力,也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强,具体表现在能够把上级安排的任务干得又好又快;执行力不强,再好的目标,再完美的计划,都只是一句空话。城南新区要上一个新的台阶,首先在规划编制和设计上就要体现高要求、高标准,在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后,在思想和行动上变“要*”为“我要干”,立即将其付诸实施,积极主动地执行,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努力把城南新区的每一个项目都打造成精品工程,力争每一个项目都做成全市的标志性工程。

  通过阅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感触颇深,有许多启迪。故事的内容虽然简单,却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以罗文的敬业精神、忠诚品质、良好心态为榜样,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聚经验,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为加西亚送信的机会。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3

  孟夏正午,幸运偶然地收到一本《把信送给加西亚》,醉心捧读!片刻,来自学生时代的净土便在心中重现,蓦然想起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阅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读时,觉得文章的主旋律与现实生活混淆,如同象牙之塔。24个段落叙述了罗文精神和送信经历。可越往后读,越能带来新的人生启迪。

  步入社会,我们喜欢攀比,为薪酬工作处于逃避和应付的态度。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无论所得丰厚或微薄,皆忽视背后的成长,就这样,一个人的希望和才华就此枯萎,成了最*庸的人。

  使命感是人的内在的永恒的核心动力。罗文临危受命,在时限内把信送给加西亚。忠于使命就是送信成功的先决条件!听从内心的呼唤,采取积极的行动,在使命感的指导下,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们应该向罗文一样忠于自己的使命!

  反省一下我们每日工作中的任务在不同人的面前是否呈现出不同状态:在抱怨者面前他是绊脚石,在行动者面前是垫脚石!如果我们得过且过,将最终毁掉自己。

  其实,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工作,只要能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所做的就是有价值的。

  故事虽然简单,但它是永恒的,冲破了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使人产生共鸣。可以说,具备这种精神,无论有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够达成。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4

  起初看到书名时候会有很多疑问,比如加西亚是谁?为什么要送信给他?谁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等等之类的问题。

  读这本书前半篇幅的时候,想起的是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叫《羊皮信》。讲述的事情和书中主人公罗文中尉一样,抗日时期儿童团的一名小战士,历经波折,最终穿过敌占区将重要情报送给八路军的一个故事。

  继续往下读的时候,发现书中包含内容的价值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便情不自经的放慢了阅读的速度,慢慢发现公司推荐这本书是有一定道理的。

  “把信送给加西亚”这句话在员工的角度来看,象征着忠诚、敬业,执行力等,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则是象征着对员工的信任、支持。个人认为“把信送到加西亚”,更是一种全力以赴的敬业精神。

  书中有句话“所谓英雄,就是成功的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能成功把信送给加西亚得人就是英雄。为什么罗文中尉能成功的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呢?我在书中找到了这么一句话,“接受任务-全力以赴-完成任务。”。我想这应该就是罗文能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的原因吧。

  书中很多观点也很有认同感,比如“成功是一种努力的积累,那些一夜成名的人,其实,在他们获得成功之前,已经默默地奋斗了很长时间。”,“每个人都不要以位卑而消沉,不以责小而松懈,不以薪薄而放任。”以及“当你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你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会越来越高。”等。

  很多正能量的话,读过之后,有感触,也有羞愧。感触是因为有认同感,羞愧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希望这些话可以一直鞭策自己,一步一步向前、向前。最后希望自己在公司也是那个能把信送到加西亚的人。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5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自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公司发给我们每人一本书——《把信送给加西亚》,希望我们在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颜如玉”和“黄金屋”。怀着期盼,憧憬着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激扬文字,翻阅了这本书。没想到只是一个个*淡而简单的小故事。我感到疑惑——公司推荐阅读这本书不会这么简单吧?当再次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书中的养分就像是久旱逢甘露,越品越甘甜。深感到该书的主题展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为人忠诚和处事自信的品德。与书中的主人翁相比,反思自己,感触颇深。结合对这本书的一点理解和启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每一件小事都值得做好

  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员工,觉得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繁琐的小事情。往往在思想上,容易产生轻视和懈怠。

  在维修当中,简单处理后就当作完成任务,没有认真查找故障原因,不能从系统上去分析考虑问题,这样的结果就会出现一个故障反复出现,导致重复维修或带来新的问题。没有找到根源,就不能对症下药,达不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在设备保养过程中,小到一个接线端松动、一个螺丝紧固、一条细小的"导线连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一旦出问题,却能影响整个设备正常运行,引起连锁反应,甚至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比如直饮水系统,每天都要进行水质检测,通过检测直饮水中的电导率PH值作为水体中杂质变化的参考指标,参数的变化反映了水质的好坏趋势。能不能达到水质标准要求就需要动态的检测和观察。如果每天对水质没有检查,就不能发现水质的变化,一旦参数超标,就会影响客户直饮水的饮水卫生和健康。因此,日常检测和观察运行参数是不容忽视的,应根据参数的变化调整运行模式,采取必要的清洗、消毒措施确保供水水质。为了给客户喝上健康安全的水,保障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再小的事情,都不可以被抛弃和忽略。

  每件事情都是值得我们做好的。将小事做细,注重细节,在细节中找到机会,从小事开始,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日后方可成长为做大事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让问题到你为止

  在忙绿的工作当中,看似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更多是分配下来的工作。大家却很少主动自发的去工作,这样我们将永远处于被动。当你没有担当缺少责任感、没有勇气敢于承担责任,你就难以成长。现在部门实行管理责任区,我们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管辖设备,由自己负责做好日常维护保养,自己想方法解决问题;需要协调的自己主动联系沟通;需要的材料自己提前做好统计主动申报;自动自发不用领导吩咐,不要别人要求,能够主动的完成工作。让问题到你为止。其实就是需要我们勇于承担责任,对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负责,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将问题推给同事,推给上级。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利用团队的力量共同探索其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得以进步。

  满怀感恩之情

  加入营运公司的工作生涯已近4年了,非常感恩公司给我的工作机会,让我从一个刚出茅庐的小年轻,渐渐学会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让我从迷茫逐渐走向成熟;让我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我已深深感受到了公司的底蕴,感受到了公司党委对我们一线员工的关爱。从电工技能竞赛,到工匠精神;组织各类培训、倡导学习型人才,不断提升我们的技能;给一线员工调薪到员工家访,给予员工的关爱;从员工分配周转房到员工子女上学等等一系列举措,解决员工的燃眉之急。虽然我们还没做出什么成绩,我庆幸自己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工作,让我有了家的感觉,有了归宿感。公司党委已经把我们当作家人一般对待,我们大家更应懂得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工作,把自己当作主人翁做好家里的事情。当你放飞感恩之心,工作也会变得轻松,愉快工作会更有效率,用心工作也将会更有创造力。“其实,感恩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当你以感恩的心态工作时,你会工作得更愉快、更出色”。同时,也成就了你自己的人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6

  几年前,初读《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时就惊叹于它那饱含激情的精辟,薄薄的一本小书,居然被列为“世界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之第六”。作者哈伯德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100多年前的美西战争中的真实故事来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直率地指出在人们身上常有的怯弱和浮躁。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经赞美它:“真了不起!把什么都说了!”今天再次认真捧读这本小书,收获愈发良多。

  我们从书中领悟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力。一个好的决策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执行而变成毫无意义的空想和空谈。执行力不是某项单一素质的凸显,而是多种素质的结合与表现,它体现为思想上的忠贞不渝、勇担责任,行动上的坚定不移和科学创新。

  首先是忠诚。内心的忠诚总是外化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敬业也是一种对事业的忠诚,敬业的人才会倾尽所能、竭尽全力去完成工作,而敬业来自内心对事业的认同和热爱,来自一种理想的感召和激励,真正敬业的人留给世人的永远是朝着理想迈步的身影。

  除了忠诚,还有一点不可或缺:好的执行力需要理性和创新。仅仅凭着单纯的工作热情,而没有科学分析、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能应对风云突变的复杂形势,即使接受任务也会落空,而目标明确后选择路径就具有了决定性意义。如果背朝目的地走下去,环绕地球一周也能到达,但那显然不是罗文的追求。理性意味着讲求效率和情势变迁中的合理校正,良好品质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才是罗文中尉创造奇迹的根源。

  科学执行力才是决胜力。回顾过去,蛮干冒进和因循守旧都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巨大损失,历史曾经留下太多的遗憾,所以,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的必要性,才能真正明白**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大会所讲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深邃寓意。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7

  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名著《把信送给加西亚》书中,讲述的是罗文在危机四伏的异国他乡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已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了许多年,《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也畅销不衰,风靡全球,它倡导了对工作的勤勉敬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企业、单位和社会发展的。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的时候,我在地方税务局三分局上班,赵济吾局长把这本小册子发给大家,并且要求每人大声的在同事面前朗诵一遍。“到哪里能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美国总统麦金莱问情报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上校迅速答道:我有一个年轻的中尉安德鲁·罗文。如果有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那么他就是罗文。”派他去!总统下命令。

  这个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导,而是需要一种敬业的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的面前,薄薄的,简单而朴素。然而书中内容所给我的感觉却不像它的外观那样。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什么都说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法则,那就是:“只有投入才有回报,只有忠诚才有信任,只有主动才能有创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人才价值观,使我深刻感悟到“罗文”的重要性,当今社会,象罗文这样能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的人真是太少了!时代呼唤罗文,国家需要罗文。!也使我感悟到了工作的态度直接体现了工作的质量,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就看他的工作精神和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人工作态度不端正,却善于投机取巧,领导一转身就懈怠,没有监督就没有自觉,以至于自己总是在原来水*上来回波动。整天抱怨说什么社会不公,埋怨自己的命不好之类的。当然在现实生活里,有才华的人到处有,求贤若渴的时代,我们一直在推崇罗文,却把故事里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忽略了,那两个呢?美国总统麦金莱和情报局长阿瑟上校,千里马多,但是伯乐不常有,如果不是总统和上校的慧眼识英才,就不会派罗文去送信,因此,我认为在提拔选用干部的时候,一味的说要考试究竟是对的吗?单纯的凭借考试成绩而提拔,就会出现死读书的人,除了考试成绩好点,其他的事情他真的就会像他的考试成绩一样做得好吗?书本和现实的差别太大了,个人认为这样的做,对一个时代来说,是一场灾难,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场浩劫。对一个单位来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单位将无人可用,谁来做实事?对一个学校来说,意味着你的学校只会是误人子弟,就是因为他们心中只想着去看书,看书,再看书,我要通过考试。到了最后就是你通过了考试,得到了提拔重用,但是你却做外行事,说外行话,从而缺乏敬业精神,缺乏主动完成工作的积极性。当然你是想做好,但缺乏完成某些事情的能力,单纯的从书本得到的知识是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专注地盯住此事,锁定目标,认识这就是命令,当然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学习,有了充分的基础知识,工作经验,素质能力之后,你能更好,更快地去完成你所要想干的事。罗文取得的成功并不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他崇高的.品德,总统和上校的慧眼识英才,一路上大家的帮助,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才使他永远为人们所铭记。这就是忠诚和主动性,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罗文不知道加西亚将军具体在哪,长什么样,却成功地把信交到了加西亚将军手中并带回了加西亚将军派来协助总统的几个人。整个送信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试想,如果罗文一味抱着书本读书,怨工作难度大,对总统的决定似是而非,没有敬业精神,他就不可能把信送到加西亚手里。要想在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勤勉敬业。要做到勤勉敬业,首先要从心理上树立自信心,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才能培养高尚情操,才能超越自己,反省自我,正视自己的心灵,改掉一些抱怨,嘲弄做法,站在单位,个人,社会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提高自己的工作水*。从心理上战胜自己后,自身素质提高了,也就有了勤勉敬业精神,不论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职员,在环境变化时,尤其是条件较差时,都能把这看作是对耐心和自制力磨练的机会,调整心态,积极适应环境,把自己的命运与组织的命运看成是同一体,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事业基础与单位的发展紧紧相连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称职的公务员。有了勤勉敬业精神,就会使工作从盲目中走出来,制定好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永远记住这句话,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一切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果,停止无谓的抱怨,从现在开始,忠诚于你要做的每一件事,不断完美自己,相信有一天,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可以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8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十月的阅读计划,理应也在十月底完成,而今已近十一月中旬。时间久了,但味道依然还在那里,这似乎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励志类书籍,毕竟我很少读鸡汤。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和书中的故事是在今年八月份的时候,那时正是南投的培训,是推荐阅读的书籍之一。正如文中最后记录的那样,它所传达的思想,已经不是这个年代的必需品了。在过去战争时期,或是商业起步年代,算得上是必读经典,因为它所主张的就是服从。士兵坚决服从将军命令,下属坚决服从上级命令,确实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但《把信送给加西亚》所支持的,是绝对的服从,没有为什么。在那个年代这是值得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而今没有听过这本书的人也不计其数了,想必大家都明白原理。

  但这本书籍是不是没必要阅读?当然不是,我认为还是有很值得去阅读的。我原本以为会是描写罗文将士是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详细过程,突出他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而其实是把重点放在了罗文将士收到命令后的反应。罗文没有问“他在哪儿?他长得什么样?他经常同谁联系?我怎么去那儿?”,而是接受命令后就开始执行任务。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接受命令吗?你会直接询问更多你想要的信息吗?你能完成任务吗?我想,也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决意要成功,一定能找到办法;如果你心里只想着成功,你一定能成功。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段话:“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十分稀少。因为大多数人满足于*庸,对此我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安于*庸。成功是因为你一定要成功;走向成功是因为你选择了不让生活选择你的选择。每个人都要自己选择。你可以选择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一种追求完美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权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而放弃的人更多的选择了*庸,并把一切归咎于世界的不公。也有一部分人把*庸当*凡,在自我毁灭的沼泽中越陷越深,殊不知普普通通的生活被悲观情绪偷偷地占据。如果你在不停地抱怨别人比你更多的钱更广的人缘更迷人的外表,是,这世界可能真的不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如果你的烦恼来源于他人,你注定困扰一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付出真正的行动。我们暂且不必将目标定得如何高远,脚踏实地才可仰望星空,每天多积极一些,多做有意义的事,你也可以拥有让别人羡慕的生活。如果你甘愿*庸,得过且过,那终会被淘汰。可能一些事情会拖累我们,甚至可能会使我们陷入泥沼当中,甚至淹死在其中。但是,为了内心的星空,我们不得不去坚持。

  在了解到罗文将士没有问一个问题就接受任务时,我就认为这会是军队里需要的服从,或者是上对下要求的盲目顺从。我带着这种辩证的想法阅读,终于在文末看到有人否定了这种盲目顺从,当然是在罗文将军死后很久才有人否定。下对上的服从是必要的,在军队中尤为重要,没有任何为什么。但是在现在生活中,商业环境中,甚至军队里,是否仍需盲目服从。答案很明显,不必要了。如今,在接到命令后,更多人会选择多问几个信息以更好的完成任务。而现代生活中这类人往往也比盲目顺从的人更容易相处,更能获得社会地位,因为他们会思考,懂得主动获取自己想要的。当然并不是去鼓吹收到任务就一直问一直向上级获取信息,这种人是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甚至会是上文提到的甘于*庸的人。

  其实还有很多感想,但也都是大同小异的了。书中除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内容外,还有哈伯德文萃,有不少还是值得一看的。让我回味的句子不少,比如“文明,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久过程。”,又如“对伟大最后的考验体现在对无礼侮辱不带怨恨的宽容。”往深处琢磨,感觉真的很耐人寻味。

  感谢阅读了此篇读后感随笔记的你,如果有时间不妨静下心来阅读一次《把信送给加西亚》,我想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看书不是从书中学到多少人生道理,更多的还是读多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时代的声音,一个作者的思想。

  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命令已经发出,你会怎么去接受呢?你能完成任务吗?如果你决意要成功,一定能找到办法;如果你心里只想着成功,你一定能成功。去吧,信使!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9

  怀揣梦想走出校门的时候,就希望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一番事业,事业可以不惊天动地,但求能对得起自己寒窗苦读的十几年。转眼间在银行工作了快一年,过去的日子很浑浑噩噩,只知道自己在为那点可怜的薪水工作、为了上司工作。最近,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才使自己恍然大悟,每一天的工作都是为自己,每一次的努力付出都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每一天所学到的东西都是为以后打基础。这本书虽然很短,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就其中的一些所感所悟与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

  一、要有敬业精神

  俗话说:人的一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该走的路,一条是想走的路,只有把该走的路走好才有资格走想走的路。而现在的我们就是要走那条该走路,也许你现在对你的工作有所抱怨,认为它与自己当初的梦想格格不入,但是我们必须得把这条该走的路走好。也许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个任务也并不是罗文中尉想走的路,但这是一条他必须走的路,但如何走好这条路,首先就需要我们具有敬业精神。绝对的执行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领导也会根据你的优势来指配你不同的任务,当我们接到上级命令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绝对的服从,然后再去想如何出色的完成这项任务。绝对的执行力,绝对的服从,给领导交一份满意答卷。每天多做一点。这是个看似很简单的事,但是坚持下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俗话说“每天做一点很简单,但是坚持每天做一点却很难。”书中的卡洛·道尼斯先生就是每天多做了一点,帮助自己的老板杜兰特先生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最后他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得到了晋升的机会。作为银行员工的我们,如果我们可以帮助其他部门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许这件事并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之内,但是有所施,才能有所获,帮助他们的同时不仅使自己得到了提升,也使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每天只需多做一点点,收获的可能就会是一大点。不要计较付出,也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做最好的自己,做敬业的自己。忠诚于自己的公司。“绝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一个社会机构中奠基自己的事业生涯。只要你还是某一机构中的一员,就应当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不要抱怨你现在的单位有多么不好,这是在间接的贬低你自己,只要你现在还是这个单位的一员,就要忠诚于自己的公司,最起码,是因为这个公司的存在,才让你获得了不低于任何人的工资。如果有一天这个公司发展的不好,想必我们个人的工资也会随之减少。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在抱怨,请你换个角度去想想,想一想这个公司带给了你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公司,你现在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岳飞尚能精忠报国,而年轻充满活力的我们,又怎么不忠于自己的单位,我们未来在这里,我们人生的理想也会在这里实现。化被动为主动。很多事情因为你主动去做了,才收获了想不到的结果,就像我们现在的揽储工作,如果我们总是被动的去做,想必结果也会很“被动”只有我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去做揽储工作,这样才会有激情,有了激情的工作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要对自己分内的工作尽职尽责,而且要更上一层楼,做到更主动,更卓越。变被动为主动,会让一个人变的更积极,“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主动的人,做照亮别人的人。

  二、为自己工作

  不为薪水工作.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薪水在生活中固然重要,可是我们在关注薪水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的是对个人能力的提高。作为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作为一个刚加入银行系统的新人,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上,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又怎么能得到高薪的回报呢?也许现在我从事的都是基础的工作,偶尔会羡慕那些业务已经很精通的人,也羡慕那些每个月拿着丰厚薪酬的人,但是孰不知,在这丰厚薪水的背后他们付出了什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工资翻一倍,汗水湿满背。所以,作为年轻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如何使自己的业务更精通,如何才能成为公司中的佼佼者。当你的能力提升了,薪水也就随着增加了,能力与薪酬永远是成正比的。不要奢望你天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还可以拿到丰厚的报酬。将提升自己作为目标。人的金钱,财富可能随时会被偷走,就算偷不走,也都会成为孩子的战利品,唯一偷不走的就是我们头脑里的知识、我们积累经验及我们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够“以德服人”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学习经验,是为了判断是非,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锻炼能力则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成为更优秀的人;人要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将提升自己作为工作的目标。

  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自己的领导。也许我们抱怨过,抱怨过我们的领导压榨我们的劳动力,认为我们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但是当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领导的时候,会发现领导为了我们单位的发展付出了多少心酸,他们曾经是如何煞费苦心,就为了让那些工作不上进的人能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当我们抱怨领导的时候,是否可以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考虑他们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他们不辞辛劳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否曾经为了他们的辛苦而感恩过,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用一种感恩的态度去想想自己的领导,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感恩身边的人。身边的人有很多,其中不乏有帮助自己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对待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帮助你不是他们的义务;对于那些训斥过自己的人,我们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他们间接的帮助了我们成长。不要去怪罪谁,感恩出现在你身边的人,因为是他们组成了你们生活,给生活添加了更多的乐趣。待人如己,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你懂得换位思考的同时,你会发现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那我们就常想那剩下的一二吧。

  《把信送给加西亚》闻名于中外,不仅因为它独特的见解,也源于它对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的独一无二的诠释,改变自己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像罗文中尉那样敢于挑战,不畏艰辛,机智勇敢的员工。也许未来的路很曲折,未来的挑战很艰难,但是未来的我们也定会踏着前人留下的足迹,迎着朝阳、顶着烈日、沐浴春光、感受冰雪,去迎接属于我们的明天。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10

  《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希望在对西战争中得到古巴的协助,却无法联络到古巴首领加西亚,他急需一个忠诚而又能干的人来完成这个使命。中尉罗文临危受命担此重任。没有过多询问,没有犹疑与退缩,历尽艰难险阻和重重考验,最终将信件成功送到了加西亚将军的手中。

  这件发生在一百年前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关注与争论,凸显出它不同寻常的一面。在我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响,主要因为文章所倡导的是主人公的诚实品质与敬业精神。而这种精神,不分种族与地域,无论国界与社会,直至一百年后的今天,从各个角度去解读,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无论在企业或商业、事业单位或管理领域,罗文精神都是极其可贵和令人钦佩的。

  正如文中所说: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知识,也不仅仅是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要塑就一种精神:忠于上级的托付,迅速地采取行动,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向这个故事中的英雄学习,做一个好的送信人。掩卷长思,联系实际,使人感受颇深。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忠诚、敬业、坚持、追求卓越,都是我们现在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

  忠于使命,服从上级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在部队,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不遵从上级统一号令的士兵充其量只是形不成战斗力的散兵游勇。在单位,服从上级领导同样是员工从业的基本准则,没有服从就不会有执行,所有行政管理的先决条件就是服从,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是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的。再好的决策部署没有绝对的服从就不会有优秀的实施,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前不久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九十年代初,一支美国科考队深入太*洋荒无人烟的群岛进行科学考察。在其中一座岛屿上,他们发现了野人的踪迹。经过海军的配合,他们最后捉到了这个野人。只见他蓬头垢面,形销骨立,衣不蔽体,之后才得知这是二战中被遗忘的老兵。一九四五年,他跟随气象组奉命在该岛上负责记录气象、天象、海象等情报,然后将这些数据发往本土供指挥部作战略考虑。在后来在与美军多次战斗中他得以幸存并逃脱。由于无线电联络中断,他一直不知道日本战败的消息而继续着他的统计工作。隐没丛林,寄居荒野,用小动物和水果艰难地维持生存,长期的与世隔绝无人沟通,致使他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沦为“野人”。但他还能流利地书写,坚持记录海象、天象等数据,几十年间从未间断。

  作为普通人,他是可悲的,*本**主义毒害思想,荒废生命。但作为军人,却是十分优秀的,他谨遵上级命令,数十年如一日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定不移地恪尽职守,毫不懈怠。不讲条件,不计荣辱得失,为实现和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而以一贯之,奋斗终身。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能长久屹立于世界列强,不能不说和这样的精神有着莫大的关系。

  岁月荏苒,白驹过隙,自己进入西镇分公司成为路政队伍的一员已有五个年头。在上级的教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逐渐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公路卫士。在所挚爱的路政工作中,我深知责任重大;在爱岗敬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同时,必须遵守上级领导的业务指导和安排部署,才能方向明确,优质高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然而,在现实中却不时会出现这样一类人:他们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贪图享乐、消极懒散、怨天尤人、推诿扯皮,缺乏敬业精神,这些都严重掣肘着我们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种对事业的责任心,进取心和敬业心。然而,他们天生却具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匪夷所思的夜郎自大,还具备过人一等的“超脱”本领,明明身无长物,一无强处,却偏执的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老子天下第一”,安心等候好运加身;玩物丧志而不求上进,不愿花时间虚心学习探索。遇到上级交派工作,要么敷衍塞责,要么瞒天过海,极尽弄虚作假、见风使舵之能事,欺上瞒下花样叠出,却偏偏不肯在工作上用心思、下功夫。如此这般,工作效率与执行力自然无从谈起,这种人也势必被形势所淘汰!

  在交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前,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将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们,需要的是一支团结的队伍,而不是一个涣散的群体,需要凝心聚力、并肩奋斗,而不是拉帮结派、倾轧内耗。否则,一个失去了向心力的个体集合不过是一盘散沙,只能是一支召之不能来,来之不能战,战之不能胜的队伍;也必然会是特别不能吃苦,特别不能战斗,特别不能奉献的队伍,一伙纪律松弛、作风懒散、行动疲沓、战斗乏力的松散人群,于己无益,于公大害,损企误国。*不死,鲁难未已;此风不刹,贻害无穷!对于这种人,唯有令其彻底警醒,认清形势,克服惰性,丢掉幻想,只为成功找方法,不再给失败找借口,才能够有所作为,找到出路。

  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忠诚、敬业、奉献是其必备的品质,必须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地地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成为顶尖的企业,就需要足够多的罗文们来支撑。让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全力推进企业的稳步发展。相信只要我们人人厉兵秣马,个个枕戈待旦,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凝聚团队向心力,“马上行动”、“不找任何借口”,聚精会神搞建设,一门心思谋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铸就长久的辉煌,交通行业基业长青的蓝图必将早日实现。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5)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10篇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1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所以,我*时喜欢看书。在我看过的课外书中,有一本叫《我要做好孩子》的书让我一见钟情。

  《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是著名的作家黄蓓佳写的,她被孩子们称为“最懂孩子的天使”。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就被书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是谁要做好孩子呢?我好奇地打开书,原来主人公是个叫金铃的小女孩。书中金铃是一个善良可爱,活泼好动的女孩子。本书的内容以金铃的人生经历而叙述,表现出金铃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也是我们身上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在这本书中,有一幕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在一年一度的元旦节之际即将到来时,作为马上就要毕业的他们,正在紧张的排练节日。瞧,金铃他们一组正在排练“猪八戒背媳妇”。金铃当上了猪八戒,尚海成为了猪八戒的媳妇。金铃情不自愿地背着尚海,她心里想:只要谁敢笑话我,我就立刻把尚海当作“炮弹”扔出去。可金铃光顾看着别人了,没有看着脚下,可恶的倪志伟伸出自己的脚绊了一下金铃,金铃连同尚海一起摔了出去。金铃回到家,妈妈发现她垂头丧气的,就问她怎么了,金铃根本没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妈妈,却说是上体育课摔的。晚上,在老师布置了日记中,金铃借机揭露了倪志伟在班级里的所作所为。老师看完日记后,调查了此事。因为倪志伟的不文明行为,就此他的班干部职位被撤了。金铃和同学们也因为节目表演的出色,被邀请上了电视。

  金铃是一个可爱的精灵,我很喜欢她。她那种不认输的精神十分可贵。在别人欺负她时,她不用嘴,不动手,通过智慧就把对手制服了。同时在书中的金铃也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我们要像金铃一样懂事,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要知道他们辛苦挣钱是为了我们,我们要学会珍惜。

  看完了这本书,书中的许多道理,使我不断地进步,一下子使我成长了很多。我也要向金铃一样有决心,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懂事优秀。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这本带有魅力的"书。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2

  在最近的两个星期,我阅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金铃是我最喜欢的。

  首先,她和我一样很马虎。金铃其实一点儿都不笨,考试时都是因为马虎而丢分,这也让金铃十分困扰,她甚至因为太马虎而被大人们拉去检查脑子有没有问题。不过,金铃实在是太马虎了,十道计算题里,有七道都是粗心错的,一般都是把53看成35,把除号看成乘号,或是忘记进位等等一些不该犯的错误。

  我喜欢金铃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勇敢、正直、善良、大度。在“扔垫子”事件中只有她勇于更邢老师说真话,并不像于胖儿一样,害怕胡梅、刘娅如、李小娟三个班干部的权力。修自行车摊的老人家突然中风而死了,他有一个孙女叫幸幸。幸幸的爸爸妈妈早就已经离婚了,夫妻两都很自私,谁也不肯要幸幸,都怕这孩子拖累了自己,使自己不能重组家庭,幸幸只好孤单地跟着爷爷过日子。现在爷爷不在了,她的爸爸妈妈为了推托差点儿打起来,还闹到律师事务所去了。这时金铃主动站了出来,收留了幸幸。虽然后来幸幸在金铃家只住了几天就转住到郊区的外婆家去了,可金铃还是时不时地经常到郊区去看望幸幸呢。这些事使我喜欢她。

  我也一定要向金铃学习,学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人都需要我们的帮助: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日里没有亲人的陪伴是多么孤独的呀!他们就需要我们时常去陪他们聊聊天,顺便还能做些小家务。福利院的.小朋友们没有爸爸妈妈,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玩具、书籍带去跟他们分享,还能将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也分一些给他们,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去关爱他们。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3

  拥有一个好孩子是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所谓的好孩子应该是怎样的呢?标准又是什么呢?在这,我不得不提一本书——《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书中介绍的是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金铃的“好孩子之路”。她告诉我们好孩子不仅要成绩好,心理更要健康,心理健康才能“塑造”一位真正的好孩子,因此“好孩子”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与奋斗,更需要旁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鼓励和激发。就像金铃,原本在别人眼里各方面并不突出,所以也不被重视,但金铃通过跟家长的“抗争”,老师的“沟通”,于是大家懂她了,开始支持她了,让她走上了“好孩子之路”。现在好多家长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把孩子的兴趣爱好随意篡改,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排的满满的……却不知道这不仅让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更从内心生出排斥感,造成孩子的心里压力越来越大,简直是对孩子的身体尤其是心理的摧残与迫害。

  当然要走上“好孩子之路”,我们自身的好性格也不容忽视。金铃“自来熟”的性格和她的善良执着,令她保留了“天真纯洁”的“大道理”。金铃不管是男女老幼、尊卑贵贱的人,都能成为“知心好友”,不像那些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那样目中无人,也不会像穷人家的孩子那样自卑。养成拥有快乐、活泼、天真的性格是构筑好孩子之路的阶梯之一。

  家长们,你们是否有以上的缺点?好孩子们,你们是否也有以上的优点呢?释放孩子们纯真的童心,活泼的性格,家长真正理解关爱孩子,在孩子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有父母的陪伴、鼓励,“好孩子”就近在咫尺。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4

  在新的学期里免不了要看些课外书来增长知识,而我最近在看一本叫做《我要做好孩子》的课外书。《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我发现书里主要是写一位叫金铃的小女孩。

  金铃,是一个活泼.善良.天真的小女孩。她有这圆嘟嘟的嘴巴.脸蛋.和鼻子是那种人见人爱的可爱小女孩,一看就有种想捏捏的感觉呵呵......她的成绩中等,语文成绩在85分左右徘徊,高也高不过90低也低不了80,英语一般在90左右,唯独数学就不是那么的妙了,数学是他最哦不喜欢做的,尤其是计算,十题错三四题。

  让我记忆忧心的是她是她说的一句话:“妈妈,我要做好孩子!”这句话是她对妈妈说的。话虽然短,却体现出金铃的志气。每一个小朋友都想努力的做个好孩子,金铃是这样,我也不例外。

  我觉得主人公是一个具有反抗的精神的人,她用她的善良,曾把从不认识的小女孩接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妹妹一样的亲,她正直敢把副班长做的坏事说出来,她也很孝顺,当老师生病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去看的老师,还主动帮老师做事情。

  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我认为做一个好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像金铃一样的善良的心,做事不能马马虎虎,不能不负责任,做什么事情都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即使成绩不是那么好,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所以我决定我也要做个好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5

  读完《我要做好孩子》之后,我发现这本书里的主人公金铃是一个与我的内心世界极其相似的女孩儿。她大大咧咧的,非常重感情,正直,善良,喜欢帮助弱小者。

  我非常喜欢金铃,她的成绩虽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这本书里却塑造了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儿。我指的可爱不止是外表可爱,更重要是内心很可爱。如果让你在猫和老鼠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你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猫。但是金铃却选择了老鼠,她说:“猫又懒又馋,它抓老鼠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并非是为人类立功人们喜欢猫,只是因为猫比老鼠漂亮,听话而已。而且老鼠需要的食物只不过是猫的十分之一而已,人们为什么不允许它的存在?”金铃的一番话令我深受感动。金铃只不过是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儿,竟能说出这么感人的话。人们一直觉得猫比老鼠高贵很多,可是如果站在金铃的看法来看,猫也没比老鼠高贵多少,而且猫还比老鼠更懒更馋。阅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保留我们孩子心中的那一份天真,纯洁比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这就是金铃,一个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儿。我非常喜欢她,喜欢她写的作文,新颖有趣;我喜欢她的思维,大胆活跃;我喜欢她宽广的心胸,无边无际;我喜欢她的长相,白白胖胖;我喜欢……金铃的身上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希望大家都去看一看这本书,相信你也一定会从金铃的身上找到你最敬佩的地方的。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6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必读书——《我要做好孩子》。

  书中主要讲了一个名叫金铃的小女孩的故事。金铃胖嘟嘟的,成绩**。却慢慢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的好孩子。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喜怒哀乐,样样俱全。她有许多缺点和优点,活得快快乐乐。

  金铃非常有责任心。邢老师病了全班只有她一个人去探望,邢老师拜托他来布置并批改作文,她便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任务,既不徇私留情,也不图谋泄愤。

  金铃还很有同情心,收留过一个名叫幸幸的小女孩。还无微不至的照顾过幸幸一段时间,直到幸幸的妈妈把她带走为止。

  金铃是个无忧无虑、感情丰富的孩子,她既然有许多缺点,更有许多优点。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千千万万个金铃中的一个。有喜,有怒,有哀,有乐。快乐而又劳累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沉浸在题海之中,只有在假日才能偶尔休息休息。生活的既快乐又痛苦。

  我终于明白,想要做一个好孩子,其实也并不简单,要长期坚持才行。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7

  书中的主人公是个学习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叫金铃。她之所以要做好孩子是由于她的学习不怎么优秀,数学特烂。她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都记不住。幸亏她家有一个高中教师啊,而且还是专门教数学的,这人就是他老爸。但是,她爸爸理都不理自己的女儿,光顾着自己,老把自己锁在书房里,戴着耳机听英语单词。后来她无意中遇到了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并在老师那里做了些作业,她的成绩居然“蹭蹭蹭”地跃居班级前茅。让人想不到的是帮助她的教师都没有教她什么,只是陪着她做了些作业。那老师实在是太厉害了,金铃太感激她了,如果没有她的细心教导,就没有了现在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金铃了。

  为了做一个好孩子,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作了种种努力。金铃虽然觉得很辛苦,但她没有放弃过这个目标,没有半途而废。最后,她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升学考试的考场……

  读着金铃的故事,我从金铃的身上学到了许多,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即使途中遇到很多困难也不能退缩,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征服它。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人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如帮金铃补习的老师,她是个善良,喜欢帮助人的好人呐!她看见金铃在老师家院子里去偷采桑叶,不仅没责怪金铃,还给金铃补习呢!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也应做个好孩子,做个和金铃一样机敏、善良、正直、对什么都充满自信的好孩子。我还要学会还要多多帮助有困难的人,毕竟帮助别人就是给自己带来快乐嘛!我要天天向上!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8

  有这样一本书,使我日以继日地看着;有这样的一本书,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就是《我要做好孩子》。想要做好孩子说容易也不容易,说困难也不困难。那么,主人公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是好孩子呢?一起来看一看。

  这本书的作家是:黄蓓佳,1955年6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她的代表作有:《小船,小船》、《唱给妈妈的歌》、《玫瑰房间》、《午夜鸡尾酒》、《玻璃后面的花朵》等。她的代表作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图书奖”、“*儿童文学奖”等。

  《我要做好孩子》这部小说取材于日常的学校,家庭生活,写的是一个六年级学生金铃和同学、老师、家长的一些普通、*常的生活。金铃面对着做不完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过于看重和名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逼着进强化训练班、学钢琴、减肥等等,所有这些,似是当代小学生共同的遭际和命运。作者用包含身亲的笔触,通过一些富有个性色彩、不同寻常的思想行为,如:自作主张地把一个没家的小女孩领回家;用自己仅有的一块二毛零花钱买了一枝康乃馨送给病中的邢老师;为挨饿的蚕宝宝找桑叶而东奔西跑、越栏等。金铃大大咧咧,天真烂漫的性格使她格外受人喜欢。金铃既是一个乐天派,还是一个中等生。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天上掉下来的小妹妹》,主要描述的是:金铃下午一放学走进巷子,得知修车的老爷爷死了,他有一个孙女,名叫幸幸,金铃一心软,立马把幸幸带回了家。经过“重重卡关”,妈妈和爸爸终于同意幸幸在他们家住下。可是有一天,幸幸的妈妈把幸幸给带走了,金铃为此很伤心。

  金铃的种种行为都让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天真、有自己主见的女孩!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9

  这两周我读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它是著名作家黄蓓佳的一本倾情小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字叫金玲的女孩儿,在经历中考时遇到与克服挫折的故事。

  在第十八章《狼狈的模拟考试》里,作者通过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语言,体现了升中考对金玲和同学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和家长们期待孩子们考上好中学的愿望,让我觉得很有趣。还有在书的最后,只写到了金玲妈妈卉紫心里喊道:“加油,孩子们,冲呀。”而孩子们的考试结果却没有说,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老师病了》一章里,金玲饰演小老师的角色,当她把改好的作文给老师读了一遍之后,老师很高兴,让金玲读一遍自己的作文,老师听了之后说金玲这篇作文如果没有错别字的话可以得满分,还当场承认金玲是一个好孩子。的确,金玲从《天上掉下来的小妹妹》里的热心肠收留了幸幸,到《小人得志和君子报仇》里的冷静把趾高气昂的倪志伟的缺点通过作文告诉了班主任邢老师,和后面《老师病了》的悲天悯人,在老师生病时不顾自己辛苦,帮老师批改全班的作文。

  读完这本书,我想:我是不是也能像金玲一样做一个好孩子呢?当然,是能的。这本书除了故事的情节吸引我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吸引我。黄蓓佳在书后写到:“这里写的是我女儿的生活、我们家庭的生活、女儿在学校的生活。太熟悉的内容,简直不需要编排,不需要想象,只需要在书桌前坐下来,无数生动的场景就争先恐后要涌出笔端,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酣畅。不是我自己在奔,是我的文字、我的人物、我的故事在引领着我疾走。”写作的窍门就在于两个字——用心。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写、用心去品味。

《我要做好孩子》读书笔记10

  《我要做个好孩子》是一本描写真实生活的小说。它包含了许多生活的真、善、美等有曲折情趣的故事。它如同一盒巧克力:浓浓的、淡淡的、甜甜的、苦苦的,深深浅浅地糊在心头。

  这本书描述的的是主人公金铃她周边发生的种种有趣的故事。金铃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小学生,长得挺胖的。但她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面对陌生的人她也能用极具感染力的热情与并不是怎么好看却善良真诚的笑容来跟他人交流。可这一点也正是他的妈妈——赵卉紫最头疼的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怕如果金铃遇上坏人,就……

  学习上,语文金铃如果遇到符合她胃口的作文题,那发挥的可谓是淋漓尽致,美妙绝伦。英语口齿挺标准,这让英语老师大为所爱;可提到数学,金同学的算数能力可谓是惊世骇俗——可以算到她姥姥家。(额这点貌似跟我很像)

  如果把金铃一家比做一幅画,那可能就是一幅抽象画。各种色彩与温馨融合一起,值得人们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去发现里面各种与众不同的家庭琐事。其实,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每天发生的普普通通的事。但它却包含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融洽的情节与画面。

  与其说金铃一家的幸福生活,金铃在学校的丰富多姿的生活更耐人寻味。

  金铃的同桌是一个瘦瘦小小的男孩——尚海,她和金铃,这两个活宝可会耍小聪明了。有一次他们两数学都考砸了,这可是孙语空大闹天空——慌了神。结果他们竟把报刊上的笑话当计谋,假冒家长签了名。最后还是逃不过老师的法眼,回去面壁思过了。

  除此之外,金铃还有个死对头——倪志伟。倪志伟人称白脸曹操。这不仅是因为他长得白,而且也想曹操那样奸诈狡猾,捞了班上同学的不少油水。话说有一次,班上组织开六一联欢会。倪同志出了个馊主意:排练猪八戒背媳妇,并让金铃当猪八戒。金铃气的直跺脚。可金铃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于是金铃以牙还牙,把倪志伟*时的恶行全写在作文上。老师看见作文并得以证实后大发雷霆,一气之下撤掉了倪同学副班长一职。倪同学这几天像猫见了耗子,胆怯怯的。

  金铃也在六一儿童节认真表演猪八戒(媳妇:尚海饰)。万万没想到电视台突然来访,把金铃的表演转播到电视,金铃可风光了一把,把倪志伟嫉妒的,恨不得一头撞死。

  除此之外金铃也非常有爱心,她十分爱护小动物:会为一只小鸟的死亡而哭泣,会为一只只小蚕的生命而顶着被挨骂的风险来饲养它们……

  金铃的身影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她的纯真,她的善良也是我们这些孩子所具备的。金铃的生活也许也很貌似我们的生活,是那么欢乐自在。感谢黄蓓佳阿姨为我们创作了这么好的一本书。让我们看清楚自己是怎样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看清楚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的。《我要做个好孩子》将伴随着我们永远永远……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6)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0篇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

  其实,在读完这本一看名字疑似烂大街的时间管理心灵鸡汤文时,我已在阅读过程中写了不少感想感悟。以前很少看这类型的书,大多是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但至少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值,也反省很多,经常看了一段便需要掩卷沉思一番。有对之前活过的人生的一个简单回顾与总结,有对自身心智的仔细审视,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展望。

  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我们并不是要去改变时间,而是改变自己,通过管理自己改变自身的时间属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风景你会意想不到。

  心智的力量——实践出真知知识科技发达的现在,想要获取知识实在容易。少,不好;多了,也不好。我们需要去甄别知识的可靠性,我们渐渐地更依赖去看别人的经验、请教别人问题,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去实践得到答案。如果你有条件去实践得到问题的答案,尽早去行动,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别人的经验永远比不过自己的经历。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心智的力量——改变态度,而不是去抱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最重要的是,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让我们不停地去抱怨,抱怨公司、抱怨上司、抱怨应试教育。有些人说不抱怨不行啊,那还让我怎么去发泄啊。天呐,这么多正面积极的发泄方式你却要偏偏选择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一种,我还能拿什么拯救你?

  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考试,因为考试意味着需要努力才能拿到通行证,否则就成了拦路虎。如果,避不开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通行证,与其抱怨不如热爱。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很多人总是对那些无趣的事(很容易就能发现身边的同学同事对他们自己上的课或是做的工作都提不起多少兴趣,整天抱怨课程本身无聊;讲课的老师水*差;工作没有意义,总是做重复的事。整天哀怨,成熟的人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来使这些变得有趣。

  心智的力量——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反省,也是总结和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有冲劲是必须的,但也要牢记“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目标同一个,实现的道路有许多条,但如果连目标的可行性都没了,这条路怕是会让你迷失方向了。自以为是最可怕,需要不断的质疑自己,质疑自己所学所想所做,往往有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产生,也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心智的力量——计划性我是一个喜欢计划,但执行力不够,拖延症老犯的矛盾体。许多计划最终没有按时完成甚至之后也不会去完成,事后会懊恼一会,然后开始找借口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安心的理由,“这次安排的计划太多了,做不完也没办法”、“期间计划外的事情这么多,怎么完的成啊”、“都忙了一天了,休息一下也是应该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总结一下——这个计划没完成也没什么大不了,下次一定好好完成。说的严重点,我其实根本就没有重视计划这件事。还是喜欢给自己定计划,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有一个安心放松的理由。

  在大学期间喜欢给自己制定周计划表,但往往是322结果(前三天按时完成,并且有热情,之后的两天开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最后的两天基本不去执行了)。当我发现这个个人规律的时候,放弃了计划,觉得随性更适合我,并自认为计划对我没什么用。当我开始阅读本书,第一次看到“心智的力量”,静下心来反思后,我决定重新拾起计划。

  心智的力量——执行力当计划完后,马上去行动,我相信很多人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做出计划之前心里一定想着去好好完成的。但像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理想与懒惰并存的人来说,长期坚持的去执行计划——这件事很难。

  有执行力的人不会拖拉,不管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有多长,都能坚持做下来。我欣赏,也希望成为,同时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仔细想想,我为什么经常被其他事打断计划,因为我贪心,我想都做好——不管是计划内的事还是计划外的事,但太多的事实告诉我,要想做好每件事,你得先专心做好一件事。

  心智的力量——学习能力人刚出生并不与其他动物有多大区别,而我们之所以在地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仅相较于其他生物来说),学习能力成就了人类。

  学习某样技能,总体进展基本符合阶梯状增长。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在未来的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所谓醍醐灌顶,一通百通,之后则又是一段“*台期”。高手为何总是感到寂寞,因为他们就是孤独着过来的,试问多少人在“*台期”决定半途而废。

  学习是自发性的。学生总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拒绝学习,而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甚至无理取闹——他的上课风格不喜欢,他曾经为难过我故意叫我起来回答我不会的问题等等。老师是来帮助你学习的,而不是要求你学习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作为拒绝学习的借口。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这个思想很多人都能接受并在实践,自以为学会了往往带有个人欺骗性。

  清楚明了地表述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心智的力量——自制力读李笑来先生对时间的理解,越阅读越心惊,我的过去以及未来到底还要浪费多少时间才能明悟——时间从客观上看恒定向前的,从个体上看是可控的,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让大脑控制你。这里的大脑,我个人的理解是被感官支配的低级控制中心。睡懒觉,真的挺舒服的,你的感官带给大脑的愉悦让大脑决定不要起床,继续睡懒觉吧。这样的大脑太容易被感官的舒适达到满足状,往往失去了更深层次更复杂的行为所带来的心灵愉悦。

  心智的力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如果不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到大脑的信息,过段时间这些信息就会变得无序,“明明记得但死活说不上来”就是这样的例子。文中多次提到记笔记,而且李笑来先生特别强调使用纸和笔来记,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现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记笔记早就搬到各种云笔记等软件上了,多方便,随时随地都能记,还能有效保存。但之后也确实发现了不足之处。

  首先用纸笔记录对我来说可能印象会更深一些,其次用纸笔在记笔记的`方式和风格上有更多选择以及个人色彩,而这些对于深度依赖云笔记的我来说体会会深一点,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记在云笔记上的笔记不会经常去翻阅,也就导致过一段时间偶然翻到自己以前的笔记时,发现以前的笔记太粗糙了,然后懒惰的我就随之而去......

  当我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后果是在写一篇技术文章的时候,记得以前有做过这方面的笔记,当我找出来的时候发现当时记的笔记完全不能用。突然意识到我记笔记的意义变得没有意义了,决定改变(吃一堑长一智啊)。

  当我正烦恼我实在太依赖云笔记了,不想转变为纸笔记录的时候,意识到问题更多的是出在自己对笔记的态度上面。记笔记不是记录下就完事,它的作用是经常去翻阅梳理,使脑中的信息有序的排列起来,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记笔记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扩展,定期的去整理自己的笔记,包括分类,修改理解不全面的观点,添加新的相关知识点等等。慢慢的,你的每一篇笔记都在进化,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他们的成长。这种感觉,非常棒。

  最后,谈谈对努力的理解。书中对努力有一段引用: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我很认同,努力和奋斗不应该被强调,不应该是被人鼓舞或受到刺激后才去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努力在很多人心中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觉得努力是额外的付出,不努力的时候也是正常的。但其实努力和吃饭睡觉一样,应该被*凡化,甩开“额外的付出”这个包袱,会更愿意去努力。

  你需要和时间赛跑、竞争,你更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2

  李笑来,*比特币首富,成立了比特基金。在一个得到的微信分享群里,也经常看到有人转发李笑来的一些问答。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与李笑来对话。单看他的那些title,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至少是个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文人。书前面俞敏洪等人的序也确实这样赞誉的。结果,读完全书,略感失望。

  首先,书中的举例很多,涉猎的领域也非常广。几乎每一个观点,都至少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例子。以至于,我无法判断出作者想表达的重点,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或许,这种风格适合百人或千人演讲,但绝不适合在一本非鸡汤的书里。

  其次,因为举例太多,所有事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就难以考证。比如,作者对正态分布的理解与运用,提出每个人身边的好人与坏人都满足正态分布的说法。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实在难以苟同。

  第三点,章节混乱。不论是从篇幅上看,还是从标题分析,整个目录都很难看出一条清晰完整的脉络。第六章是“更多思考”,第七章是“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多么随意的命名啊,以至于各小节的内容也无比随意。

  当然,诚如书中所言,一本书哪怕只有一个观点能让读者有所收获,那也是值得书价的。书中有少部分内容,我确实也非常认同,算有所收获吧。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3

  其实,在读完这本一看名字疑似烂大街的时间管理心灵鸡汤文时,我已在阅读过程中写了不少感想感悟。以前很少看这类型的书,大多是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但至少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值,也反省很多,经常看了一段便需要掩卷沉思一番。有对之前活过的人生的一个简单回顾与总结,有对自身心智的仔细审视,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展望。

  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我们并不是要去改变时间,而是改变自己,通过管理自己改变自身的时间属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风景你会意想不到。

  心智的力量——实践出真知知识科技发达的现在,想要获取知识实在容易。少,不好;多了,也不好。我们需要去甄别知识的可靠性,我们渐渐地更依赖去看别人的经验、请教别人问题,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去实践得到答案。如果你有条件去实践得到问题的答案,尽早去行动,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别人的经验永远比不过自己的经历。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心智的力量——改变态度,而不是去抱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最重要的是,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让我们不停地去抱怨,抱怨公司、抱怨上司、抱怨应试教育。有些人说不抱怨不行啊,那还让我怎么去发泄啊。天呐,这么多正面积极的发泄方式你却要偏偏选择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一种,我还能拿什么拯救你?

  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考试,因为考试意味着需要努力才能拿到通行证,否则就成了拦路虎。如果,避不开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通行证,与其抱怨不如热爱。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很多人总是对那些无趣的事(很容易就能发现身边的同学同事对他们自己上的课或是做的工作都提不起多少兴趣,整天抱怨课程本身无聊;讲课的老师水*差;工作没有意义,总是做重复的事。整天哀怨,成熟的人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来使这些变得有趣。

  心智的力量——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反省,也是总结和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有冲劲是必须的,但也要牢记“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目标同一个,实现的道路有许多条,但如果连目标的可行性都没了,这条路怕是会让你迷失方向了。自以为是最可怕,需要不断的质疑自己,质疑自己所学所想所做,往往有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产生,也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心智的力量——计划性我是一个喜欢计划,但执行力不够,拖延症老犯的矛盾体。许多计划最终没有按时完成甚至之后也不会去完成,事后会懊恼一会,然后开始找借口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安心的理由,“这次安排的计划太多了,做不完也没办法”、“期间计划外的事情这么多,怎么完的成啊”、“都忙了一天了,休息一下也是应该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总结一下——这个计划没完成也没什么大不了,下次一定好好完成。说的严重点,我其实根本就没有重视计划这件事。还是喜欢给自己定计划,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有一个安心放松的理由。

  在大学期间喜欢给自己制定周计划表,但往往是322结果(前三天按时完成,并且有热情,之后的"两天开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最后的两天基本不去执行了)。当我发现这个个人规律的时候,放弃了计划,觉得随性更适合我,并自认为计划对我没什么用。当我开始阅读本书,第一次看到“心智的力量”,静下心来反思后,我决定重新拾起计划。

  心智的力量——执行力当计划完后,马上去行动,我相信很多人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做出计划之前心里一定想着去好好完成的。但像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理想与懒惰并存的人来说,长期坚持的去执行计划——这件事很难。

  有执行力的人不会拖拉,不管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有多长,都能坚持做下来。我欣赏,也希望成为,同时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仔细想想,我为什么经常被其他事打断计划,因为我贪心,我想都做好——不管是计划内的事还是计划外的事,但太多的事实告诉我,要想做好每件事,你得先专心做好一件事。

  心智的力量——学习能力人刚出生并不与其他动物有多大区别,而我们之所以在地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仅相较于其他生物来说),学习能力成就了人类。

  学习某样技能,总体进展基本符合阶梯状增长。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在未来的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所谓醍醐灌顶,一通百通,之后则又是一段“*台期”。高手为何总是感到寂寞,因为他们就是孤独着过来的,试问多少人在“*台期”决定半途而废。

  学习是自发性的。学生总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拒绝学习,而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甚至无理取闹——他的上课风格不喜欢,他曾经为难过我故意叫我起来回答我不会的问题等等。老师是来帮助你学习的,而不是要求你学习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作为拒绝学习的借口。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这个思想很多人都能接受并在实践,自以为学会了往往带有个人欺骗性。

  清楚明了地表述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心智的力量——自制力读李笑来先生对时间的理解,越阅读越心惊,我的过去以及未来到底还要浪费多少时间才能明悟——时间从客观上看恒定向前的,从个体上看是可控的,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让大脑控制你。这里的大脑,我个人的理解是被感官支配的低级控制中心。睡懒觉,真的挺舒服的,你的感官带给大脑的愉悦让大脑决定不要起床,继续睡懒觉吧。这样的大脑太容易被感官的舒适达到满足状,往往失去了更深层次更复杂的行为所带来的心灵愉悦。

  心智的力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如果不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到大脑的信息,过段时间这些信息就会变得无序,“明明记得但死活说不上来”就是这样的例子。文中多次提到记笔记,而且李笑来先生特别强调使用纸和笔来记,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现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记笔记早就搬到各种云笔记等软件上了,多方便,随时随地都能记,还能有效保存。但之后也确实发现了不足之处。

  首先用纸笔记录对我来说可能印象会更深一些,其次用纸笔在记笔记的方式和风格上有更多选择以及个人色彩,而这些对于深度依赖云笔记的我来说体会会深一点,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记在云笔记上的笔记不会经常去翻阅,也就导致过一段时间偶然翻到自己以前的笔记时,发现以前的笔记太粗糙了,然后懒惰的我就随之而去......

  当我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后果是在写一篇技术文章的时候,记得以前有做过这方面的笔记,当我找出来的时候发现当时记的笔记完全不能用。突然意识到我记笔记的意义变得没有意义了,决定改变(吃一堑长一智啊)。

  当我正烦恼我实在太依赖云笔记了,不想转变为纸笔记录的时候,意识到问题更多的是出在自己对笔记的态度上面。记笔记不是记录下就完事,它的作用是经常去翻阅梳理,使脑中的信息有序的排列起来,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记笔记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扩展,定期的去整理自己的笔记,包括分类,修改理解不全面的观点,添加新的相关知识点等等。慢慢的,你的每一篇笔记都在进化,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他们的成长。这种感觉,非常棒。

  最后,谈谈对努力的理解。书中对努力有一段引用: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我很认同,努力和奋斗不应该被强调,不应该是被人鼓舞或受到刺激后才去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努力在很多人心中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觉得努力是额外的付出,不努力的时候也是正常的。但其实努力和吃饭睡觉一样,应该被*凡化,甩开“额外的付出”这个包袱,会更愿意去努力。

  你需要和时间赛跑、竞争,你更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4

  “向终身学习者致敬”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个读书APP启动页上,很认同也很喜欢这句话,与此同时也因为这句话让我对这个学习的*台的APP好感度倍增。

  直到近期阅读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查阅作者相关信息时,才得知这句话的出处是李笑来早年间写博客时用的个性签名。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终生不变的职业,这个职业叫做学生。”—李笑来

  近来因为工作、学习、生活等客观因素,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导致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小时,长期的睡眠不足,精力不够,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的质量,于是,开始反思,觉得学习这么多,是否有用? 想要“放弃”的念头从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刚开始以为是自己不会“管理时间”。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学习的东西太多,很多的事情都没有时间去做。把这本书当作为时间管理的书籍在阅读,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不然。 这绝非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

  很多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件事情做不好,是因为我们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因为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去做。)其实我们最应该管理的是“自我的认知” 。

  任何人生活状态的改变,也都是从自己思维模式的改变开始的。当明确知道一个道理足够重要、后果足够严重时,才有可能让它指导我们自己开始行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例如:很多人都认为戒烟和减肥是非常难的事情,归根结底,其实我们在思想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它,还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它的后果有多严重,所以才难以改变。

  极端地说,如果医生告诉你,你再抽一根烟,你马上就会身亡,或者你再长胖一斤,第二天就要长眠。这时,戒烟和减肥就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常在送给别人祝福的时候,经常都会按照他的人生阶段祝愿他学习进步、工作顺利或者是生活幸福。是不是我们都隐隐的感觉,自己的学习、工作还有生活应该是彼此割裂开的?

  我们痛恨加班,因为觉得这是工作强行霸占了生活。在工作8小时之外就应该是娱乐、休息,放飞自我,回归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时间被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压力填满的时候,我们会抱怨说:“本来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是现在因为工作我已经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如果站在工作和生活应该彼此割裂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或许这样的观点是对的。

  令我想起此前看过的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影响特别深刻的是作者罗伯特。清崎,他每次都在老板要给他升职加薪的时候辞职。(大多数人想要辞职时是希望升职加薪。。。。。。。)

  他的思维模式是,注意力从来都不在钱本身上,而是在自己的个人成长上,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才是他去工作的全部动力。

  如果把个人成长与生活割裂开,或许就不对了,个人成长本身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工作的时间其实是被卖了二份,一份是卖给老板,换取工资,而另一份卖给了自己,换取了个人的成长。后面的这一次交易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越快忘掉自己的工资,未来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越轻松。

  因此,当我们足够深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一切被动的工作,都会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而当一份工作不再能够让我们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那么我们放弃它也不需要有任何的留恋。

  穷人把一份稳定的工作视为一切,而富人则把学习,把自身的成长视为一切。

  二、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收获

  很多人以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彼此割裂开的,因此绝大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参加高考的时候,是一生中最有智慧的时候,可谓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因为他们在完成学业的那一天起,竟然自信的以为我的学习生涯结束了,我要步入社会,去参加工作,开启新的生活了。

  可真相却是毕业的那一天,并非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全新的赛场。这是一个用整个社会对你的评价来代替期末考试的一场终生学习竞赛。而这场考试的结果会源源不断的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让人与人之间形成判若云泥的差别。

  我们在学校中所得到的最有用的东西,并非是那些让你觉得很有智慧的知识,不是几元几次方程,不是力学三大定律,不是化学元素周期表。

  而是习得一种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能够让我们受用终生的。熟练的运用这种能力去拓展自己的认知体系,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才是这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终生学习者的概念”,对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简直就是废话,因为他们每天都是这样做的。而对于没有深刻理解的人,只不过是一句听上去很有道理,却毫无用处的鸡汤而已。(很多人在听完这些“大道理”之后,会做的事情不是去打开书本,去思考,而是打开电视剧或者游戏。)

  据说,“王者荣耀”的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一亿人,顿时觉得社会的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了,因为自主看书和学习的同时在线人数绝对不会超过一亿人。

  三、每项新技能,都是新世界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说车是我们人类脚的延伸,让人走得更快,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计算机是大脑的延伸,让我们能计算得更复杂……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而获得能力的多少,绝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当我们最终学会某种技能的时候,就会明显的感觉到,就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为之改变了。因为当他拥有一项新技能的同时就拥有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例如:熟练掌握几门外语的人,就比只看得懂中文的人多了一个看世界。很多人阅读世界名著都是翻译的版本。但是熟练掌握英文的人,就能阅读“原汁原味” 英文版的书籍。阅读过原著版本,再阅读翻译版本,就会发现有着天壤之别。

  翻译的书籍是翻译者结合自己的思考逻辑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且不论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涵养。而有能力阅读英文版的人,这种阅读体验就不言而喻了。

  例如:李笑来,他学习电脑编程,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好处和经济收益。后来,当他学会了演讲,站在新东方的讲台上,紧接着去到更大更高的*台上表演自己影响更多人的时候,他说:“回顾往昔,我早已经重生了无数次。”

  比如现在的我,和很多人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如果一定要说有哪一点不一样,无非是我现在坚持学习,持续在简书*台输出写作,刻意练习自己阅读、总结、写作和转述的能力。而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技能”依然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道小小的门槛,能让那些不拥有这项“技能”的人望尘莫及。这个小小的世界使我受益颇多。

  “学习”这件事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任何知识的获取,它都是不可逆的。在掌握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瞬间根深蒂固,而再也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能对它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即便是他带给你的好处,你都无法拒绝。所以,请不要主动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向终身学习者致敬。

  愛讀書,也愛旅行;

  愛詩詞,也愛Guitar ;

  愛書法,也愛写作;

  我是Lindsay語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小姐姐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5

  这是寒假在家看的最后一本书,写读书笔记的工作遗留到了学校来完成,但是还好没这么就拖延下去了。我现在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让我能够坚持写文章,那就是我想到了可以把写文章当作思考的过程,我自己本身喜欢一个人思考,所以这个理由应该能够让我坚持下去。其实每年开年的时候,自己各个方面的计划还有很大的动力能够坚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计划慢慢的就消失了。要做到严格的自律真的很难。

  李笑来最初还是从罗辑思维那里知道的,后来从一些地方知道他当年炒比特币赚了很多钱,这就是之前对李笑来的印象。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把简单的道理,*常人不说的话直白的说出来了。说出了大部分人都有的毛病,让看了这本书的人真的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你有的毛病,大家都有。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懒惰:

  这本书首先谈到了懒惰,一些学生自己不会动手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张口就问。这个也是挺普遍的现象,就好像现在流行的伸手党,什么事情都向别人直接求助,自己懒得动手。这种行为其实也是懒惰引起的,如果自己动手去寻找,这个过程中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东西,收获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记忆也更加深刻。

  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懒于思考,表现为*时对一些事情表现得漠视。如果对*时的事情多上心,去探究一下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不控制自己的大脑,任由他自由发挥,那么精力就不集中,三心二意。

  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这就是我们与动物的差别,也是我们能够从低等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我们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控制自己的大脑,怎么判断你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

  心智的力量:

  心智:各种思维能力的总和。

  对一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对一些存在疑问的事情先动手做,不要考虑那么多。先动手做了自然就会知道是不是正确的。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珍惜了时间,然后就是坚持不懈。我一直以来觉得自己的优良传统是特别能坚持,其实想想也还不是特别能坚持,还是不够狠。但是和自己作斗争确实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懒散的意志很容易就击垮了自己的理智。让我想到了《小狗钱钱》里面说到要把自己的愿望列出来,每天都读几篇,并且想象自己实现愿望的画面。这样的做法应该还是很有效,因为这种做法可以让自己实现愿望的欲望增强,能够时刻激励自己,不松懈,战胜懒散的一面。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前两年我还纠结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这种想法还真的挺幼稚的。就像书里面说的就是为懒惰找借口。做事情应该还是先做好再谈兴趣。

  对痛苦的论述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像比我们更加痛苦的人,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得到转移,方法就是把其他人的悲惨遭遇多读读。自己的事情都是小题问了。

  大脑具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就是遗忘痛苦以前发生的,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在这之后要么回想不起来了,要么觉得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的原谅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做一些看起来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时,可以朝好的方面想,把这件事想象成快乐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

  推迟满足感:

  人是有很多欲望的,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管理自己: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当我们决心改变时,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管理自己的方法是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并在后面加上完成的时间。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自己的时间意识。这种方法和小狗钱钱里面的成功日记有类似的地方,那个是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他说最好用纸和笔记录,这种方式我觉得还是有点过时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成熟,现在那些记录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非常方便了。适合每日的记录。

  养成了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的习惯过后,接下来就是每天开始的时候安排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定一个完成的先后顺序。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耐心培养记忆力:

  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好记心不如烂笔头

  那些引经据典的人在私下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不是看一遍就记得住的。这里作者提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能够随时引用典故的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就是因为他父亲有一个很厚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这些典故,标注了能够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等信息。

  小心所谓的成功学:

  成功学书籍讲的是好像人人都能能够按照书里面的方法获得成功,成功好像是可以复制的。

  其实永远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成功,就像正态分布,处于中心的是极小数,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的位置。所以不是说我们好像永远不能成功,不要努力了,而是要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真实世界是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是极端贫困的,也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

  成功学书籍很大的问题就是存在逻辑混乱,或者以偏概全

  成功学书籍之所以能够做到引人入胜,是因为书中总是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的案例。这种说理方法,估计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成功学反复强调努力和奋斗,其实努力奋斗都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出生在什么家庭都需要努力奋斗。

  弗兰克.奈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生,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成功者的讲述其实不是全部托盘而出的,有很多私下的东西本没有真正分享出来,而这些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以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关于做事效率: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一百有效率。

  做时间预算一定要留有空间。因为有可能会有意外事情发生,还有就是还需要休息、放松,这样才能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很多事情。

  正确的做法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做事,做事情需要提前规划。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工作学习,而用剩下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

  为什么效率很差?大部分是其实是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困难的工作。

  任何的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相对简单的.部分与相对困难的部分。

  合理的时间安排是: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事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某件事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因为,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你是*庸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庸的,别人同样会看到。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然要刻意证明,可能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会引来小人的嫉妒。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对李笑来来说,外人看来好像的随机应变能力很强,他自己说这其实是他准备了太多东西。他两个小时的课,会准备四个小时的东西。他在讲课和演讲前都十分恐惧,十几年了依然如此,只不过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恐惧。他之所以能够应对演讲的恐惧,就是相信他父亲的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他知道很多人都害怕当众演讲。

  灵感就是来自于*时的积累,*时积累越多,在关键时刻,这些东西就可能突然串联起来,出现灵感。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中去。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6

  这是寒假在家看的最后一本书,写读书笔记的工作遗留到了学校来完成,但是还好没这么就拖延下去了。我现在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让我能够坚持写文章,那就是我想到了可以把写文章当作思考的过程,我自己本身喜欢一个人思考,所以这个理由应该能够让我坚持下去。其实每年开年的时候,自己各个方面的计划还有很大的动力能够坚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计划慢慢的就消失了。要做到严格的自律真的很难。

  李笑来最初还是从罗辑思维那里知道的,后来从一些地方知道他当年炒比特币赚了很多钱,这就是之前对李笑来的印象。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把简单的道理,*常人不说的话直白的说出来了。说出了大部分人都有的毛病,让看了这本书的人真的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你有的毛病,大家都有。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懒惰:

  这本书首先谈到了懒惰,一些学生自己不会动手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张口就问。这个也是挺普遍的现象,就好像现在流行的伸手党,什么事情都向别人直接求助,自己懒得动手。这种行为其实也是懒惰引起的,如果自己动手去寻找,这个过程中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东西,收获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记忆也更加深刻。

  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懒于思考,表现为*时对一些事情表现得漠视。如果对*时的事情多上心,去探究一下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不控制自己的大脑,任由他自由发挥,那么精力就不集中,三心二意。

  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这就是我们与动物的差别,也是我们能够从低等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我们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控制自己的大脑,怎么判断你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

  心智的力量:

  心智:各种思维能力的总和。

  对一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对一些存在疑问的事情先动手做,不要考虑那么多。先动手做了自然就会知道是不是正确的。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珍惜了时间,然后就是坚持不懈。我一直以来觉得自己的优良传统是特别能坚持,其实想想也还不是特别能坚持,还是不够狠。但是和自己作斗争确实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懒散的意志很容易就击垮了自己的理智。让我想到了《小狗钱钱》里面说到要把自己的愿望列出来,每天都读几篇,并且想象自己实现愿望的画面。这样的做法应该还是很有效,因为这种做法可以让自己实现愿望的欲望增强,能够时刻激励自己,不松懈,战胜懒散的一面。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前两年我还纠结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这种想法还真的挺幼稚的。就像书里面说的就是为懒惰找借口。做事情应该还是先做好再谈兴趣。

  对痛苦的论述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像比我们更加痛苦的人,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得到转移,方法就是把其他人的悲惨遭遇多读读。自己的事情都是小题问了。

  大脑具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就是遗忘痛苦以前发生的,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在这之后要么回想不起来了,要么觉得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的原谅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做一些看起来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时,可以朝好的方面想,把这件事想象成快乐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

  推迟满足感:

  人是有很多欲望的,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管理自己: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当我们决心改变时,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管理自己的方法是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并在后面加上完成的时间。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自己的时间意识。这种方法和小狗钱钱里面的成功日记有类似的地方,那个是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他说最好用纸和笔记录,这种方式我觉得还是有点过时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成熟,现在那些记录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非常方便了。适合每日的记录。

  养成了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的习惯过后,接下来就是每天开始的时候安排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定一个完成的先后顺序。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耐心培养记忆力:

  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好记心不如烂笔头

  那些引经据典的人在私下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不是看一遍就记得住的。这里作者提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能够随时引用典故的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就是因为他父亲有一个很厚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这些典故,标注了能够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等信息。

  小心所谓的成功学:

  成功学书籍讲的是好像人人都能能够按照书里面的方法获得成功,成功好像是可以复制的。

  其实永远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成功,就像正态分布,处于中心的是极小数,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的位置。所以不是说我们好像永远不能成功,不要努力了,而是要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真实世界是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是极端贫困的,也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

  成功学书籍很大的问题就是存在逻辑混乱,或者以偏概全

  成功学书籍之所以能够做到引人入胜,是因为书中总是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的案例。这种说理方法,估计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成功学反复强调努力和奋斗,其实努力奋斗都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出生在什么家庭都需要努力奋斗。

  弗兰克.奈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生,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成功者的讲述其实不是全部托盘而出的,有很多私下的东西本没有真正分享出来,而这些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以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关于做事效率: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一百有效率。

  做时间预算一定要留有空间。因为有可能会有意外事情发生,还有就是还需要休息、放松,这样才能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很多事情。

  正确的做法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做事,做事情需要提前规划。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工作学习,而用剩下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

  为什么效率很差?大部分是其实是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困难的工作。

  任何的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相对简单的部分与相对困难的部分。

  合理的时间安排是: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事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某件事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因为,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你是*庸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庸的,别人同样会看到。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然要刻意证明,可能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会引来小人的嫉妒。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对李笑来来说,外人看来好像的随机应变能力很强,他自己说这其实是他准备了太多东西。他两个小时的课,会准备四个小时的东西。他在讲课和演讲前都十分恐惧,十几年了依然如此,只不过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恐惧。他之所以能够应对演讲的恐惧,就是相信他父亲的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他知道很多人都害怕当众演讲。

  灵感就是来自于*时的积累,*时积累越多,在关键时刻,这些东西就可能突然串联起来,出现灵感。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中去。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7

  读《人性的弱点》之后我才开始看很多书,发现年轻时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然后开始马不停蹄地规划学习,总感觉效率不够高,又看了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直到遇见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发现我的很多困惑在这里能找到答案,后来又在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和《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找到一些答案。

  时隔三年再次翻开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在记忆中还能清清楚楚的记住的概念和方法论,陌生的是好像有些内容第一次看时完全没有注意点,又有了新的收获!

  罗振宇给这本书下的定义是:一本认知模式的操作系统的升级指南,可以帮你提升大脑的运作效率。

  全书可以分三个部分:

  1、接受现实,速成绝无可能,完美并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只有真切地面对现实,才能开启心智成长之路。

  2、管理自己的任务时,要正确地估算时间,意识到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总是要比自己预想的要长得多;还要记录开销,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了;还要制订完整的任务管理流程,一旦开始就能有头有尾地完成。

  3、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其中阅读和写作尤为重要,还要注重实践,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正确思考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概念,经常剔除自己脑海中不正确的概念;不光要掌握学习方法,还要坚持练习,相信时间和积累的力量。

  李笑来在这本书里所讲的内容其实都指向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帮我们活得更好,拥有更多的财富,拥有自由的时间,去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为了生存出卖自己的时间。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8

  要事第一,是高效的习惯之一。

  突然理解到时间管理本质不是管理时间,是管理自己的心智和认知,进而管理自己的行为,最终在同等时间中实现最高的产出。

  人的心智模式影响认知水*,通过控制大脑、控制情绪、推迟满足感来让自己更好认知当下的事,不会因为非理性的东西影响当下时间的利用;开拓心智能够提高认知水*,把握当下的情况;要小心成功学,把重点放在提升自己上。

  基于对外界科学认识和自己内在的提升,时间的利用自然就更加高效。

  有一套好的时间利用方法,番茄,GTD等都是方法。这些方法需要背后的有关时间和自己的认知、对效率的理解等去支撑才有效,否则经常以失败告终,第六章里面包含这些背后的东西。

  避免时间浪费:不要去证明自己,不要自卑,不要使用浪费时间句型,要开源节流。要知道哪些事情是无意义的,明显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产出的反而降低产出。

  一定要提前准备(这个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项之一),提前准备是以始为终(高效习惯之一),是规划并未规划的事情打好根基,目标自然包含其中。要耐心,那是一种细嚼慢咽的知识消化和积沙成塔式的基础积累,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行动上的。“越早醒悟越好”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9

  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

  只有脆弱的人才不断需要安慰。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是艰难的,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无论对哪一个层次的人,都是如此,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无论是谁,进入自己梦想职业的成本都很高昂。

  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如果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效率越高,结果越糟。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

  时间必然越走越快。而且,你现在就已经明白:“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0

  《把时间当作朋友》在众多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中有口皆碑,我一直都认为,当你想去改变生活或者工作时,首先要改变的一定是思维,比如你想通过阅读获得自我成长,那么一定是先学习读书方法,而不是一开始就埋头于书海中手不释卷。所以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思维改变行动。如果你在自我成长有困惑,那么建议你去读一读这本书,我从这本书读到的不仅仅是自我管理的技能,还是心智上的重新打开!

  (一)打开你的心智

  什么是心智?李笑来老师是这么总结的: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早就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在我看来,是对付出于未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时常陷入焦虑的状态,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付出都希望能即时地得到反馈,比如你阅读一本书,就希望自己瞬间可以醍醐灌顶,你写一篇文章,就希望自己一夜之间能到10W+。付出暂时没有回报是正常的,但不代表在未来,这些付出能给你莫大的帮助。

  比如以前你只是对项目管理有感兴趣,然后就去自学了,现在老板让你独立负责一个项目,那么你之前学习的东西就会在这里得到发挥,你开展工作的时候就会更方便和效率!

  (二)速成是不可能的

  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越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就越是浮躁。这是一个死循环,我们都有很多的欲望,学生时代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科科满分,每次都是第一名,工作后,我们给自己设立很多的目标,比如年薪百万,貌似300多*米的房子。当你的现状满足不了欲望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浮躁的状态。如果你不去接受现实,就会长此以往地陷入这种焦虑中,非但对自己实现目标毫无益处,更多的是消耗自己的能量。

  (三)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臣服于现实,才能更好的前进到未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我们大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靠天赋就能一步登天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就可以快速的摆脱现状,一个婴儿也要长达两三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和这个世界产生链接,一个普通员工起码也要五年的工作时间,才能晋升到管理层。在认清现实之后,大可心无旁骛的做自己的事情,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过去你想要挣脱的牢笼,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你的天堂!

  (四)完美永远不存在

  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理想的状态,比如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等我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再写作,我怕我写不好。但实际上就没有一下笔就能行云流水的,也没有一上舞台就可以惊艳四座的,所以再可以追求完美的同时,是给自己找一个不行动的借口。每一件事情的过程和最终结果,都不会有很完美的状态,你刻意追求这个理想的状态,你只会离它越来越远,毕竟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大概也就只能接近完美,毕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五)及时行动

  最近学习到一句话,那就是:当你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时候,那就选择开始吧!你的行动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在做的过程当中,一定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比如你阅读一本书,期间可能你会接到朋友或者亲人的电话,或者是临时有事情需要去处理,那么对在做“阅读”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是没有办法去规避的。可是难道我们就因为这样的风险,就不去开始,就不去行动了吗?对一件事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现在开始做!

  (六)做了才有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对这个没有兴趣,所以我不想做。但这么久以来,我们都把这个顺序弄错了,应该先去做了,才会有兴趣。我相信一个人能把一件事情做好,甚至比其他人都做得好,他对这件事情是有兴趣的。

  举个例子,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偏科很严重,往往语文考98,数学大概只能考一个74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对数学不感兴趣,但有一次,我能用几个方法把一道数学题解出来的时候,我还去找很多数学题来做,并且很热衷,这就走证明当你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才对那件事情感兴趣!

  (七)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们过分的关注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但实际上是每一次的成功都包含了无数次的成长。成功是一种结果,而成长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剖析,你只有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化自己地心智,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接近成功。成长给你带来的是坚如磐石的踏实和别人永远都拿不走的安全感。

  (八)资源是对等的

  你想要遇到优秀的人,就必须自己先成为优秀的人。大多数人的思维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自己主动寻找优秀的资源就可以进入高质量的圈子,就好比一个贪慕虚荣的*民少女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进入高端场所,盼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调到金龟婿,即便她凭借自己的姿色顺利的嫁给了名流商贾,但不见得她就能够在上流社会里生活得游刃有余,毕竟自己的知识有局限,经历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想要得到优秀的资源,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着才是进入上层社会的最佳途径!

  (九)鼓励他人

  李笑来老师说:“鼓励他人,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很多人踟蹰不前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没有支持和鼓励。但支持和鼓励是会上瘾的,别人不会一辈子都会对你有所鼓励,想要摆脱这一现状,只能让自己变成一个不需要别人鼓励的人,这样就可以在行动之前,没有任何的疑虑,也没有任何的恐惧。做一个学会鼓励他人的人,尽管会有一些盲目,但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会引导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十)凡事不过是积累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文的现象,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有这种情况,想写写不出,跟便秘一样,时不时就会发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素材不够丰富。凡事不过是积累,你要相信积累的力量,每天积累一点点,日积月累,你就能随时随地的写出好文章了。你看到别人写的文章,行文流畅,一气呵成,那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成功也是一样的,靠积累!

  时间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学会自我管理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管理时间。

  自我管理是一项终生都要学习的过程,学得快的,自然成长就快!

  希望你通过读书,成为一个能自我管理的人!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7)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5篇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2

  这个暑假,我在图书馆意外发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名字叫《把时间当朋友》。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教我们是如何学会管理时间,合理运用时间,把时间当朋友的方法,以及一些有用的时间小故事。

  一开始我觉得这本书很枯燥乏味,根本看不懂,就在我想要停止阅读的时候,一句话突然映入我眼帘,深深的吸引了我: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呢?书上说:“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如果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效率越高,结果越糟。相反,如果做的事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他是否现实。”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练字。一开始,我只想快点完成任务,所以急匆匆,胡乱写一通,这样的字当然不好看,字迹潦草,书面邋遢,总是遭到老师批评,罚我重写,往往得不偿失。这大概就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做事,效率越高,结果越糟吧!

  知道了这个道理,回到家,我不急不慢重新拿出格子纸,静下心,慢慢的写起字来。一笔一划,一字一字,先临摹,再仿写,这次我没有把它当任务,而是把练字这件事当成朋友,把它当成正确的事,我们一起与时间散步。没想到,越是不在意,时间过得越快,爸爸妈妈看到我改头换面的字迹,都惊叹不已,感叹我像变了一个人。

  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事,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消极行为都来自于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认清现实,正确对待,总有一天会成功。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3

  很多时候,我们制定的任务或计划往往半途而废,是因为我们制定计划时往往过于自信。但是,一旦计划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进行时,挫败感往往使我们放弃计划,这样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书中介绍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即尽量不计感想,不计感受的记录一天中的工作和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以提高我们对时间的敏感度。有了对时间的敏感度,我们才能合理的制定计划。

  书中对于兴趣的看法是:往往不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我分享一下我的一个小故事:每年公司都会分年度统计各类设备各电压等级设备数量,刚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都是用笨办法分年度一类一类分电压等级进行统计,对这项工作也很是抵触。有一年,这项工作只有我一个人做,而且deadline(最后期限)也比较紧张,通过在百度上学会了excel数据透视表这项功能,轻松解决了以前好多人好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这件事,我逐渐对excel产生了兴趣,*时也会经常学习excel,以便很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关于知识的积累,书中认为积累和复利有着相似的关系。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甚至让人感觉了胜于无,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知识的积累也一样,知识的积累和时间并不是线性关系,知识积累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相当缓慢,但是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喜悦却是非常神奇的。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4

  不管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还是行将就木的老者,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等的,不论你急或是不急,它就在那里,不快不慢。要想合理地利用时间,不虚度光阴,必须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

  书中强调了一个概念——心智。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而时间管理就是一个“运用心智,获得*”的过程。人是没办法管理时间的,而时间也不听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而已。其实,真正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心智是灵魂,是思想,时间管理只是方法,虽然有时我们定了很多计划,但执行力不强。所以,把工作、生活、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做自己的朋友,与自己的内心无话不谈,时间不是由长度这一维度描述的,还有深度、广度、高度。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而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总之,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其次,书中多次提到这样一个词——耐心,学习和工作都是乏味的,艰苦的,路程总是漫长的,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耐心就是敢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耐心,是成功的核心素质,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相信自己离目标会更近一步。

  就我个人而言,自己也有很多次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得更有效率,因为总是有如此多的事情在做······有时候兴致勃勃地制定了一堆计划,执行了不到一两个星期又扔下来了。这些现象在作者的案例中都有清楚地展现。“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在文中多次出现,大概最能安慰人了,当我们惊诧地发现自己很多奇怪的可羞的心理习惯和弱点在书中被清楚地表明,不免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关于懒惰的分析多少都说中你我的软肋,我们要克服这些困难,还需付出心智的成长和努力。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更改,未来却可以更改——通过改变我们今天的起始条件,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的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尴尬时,最终,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我们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这样的认知,几乎会改变我们的一切。生活就是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对之衡量后的结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开启自己的心智,就等于重生。

  如若重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心智与时间作朋友,与它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开启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仅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读过《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后,真的是受益匪浅,很多困惑了很久的东西,突然之间感觉开朗了!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5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近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8)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3篇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1

  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知名博客李笑来与你一一分享。这是一本帮助你走向独立,走向自由的省身之作。

  这本书之所以对我影响最大,是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很多事实,这些事实比我们经常所听到的大道理要真实很多,有用。明白这些事实后,马上改变了我以后的处事方式。

  1.关于时间管理

  要管理的是自己,不是时间。是的,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的头脑太过活跃,受其他事情的干扰,而无法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浪费了很多时间。如在宿舍,受电脑上的音乐游戏娱乐各方面的干扰,就无法完成作业,做该做的事,学该学的知识。但只有专注聚集,才能真正有效率地完成手头的事情。而专注力,自制力,不受外界干扰,是需要我们去管理自己的。

  2.关于人际关系建立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我们不防去观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集中精力专注于打造自己的人。自己做强了,做大了,胜过他人了,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人来找你帮忙,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与你合作。在这过程中,人际关系网自然就建立了。

  3.关于专业是否有兴趣问题

  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专业学习)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有成绩感,有收获,你就会花时间精力继续努力下去,并获得更大的成绩感),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学不好,就拿对专业不感兴趣为借口,而不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这样找借口,不学习之后,又怎么会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呢?

  4.关于人生职业规划

  其实,我个人并不相信什么职业规划。我只是朴素地用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自己的结论: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人生职业规划,是一生的时间。我们是否有能力去做这个规划呢,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执行好这个规划呢?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对很多东西不了解,人生的经历也确实太少,而生活中变动太大,太多。我们一般得大学生有能力去做这个人生规划吗?如果不能,我们是否应该实实在在地做好眼前的事情,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有收获,或许这比规划来的更加实在。

  5.关于心智

  开启心智,运用心智,获得*。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不可封顶。-心智的不同,人生路不同。而心智是极其微妙的,很多时候是被我们一般人所忽略的,但它却决定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有些人几何代数都学不明白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却可以仅凭心智就能够想象出现实中无法观察到的超立方体,如果自己明白心智是决定因素时,就不会诧异这些人的特异功能了。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开启自己的心智,成就自己的人生。

  6.懒惰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无论在哪里,懒惰现象都随处可见,而且被各种借口掩饰的很合理。如果我们发现不了这是个严重的问题,那么我们还会继续原谅自己的懒惰,而最终一事无成。如不花时间精力学习专业课;不去实践;看书不动笔不动脑;看书只是一带而过,囫囵吞枣;不去上课;吃饭外卖(快餐或舍友);等等。看了这本书,或许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借口是站不住脚的,进而改变自己。

  7.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大脑,而且你若不控制自己的大脑,你就会受大脑的控制,还有可能受他人控制。如你会受欲望的驱使,而做出一些让自己在清醒理智时深感后悔的事情;在你做事情时,自己轻信了他人的话,而做了让自己之后感到后悔甚至愤怒的决定;等等。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让大脑引导行为为我们想要的结果服务。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2

  不管是嗷嗷待哺的婴儿,还是行将就木的老者,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等的,不论你急或是不急,它就在那里,不快不慢。要想合理地利用时间,不虚度光阴,必须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

  书中强调了一个概念——心智。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而时间管理就是一个“运用心智,获得*”的过程。人是没办法管理时间的,而时间也不听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而已。其实,真正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心智是灵魂,是思想,时间管理只是方法,虽然有时我们定了很多计划,但执行力不强。所以,把工作、生活、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做自己的朋友,与自己的内心无话不谈,时间不是由长度这一维度描述的,还有深度、广度、高度。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的力量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而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总之,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其次,书中多次提到这样一个词——耐心,学习和工作都是乏味的,艰苦的,路程总是漫长的,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耐心就是敢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耐心,是成功的核心素质,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相信自己离目标会更近一步。

  就我个人而言,自己也有很多次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得更有效率,因为总是有如此多的事情在做······有时候兴致勃勃地制定了一堆计划,执行了不到一两个星期又扔下来了。这些现象在作者的案例中都有清楚地展现。“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在文中多次出现,大概最能安慰人了,当我们惊诧地发现自己很多奇怪的可羞的心理习惯和弱点在书中被清楚地表明,不免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关于懒惰的分析多少都说中你我的软肋,我们要克服这些困难,还需付出心智的成长和努力。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更改,未来却可以更改——通过改变我们今天的起始条件,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的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尴尬时,最终,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我们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这样的认知,几乎会改变我们的一切。生活就是选择,而所谓的选择,只不过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对之衡量后的结果,一个人所拥有的观念,说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终体现,开启自己的心智,就等于重生。

  如若重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心智与时间作朋友,与它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开启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仅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读过《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后,真的是受益匪浅,很多困惑了很久的东西,突然之间感觉开朗了!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3

  在冬天太阳出来了莫名就觉得心情舒畅,如果醒来就是雾霾重重,那一整天都觉得不太开心呢,接着昨天的继续往下走,先跟时间成为朋友,才可以相识相知相伴终身。

  为什么那么多人容易产生焦虑症呢,大概跟“快”脱不了干系,所有的事情都想速成,一夜成名、早教、速成XX班......大多数越是浮躁,越是对现状不满意;越是对现状不满意,越是浮躁,想想看身边的人和事还真是如此。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无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既然不能速成,那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把我要什么和我有什么想清楚,先想想自己有什么可以交换成想要的东西,如果发现什么都没有,就不要抱怨世界,应该努力让我有的技能超过我要的东西,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最坏的情况是,拿出纸和笔认真面对自己,结果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这也许令人气馁,但其实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至于完美,最完美的生活状态就是接受不完美,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我们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是我们永远做不到。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另外,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的状态下做出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它们记下来。

  现状无法立马摆脱,每位优秀的年轻人身上几乎都有相同的特质,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很少对现状不满意,更专注心无旁骛的做事情,因为是良性循环,因此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9)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3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1

  “我的教育方式不对吗?我女儿不懂事吗?”当我带着这些问题向老师求助时,她推荐我去看看这本书,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我和女儿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

  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女儿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时对女儿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她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

  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上个月的时候,我和女儿约定等她休息带她去看电影的。那天,她把作业写完后,爷爷把她送到电影院等我,我告诉她很快会到,可我工作上的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赶到的时候已经迟到了,电影已经开始十几分钟了。当女儿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她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她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她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

  “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

  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她说,甚至是希望她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时,我会把她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她的心情,尊重她,关爱她!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家长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她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要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困惑,给了我答案。我决定要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女儿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2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承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忙。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前一阵登陆学校网站,看见网站推荐的图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留心了一下简介,了解到作者海姆·G·吉诺特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他所倡导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于是,我立刻在网上订购了此书。

  因为充满了好奇心还有力求改变现实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时间,我就把书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阅读中间有很多的感想没有及时的记录,但掩卷沉思,我充满了内疚,原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女儿,原来我可以这样和女儿沟通。

  生活中的我对孩子充满了唠叨和批评,早上反复的催促”快点“,到校时反复地强调”乖点“,放了学又开始无止境的督促做作业,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让孩子快点睡觉。这样的一天匆忙、烦躁,谈不上生活的质量,谈不上温馨和睦,还只会让你话越来越多,口干舌燥,脾气越来越坏,最后成了孩子眼中的唠叨老妈,先生眼中的坏脾气老婆。

  读了这本书,也许真的能让我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因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沟通事情,处理问题。譬如早上,也许给孩子一个闹钟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许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安静地做作业比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孩子房间检查作业更能让他感觉父母对他的尊重和放心。学会耐心,学会尊重,我想我应该要认真审视自己。

  孩子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磕磕碰碰,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是在学校里中午饭没吃好等,这些都足以让孩子恼心。试想当父母的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也会常常窝火,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去理解他、帮助他,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时候,父母都愿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为什么发生,但此书告诉我们,其实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们,不管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取得了成绩,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为什么。

  譬如,当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后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感激而不是讥讽,父母还应该避免使用类似如“笨”、“懒惰”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错事时,大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准确,有些其实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惩罚,这时候的父母再去反反复复地批评他们已经多余,父母要做的也许只是一两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起设法弥补过错,孩子在这样的帮助下会感觉温暖和爱。

  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读了此书后我才深有感受。该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觉得行动比一切都重要,说再多的话也许都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当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也许一句话、一个留言就可以化险为夷。当然,关键是父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语言。这也真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又一个沟通方法。

  每一个父母都想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在我们的身边,做家长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越来越优越而更加的顺从、宠爱孩子,于是孩子养成了任性的脾气,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果父母们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学一学书里面关于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沟通的方法技巧,学一学如何放手,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这样不但为孩子成长提供了条件、帮助,还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这样,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不来试一试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在生活中会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说话,如何鼓励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处理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对照书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颜,因为我心里面总是以为孩子还小,而我因为生活经验的累加一直认为我的观点凌驾于他之上,我说的总是对的,我讲的他总是要听的,不经意间,这些随口说出的话把孩子推得离我越来越远,好好的气氛被破坏了,孩子生气了。所以,学校推荐的这本好书至少让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至少让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谢学校网站的推荐,更感谢《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好书。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3

  这么多年来自己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努力,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每每和同事聊起来还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我们组内共同学习与欣赏的读物之一,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一共有12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一主题,用实际生活中的常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家长,及时给予家长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书而思,书中的家长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扩展10)

——阅读把栏杆拍遍文章读书笔记 (菁选2篇)

阅读把栏杆拍遍文章读书笔记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实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辛弃疾的词风,不是豪放,也不是婉约,他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读起来好像真的游离在宋代战场,看到了硝烟的沙场,看到了残酷的现实,也看到了诗人面对朝廷的不重用而油然而生的无奈和悲叹。对现实的不满的他无处宣泄的自己的痛苦,只能挥挥衣袖,写下这些词来怀念、感叹。

  读着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时间与空间的遥隔,在作者笔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灵的碰撞。

  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有些异化的时代,浮华与喧嚣、声色和娱乐的充斥,正逐渐使我们的心灵趋向枯竭,那就不妨于繁忙中暂时抽身出来,读一读梁衡先生的文字吧,或许,它们就是那一眼你曾经苦苦寻觅的清泉,给予你以不尽的润泽。

阅读把栏杆拍遍文章读书笔记2

  四年级第一节古诗,我们讲的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给学生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开始了对辛弃疾的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在我的印象中,能与苏轼并称“苏辛”,豪放派词人,南宋爱国词人……这是大学时期我对辛弃疾的印象,很模糊,便渐渐淡忘。再次捡起,我却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思路,这得益于老公推荐的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阅读这本书,不再是简单的查阅资料,补充知识,而是与作者的一种对话,与辛弃疾的一种交流。有种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走进那个时代的感觉。

  下面说说本书的主人公——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第一人。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以前读散文,总觉得有点太“散”,抓不住重心,但是我自从读了这篇散文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我准备把辛弃疾通过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不是给他们介绍一本书,而是介绍一个爱国词人的多舛的命运,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做好 工作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3篇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1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