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哥范文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10篇

时间:2022-09-03 12:20:04 来源:网友投稿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10篇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刘伯承反对搞特殊化》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他十分注意联系群众,反对搞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10篇

篇一: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刘伯承反对搞特殊化 》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他十分注意联系群众,反对搞特殊化。一次,有人向刘伯承反映,少数政府工作人员、部队人员,不按规定购买车票,免费乘车;进入戏院、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不买票,看“霸王戏”。刘伯承听后非常生气,以军管委的名义,连续下发了“乘坐车辆须按规定购票 (布告、军字第一号)”、“进娱乐场所须购票入座 (布告、军字第二号)”。这两项“禁令”一出,违纪现象顿时消失,广大市民拍手称快。刘伯承在南京生活了近 10 年。解放军刚进城时,他就叮嘱母亲,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决不能搞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有件事对其长子刘太行印象很深:那时南京刚解放,一天,身为南京市长的刘伯承带着孩子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看到一张通知,说那天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刘伯承正要带着孩子回家,中山陵的负责干部赶来了,可是刘伯承还是坚持服从规定,拒绝了让孩子进去参观的邀请。回家的路上,刘伯承给孩子讲道理:“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篇二: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总理拒进家门 》

 1960 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罕见地对秘书发起了火。

 这位秘书叫何谦,平日里主要负责总理的生活和保卫。而让总理发脾气的原因,正是何谦未经总理允许,擅自修缮了总理的住所——西花厅。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这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建于清朝末年,曾是溥仪父亲居住的花厅。

 陈旧、阴暗、潮湿,夏天青砖地上常泛出一层白色的碱花,屋内木头也有些腐朽了,梁柱上的漆皮剥落得厉害,这就是总理的住所。如果说老旧尚且可以忍受,潮湿却是十分麻烦。在西花厅居住期间,周恩来腿疼的毛病经常犯。时间久了,秘书何谦也看得十分心疼,屡次劝总理将西花厅适当修缮一番,但都被回绝了。

 看到总理态度如此坚决,何谦悄悄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1960 年初,周恩来赴广东出差两个月,正好那段时间邓颖超也没在北京,何谦趁此机会向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报告,希望对西花厅做一些维修。在潮湿的青砖上铺上木地板、封严漏风的窗户、更换发霉的旧地毯及旧灯具、将已经破了的白布窗帘换成较厚的呢子窗帘……何谦抓紧时间修缮,同时

 也考虑到总理平日勤俭节约的作风,尽量减少开支。西花厅装修完毕,何谦还暗想,这样应该能符合总理的要求。

 谁知周恩来视察归来,还没踏进屋门,就发现了这些变化,于是便有了大发雷霆的一幕。

 何谦连忙检讨:“总理,是我错了……您先进屋休息吧……” 周恩来气愤地反问:“我回屋,接受你的既成事实?”随后他又伸手指向屋里说:“把那些东西统统搬走,否则我不进!”说完扭头就走。见此情形,其他人忙追上去劝总理,只听他大声说:“我不进,那不是我的家!” 后来,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工作人员把西花厅的地毯、灯具、窗帘等能够挪动的东西全部搬走。已经修缮好的地板、窗户,再换的话,又是一笔费用。周恩来只好让秘书算账,换过的东西他要个人付款,绝不用国家的钱。他说:“国家现在这么困难,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怎么能用公款为我家里装修,这是不能允许、不能容忍的。” 等西花厅恢复了旧貌,周恩来才进了家门。事后,他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多次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检讨自己,并教导秘书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总理也。”这是陈毅对周

 恩来的称赞。

 1974 年 6 月 1 日,周恩来离开西花厅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再没有回到过这里。

 “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 26 年。”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章中写道。古朴简陋的西花厅,既是周恩来的“小家”,也见证了这位国家总理无数为“大家”忙碌操劳的身影,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转眼百年,是这信仰,让那艘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乘着历史的汹涌波涛,成长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擎天巨轮。从曾经的贫穷落后到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见贤思齐,中国共产党人将汲取老一辈革命家的不竭精神力量,加强党性修养,引领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在新时代铸就新的辉煌。

篇三: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j士 口学史明理申养清廉之风、 在学史i曾信申筑清廉防线、 在学史崇德申汲清廉力量、 在学史力行申作清廉表率⑧时间:

 m 川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前景,并多次强调”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H ,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

 豆 腐败工作不断深化,编者通过对百年党史中共产党人典型廉洁故事的重温讲述,带领大家在学史明理中养清廉之风 、 在学史增信中筑清廉防线 、 在学史崇德中汲清廉力量 、 在学史力行中作清廉表率,也希望大家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斗力量,护航新征程 、 彰显新作为。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大庆石油会战初期 , 粮食定量低,职工们吃不饱,王进喜就叫老伴儿把玉米面炒好,装在袋子里带在身边 , 吃饭时就抓把炒面充饥 , 有时干粮袋忘记带了,就借故走开饿 一 顿,从不吃井队的饭菜。

 对王进喜来说 , 饿上 一 两顿是常有的事。

 他同母亲给全家定了一 条 规矩:” 公家的东西 → 量也不能沾!

 ”王进喜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领导照顾他,给他配了 一 辆吉普辈,王进喜就用芭来送料 、 送粮 、 拉职工看病,成了大队的公用车。

 这辆车工人 、 干吉阳 E 可 以用,唯独王进喜的家人不能用。

 就连王进喜的老母亲病了,还是王进喜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看病。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②焦裕穰:廉洁自律 、 不搞特殊化1963年初的一天深夜,焦裕撮还在灯下看文件,大儿子焦国庆从外面回来,愉快地告诉父亲刚刚看了戏。

 焦裕禄问他谁给他买了票?国庆说:他一说自己是焦书记的儿子,检票的叔叔就放他进了门。

 焦裕穰眉头 一 皱严肃地问道:” 国庆,你看珑不买票对吗? ” 国庆说:

 ’ 我是小孩,没人在意。,,焦裕?郭兑:” 年龄小就知道占公家的小便直,长大了就会贪大便直,这是很危险的!演员唱戏,是 一 种很辛苦的劳动,看臼戏是 一 种剥削行为!” 。

 焦裕禄从自己兜中掏出了两角钱,交给了国庆,语重心长的教导说:” 从小就要养成公私分明、 为人民服务的好晶德,不要以为爸爸是书记,就要搞特殊。

 明天把钱送给检票的叔叔,向他承认错误。’此后,焦裕禄又经过深入思考制定了《干部十不准》文件。焦格? 录 〈原兰考县委书记 , 干部楷模 . 革命r . ! H:)?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③邓稼先:核弹功勋清廉 一 生作为父亲 , 邓稼先非常宠爱孩子 , 视孩子如掌上明珠 , 但是在一 些问题上他却选择了 “ 不作为飞女儿邓忘舆还不到十五岁时 , 就去内蒙古建设兵团被分配在一 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 一 干 就是四年. 期间 ,一 次核试 验 完成之 后 , 邓稼先放弃了回北京休息的机会 , 坐了几天几夜火车 , 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 他给忘舆带去了几昕肉罐头 , 那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来的营养晶 , 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吃 锢 , 他心里泛 起 了一 丝苦涩。

 以邓稼先的 “ 国宝 N 身份, 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 , 但他没有这样做 , 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 后 一 个 饺政策回到北京的.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掏躬尽瘁 , 在生活上却从无要求. 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 给他配的专车 , 除了工作需要 , 从不使用. 单位分给他新的住房 , 他坚 持 不搬 , 一 直住在老旧的公寓里. 简朴的作风,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女. 邓志舆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 , 生活节省 , 对于追求高消费和洋气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 , 穿的衣服还是从国内带过去的.邓稼先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④总司令的借款信”1937年初冬,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华北地区 一 片萧瑟,驻扎在山西洪洞战地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提笔写了一 封’ 借款信飞原来,在外领兵打仗多年的朱德得知家中近况颇为寥落, 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

 →且到自己80岁的老母亲自主个荒年可能吃不饱也穿不暖 , 朱德心里虽急,却因囊中羞涩而无可奈何。

 这时,他想到了在四川泸州、|开药店的好友戴与龄,希望他能接济 一 下家中老母。

 但这笔钱,总司令却明确表示,还不起也并不打算还。’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

 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言 时 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

 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戴与龄小朱德两岁,两人 一 同参加过科举考试,都考过了乡试和府试。

 朱德在德国和苏联学习期间 , 戴与龄曾多次接济朱德,后来还追随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他们是惺惺相惜的多年挚友。

 接信后 , 戴与龄随即给朱德家里寄去了两百元中币,差不多是现在的四万元。

 作为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 十数年实无 一 钱 ” ,着实令人震惊。朱德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⑤总理捏造家门1960年的 一 天,周恩来总理罕见地对秘书何谦发起了火。

 而让总理发脾气的原因,正是何 i 兼未经总理允许,擅自修缮了总理的佳所一西花厅。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 一 亘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

 这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建于清朝末年,曾是溥仪父亲居住的花厅。

 陈旧 、 阴暗 、 潮湿,夏天青砖地上常泛出 一 层白色的碱花,屋内木头也高些腐朽了,梁柱上的漆皮剥落得厉害,这就是总理的佳所。

 时间久了,秘书何谦也看得十分心疼,屡次劝总理将西花厅适当修缮 一 番,但都被回绝了。周恩来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1960年初,周恩来赴 广 东出差两个月,正好那段时间邓颖超也没在北京,何 i 兼趁此机会对西花厅做 一 些维修,在潮湿的青砖上铺上木地板 、 封严j属风的窗户 、 更换发毒的旧地毯及旧灯具 、 将已经破了的白布窗帘换成较厚的昵子窗帘…...谁知周恩来视察归来,还没踏进屋门,就发现了这些变化,于是便有了大发雷霆的 一 幕。后来 , 在周恩来的坚 持 下,工作人员把西花厅的地毯 、 灯具 、 窗帘等能够挪动的东西全部搬走。

 已经修缮好的地 板 、 窗户,再换的话,又是 - 笔费用。

 周恩来只好让秘书算账 , 换过的东西他要个人付款 , 绝不用国家的钱。

 他说:’ 国家现在这么困难,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怎么能用公款为我家里装 修 , 这是不能允许 、 不能窑忍的。’等西花厅恢复了旧貌 , 周恩来才进了家门。事后,他 一 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 多次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检讨自己,并教导秘书说:’ 我身为总理, 带 一 个好头,影响 一 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 一 大片. 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 - 这样 一 级学 一 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御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食结语女’德正则事业兴,德厚则根基深飞编者从百年党史中精选五则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故事,希望以此给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好’ 风向标”,加强道德修养,始终把灵魂置于高处,才能做到临难不却、 履险不惧 、 坦贵不i吴 、 受屈不计,时刻把握严以修身的基本要求,自觉固本培元,完善高尚人格。

 冗 j士 口学史明理申养清廉之风、 在学史i曾信申筑清廉防线、 在学史崇德申汲清廉力量、 在学史力行申作清廉表率⑧宣讲人:通用各 ⑧时间:

 m 川

篇四: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刘少奇严待子女 》

  “不要打着我的名义,干个人的事情。”这是刘少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有许多的不准、不许。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搞特殊,这一点在教育子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刘少奇子女们的记忆里,家里的生活和普通百姓向来没有什么不同。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粮食紧张,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无论是机关还是学校,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当时正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样,只能依靠很少的定量粮食生活,偶尔回家吃饭,家里的饭菜也是一样简单朴素。由于长期吃不饱饭,孩子们日渐消瘦。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看了不忍,便私下询问他能否偶尔给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但是刘少奇没有同意。他对几个孩子说:“现在全国老百姓都在受苦,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除此之外,刘少奇的家也是相当简朴。一次,孩子们的老师来家访,发现刘少奇的居所陈设简单,非常惊讶地感叹道:“没想到主席的孩子居住环境竟是这样简朴,简直和我

 们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在了解了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后,刘少奇和蔼地对老师说:“希望你们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去严格管教,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那样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刘少奇严于律己,更严格约束自己的家人。他的大女儿刘爱琴曾在《我的父亲刘少奇》一书中写道,“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国家主席的子女,肯定处处受照顾享福。殊不知父亲对我们都是从严管教,有时甚至严厉到接受不了的程度。” 1951 年 2 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一般情况下,党员预备期内只要没有犯错误就可以转正。然而刘少奇在得知此事后,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专门给学校写信,认为刘爱琴并未达到党员标准,不应该批准其转正。“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在信中说,对自己的女儿更应该严格要求。最终,组织部门没有批准刘爱琴转正。这件事对刘爱琴的打击很大,在她的心里,自己出身好,从小吃苦,经过艰苦环境磨炼,转正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却没想到父亲这样不近人情。一时间,刘爱琴甚至有些埋怨父亲。然而等她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回想起父亲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教育,在父亲近乎无情的严厉中,她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 1966 年光荣地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我的孩子也要和老百姓的孩子一样。” 刘少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居住时,除了日常的家务,他还让家人种植果树,甚至修建房屋时让妻子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 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自家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便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一句句严厉的话语,彰显的不只是刘少奇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份苦心,更是对党和国家的一片深情。

篇五: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廉洁简短小故事 50 篇

 廉洁小故事(一):

  董必武:人民公仆党的“老牛”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求他帮忙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1975 年他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董必武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廉洁小故事(二):

  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开元年间,吏部尚书魏知古去洛阳一带考察官员政绩。宰相姚崇有两个儿子在那儿当官,离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辞行,不料姚崇对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到洛阳之后,私下接见了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崇之子请求他在皇上面前为自己美言。[由整理]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见他极力赞扬姚崇的儿子,便宣姚崇进殿,对姚崇说:“你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政绩不错,朕有意提升他俩。”姚崇坦然地说:

 “我这两个儿子才识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见姚崇能秉公处事,十分高兴地说:“魏知古徇私妨碍公事,辜负了你对他的教导,我也不能原谅他。看来只有罢了他的官以正朝纲。”

  姚崇复奏道:“我教子不严,罪该受罚。如果陛下因此事贬谪魏知古,那人们就会说他是当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听后十分赞许,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书。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个性是在玄宗时期,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廉洁小故事(三):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理解。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廉洁小故事(四):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 60 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面见包拯,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廉洁小故事(五):

  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20**年*月*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 年*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 20**年*月*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

 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求个性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廉洁小故事(六):

  领导干部必读的四则廉政小故事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其一为“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留意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其二为“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理解。献玉石的人说:我以前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其三为“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

 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其四为“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状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为官之道,尽在其中矣。

  廉洁小故事(七):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 年*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 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

 伸,说:“这双袜子还是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但是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貌。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

  此刻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廉洁小故事(八):

  勤俭一生―老舍廉洁故事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个小胡同,叫“小羊圈胡同”。“小羊圈胡同”十分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样的房子,住的老百姓都是些穷苦人家。每逢刮风下雨,小胡同里低洼的地方就成了水塘。冬天,那里奇寒无比,屋里和屋外一样冷,缸里的水常常冻得结成冰。那里的老百姓吃的东西,常常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有的人家长年只能从菜市场里找些烂菜叶子。

  1899 年*月*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小胡同里。老舍上面有 4 个姐姐和 3 个哥哥,他最小。由于生活艰苦,长大成人的只有 5个――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老舍。老舍出生时是狗年,姑母就给他起了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小狗尾巴。老舍的妈妈靠拼命地给人洗衣裳,来养活一大家人。由于长年地洗衣裳,妈妈的手始终都是鲜红和微肿的。而晚上,她还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做白天接下来的缝纫活。过年了,老舍喜欢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当他看到街上谁家又宰了两头大猪,谁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妈妈总是说:“孩子,我们家的饺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去看人家的了。别看咱们家穷,可咱们穷出志气来,让别人看到咱

 的腰不是泥做的,硬着呢。”穷穷出志气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里。

  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但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姐姐,我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能够少磨些鞋底吗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一天中午放学回到家,老舍问正在洗衣服的妈妈说:“有没有吃的”妈妈正在洗衣裳,头也没抬地说:“没有啊,我还没有时间做呢。”老舍听了,扭头又回学校去了。中午当别的孩子在玩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头也不抬地写,他期望这样能让自己忘记饥饿。下午上课,他仍然若无其事地和同学有说有笑。穷人的孩子个性看重自己的尊严,他不期望自己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来。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持续着勤俭的好习惯。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穿着自然讲究一些,但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洗过几次后,就显得旧了,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以是中国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俭,那么的廉洁。这都是儿时培养了精神。

  廉洁小故事(九):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廉洁小故事(十):

  侯鸣珂杖妻拒贿

  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 10 斤猪油,自食 5 斤,将其余 5 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鸣珂得知后大怒,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 5 斤猪油还给百

 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侯鸣珂怒斥其妻:“知过并非无过,尔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衙役听罢,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贪污赈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 5 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上写:“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800两,愿与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5两,请免死罪。”第二天,侯鸣珂...

篇六: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党史中的 廉洁 故事│文本刊整理01 小展览教育全军1928年4月,朱毛会师成立红四军后,部队供给困难,士兵成分也变得复杂,特别是某团三营司务长因诈骗群众被处决案件的发生,使毛泽东深感不安。他指示军部在小井办一次小展览。讲解员通过展出的一把军号和几根针、几条线、几个红薯、几双鞋子、几块银圆等,说明“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的纪律要求。随着展览的举办,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深入军心,部队面貌大为改观。02 一件破布褂1930年,赖森和当选于都县苏维埃执行委员,掌管全县的财务分配。一天,他的堂弟到县苏维埃政府找他,问他有没有东西带回去。赖森和说:

 “带回去的东西没有,倒想叫你把我上次换在家里的破布褂带来我穿。”堂弟很惊讶:

 “过去做官的,要用箱用笼往家搬东西。你做了官还要从家里拿破布褂穿。那些从地主家没收来的绫罗绸缎,你不会捡几件出来穿?”赖森和听了堂弟的话,脸色凝重起来:

 “那是公家的,怎能私用呢。我管的钱物多着呢,若公私不分,我哪有资格当这个官,不成了贪官污吏?那还革什么命呢!”一年后,赖森和在一次作战转移中不幸牺牲,人们发现他贴身穿着的竟还是其弟捎来的那件破布褂。03 毛泽东照章交费1933年8月17日,毛泽东和江西军区参谋长陈奇涵(当时叫陈奇寒)一行4人到苏区江西省长胜县铲田区调查工作。次日清晨临行前,毛泽东对警卫员吴吉清说:

 “你按照规定去区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结清伙食费和食宿费,我们先走一步,你随后赶来。”但区财政部部长怎么也不肯收,吴吉清无功而返,毛泽东大为生气。陈奇涵见状主动请缨去办这件事,毛泽东再三叮嘱其一定要办妥。陈奇涵最终代表毛泽东向财政部转交了食宿费,在区财政部账本上记下:

 “十八日主席毛泽东住,到还大洋1元4角8分。”04 腰缠万贯的“流浪汉”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他中弹昏迷,第二天醒来发现战友们早已转移,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他挣扎着爬回原来藏身的洞口,找到一个装着13根金条、银元和首饰的小布包,那是组织委托他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些钱足够刘启耀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但他丝毫未动私心,把小布包缠在腰间,身穿破棉袄、头戴斗笠、手拿打狗棒,化装成流浪汉沿途乞讨,一边寻找党的组织,一边联络失散的同志,最终将钱全部交回党组织。这本特殊账簿收藏于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39

 05 邓小平婉谢“病号面”1938年,在太行山上,邓小平与司令部、区党委的干部一直同吃一锅饭。红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树叶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窝头又黑又硬,大家诙谐地称之为“砖头”。一次,邓小平生病了,炊事员单独为他做了一碗热汤面,被他婉言谢绝。他还语重心长地对炊事员说,我们八路军的干部,要像普通战士一样,绝不能搞特殊。06 留作纪念的三块银元1941年3月,中共重庆地下党员肖林受南方局党委安排,开始从事经商活动,为党筹集工作经费。很快,肖林经营的一家商行在江津开张,后扩大发展为大生公司。当解放战争结束,商业经营奉命终止时,肖林把全部资金约合黄金12万两、固定资产折价1000万美元全部向党组织移交。面对不计其数的钱,肖林夫妇常说:

 “那都是党的财产,一分一厘也不能挪用的。”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肖林,最后只向党组织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 “我想留下三块银元,以作纪念”。如今,这三块银元作为文物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07 为六毛钱作检讨1941年,受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为了维持正常运营,董必武亲自制定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一次,在月底伙食结算的时候,账面上有六毛钱的开支平不了。董必武十分自责,说:

 “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在办事处大会上作了检查,并向中央写了检讨信。08 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1951年2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爱琴(刘少奇大女儿)党员预备期满。一般情况下,党员预备期内只要没有犯错误就可以转正。然而刘少奇在得知此事后,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专门给学校写信,认为刘爱琴并未达到党员标准,不应该批准其转正。

 “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要求。”最终,组织部门没有批准刘爱琴转正。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1966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09 不能搞裙带关系1956年,周恩来的家族亲戚到北京找他,想让周恩来给他在北京安排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周恩来教育他说:

 “工作要到绍兴自己去找,北京不能安排。共产党干革命,不能搞裙带关系。”之后,周恩来出钱,给他买了回程车票和招待所的几天餐券,要他好好回原地参加劳动。为这件事,周恩来专门写了《告亲戚朋友书》的10条家规。封面地下党的“红色掌柜”肖林仅留下三块银元作纪念。40

 10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1964年5月14日,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逝世。从焦裕禄的遗物中可以看到,他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当时有人劝焦裕禄同志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修了修,照样使用。有一次,有名干部提出要装修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严肃地说: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11 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1974年,朱德到秦皇岛贝壳厂视察,他走遍各车间,向职工们问好,关切地询问生产情况。贝雕厂职工很受鼓舞,决定将他们精心制作的一幅《山峡夜航》的贝雕画送给朱德,就把画悄悄放在警卫员的车座下送走了。第二天,朱德派康克清把这幅画送回厂。见工人们言辞恳切,康克清亲切地说:

 “老总一再说了,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是这幅画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12 十全十美某年秋天,一个大军区的两名同志来到陈云的住所,向他汇报军事演习的情况,并带来当地产的两盒葡萄。他们汇报完工作起身告辞时,陈云让他们把葡萄拎走,还说:

 “我是中央纪委书记,不能收。”两位军人解释说:

 “这值不了几个钱,不是送礼,只是让您尝尝。”陈云接受了他们的心意,说:

 “我吃10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带回去。”13 不要死人和活人争地开国中将张震的双亲辞世时,他未能及时回家奔丧,二老的丧事都办得很简单,坟墓修建得也很简朴。1992年秋,张震的老同学看到将军祖坟荒草丛生,残垣断壁,有几座还被夷为平地种上了蔬菜,便向区里提出将军的祖坟“也应修得像个样子”,并计划向区里申请一笔修整经费。不久,区里拟了几张图样寄给张震。张震却在复函中回绝,他不同意公家出钱修坟, “不要占乡亲们一分地。不要死人和活人争地,如果乡亲们要在坟地上种菜,就将我父母深埋,上面种菜。我是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应该保持艰苦创业的革命本质,不要讲排场,不能因私事动用公款。那种旧社会的‘光宗耀祖’是最低级的、最不光荣的,会受到人民唾骂的。”百年晚年的张震将军。焦裕禄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办公坐的是一把破藤椅。41

 16 这里没有金钱能打通的关节2001年4月,任长霞担任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后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控诉王松黑恶势力团伙的群众来信,信尾有100多名村民的联合签名和血红的指印。任长霞立即部署行动,然而王松背景复杂,关系网密集,且还有市优秀企业家等外衣作包装,加剧了破案的难度。4月29日,王松手下的爪牙因参与作案被抓获,在外出差的王松闻知后迅速赶回登封,一到任长霞的办公室就把一沓钱往桌子上放。任长霞拍案而起,说:

 “在我这里没有金钱能打通的关节,只有公正的法律。”此时,早已守候在门外的民警听到拍案信号,立即冲进屋来,一举将王松擒获。2004年4月,年仅40岁的任长霞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因公牺牲。14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在长街上泣不成声,争相追随灵车,高呼她的名字。17 永远的巴山红叶在担任四川南江县纪委书记的几年里,王瑛始终把人民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她曾为住房与耕地被河隔在两岸、村民每天只能赤脚过河种田的洋滩村建起一座铁索桥;她曾用自己获评“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所得的2万元奖金,资助贫困的农村孩子读书;她还为南江的“背二哥”们建起了宾馆和餐厅,让这些贫困的苦力人不再风餐露宿。王瑛一生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先后多次拒收礼金,拒绝了亲弟弟要她特殊关照的要求。她曾说:

 “我是得罪了很多人,但我从没得罪‘纪委书记’这个称谓。”2008年11月,王瑛因肺癌晚期不幸去世。她被大巴山人亲切称为“永远的巴山红叶”。15 管不住自己,就站不稳脚跟1998年,梁雨润任山西夏县纪委书记。一天,一个老乡以拜访的名义来向梁雨润打探某件案情,还拿出红包请他“高抬贵手”。梁雨润脸色严肃起来:

 “这事必须按原则办,涉及案子上的事,不要说你老乡的面子不给,就是我父母来,也不会给这个面子。”说完,便毫不客气地将红包退了回去。“管不住自己,就站不稳脚跟”,是梁雨润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夏县任纪委书记的3年间,梁雨润被当地民众誉为“百姓书记” “梁青天”。2001年3月5日,他离开夏县赴运城出任市纪委副书记。早上8点多,县委大门口锣鼓鞭炮齐鸣,数百名群众打着“百姓的好书记” “夏县人民想念您”等横幅标语,前来为他送行。2003年12月18日,中央纪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纪检监察干部向梁雨润同志学习。14 孔繁森扶贫济困1993年,孔繁森的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封面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后选择继续留在西藏,到自然条件恶劣的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图为孔繁森到农牧民家中访问。王瑛42

 18 百姓心中的“草鞋书记”杨善洲曾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1986年,一个年轻干部了解到杨善洲在老家的母亲已经80多岁,家里的生活很困难,便买了200斤粮食送去接济他的家人。杨善洲知道这件事情后,狠狠地批评了这名干部,并叫家里的人把粮食送了回去。杨善洲的老伴是农民,组织上多次提出把他的家人转为城镇户口,杨善洲都坚决不同意,他的三个女儿也一直在农村种地。杨善洲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因他总是戴草帽、穿草鞋,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草鞋书记”。1988年3月退休以后,杨善洲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20余年,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19 清清白白做人,安安稳稳睡觉2006年,廖俊波刚从邵武市政府副市长调任南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时,就急着买房。他跟妻子林莉说,这工作有风险,会有开发商来“围猎”, “咱有房,就可以一句话打发他们。”廖俊波多次和林莉说,咱清清白白做人,就可以安安稳稳睡觉。荣华山产业组团,一开始就有4000亩土地“三通一平”,工程很多,廖俊波没有介绍过一个熟人或亲戚来承包。

 “谁要打着我的旗号拉关系、搞工程,你们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朋友。”廖俊波走到哪里,都这样强调。2017年3月18日晚,时任福建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的廖俊波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同年,他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 青山常在,初心不改周永开曾任中共达县地委宣传部长、达川地委副书记、达州市纪委书记等职。在职期间,他恪尽职守、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顶着压力查办案件,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1991年 6月离休后,他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牵头组建退休干部义务护林队,不遗余力参与万源市花萼山护林造林,推动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对自己和家人始终严格要求,主动放弃单位集资建房选房名额,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绝大部分家具仍是老家具。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授予周永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百年杨善洲廖俊波生前工作场景。2019年7月4日,周永开在万源市纪委监委机关支部举行的“党员活动日”上讲党课。43

篇七: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彭德怀拒特殊 》

  红五军到达井冈山刚半个月,湘赣两省敌人便准备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1929 年 1 月 4 日,毛泽东在宁冈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特委、各县县委和红四军、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迂回敌后,打击敌人,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然而,在会上争论十分激烈,很多同志不同意由刚上山的红五军固守井冈山。他们认为,平江起义推迟了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的“会剿”,现在,湘赣两省敌人主力“会剿”井冈山,相对而言,对湘鄂赣边区进攻的敌人力量就减弱了。我们红五军已经完成同红四军取得联络的任务,应该迅速北返,扩大湘鄂赣根据地,同时也能配合井冈山坚持斗争。彭德怀心里也明白,井冈山虽然地势险要,但留下的部队人少弹缺,要守必然是凶多吉少。但是,彭德怀为了顾全大局,保住红四军这支红军主力,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并准备牺牲,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

 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红五军处境十分艰苦,彭德怀日理万机,昼夜操劳。有一天,军部后勤处长买了一只鸡和半斤牛肉,想给彭德军长改善一下生活。彭德怀知道后,当即把后勤处长找来批评说:“我们又不是旧军阀,对我搞这些

 特殊干啥!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里,官兵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并责令后勤处长把鸡和牛肉送到医院去给受伤的战士吃。同时还警告说:“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就得处分你。” 后勤处长接受彭德怀的批评,把鸡和牛肉送到了医院,医生、护士都为之感动。

篇八: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党史上领导干部清正廉洁轶事(山西)师文华谈到廉政文化,山西历史上不乏典型人物。封建时代就有狄仁杰、于成龙、陈廷敬、吴琠,为后世所称颂。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执政的根据地 (解放区),特别是党在山西全省执政之后,党的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事迹,更是光彩夺目,彪炳千秋,令人赞叹不已。与封建时代那些“廉吏”“清官”相比,共产党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思想境界高,是从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的;第二,公仆意识强,诚心诚意地当人民的好“长工”;第三,自我要求严,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作为,不受任何外来压力的胁迫和督促;第四,廉政事迹奇,“奇”在超出了思想觉悟低、道德品质差的一般人的想象;第五,借鉴作用新,他们的作为离现实生活很近,像是一面镜子,可以马上给人们以榜样的教育作用。在今天宣传他们的作为,对于弘扬党的建设主旋律,发挥党的建设的正能量,推进反腐倡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予以疏忽。且看他们清正廉洁的那些轶事吧!杨秀峰不搞特殊杨秀峰抗战期间曾先后任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 (薄一波、戎子和任副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 (薄一波、戎子和任副主席)。他一向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从不搞任何特殊。1941年粉碎敌人秋季“扫荡”后,他亲自到黎城等地慰问在反“扫荡”作战中浴血奋斗的军民和干部。到达黎城时,县政府负责人做了一顿罕见的面饭,想给他改善一下生活。但饭端到桌上,杨秀峰就是不吃,而且严肃地批评县长说:“为什么不和大家吃一样的饭?领导干部就可以搞特殊吗?”最后只好把这些饭让大家共同吃掉。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完全和大家生活在一起。这件事当时在广大干部中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影响很大,对发扬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优良作风,起了很好的作用。他还亲自深入农村,登门慰问在反“扫荡”作战中牺牲的军人、民兵家属和伤残的群众。广大群众深受感动,都表示:“战争再艰苦,我们也要跟共产党走,跟抗日民主政府走!”安子文化私为公在极端困难的 1941、1942年,太岳区党委的主要领导干部薄一波、安子文和普通干部一样,同住大窑洞,同穿一色衣,上山开荒种地,过着艰苦的生活。区党委书记安子文与区党委干部同灶吃饭,常吃野菜,很长时间见不到一点肉,身体日渐消瘦虚弱。他的夫人将从自己家里带来的衣服、毛毯等变191杨秀峰党员风范百例57

 安子文卖,从延安给他捎来 4000元边币,让买点有营养的食品补一补身体。安子文接到这笔钱后,交了 1000元党费,拿出一部分供区党委干部夜班加餐用,其余都交给机关食堂,供大家改善伙食。牛佩琮、裴丽生与群众共战灾荒渡难关1943年春夏之交,太岳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大部分地区久旱无雨,禾苗、蔬菜多数枯干,秋收无望,加之日军的破坏和掠夺,天灾人祸,使饥饿现象十分严重。仅第二专区就有待救灾民数万人, 士敏、高平、晋北 (县)

 受灾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 1/4以上。1943年至 1944年春,受灾最严重的士敏县就饿死了 2600余人。在这严重的形势下,太岳区各级党政机关都把生产救灾作为中心工作,号召共产党员和机关干部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增产节约,赈济灾民。太岳行署主任牛佩琮带领机关干部开荒种菜。行署副主任裴丽生两次到受灾最严重的士敏县与干部群众一起研究生产救灾的办法,经过党政军民总动员,终于战胜了灾荒,渡过了难关。群众感慨地说:“只要依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有办法。”赖若愚不徇私情赖若愚是新中国建立后山西省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副书记,中共太原市委书记,太原警备司令部政委、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此时,他的朋友便想拿他当靠山。他的一个妹夫在阎锡山统治时期对人民犯有罪行,他不顾妹妹多次说情,依法把其镇压了。他还有一个哥哥在阎锡山统治时期是个工头,解放初期因克扣工人的工资,也被依法判了徒刑。这种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的精神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的坦荡胸怀和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卫恒自订“家规”卫恒曾任山西省省长、省委第一书记。他克己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担任领导职务后,他给家中子女订了几条不成文的“家规”:不准乘坐公家配备的专车;不准拿公家的戏票参加晚会;不准去小灶吃饭,不准接受任何人送来的礼物。在用车方面,他自己除办公用车外,办私事、看电影是步行去、步行回。他说:走路很有好处,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节省汽油,还能和群众在一起,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他去湖滨会堂作报告,爱人坐上公共汽车去听报告,而不能顺便搭他的专车。1964年秋天,因家中有急事用了一次专车,他让公务员到汽车队交了 20元车费。有一次他下班回家,看见桌子上放了几斤肉,问明情况后,让家里人坚决退回去。刘开基为子女订 《约法七章》刘开基曾任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对自己的 8个孩子要求非常严,他同子女们讨论,确定了 《约法七章》:不准乘坐公家配用的专车;不准使用公家的东西;不准翻阅党和政府的文件,不打听不应该知道的事情;不准拿公家发的戏票参加晚会,看电影必须买票;不准打着父亲的旗号向组织提个人的要求,要个人待遇,办个人事情;不准接受别人的礼品;不准在生活上与别人攀比。他的爱子幼时摔坏了腿,在北京治疗时坐了一次山西驻京办事处的车,他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大女儿和儿子,并补交了汽油费。3个女儿上小学时,回家和返校常常步行十几里地,从不派用公车,即便是顺路搭车也不允许。大女儿在天津工作时,患重病动了手术,山西驻津办事处打算给以照顾,被他严厉制止。周末机关放映电影,一个女儿没有买票进去了,他知道后严肃批评,并让女儿写了检查,补交了票款。刘开基每逢春节均要忆家史,党员风范百例赖若愚58

 赵雨亭家人团聚,他就从自己高祖说起,给孩子们讲述刘家 5代当牛做马的苦难家史,讲完家史就引用列宁的话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接着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刘开基的今天,就没有咱这一家。”并领着孩子们唱 《国际歌》,教育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刘开基还教育孩子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他本人穿补丁衣,吃农家饭,几十年如一日,以此教育孩子们。他常说: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好,让天下受苦受难的人都好起来才算好。并经常告诫孩子们:在生活上要与最困难的人比,学习上用纸不准随便糟蹋,一张纸,铅笔写了钢笔再写,最后练毛笔字。一件灯心绒夹克,从儿子穿起,一直传到三外孙,5个人穿了十几年。刘开基的外甥在部队服役期满后要求他在太原安排个工作,刘开基语重心长地教育他:“我们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不能搞‘家天下’,你响应号召参军尽义务是好的,从部队复员后应服从政府安排,不能搞特殊化。现在农村正需要人,种地有什么不好。过去我们穷得没地种,现在共产党坐天下,农民有地种,何乐而不为,你生活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一点钱,但工作问题我不能给你解决。”在刘开基的教诲下,他的外甥愉快地回到了原籍农村。刘开基的侄儿从部队复员后找他帮助安排工作,也被他顶了回来。刘开基严禁家人坐公车、吃公饭、用公家的东西。至于孩子们求学就业,他要求靠本事考学校,毕业后自觉到基层去锻炼。他的 8个子女有 5个下乡务农,3个参军当工人。他经常给子女们讲:“中国人 80%是农民,不了解农民就不了解中国革命,不关心农民的疾苦就是忘本。”1975年 12月,刘开基的女儿刘晋英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征求父亲意见,刘开基告诉她:“你到我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安家落户当农民,接受劳动锻炼去吧。”遵照父亲的意见,刘晋英卷起铺盖到了当年抗日战争期间反“扫荡”指挥部所在地—— — 沁源县中峪店村一个偏远的地方安家落户当农民,并和当地的一位农民结为伉俪,在那里整整干了 15个年头,后因工作调动才离开沁源。赵雨亭教子有方原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赵雨亭对子女的教育,不是呵责训斥,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励之以志,劝之以正,示之以剑。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他生日的那一天,儿孙满堂,拜年祝寿,他都趁欢庆祝寿之际,举行家庭座谈会,让子女们谈一年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情况,他和老伴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子女们进行教育,希望子女们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他说:你们有的人特别是最小的一代人,是 20世纪的人。在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世纪里,一定要经受住考验,不要只讲享受,要始终保持一种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意志,要不断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04年赵雨亭 88岁生日时,家庭座谈会的中心议题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个革命者。他谆谆告诫子女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坚定的立场,不要被金钱迷住了眼睛。有人认为权力不会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金钱才是最可信的,因此一朝权在手便把钱财敛,这一旦成为目标,人性中的贪婪就会膨胀起来,灾难也就为期不远了。人不会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送入坟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过好金钱关。他要求子女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财不沾,一身正气,才能清清白白地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社会上流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日子里,赵雨亭为子女们办喜事都戒奢从简,新事新办。大儿子结婚时,赵雨亭给儿子买了59

 一辆自行车,结婚那天,儿媳是自己骑自行车从娘家来的。赵雨亭花了 30元钱在家里炒了几个菜招待了亲家。大女儿结婚时,赵雨亭送了一块手帕作陪嫁,那是赵雨亭当年抗美援朝时收到的慰问品。二女儿结婚时赵雨亭送了 100元作陪嫁。三女儿结婚时只送了她妈妈戴过的一块旧手表作陪嫁。四女儿结婚时父母送了两套被子作陪嫁。女儿们都是骑自行车去婆家的。小儿子结婚时只是雇了两辆小车把媳妇迎回来,在自己家里做了两桌饭招待了娘家人。赵雨亭操办儿女婚事如此简单,充分体现了他廉洁的家风。赵雨亭教育子女们要个个争气,家庭和美。他家被山西省妇联誉为“文明家庭”。他的治家教育子女们所为,不愧为老党员、老革命、高级领导干部的典型。刘舒侠不为子女讲情面,徇私情新中国建立后,刘舒侠任太原市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主管文化教育工作。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从不以权谋私,给自己的子女以方便。1972年,刘舒侠的小儿子五毛即将高中毕业,面临下乡插队。当时,他周围有些同学找关系留城,他也想这样做。刘舒侠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说:“既然插队是大的趋怀念我的老伴涂荫森(山西)段淑贞光阴荏苒,我的老伴涂荫森已离开我和儿子整整一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和点点滴滴却常常在我们脑际萦绕,挥之不去。涂荫森 1932年 4月8日生于湖南长沙市,父亲是邮局职工,母亲是小学教员,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1949年长沙解放前夕,他已是教会学校雅礼中学高二学生。由于厌恶蒋管区的黑暗,向往解放区的光明,他参加了我党地下组织的外围团体“读书会”,参与街头游行,还曾在白色恐怖下秘密保护地下党组织的油印机。长沙解放后,他随即参加革命工作,在湖南省团校学习后被派往常宁县参与土改运动,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常宁县委宣传部和文教科工作,后担任常宁县中学副校长。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积极响应参加高考,同年 9月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史专业。1961年毕业后,成为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的一名教员,给山西大学政治系和党校哲学专业班讲授西方哲学史 和 马 列 经 典 著 作 。1963—1964年在洪洞参加四清运动。“文革”中被下放到霍县杨枣大队插队落户。不久被调往石林煤矿参加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与工作组涂荫森与妻子及儿子、儿媳合影风雨故人60

 一道整顿煤矿,恢复生产。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指示全党“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一时间全国掀起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热潮。山西省革委在晋祠宾馆举办县地以上领导干部读书班,涂荫森被借调到班上给学员辅导马列经典著作。之后他被正式分配到山西省革委政治部宣传办公室。1974年中共山西省委恢复,省革委政治部宣传办公室改称省委宣传部,他被任命为理论处副处长。1983年他被任命为省委党校副校长,1984年担任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1991年调任中共山西省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直到 1994年离休。数十年来,他一以贯之地刻苦学习,认真工作,诚实待人,乐观向上。刻苦学习是他的一种常态。作为理论工作者,他知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所以经常手不释卷。上世纪 80年代前期,他对党的各项改革开放举措兴奋不已。他认真学习钻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各项文件和邓小平同志讲话,在省直机关和若干地市宣讲,广受好评。与此同时,他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和写作,与同事合作写就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和 《西方哲学史》 两部专著。认真工作是他的一贯作风。他认为工作不论大小,凡自己经手的事情都要认真办好。1981年,为了鼓励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中共山西省委准备向他们颁发“从事在职干部理论教育工作 20年以上并作出贡献的纪念证书”,经过十年动乱中的机构变迁和人员流动,要摸清全省理论教育机构和人员等底细难度很大,他和宣传部理论处同志们经过细致的调研圆满完成了这项摸排工作。待人诚实是他的一大特点。他性格谦和,尊重他人,见到熟人总要热情点头招呼。一些老友开玩笑对我说:“你家老伴见人就鞠躬。”下放农村时,有些老乡有误解,议论说“下放没好人,好人不下放”。他毫不在乎,干活不怕脏累,和社员打成一片,深得老乡信任。因此很多同志与他感情深厚,离休 20年依然亲密无间。乐观向上是他离休后正能量的集中表现。他不因年老而示...

篇九: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主席去作报告 》

 1940 年延安,初秋的空气有些清冽,毛泽东应邀为马克思列宁学院作形势报告。当天早晨,负责学院日常工作的党总支部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文澜叮嘱韩世福、邓力群、安平生、马洪四位同志:“提前吃饭,今天请毛主席来学院作报告,由你们接送。饭后你们就赶紧到杨家岭接毛主席。” 当年延安的条件异常艰苦,设在兰家坪的马克思列宁学院,其校舍就是土石山上的一排窑洞,教学设备也很简陋。“怎么去接毛主席?”韩世福等四人犯了难。张启龙看到他们为难,便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知道我们的情况,不要紧,去吧。你们早点去,如有变化,我们好另行安排课程。无车无马就陪主席走走吧。” 那时的延安,从兰家坪到杨家岭有一条蜿蜒小道,三四公里的路程,中间隔着延河。韩世福等四人来到延河边,走到用木板搭的便桥桥头时,与毛泽东相遇了。

 毛泽东开口就问:“你们四人风风火火的,要干什么去呀?” 邓力群答:“学院领导派我们来接主席。” “接我?嗯,我晓得的,是怕我忘了今天有报告会吧。你们放心好了,学院给我的任务,那是忘不了的。”毛泽东

 笑了笑。

 邓力群解释道:“是要我们来接主席的,我们来晚了,很不像话。” 毛泽东摇了摇手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来接,要不得!要不得!”接着,毛泽东环顾四周,很认真地说:“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 韩世福、邓力群、安平生、马洪都笑了,毛泽东看着他们也笑了:“那才不像话嘛,对不对?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他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又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路,不要接接送送。”就这样,毛泽东和他们一起走到了马克思列宁学院,为师生作了报告。报告会结束后,毛泽东又独自步行回杨家岭。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从杨家岭到兰家坪,毛泽东走这条路时,何尝不是带着对权力和职位的清醒认识在走,何尝不是用求真务实的新风

 正气在走。

 从 1935 年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到 1948 年党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13 年间,党中央在延安的黄土地上书写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怀,凝聚着人民至上的伟大力量,讲述着清正廉洁的革命风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穿越风雨、踏平坎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这条道路、这套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发展。因为,“我们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当官做老爷,而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是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的。”

篇十: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事 故事 50 则

 廉洁小故事(一):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 年 1 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 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廉洁小故事(二):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安徽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给家里回信一封,内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廉洁小故事(三):

  子罕以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想献给司城子罕。子罕拒不理解。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便说:‚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他说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廉洁小故事(四):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 60 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廉洁小故事(五):

 共和国三位总理的 廉洁小故事

  据《光明日报》2005 年 1 月 29 日报道文章介绍,1958 年 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苦。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 300 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据媒体报道说,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主人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先是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大宴会厅的一个角落里另摆一桌,由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 2004 年 7 月 21 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个性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廉洁小故事(六):

  领导干部必读的四则廉政小故事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其一为‚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留意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

 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其二为‚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理解。献玉石的人说:我以前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其三为‚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其四为‚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

 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状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为官之道,尽在其中矣。

 廉洁小故事(七):

  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 年 1 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 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

 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 1929 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但是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貌。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此刻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廉洁小故事(八):

  勤俭一生—老舍廉洁故事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个小胡同,叫‚小羊圈胡同‛。‚小羊圈胡同‛十分小,全是低矮的草棚一样的房子,住的老百姓都是些穷苦人家。每逢刮风下雨,小胡同里低洼的地方就成了水塘。冬天,那里奇寒无比,屋里和屋外一样冷,缸里的水常常冻得结成冰。那里的老百姓吃的东西,常常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有的人家长年只能从菜市场里找些烂菜叶子。

  1899 年 2 月 3 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小胡同里。老舍上面有 4 个姐姐和 3 个哥哥,他最小。由于生活艰苦,长大成人的只有 5 个——大姐、二姐、三姐、三哥

 和老舍。老舍出生时是狗年,姑母就给他起了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小狗尾巴。老舍的妈妈靠拼命地给人洗衣裳,来养活一大家人。由于长年地洗衣裳,妈妈的手始终都是鲜红和微肿的。而晚上,她还要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做白天接下来的缝纫活。过年了,老舍喜欢到大街上看人家放焰火,看人家穿新衣、戴新帽。每当他看到街上谁家又宰了两头大猪,谁家又弄了一大筐冬天看不到的水果,妈妈总是说:‚孩子,我们家的饺子肉少菜多,是北京城最好吃的,不要去看人家的了。别看咱们家穷,可咱们要穷出志气来,让别人看到咱的腰不是泥做的,硬着呢。‛穷要穷出志气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心里。

  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但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能够少磨些鞋底吗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一天中午放学回

 到家,老舍问正在洗衣服的妈妈说:‚有没有吃的‛妈妈正在洗衣裳,头也没抬地说:‚没有啊,我还没有时间做呢。‛老舍听了,扭头又回学校去了。中午当别的孩子在玩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头也不抬地写,他期望这样能让自己忘记饥饿。下午上课,他仍然若无其事地和同学有说有笑。穷人的孩子个性看重自己的尊严,他不期望自己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来。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持续着勤俭的好习惯。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穿着自然要讲究一些,但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洗过几次后,就显得旧了,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以是中国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俭,那么的廉洁。这都是儿时培养了精神。

 廉洁小故事(九):

  古代廉吏拒贿故事四则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廉洁小故事(十):

  侯鸣珂杖妻拒贿

  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厅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 10 斤猪油,自食 5 斤,将其余 5 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鸣珂得知后大怒,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 5 斤猪油还给百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侯鸣珂怒斥其妻:‚知过并非无过,尔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衙役听罢,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贪污赈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 5 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上写:‚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 800 两,愿与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 5 两,请免死罪。‛第二天,侯鸣珂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 5 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贿物麝香 5 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杨建武死刑。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后期,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

推荐访问: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精选 党史 精选 故事

Top